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共
24
页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期末复习练习题
一、单选题
1.
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A. 氢原子 B. 氢分子 C. 2 个氢原子 D. 氢元素
2.
春天,人们站在槐树旁能闻到槐花香,这一现象说明了
( )A. 分子的体积变大 B. 分子在不断运动
C. 分子分裂成原子 D. 分子的质量很大
3.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分子重新组合 B. 分子中原子重新组合
C. 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 D. 分子间隔发生改变
4.
走进药店,能闻到药的气味。你能闻到药味是因为
( )A. 分子在不断运动 B. 分子的质量很小
C. 分子之间有间隔 D. 分子可以再分
5.
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们对教材中“分子的性质实验”进行了如图改进。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 )
A. 图 1 中 A、B 烧杯中酚酞溶液都变成红色
B. 图 1 和图 2 都能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C. 图 2 能得出: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D. 改进后的优点:节约药品,更环保
6.
用微观知识解释下列现象,其中不合理的是
( )A. 胆矾研碎-----------分子变小
B. 压缩空气-----------气体分子间间隔减小
C. 品红在水中溶解-----------分子在不断运动
D. 两个压紧的铅块能吊起钩码-----------分子间存在引力
7.
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实质的是
( )
第
2
页,共
24
页
A. 分子运动速度加快
B. 分子间间隔变小
C. 分子改变,变成了其它物质的分子
D. 一种分子运动到另一种分子之间去
8.
下列对分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分子肯定比原子大 B. 分子可以由不同的原子构成
C. 化学变化前后,分子本身不变 D. 分子在普通显微镜下就能看到
9.
卢瑟福在测定原子构成时做了如下实验:取一极薄的金箔,用一高速运动的氦核射
击,结果发现大多数氦核通过了金箔,极少数氦核发生偏转或被弹回。根据上述现
象得出的以下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 金原子是实心球体,紧密结合排列
B. 相对于金原子而言,金原子核体积小、质量大
C. 金原子核带正电荷
D. 金原子质量比氦核质量大
10.
下列微粒带电的是
( )A. 分子 B. 原子 C. 电子 D. 中子
11.
有两种不同的原子,一种原子核内有 6 个中子和 6 个质子,另一种原子核内有 7 个
中子和 6 个质子,则它们不相等的是
( )A. 核电荷数 B. 核外电子数 C. 原子的质量 D. 原子序数
12.
下图所示结构示意图,表示阴离子的是
( )
A. B. C. D.
13.
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 )A. 二氧化碳 B. 水 C. 金刚石 D. 氯化钠
14.
下表列出了几种原子中的粒子数:
原子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氢 1 0 1
碳 6 6 6
氧 8 8 8
钾 19 20 19
第
3
页,共
24
页
分析表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中子数 B. 原子核都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C. 原子只有质子和电子构成 D. 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15. 已知核内有 6 个质子和 6 个中子的碳原子的质量为 mkg,一个钼原子的质量为 8mkg,
则钼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 96 B. 72 C. 48 D. 36
16. 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X、Y、Z 代表三种不同元素,
以下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氢原子中没有中子
B. 核外电子数:
X = YC. Y 和 Z 处于同一周期
D. 原子序数
Z > Y
17. 朱砂又名辰砂,是天然的硫化汞
(HgS)
,具有鲜红色泽,
很早就被人们作为颜料使用。我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上涂
有朱砂。如图是汞和硫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关于
它们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硫原子的质子数为 16
B. 质量相等的汞和硫,汞比硫所含的原子数目少
C. 汞和硫都是非金属元素
D. 汞单质的熔点比硫低
18. 一种元素跟另一种元素之间的最本质的区别是
( )A. 质子数 B. 中子数 C. 电子数 D. 相对原子质量
19. 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它的内容非常丰富。你认为从元素周期
表中不能直接获得的信息是
( )A. 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B. 元素的变化规律
C. 元素符号 D. 元素的原子序数
20. 碳元素和氧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 )A. 中子数不同 B. 质子数不同
C. 电子层数不同 D. 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二、填空题
第
4
页,共
24
页
21. 分子是保持物质______的最小粒子,原子是______中最小的粒子.
