课题 2 元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认识认识元素的存在,能说出元素的概念,理解在化学
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变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提高交流表达和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元素,进一步认识物质的组成,激
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的概念,初步认识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变的规
律。
【难点】:理解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变的规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展示图片】:引出问题,这里的“钙”“锌”等是什么?
【展示图片】: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问题过度】:什么是元素?今天无门一起开启元素之谜。
环节二:新课讲授
内容一:元素的概念
【展示图片】:从微观上分析三种分子的构成
学生观察分析六种两类原子的结构
通过找规律,总结最后形成概念,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
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学生练习】:检查学生对元素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内容二: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学生小组讨论】 :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小组的形式讨论和汇报结果,教师引导,最终形成共识。
内容三: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学生小组讨论】:课本 59 页的两个化学方程式为例,讨论在化学反
应中,物质,分子,原子和元素的种类是否发生变化?
小组的形式讨论和汇报结果,教师引导,最终形成共识。
【学生练习】:检查学生对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的掌握和理
解。
内容四:元素的分布
【展示图片】:生活中的元素
【看图学习】地壳中元素的含量和生物细胞中元素的含量。
内容五:物质,元素,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关系
【引出问题】在自然界中,有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几千万种物质都是
由原子,分子或离子构成的。那物质,元素,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关系
是怎样的?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关系图。
环节三:总结
请学生已谈收获的方式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课本 65 页练习和应用 2,(1)(2)(3)(4)
四.板书设计
1.元素
⑴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⑵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⑶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⑷元素在自然界的分布
⑸分子、原子、元素、物质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