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卷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卷

ID:688315

大小:186.2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1-05-0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 15 小题) 1.某同学在观察镁条燃烧时记录了如下现象:①发出耀眼的强光 ②放出大量的热 ③镁条变短 ④镁 条由银白色固体变成了白色固体。请帮助他选出能作为判断镁条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依据:(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 A. 发光发热 B. 有颜色的变化 C. 有其他物质生成 D. 有气体、沉淀产生 3.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4.小梅家有一批盆栽的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花,现在却开出了紫花,有人认为这是土壤中缺水 引起的,但小梅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花。这说明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说是不符合 的,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 A. 实验不成功,停止探究 B. 修改实验过程,使之与假说相符 C. 修改结果,使之与假说相符 D. 修改假说,重新实验 5.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发现试管破裂,可能的原因是( ) ①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②加热前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③加热时试管底部触及灯芯④被加热 的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⑤加热时没有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⑥没有进行预热 A. ①③⑤⑥ B. ②④ C. ②③⑥ D. ③④⑤ 6.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 溶解性 B. 腐蚀性 C. 助燃性 D. 可燃性 7.把碳酸钠粉末装入试管,正确的操作是( ) A. 用镊子 B. 用玻璃棒 C. 用药匙或纸槽送入 D. 直接倒入 8.下列使用酒精灯的操作中,为防止引起火灾而进行的是( ) A. 用完酒精灯后,要盖紧灯帽 B. 使用酒精灯时,要先检查灯芯是否平整 C. 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D. 使用酒精灯时,灯帽拿下后正放在桌面上 9.目前人类所使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化学反应。下列变化中实现了由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是( ) A. 家庭烧煤取暖 B.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 C. 利用海洋潮汐发电 D. 在家用电器中使用干电池 10.以下是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的实验步骤,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步骤二的实验目的是为了证明氮气不助燃、二氧化碳也不助燃 B. 步骤三的实验目的是为了证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多于吸入的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 C. 步骤四的实验目的是为了证明空气中含有大量水蒸气 D. 步骤二中可以将燃着的木条替换为带火星的木条 11.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 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D.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12.实验室中能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 ( ) A. 烧杯 B. 试管 C. 蒸发皿 D. 量筒 13.下列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甲烷燃烧 B. 干冰升华 C. 西瓜榨汁 D. 酒精挥发 14.实验室中不小心将酒精灯打翻着火,应立即用( ) A. 用水冲洗 B. 用扇子扇灭 C. 湿抹布盖灭 D. 撒沙土扑灭 15.下列有关物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凡是发生颜色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B. 凡是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C. 物质种类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D. 有光和热产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二、填空题(共 3 小题) 16.下列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基本操作。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 A 所示,手握细口瓶倾倒液体时,细口瓶标签的一面要_____,细口瓶的塞子要 _______________在桌面上。 (2)如图 B 所示,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盖灭后轻提一下灯帽,再重新盖好。对其原 因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A.平衡气压,方便取下灯帽 B.挥发水分,利于点燃酒精灯 C.减少挥发,利于节约酒精 (3)如图 C 所示,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 ①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__________________。 ②先对试管进行__________________,然后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所在部位加热。 (4)如图 D 所示,如果试管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时,清洗试管一般先用试管刷蘸去污粉 _______________,再用自来水冲洗和蒸馏水润洗,然后倒放在试管架上晾干。 17.“有其他物质生成”是判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但在实际化学反应中,常常根据反应伴随 的现象来确定化学反应是否发生,请根据你对本节课实验的观察,填写下表。 18.实验室里所用的化学药品很多是易燃、易爆、有腐蚀性或有毒性的药品,因此在使用时,不能 用 手 __________ , 不 要 把 鼻 孔 ________________ 去 闻 药 品 的 气 味 , 更 不 得 品 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中,我们要注意节约药品。若没有说明用量时,一般按最少量取用,即液体取________,固 体只需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与探究(共 3 小题) 19.