22. 空气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1)
空气是 ______
(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
。
(2)
鱼能在水中生存是因为氧气易溶于水,这种说法 ______
(
填“正确”或“不正
确”
)
。
(3)
因为氮气具有 ______ 的特点,所以充入食品包装袋中用于防腐。
(4)
用微粒的观点解释:
①
气态二氧化碳能被压缩成液态贮存在钢瓶中的原因是 ______ ;
②
气态二氧化碳与液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相同的原因是 ______ 。
23.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________和核外带负电的________构成的,原子
核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构成的,由于________与所带电荷的________相等,而
电性________,所以原子不显电性。原子结构中,决定元素种类的是________,与
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密切的是________,影响相对原子质量大小的是________。
24. 图甲为镁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A、B、C、D、E 为五种原子结构示意
图,回答下列问题:
(1)
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______ ;
(2)D
和 E 表示的元素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形成化合物,用化学式表示为 ______ ;
(3)B
、C、D、E 原子结构示意图中,与镁原子的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______ 。
25. 用元素符号或化学式表示下列各种微粒:铜原子________;二氧化硫分子________;
二氧化碳分子________氮气分子________。
26. 根据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A
、B、C、D 所示粒子共表示______种元素
(
填数字
)
。
第
5
页,共
24
页
(2)D
所示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_电子
(
填“得到”或“失去”
)
。
(3)
若 E 中
x = 10
时,则该粒子属于______
(
填“原子”或“离子”
)
。
三、简答题
27. 请从微观角度解释下列问题:
(1)
吸烟者常给周围的人带来被动吸烟的危害.
(2)
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很大.
(3)
水通电分解的过程中一定不变的微粒有哪些?
28. 如图是镁元素和硫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
列问题:
(1)
镁原子的核电荷数是______,相对原子质量______。
(2)
在镁和硫生成硫化镁的反应中,得到电子的是______原子,镁离子的结构示意
图是______
(
填字母
)
。
(3)
如图所示粒子中,化学性质相似的是______和______
(
填字母
)
。
29. 原子序数为
1 − 18
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等信息如图,请认真分析并回答下列
问题。
(1)
图中 X 的元素符号是______;Y 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Z 原子形成
最外层 8 电子稳定结构的离子符号是______。
(2)
元素周期表中同一纵行称为族,同一族元素原子的______电子数相同,所以它
们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同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增大,金属的活动性逐渐增强,
将形状大小相同的锂、钠分别放入两份同样的水中,都有气泡放出,但______反应
更加剧烈;已知:
2Na + 2H2O = 2NaOH + H2 ↑
,请写出锂与水反应方程式:______。
第
6
页,共
24
页
四、科普短文题
30.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牙膏是我们日常口腔清洁的必需品。依据添加剂的成分和含量不同,可将牙膏分为
高磨擦剂含量牙膏和低磨擦剂含量牙膏,其主要数据如下表。
其中,清洁牙齿主要通过磨擦剂来实现。其磨擦性取决于磨擦剂的形状、大小、硬
度和含量。常见的磨擦剂有碳酸钙、二氧化硅和氢氧化铝
[Al(OH)3]
等。碳酸钙具
有较高的磨擦性,硬度大,储量丰富,一般用来做经济型牙膏。二氧化硅的磨擦性
较低,在使用过程中易于保护牙龈,适于老人及牙齿受损的人群。氢氧化铝分为普
通氢氧化铝和球形氢氧化铝
(
如图 1、
2)
,它们具有白度高、光泽好等优点,但球形
氢氧化铝的表面更加光滑,其生产工艺流程如图 3。
在实际生产中,通常会选用多种磨擦剂混合使用。例如,用二氧化硅和碳酸钙混合
使用,既能保留牙膏对牙菌斑、牙结石的清洁效果,又可以避免其对牙齿的磨损。
第
7
页,共
24
页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
碳酸钙中含有的非金属元素共______种。
(2)
“高磨擦剂含量牙膏”的成分中,含量一定高于“低磨擦剂含量牙膏”的是
______。
(3)
影响磨擦剂磨擦性的因素有______。
(4)
适用于老人及牙齿受损人群的磨擦剂是______ 。
(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
填序号
)
。
A.
