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2 《化学方程式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的原则;
(2)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3)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2.过程与方法:
(1)在练习书写方程式的过程中掌握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结合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学习,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使学生体会到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2)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及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教学难点】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
通过图片引出化学变化,我们已学习了化学变化的特征:有新物质生成;实质:分子破裂,原子重组;
质量关系: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相等。(即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今天我们来学习化学反
应的表示方法-------化学方程式。
二、探究新知
1. 化学方程式定义:
例如,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
点燃
CO2
该化学方程式等号两边的原子种类、数目、相对质量都相等,这样的式子就是化学方程式,引出化学
方程式的定义: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而我们分析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
P+O2
点燃 P2O5
讨论:这个式子能称为化学方程式吗?为什么?怎样才能把上式改为化学方程式呢?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探究活动一:
阅读课本 P99--101 ,学习并归纳:
(1) 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哪些原则?
(2) 什么是配平?
(3)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具体步骤?(以磷燃烧为例)
提问: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哪些原则?具体的书写步骤是怎样的?
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相关内容,然后小组讨论,归纳回答问题:
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两个原则:一是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等号两边各
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必须相等。
3.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现在以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的反应为例,说明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具体步骤:
(1)根据实验事实,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并在式子左、右两边之间画
等号;
P+O2===P2O5
(2)配平化学方程式,并检查式子左右两边各元素原子的种类和数量,使化学方程式遵守质量守恒定
律;
4P+5O2——2P2O5
(3)注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
4P+5O2
点燃
2P2O5
(4)标生成物的状态。
教师然后介绍“△”、“↑”、“↓”等符号表示的意义,及“↑”、“↓”符号的使用范围。
讲解:反应条件常见的有:点燃、加热(△)、高温、催化剂等。
“↑”、“↓”号的使用范围:在反应物中无气态物质参加反应,如果生成物中有气体,则在气体物质
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反应物无难溶性物质参加反应,如果生成物中有
固体难溶性物质生成,在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
小结:书写化学方程式具体步骤(口诀)
左反右生等号连,
配平方程是关键,
等号上下注条件,
箭头标气或沉淀。
强调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关键和难点是方程式的配平,并要注意其规范化。
练一练:1.写出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2.配平下列化学反应式:
(1) Mg + O2 === MgO (2) Al + O2 === Al2O3
(3) S + O2 === SO2 (4) H2O === H2 + O2
(5) NaOH + CuSO4 === Cu(OH)2 + Na2SO4
4.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探究活动二:小组讨论:从化学方程式中能获取到哪些信息?
以 C+O2
点燃
CO2
相对质量:12 32 44
2H2 + O2=== 2H2O
微粒数目: 2 1 2 为例:得出
点燃
涵义:宏观:(1)表明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
(2)表明了各物质间的质量比;
微观:(3)表明了反应物、生成物间的粒子数目比。
5.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质: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
量:每 12 份质量的碳和 32 份质量的氧气生成 44 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三.巩固新知:
1.下列化学方程式中分别有以下错误中的一种,请将相应序号填在题号后的括号内。
A.不符合反应客观事实 B.缺少反应条件
C.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D.缺少或用错“↑”“↓”
(1)C + O2 ==== CO2 ↑ ( )
(2)2H2O==== 2H2 ↑+ O2 ↑ ( )
(3)Mg + O 2==== MgO2 ( )
(4)Al + O2 ==== Al2O3 ( )
2.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 3NO2 +H 2O=2HNO 3+X,推断 X 的化学式( )
A.N2 B.NO C.N2O3 D.N2O5
3.氮气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氨气(NH3),根据上述信息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四.课堂小结:
五.板书设计:(略)
六.布置作业:
课本 P101 练习与应用 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