下表是空气中的气体成分和人体呼出的气体成分含量对照表: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了简单的实验方案,验证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成分的含量的不 同,其主要操作步骤如下图所示。 请依据图示将主要实验操作步骤及验证依据填入下表中: 20.为了研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小刚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装置。请你和小刚一起探究下列问题: (1)实验时,广口瓶用不透光的黑纸包住,其目的是为了防止瓶内的植物进行________作用,对 实验产生干扰。 (2)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会_______(选填“左移”“右移”或“不动”)。揭 去广口瓶外的黑纸,观察到广口瓶中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小明同学为探究人体呼出的气体与空气成分的差异,进行的实验如下:他用玻璃管向盛满水的 集气瓶中吹气,用排水法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将另一集气瓶充满新鲜的空气,将两根燃着的小 木条,分别移到两只集气瓶瓶口处,移开玻璃片,将小木条慢慢伸入集气瓶中,观察实验现象。 (1)人呼出的气体中除含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外,还含有的主要物质是________。 (2)小明同学进行实验时,发现伸入盛有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的小木条先熄灭,其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一点即可)。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化学变化通常伴随的现象是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这些现象常常 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有上述现象发生,不一定就是化学变化。我们判断 化学变化的依据,应抓住它的本质特征,有新物质生成,据此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结 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镁条由银白色固体变成了白色固体,说明生成了新物质。 2.【答案】C 【解析】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通常伴随的现象是发光、放热、变色、 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有上述现象 发生,不一定就是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发光发热就是物理变化的过程;在一定条件下,氧气变 成淡蓝色的液态氧也是物理变化。我们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应抓住它的本质特征,有新物质生 成。 3.【答案】D 【解析】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液体的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1/3;用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应垂 直悬空放在试管口的正上方;取用液体时,瓶塞要倒放。故 A、B、C 的操作方法均不正确;所以 答案应选 D。 4.【答案】D 【解析】实验是研究化学的主要工具,在实验时,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和探究,当实验结果与 原来的猜想不符时,说明猜想是错的,应改变自己的猜想,重新实验进行验证。 5.【答案】C 【解析】】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发现试管破裂,可能的原因是加热前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加 热时试管底部触及灯芯,没有进行预热。所以答案应选 C。 6.【答案】A 【解析】B.腐蚀性、 C.助燃性、 D.可燃性均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关键是要看是否通过化学变化来体现。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 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 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7.【答案】C 【解析】往试管中装固体药品时,粉末状的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或纸槽,所以答案应选 C。 8.【答案】C 【解析】使用酒精灯的操作中,为防止引起火灾,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绝对禁 止用燃烧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个酒精灯。所以答案应选 C。 9.【答案】D 【解析】分析一种变化过程中存在哪些能量的变化形式,关键是分析该过程中存在哪些形式的能 量变化,本题要明确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条件。化学变化通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 经常表现为热能、光能和电能的放出或吸收。A.家庭烧煤取暖,通过煤在氧气中燃烧,将化学能 转化为热能和光能;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C.利用海洋潮 汐发电,潮汐能,是海水在潮涨潮落时水推动发电机发电,属于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D.在家用电 器中使用干电池,干电池的原理是通过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产生电流,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10.【答案】B 【解析】人呼吸时把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同时从体内带出水蒸汽,人体呼出气体中和 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汽含量不同;氮气的含量基本不变,因为人体没有吸收氮气;呼 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相比,具有“两多一少”的特点,即与吸入的空气相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 增加,氧气含量减少;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A.氧气能支持燃烧,氧气含量越多,燃烧越旺,步骤二: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样品。呼出 的气体的样品中,是为了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多于呼出气体的氧气含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步骤三:向一瓶空气样品和一瓶呼出气体的样品中各滴入相同 滴数的澄清石灰水,是为了证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多于吸入的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故选 项说法正确。 