通常多种磨擦剂混合使用比单独使用效果好
B.
普通氢氧化铝比球形氢氧化铝对牙齿的磨损更小
C.
选取磨擦剂时,除考虑磨擦性,还需考虑原料的成本
五、实验题
31. Y 形管是一种简易实验仪器,同学们用 Y 形管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分子的性质的验
证实验。
(1)
一段时间后,B 管内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2)A
、B、C 三个装置中最先看到实验现象的是______,由此又可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
32. 通过化学课程的学习,我们收获很多.
收获一:生活中处处有化学,通过学习已经知道:
(1)
铁生锈、食物腐烂是因为空气中有______;雨雪等自然现
象证明空气中有______.
(2)
成都市民家中的主要燃料是天然气,我们燃烧天然气做饭是利用了天然气的
______
(
填写一条化学性质
)
.
(3)
汽车安全气囊内所装的化学物质,能在碰撞后 10 毫秒内,生成一种空气中含量
第
8
页,共
24
页
最多的气体,该气体是______.
(4)
空气中可能形成污染的物质很多,请列举两例:______、______.
(5)
在下列物质
①
海水
②
矿泉水
③
洁净的空气
④
五氧化二磷
⑤
啤酒
⑥
牛奶
⑦冰水混合物
⑧
红磷
⑨
液态氧
(10)
过氧化氢溶液中,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属于混
合物的是______
.(
用序号填空
)收获二:我们学会了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认识世界.试从分子、原子的角度分析:
(1)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事实可以说明分子什么样的性质:______.
(2)
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______.
在加热氧化汞“
HgO → Hg + O2
”这样一个化学反应中,发生变化的微粒是______,
没有发生变化的微粒是______和______.
有人说“双氧水分解生成了水和氧气,所以双氧水具有水和氧气的性质”,你认为
这个说法不正确的理由是______.
收获三:我们认识了实验仪器,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
(1)
实验室最常见的一种加热仪器是______
.
熄灭该仪器时应该______.
(2)
量取一定量的液体应该用______
(
与胶头滴管配套使用
)
.
(3)
完成实验操作时发生的“意外”我们也可以正确的分析:
①
某同学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发现收集氧气的速率比较慢.你觉得可能
的原因是______
.(
写一条
)
②
某同学完成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验证实验时,如图:
看到试管内有大量气泡冒出,但是带火星木条并没有明显复燃.你觉得可能的原因
是______
.(
写一条
)
(4)
做铁丝在氧气里燃烧的实验时,铁丝绕成螺旋状的目的是______;化学反应式
为______.
