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魔术中的科学—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中的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的第三节《二
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它是初中化学重点知识--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的重点部分。
二氧化碳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在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在此前,学生通过
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学习,对二氧化碳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同时也掌
握了氧气、碳单质以及元素的知识,本课题的学习使学生对物质的认识由单质深入到化合物,
对今后学习其它化合物的知识具有指导意义,与此同时也为《燃烧及灭火》、酸碱的学习积
累感性材料和知识基础。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最后联系到用途。通过与学生已有
知识联系,不断完善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课程中还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不
但深入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而且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学习
化学的常见的科学方法。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对的是刚刚学完氧气的性质和制备的学生,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上来看,学生在
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 CO2 的知识,例如喝汽水,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
产生等;从学生心理特征上来看,往往渴望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一类物质的规律知识,甚至
为此要求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实验和观察活动;然而,从学科能力来看,孩子们具备一定的实
验能力和分析能力,但对于科学探究的过程还是不熟悉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意识
的引导他们思考探究,是他们进一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意义。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以及孩子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并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了以下
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能设计和完成一些
简单的实验,并分析实验。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化学小魔术操作以及对实验
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及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二氧化碳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感
性到理性的科学认知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模式及方法
教学模式和手段: 这节课采用“物质的用途──性质猜想假设──化学魔术激趣(空瓶
灭火、看不见的手、无中生有、会变色的花等)实验探究──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启
迪思维”的教学模式。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积极参与指导、确立学生在化学教育
中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教学方法:
1、引导启发法: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发现归纳,使学生领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
2、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来完成对 CO2 的认识。在此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提高主动学习能力,加强了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和资源共享的观念及能力。同时培
养他们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3、归纳总结法:对于 CO2 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可以通过阅读、实验探究之后,学生间
交流讨论,总结。此过程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从二氧化碳的探究实验认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对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落
实知识,学会应用。
难点:实验创新意识及探究实验能力的培养。
六、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干冰、二氧化碳(可乐瓶装)、紫色石蕊溶液、蓝色石蕊
试纸、稀盐酸、酒精灯、烧杯、集气瓶、蜡烛、火柴……等
七、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目 的
用干冰制造云雾缭绕的美景,引出
课题。
【提问】根据活经验,想想二氧化
碳在生活中都有哪些用途?
观看
思考并回答
[学生活动预设]
CO2 可以用来做大棚蔬菜
的气肥,用来制作碳酸饮
料,做灭火器……
用云雾缭绕的美景引入
新课有助于吸引学生的
注意力,把学生的思维
调动起来。也可以舒缓
课前的不适情绪。
调动学生的活动性,为
后面的活动铺垫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目 的
物质用途可以体现物质的性质,现
在我们截取一些画面,一起来分析
猜想一下在这些用途中都能体现二
氧化碳的哪些性质?
二氧化碳可以制成灭火器,由此推
断他应该具有怎样的性质呢?
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可以用来制造舞
台效果,由此猜测二氧化碳具有怎
么样的性质?
我们将二氧化碳通入水中,制成碳
酸饮料,在这个过程中又能体现二
氧化碳的那些性质?
为什么我们把这样的饮料称为“碳
酸饮料”?
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会发现澄清石
灰水变浑浊?
猜想:[副板书]不支持燃烧,
不能燃烧
猜想:[副板书]
密度大于空气
猜想:[副板书]能溶解于水
猜想:[副板书]能与水反应
产生碳酸
猜想:[副板书]能与澄清石
灰水反应
学生讲述的答案有
多种,并在黑板上板书
出来。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
活经验来引入新课,符
合学生的 心理认知过
程,让其顺乎自然地进
入到新课的状态中。
用几个有趣的化学小魔术对我们的
猜想进行检验!
魔术一:空瓶灭火
向装有一高一低两支燃着的蜡烛的
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
魔术二:看不见的手
向装有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倒水,
并振荡,观察现象。
这个实验将二氧化碳溶于水看不到
的现象转化成了能看得见或者是能
够感觉到的现象。这种化隐性为显
性的思想非常重要。在后面的学习
中我们会多次用到。
魔术三:无中生有
将塑料瓶中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中
魔术四:会变色的小花
前面的塑料瓶变瘪除了有二氧
化碳溶于水,你还有别的猜想
吗?那你知道它是什么新物
质?又如何来设计实验证明
呢?
[引导]假如我们要证明二氧化碳与
水反应产生了碳酸,首先要做什
么?查资料
资料:1、碳酸和盐酸一样是一种酸
性物质
2、固态的二氧化碳叫做干冰,极
易升华为气态二氧化碳
3、酸性物质能使石蕊溶液变红也
能使石蕊试纸变红
[实验探究一]
向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玻璃筒中加
入干冰
实验
现象
下方蜡烛先熄灭,
上方蜡烛后熄灭
结论
1. CO2 密度大于空气
2. CO2 既 不 支持 燃
烧,也不能燃烧。
……学生汇报:塑料瓶变
瘪了,可以证明二氧化碳能
溶于水中
实验
现象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
CO2 +Ca(OH)2 =
CaCO3↓+ H2O
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猜想:
能与水反应,生成了新物质
是碳酸
看书、阅读、思考
在快乐的化学魔术氛围
中快乐地学习知识,许
多学生都 积极动手实
验,动脑分析出原因。
让 学 生 感 知 科
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先猜想,而后假设,
近而实验,推出结
论。培养学生对科学
探究的情感。
发现紫色的石蕊溶液变红了,
[提问]是否现在就可以断言“二氧化
碳与水产生碳酸”呢? 不行
[分析]当向石蕊溶液中投入干冰后,
整个溶液中除了含有我们猜测的
“碳酸”外,还含有水以及气态二
氧化碳,那到底是那种物质使石蕊
变色,我们还不得而知。
利用教材 118 页内容,引导学
生利用对比实验对使石蕊变红
的物质进行探究。
利用改进实验进一步验证猜
想。
【总结】CO2+H2O=H2CO3
将润湿后与二氧化碳接触变红
的小花放在酒精灯上烘烤
【总结】碳酸不稳定,酒精灯
烘烤一下变红的小花,马上又
变回来了紫色的
H2CO3=CO2 +H2O
学生阅读、思考
学生实验、观察、思考
让 学 生 感 知 对
比实验法,进一步加
深和了解科学探究
的一般过程。
[总结]多媒体展示
1、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大于空气,能溶于水
2/化学性质:不助燃,不可燃
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易分解 CO2+H2O=H2CO3
H2CO3=H2O+CO2↑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a(OH)2+CO2=CaCO3↓+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