C.水蒸气遇冷能在玻璃片上结下水珠,步骤四: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或镜片,对其中一块哈气,是 为了证明呼出气体中含有水蒸气,故选项说法错误。 D.带火星的木条在空气、呼出气体中均会熄灭,步骤二中不能将燃着的木条替换为带火星的木条, 故选项说法错误。 11.【答案】C 【解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 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A、B、D 中均涉及到燃烧,会生成新物质属化学变化;故选 C。 12.【答案】B 【解析】烧杯不能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必须垫上石棉网;试管是能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 玻璃仪器;蒸发皿虽然能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但不属于玻璃仪器;量筒不属于能加热的仪器。 故答案应选 B。 13.【答案】A 【解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 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结合事实进行分析 判断即可。A.甲烷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干冰升华的过 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西瓜榨汁的过程中只是分离出西瓜 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酒精挥发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 属于物理变化。 14.【答案】C 【解析】实验室中不小心将酒精灯打翻着火,最方便的做法就是应立即用湿抹布盖灭,既能隔绝 空气,又能降温。 所以答案应选 C。 15.【答案】C 【解析】化学变化通常伴随的现象是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这些现象常常 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有上述现象发生,不一定就是化学变化。A.凡是发生 颜色变化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铁丝燃烧(固体由银白色变成黑色)是化学变化;氧气加压降温 变成液态(由无色气体变成淡蓝色液体)是物理变化;B.凡是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 化,如水受热变成水蒸气; D.有光和热产生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发光发热就是 物理变化的过程;故 A、B、D 错误;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物质的种类发生了改 变的变化一定有新物质生成,一定是化学变化。 16.【答案】(1)向着手心;倒放(2)A (3)1/3;预热(4)洗涤 【解析】从细口瓶倾倒液体时,细口瓶标签的一面要向着手心,细口瓶的塞子要倒放在桌面上; 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盖灭后轻提一下灯帽,再重新盖好是为了平衡气压,方便取下 灯帽;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 1/3;先对试管进行预热, 然后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所在部位加热;清洗试管一般先用试管刷蘸去污粉洗涤,再用自来 水冲洗和蒸馏水润洗,然后倒放在试管架上晾干。 17.【答案】(1)有气泡产生,石灰石不断溶解;(2)有蓝色沉淀产生;(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解析】做化学实验时,应该重点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准确记忆。颗粒状石灰石加入稀盐酸中, 有气泡产生,石灰石不断溶解;硫酸铜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有蓝色沉淀产生;二氧化碳通 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8.【答案】接触; 凑到容器口; 任何药品的味道; 1~2 mL; 盖满试管底部 【解析】实验室化学药品取用规则明确规定,实验室里所用的化学药品很多是易燃、易爆、有腐 蚀性或有毒性的药品,因此在使用时,不能用手接触,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 更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实验中,我们要注意节约药品。若没有说明用量时,一般按最少量取用,即液体取 1~2 mL,固体 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19.【答案】A 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另收集两瓶空气 B 将澄清石灰水分别滴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 石灰水浑浊程度的不同 C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 木条燃烧情况的不同 D 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块呼气 玻璃片上水雾的不同 【解析】A 可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另收集两瓶空气以进行对比实验。 B 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可以将澄清石灰水分别滴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 瓶中。会观察到石灰水浑浊程度的不同。 C 氧气可以支持燃烧。所以可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会观察到 木条燃烧情况的不同。 D 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块呼气时,由于呼出气体中水蒸气较多,所以玻璃片会出现 水雾,而另一片上不出现。 20.【答案】(1)光合 (2)左移 石灰水变浑浊 植物呼吸作用消耗了广口瓶中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气体,二氧化碳被石灰水吸收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小于大气压 【解析】(1)实验时,广口瓶用不透光的黑纸包住,可使瓶内的植物因接触不到阳光而无法进行 光合作用,以免对实验产生干扰。 (2) 由于植物呼吸作用消耗了广口瓶中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被石灰水吸收使瓶 内气体减少,压强小于大气压。所以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会左移。瓶 内产生了二氧化碳,使瓶中的石灰水变浑浊。 21.【答案】(1)氮气 (2)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低 【解析】解答这类题目时应注意明确实验设计的内容。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又不参与呼吸作 用,因此呼出的气体中还含有较多的氮气;小明同学进行实验时,发现伸入盛有人呼出气体的集 气瓶中的小木条先熄灭,其原因可能是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低。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