第
9
页,共
24
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分子的定义的理解与掌握。根据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的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的粒子进行解答。
【解答】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可知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
粒子是氢分子。
故选:B。
2.【答案】B
【解析】解:在槐树旁,常闻到怡人的香味是由于槐花香气的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故选:B。
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分子很小,分子在不停的运动,分子间有间隔等来解答
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是解此题的关键
3.【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是从微观角度来考查化学变化,根据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分析。
【解答】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被破坏成原子,然后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
分子,故 B 正确,A、C、D 错误。
4.【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分子的性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分子的特点,并能灵活运用其特点解释
第
10
页,共
24
页
生活中的现象。
【解答】
A.能闻到药的气味,是由于构成药的气味分子在不断运动,与人的嗅觉细胞接触使人闻
到其气味,故 A 正确;
B.能闻到药的气味与分子的质量大小无关,故 B 错误;
C.能闻到药的气味与分子之间有间隔无关,故 C 错误;
D.能闻到药的气味与分子能否再分无关,故 D 错误。
故选 A。
5.【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根据分子不断运动以及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分析;浓氨水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
到酚酞溶液中,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明确分子不断运动以及影响运动速度的因素是解
答本题关键。
【解答】
A、图 1 中 A 烧杯变红,B 烧杯酚酞不变红,A 错误;
B、图 1 中 C 烧杯中的浓氨水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到 A 烧杯中,使酚酞变红,图 2
中 A 和 D 中的浓氨水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到 B 和 C 试管中,使酚酞变红,都能说
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B 正确;
C、图 2 中可看到 C 试管比 B 试管变红得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C
正确;
D、图 2 在密闭装置中进行,不污染环境,用试管节约药品用量,D 正确;
故选:A。
6.【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
答此类题的关键,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
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
判断即可。
第
11
页,共
24
页
【解答】
A、胆矾研碎,是宏观变化,不能说明分子变小,故选项解释错误。
B、压缩空气,是因为气体分子间间隔减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C、品红在水中溶解,是因为品红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运动到水分子中间去了,故
选项解释正确。
D、两个压紧的铅块能吊起钩码,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的缘故,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A。
7.【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的实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依据化学反应的实
质进行分析回答,化学反应就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其实质是反应物的分子分成原子,
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
【解答】
A、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反应物的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而不是分子运
动速度加快,故 A 错误;
B、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反应物的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而不是分子间
隔变小,故 B 错误;
C、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反应物的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所以化学反应
中分子改变,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故 C 正确;
D、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反应物的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而不是一种分
子运动到另一种物质的分子之间去,故 D 错误。
故选:C。
8.【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分子的相关知识,掌握分子的相关知识并灵活运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解答】
A.不同分子、不同原子的大小各不相同,故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故认识错误;
B.分子可以由不同的原子构成,如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故认识正确;
第
12
页,共
24
页
C.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故化学变化前后,分
子本身一定改变,故认识错误;
D.在普通显微镜下不能看到分子,故认识错误。
9.【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原子的结构,大多数氦核通过了金箔,极少数发生了偏转或被弹回,说明原子
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且原子核较小,但质量大,以此来解答。
【解答】
A.大多数氦核通过了金箔,则不是实心球体,故 A 错误;
B.大多数氦核通过了金箔,极少数发生了偏转或被弹回,则相当于金原子而言,金原子
核体积小,质量大,故 B 正确;
C.原子核带正电,所以金原子核带正电荷,故 C 正确;
D.极少数发生了偏转或被弹回,则金原子质量比氦核质量大的多,故 D 正确。
故选 A。
10.【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原子的构成的知识,并将知识灵活应用。根据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构成,其中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进行分析解答本
题。
【解答】
根据原子的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其中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
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故选 C。
11.【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核电荷数和原子的质量
第
13
页,共
24
页
集中在原子核上,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难度不大。
【解答】
A.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6
,故正确;
B.原子中,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6
,故正确;
C.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由于中子数不相等,故原
子的质量不相等,故错误;
D.原子序数
=
质子数
= 6
,故正确。
12.【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原子和离子结构示意图,原子的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阴离子的核内质
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阳离子的核内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据此解答,难度不大。
【解答】
A.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9
,属于原子.故不符合题意;
B.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10
,属于原子.故不符合题意;
C.核内质子数
= 13
,核外电子数
= 10
,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属于阳离子,故不符
合题意;
D.核内质子数
= 16
,核外电子数
= 18
,核内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属于阴离子,故
符合题意。
13.【答案】D
【解析】解:A、二氧化碳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故选项错误。
B、水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C、金刚石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D、氯化钠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故选项正确。
故选 D。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对物质进行分类与对号入
座、掌握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第
14
页,共
24
页
14.【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原子中各微粒之间的关系,此题是一道信息给予题,解题的关键是利用图表的
数据对选项进行分析,难度容易。
【解答】
A、原子核内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如氢原子,故 A 错误;
B、氢原子核内无中子,故 B 错误;
C、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绝大多数原子都含有中
子,故 C 错误;
D、由信息可知原子中质子数一定等于核外电子数,故 D 正确。
故选:D。
15.【答案】A
【解析】解:已知核内有 6 个质子和 6 个中子的碳原子的质量为 mkg,一个钼原子的质
量为 8mkg,则钼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8mkg
mkg×
1
12 = 96
。
故选:A。
根据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
该元素的一个原子的质量
一种碳原子质量
×
1
12
,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
该元素的一个原子的质量
一种碳原子质量
×
1
12
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
本题的关键.
16.【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根据元素周期表的有关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加强对元素周期表的掌握是正确解
答本题的关键。原子中,核电荷数
=
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原子序数;元素周期表
中,横行表示周期,位于同一周期的元素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在同一周期里,越往右
原子序数越大。
【解答】
A、氢原子中没有中子,故 A 正确;
第
15
页,共
24
页
B、原子序数:
Y > X
,则 Y 的核外电子数大于 X,故 B 错误;
C、Y 和 Z 位于同一横行,则处于同一周期,故 C 正确;
D、同一周期,从左往右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则原子序数:
Z > Y
,故 D 正确;
故选:B。
17.【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信息的利用,难度不大,元素周期表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
在联系,要注意理解和应用。
【解答】
A、质子数
=
原子序数,硫原子的质子数为 16,该选项说法正确;
B、质量相等的汞和硫,汞比硫所含的原子数目少,是因为汞的相对原子质量比硫大,
该选项说法正确;
C、汞是金属元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汞单质的熔点比硫低,通常情况下汞是液体,硫是固体,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8.【答案】A
【解析】解: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
(
即核内质子数
)
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
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故选 A.
根据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
(
即核内质子数
)
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本题考查学生对元素的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并能应用概念进行解题的能力.
19.【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熟练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A.由元素周期表中是不能得到“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的信息的,故符合题意;
B.由元素周期表可得元素的变化规律,例如元素周期表中每一个周期都从金属元素开始,
到稀有气体元素结束
(
第一周期从非金属元素氢开始
)
,故不符合题意;
第
16
页,共
24
页
C.从元素周期表的每一格中信息可知元素符号,故不符合题意;
D.从元素周期表的每一格中信息可知元素的原子序数,故不符合题意。
20.【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元素间最本质的区别,难度不大,理解元素的概念是解题关键。
【解答】
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所以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碳元素和氧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故选 B。
21.【答案】化学性质 化学变化
【解析】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变为原子,原
子再重新结合,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微粒.
故答案为:化学性质;化学变化.
根据分子原子的定义与本质区别分析回答.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变
化中,分子变为原子,原子再重新结合,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微粒.
本题考查微粒的性质,认识化学变化中原子是最小微粒,应注意从微观上来理解化学反
应.
22.【答案】混合物 不正确 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且无毒 分子之间有间隔 同种物
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解析】解:
(1)
空气是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
(2)
鱼虾能在水中生存是因为水中溶有一定量的氧气,氧气能供给呼吸,不是因为氧气
易溶于水,说法不正确;
(3)
因为氮气具有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的性质,且无毒,所以充入食品包装袋内用于防
腐。
(4)①
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因此气态二氧化碳能被压缩成液态贮存在钢瓶中;
②
构成物质的分子相同,物质的化学性质就相同,因此气态二氧化碳和液态二氧化碳
的化学性质相同,
故答案为:
(1)
混合物;
第
17
页,共
24
页
(2)
不正确;
(3)
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且无毒;
(4)①
分子之间有间隔;
②
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1)
根据空气的组成分析物质的类别.
(2)
根据氧气的性质进行分析.
(3)
根据氮气的性质和用途进行分析.
(4)①
根据分子的性质进行分析.
②
根据构成物质的分子相同,物质的化学性质就相同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较小,掌握空气的组成、氧气的溶解性以及作用、氮气的性质以及用途、二氧
化碳的性质和用途等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23.【答案】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原子核;核外电子电量;相反;质子数;最
外层电子数;质子和中子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原子的定义与构成,熟练掌握原子的构成和微粒的带电情况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
组成
(
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
,可知: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
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两种微粒构成,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
电,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由于原子核所带的电量与核外电子所带的电量相
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一类原子的总称,所
以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影响相对原子质量大
小的是质子和中子。故答案为: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原子核;核外电子电量;
相反;质子数;最外层电子数;质子和中子。
24.【答案】
24.31
CaS E
【解析】解:
(1)
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4.31
.
(2)D
和 E 表示的元素分别是硫元素和钙元素,钙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2,在化学反应
中易失去 2 个电子而形成带 2 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
第
18
页,共
24
页
的数值,且符号一致,则该元素的化合价为
+ 2
价;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6,在化
学反应中易得到 2 个电子而形成 2 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
电荷的数值,且符号一致,则该元素的化合价为
− 2
价;钙元素显
+ 2
价,硫元素显
− 2价,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CaS。
(3)
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中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具有相
似的化学性质;由题干中提供的结构示意图可知,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2,则与其
化学性质相似的粒子结构示意图中最外层电子数也应为 2,E 符合要求。B 中原子的最
外层电子数为 2,但其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层,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化学性质稳定,
尽管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它们化学性质不相似.
故答案为:
(1)24.31
;
(2)CaS
;
(3)E
。
(1)
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
析解答。
(2)D
和 E 表示的元素分别是硫元素和钙元素,进行分析解答。
(3)
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非常密切,决定元素化学性
质的是原子中的最外层电子数,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
(
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
相对原子质量
)
、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5.【答案】Cu
SO2 CO2 N2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化学用语,难度不大,理解元素符号、化学式的含义和书写是解题关键。
【解答】
原子可用元素符号表示,铜原子表示为 Cu;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分子用化学式表示,
二氧化硫分子可表示为
SO2
;二氧化碳分子可表示为
CO2
;氮气分子可表示为
N2
。
26.【答案】
(1)3
(2)
得到
(3)
原子
第
19
页,共
24
页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及原子和离子间的相互转化的规律,要
明确元素的概念以及原子的得失电子情况。
【解答】
(1)
由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A、B、C、D 所示粒子共含有 3 种质子数,共表示 3 种元
素;
(2)D
所示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是 7,大于 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3)
若 E 中
X = 10
时,则该粒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属于原子。
27.【答案】解:
(1)
吸烟者常给周围的人带来被动吸烟的危害,是因为烟气中含有的分
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非吸烟者被动吸入二手烟而危害健康.
(2)
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很大,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3)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水通电分解的过程中,是因为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
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分解的过程中一
定不变的微粒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故答案为:
(1)
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
(2)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3)
氢原子和氧原子.
【解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
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
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
(
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
)
及利用分
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8.【答案】12 24 硫 C C D
【解析】解:
(1)
镁原子的核电荷数是 12,相对原子质量是 24。
故填:12;24.
(2)
在镁和硫生成硫化镁的反应中,得到电子的是硫原子,是因为硫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是 6,镁离子的结构示意图是 C,是因为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 2,反应中容易失去最
外层的 2 个电子。
故填:硫;C。
(3)
如图所示粒子中,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C 和 D,是因为它们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故填:C;D。
第
20
页,共
24
页
(1)
原子中,核电荷数
=
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原子序数;
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相对质量;
(2)
一般情况下,最外层电子数小于 4 的,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大于 4 的反应中容易
得到电子,等于 4 的,既不容易得到电子,也不容易失去电子;
(3)
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最外层电子数是 8 的是一种稳定结构,第
一层也是最外层时,达到 2 个电子也是一种稳定结构。
元素周期表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注意理解和应用。
29.【答案】O
Cl
−
最外层 钠
2Li + 2H2O = 2LiOH + H2 ↑
【解析】解:
(1)
图中 X 是氧元素,氧元素的元素符号是 O;
Y 是镁元素,镁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
Z 是氯元素,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 7,反应中容易得到 1 个电子,形成最外层 8 电子
稳定结构,氯离子符号是
Cl
−
。
故填:O; ;
Cl
−
。
(2)
元素周期表中同一纵行称为族,同一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它们有
相似的化学性质;
同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增大,金属的活动性逐渐增强,因此钠比锂活泼,将形状
大小相同的锂、钠分别放入两份同样的水中,都有气泡放出,但钠反应更加剧烈,锂与
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锂和氢气,反应方程式:
2Li + 2H2O = 2LiOH + H2 ↑
。
故填:最外层;钠;
2Li + 2H2O = 2LiOH + H2 ↑
。
元素周期表中,方格中左上角是原子序数,右上角是元素符号,中间是元素名称,下面
是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中,核电荷数
=
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原子序数;
一般情况下,最外层电子数小于 4 的,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大于 4 的反应中容易得到
电子,等于 4 的,既不容易得到电子,也不容易失去电子,因此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
素化学性质相似。
元素周期表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注意理解和应用。
30.【答案】
(1)2
;
(2)
磨擦剂、增稠剂;
第
21
页,共
24
页
(3)
摩擦剂的形状、大小、硬度和含量;
(4)
二氧化硅;
(5)AC
【解析】
【分析】
读信息,从中获得解答题目所需的信息,所以在解答题目时先看解答的问题是什么,然
后带着问题去读给出的信息进而去寻找解答有用的信息,这样提高了信息扑捉的有效性。
解答的问题实际上与复杂的信息相比,其实很简单很基础,或者可以说信息提供的是情
境,考查基本知识。
根据给出的信息分析每个对应的问题,或者直接分析每个问题,从给出的信息中找对应
的信息,进行解答。
【解答】
(1)
碳酸钙中含有的非金属元素是碳和氧元素,所以共 2 种;
(2)
“高磨擦剂含量牙膏”的成分中,根据上面的信息可知,含量一定高于“低磨擦剂
含量牙膏”的是磨擦剂、增稠剂。
(3)
根据信息可知,影响磨擦剂磨擦性的因素有摩擦剂的形状、大小、硬度和含量。
(4)
根据信息可知,适用于老人及牙齿受损人群的磨擦剂是二氧化硅。
(5)A.
根据信息可知,通常多种磨擦剂混合使用比单独使用效果好,正确;
B.普通氢氧化铝比球形氢氧化铝对牙齿的磨损更大而非更小。错误;
C.选取磨擦剂时,除考虑磨擦性,还需考虑原料的成本,正确。故选 AC。
故答案为
(1)2
;
(2)
磨擦剂、增稠剂;
(3)
摩擦剂的形状、大小、硬度和含量;
(4)
二氧化硅;
(5)AC
。
31.【答案】酚酞溶液变红 分子不断运动 C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解析】解:
(1)B
管内浓氨水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到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变
红,由此得出分子不断运动的结论;
(2)C
中为热水,温度越高,氨分子运动速度越快,A、B、C 三个装置中最先看到实验
现象,由此可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第
22
页,共
24
页
故答案为:
(1)
酚酞溶液变红;分子不断运动;
(2)C
;由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根据分子的定义和性质分析;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浓氨水使酚酞变红。
明确分子的定义和性质是解答本题关键。
32.【答案】氧气或者
O2
水或者
H2O
可燃性 氮气 可吸入颗粒物
(
烟尘、粉
尘
) SO2
、
NO2
、CO、
O3 ④⑦⑧⑨ ①②③⑤⑥⑩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在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 氧化汞分子 氧原子 汞原子 分子是保
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过氧化氢分子只能保持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
(
或水的化学
性质由水分子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由氧分子保持
)
酒精灯 灯帽盖灭 量筒 装置
漏气 该反应放热,产生的氧气中混有大量水蒸气 为了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
积
3Fe + 2O2
−
点燃
Fe3O4
【解析】解:收获一:
(1)
铁生锈、食物腐烂是因为空气中有氧气;雨雪等自然现象证
明空气中有水;
(2)
天然气具有可燃性,所以我们可燃烧天然气做饭;
(3)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
(4)
空气中可能形成污染的物质包含有害气体和粉尘,有害气体主要为
SO2
、
NO2
、CO、
O3
;
(5)④
五氧化二磷
⑦
冰水混合物
⑧
红磷
⑨
液态氧等都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都属于纯
净物;
①
海水
②
矿泉水
③
洁净的空气
⑤
啤酒
⑥
牛奶 过氧化氢溶液都是由不同种物质组
成的,都属于混合物;
故填:
④⑦⑧⑩
;.
收获二:
(1)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事实可以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性质;
(2)
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在加热氧化
汞“
HgO → Hg + O2
”这样一个化学反应中,发生变化的微粒是氧化汞分子,没有发生
变化的微粒是氧原子和汞原子;双氧水分解生成了水和氧气,但双氧水不具有水和氧气
的性质,原因是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过氧化氢分子只能保持过氧化氢
的化学性质
(
或水的化学性质由水分子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由氧分子保持
)
;
故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氧化汞分子;氧原子;汞原子;分
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过氧化氢分子只能保持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
(
或水
的化学性质由水分子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由氧分子保持
)
;
第
23
页,共
24
页
收获三:
(1)
实验室最常见的一种加热仪器是酒精灯,熄灭该仪器时应该灯帽盖灭;
(2)
量取一定量的液体应该用量筒和胶头滴管;
故填:量筒;
(3)①
某同学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发现收集氧气的速率比较慢.可能的原因是
没加催化剂
/
过氧化氢浓度过低
/
装置漏气;
故填:装置漏气;
②
某同学完成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验证实验时,如图所示,看到试管内有大量气
泡冒出,但是带火星木条并没有明显复燃,可能的原因是该反应放热,产生的氧气中混
有大量水蒸气.
故填:该反应放热,产生的氧气中混有大量水蒸气.
(4)
做铁丝在氧气里燃烧的实验时,铁丝绕成螺旋状,为了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铁
能与氧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Fe + 2O2 −
点燃
Fe3O4
答案:
收获一:
(1)
氧气或者
O2
;水或者
H2O
;
(2)
可燃性;
(3)
氮气;
(4)
可吸入颗粒物
(
烟尘、粉尘
)
;
SO2
、
NO2
、CO、
O3
;
(5)④⑦⑧⑨
;
①②③⑤⑥⑩
;
收获二:
(1)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2)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氧化汞分子;氧原子;汞原子;分子
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过氧化氢分子只能保持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
(
或水的
化学性质由水分子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由氧分子保持
)
;
收获三:
(1)
酒精灯;灯帽盖灭;
(2)
量筒;
(3)①
装置漏气;
②
该反应放热,产生的氧气中混有大量水蒸气;
(4)
为了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3Fe + 2O2 −
点燃
Fe3O4收获一:
(1)
根据铁生锈、食物腐烂是因为空气中有氧气、雨雪等自然现象证明空气中
有水进行解答;
(2)
根据天然气具有可燃性进行解答;
第
24
页,共
24
页
(3)
根据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进行解答;
(4)
根据空气中可能形成污染的物质包含有害气体和粉尘进行解答;
(5)
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属于纯净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
合物;根据以上概念进行分析判断.
收获二:
(1)
根据分子的性质进行解答;
(2)
根据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进行解答;
收获三:
(1)
根据实验室最常见的一种加热仪器是酒精灯进行解答;
(2)
根据量取一定量的液体应该用量筒和胶头滴管进行解答;
(3)
根据实验注意事项进行解答.
(4)
根据铁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注意事项、发生的反应及其特点分析回答有关的问题.
这几个题目都是有关环境保护和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知识,这一类题目的近几年的中考中
一直是一个热点.在复习中一定要熟记知识,注意联系实际,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