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有学者指出,“一边倒”决策是在当时错综复杂的环境下作出的一种比较合理的选
择。这里的“合理”主要是指( )
A.实现了中国国家利益最大化
B.暂时解决了国家的安全问题
C.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恢复发展
D.清除了帝国主义的在华特权
2.美国记者描述周恩来:“他在这个辩论几乎已经陷入僵局的时候脱颖而出,成为会
议的明星,成为排难解纷、平息争端、带来和平的人物。……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
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菲律宾外长罗慕洛说:“周恩
来是我去的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该会议( )
A.打破了我国的外交僵局
B.推动了印度支那的和平恢复
C.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D.解决了与亚非国家之间的矛盾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
本准则,主要是由于它( )
A.消除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分歧
B.根本上消除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C.得到了广大亚非国家的认可
D.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4.1949 年,前美国驻北平总领事柯乐柏曾以“总领事”身份写信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
交部,信件被原封不动地退回。这表明( )
A.美国承认新中国为合法政府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不需要美国承认
C.新中国不承认美国与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外交关系
D.新中国要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
5.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访问苏联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 )
A.实现中苏建交
B.同苏联结盟以打破美国的封锁
C.共同抗美援朝
D.学习苏联模式以建设社会主义
6.新中国进行外交活动的根本指导思想是( )
A.“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7.毛泽东明确提出:“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
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为此新中国成
立初期在外交上( )
A.实行不结盟政策 B.推行“一边倒”方针
C.开展多边外交 D.改善中美关系
8.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外交政策不断走向成熟,并于 20 世纪 50 年代最终有了自己的
外交“定海神针”。材料中的“定海神针”是指( )
A.“一边倒”的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的方针 D.“不结盟”的政策
9.这次会议对新中国来说是有特殊的重要意义的。通过这次会议,印度支那的战火熄
灭了,越南北部完全解放。该会议( )
A.打破了我国的外交僵局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首倡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D.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声誉
10.我国在 20 世纪 50 年代提出的外交方针、原则,至今仍富有生命力,并被广泛运用
的是( )
①“求同存异”的方针 ②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发展
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11.中国倡导的“和谐外交”理念,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取得了广泛
的国际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论语》
材料二 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我们并不
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
上达成共同的协议。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发言
材料三 2008 年 8 月 8 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迎来了 80 多位国家首脑,中国全力开
展史无前例的奥运外交,展现了大国气魄。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中心思想。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中国代表团提出的方针。参加会议的国家有哪些共同之处?
(3)结合材料三,分析奥运外交取得成功的原因及这次外交盛会产生的影响。
23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有学者指出,“一边倒”决策是在当时错综复杂的环境下作出的一种比较合理的选
择。这里的“合理”主要是指( )
A.实现了中国国家利益最大化
B.暂时解决了国家的安全问题
C.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恢复发展
D.清除了帝国主义的在华特权
答案 A
解析 外交政策是以国家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的,故 A 项正确。B、C 两项都是中国国
家利益的具体体现,不全面,故排除。清除帝国主义的在华特权是新中国“打扫干净屋子再
请客”的外交方针的内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D 项。
2.美国记者描述周恩来:“他在这个辩论几乎已经陷入僵局的时候脱颖而出,成为会
议的明星,成为排难解纷、平息争端、带来和平的人物。……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
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菲律宾外长罗慕洛说:“周恩
来是我去的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该会议( )
A.打破了我国的外交僵局
B.推动了印度支那的和平恢复
C.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D.解决了与亚非国家之间的矛盾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周恩来在会议上“成为会议的明星,成为排难解纷、平息争端、
带来和平的人物”“改变了会议的航向”,由此可知该会议是指 1955 年的万隆会议。万隆
会议顺利召开,与新中国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密切相关,故选 C 项。A 项是中美关系改
善的结果;B 项是日内瓦会议的影响;D 项说法错误。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
本准则,主要是由于它( )
A.消除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分歧
B.根本上消除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C.得到了广大亚非国家的认可
D.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答案 D
解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政策”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特点,制约了
新中国外交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则超越了这一局限,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
的成熟,也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故选 D 项。
4.1949 年,前美国驻北平总领事柯乐柏曾以“总领事”身份写信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
交部,信件被原封不动地退回。这表明( )
A.美国承认新中国为合法政府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不需要美国承认
C.新中国不承认美国与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外交关系
D.新中国要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
答案 C
解析 新中国成立以后,提出“另起炉灶”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不承认旧的屈
辱的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故 C 项正确。
5.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访问苏联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 )
A.实现中苏建交
B.同苏联结盟以打破美国的封锁
C.共同抗美援朝
D.学习苏联模式以建设社会主义
答案 B
解析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采取了“一边倒”
的外交政策。1950 年,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同苏联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两
国缔结军事、政治同盟,以对抗资本主义阵营的威胁,B 项符合题意。中苏建交是在 1949
年,排除 A 项;抗美援朝开始于 1950 年 10 月,排除 C 项;中国大规模地进行经济建设开始
于 1953 年,排除 D 项。
6.新中国进行外交活动的根本指导思想是( )
A.“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答案 C
解析 新中国成立后,就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本着这一原则,毛泽东把
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概括为三句话。所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进行外交活动
的根本指导思想。故选 C 项。
7.毛泽东明确提出:“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
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为此新中国成
立初期在外交上( )
A.实行不结盟政策 B.推行“一边倒”方针
C.开展多边外交 D.改善中美关系
答案 B
解析 由“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可知,此外交方针为“一
边倒”,故选 B 项。
8.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外交政策不断走向成熟,并于 20 世纪 50 年代最终有了自己的
外交“定海神针”。材料中的“定海神针”是指( )
A.“一边倒”的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的方针 D.“不结盟”的政策
答案 B
解析 1953 年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故选 B 项。
9.这次会议对新中国来说是有特殊的重要意义的。通过这次会议,印度支那的战火熄
灭了,越南北部完全解放。该会议( )
A.打破了我国的外交僵局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首倡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D.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声誉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中“印度支那的战火熄灭了”等信息可知该会议是日内瓦国际会议。在
日内瓦国际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发挥了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故选 D 项。
10.我国在 20 世纪 50 年代提出的外交方针、原则,至今仍富有生命力,并被广泛运用
的是( )
①“求同存异”的方针 ②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发展
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答案 D
解析 “求同存异”是 1955 年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
则是 1953 年周恩来提出的,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这两项方针、原则在今
天解决国际争端中仍具有指导意义。②不属于外交方针和原则;④第三世界的概念由毛泽东
于 70 年代提出。故选 D 项。
11.中国倡导的“和谐外交”理念,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取得了广泛
的国际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论语》
材料二 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我们并不
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
上达成共同的协议。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发言
材料三 2008 年 8 月 8 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迎来了 80 多位国家首脑,中国全力开
展史无前例的奥运外交,展现了大国气魄。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中心思想。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中国代表团提出的方针。参加会议的国家有哪些共同之处?
(3)结合材料三,分析奥运外交取得成功的原因及这次外交盛会产生的影响。
答案 (1)中心思想:“和为贵”。
(2)方针:“求同存异”方针。共同之处:都遭受过殖民主义的灾难和痛苦;都要求发
展民族经济。
(3)原因:中国自身的强大;“和谐外交”理念得到大多数国家的认同;大国关系的相
对改善;中国政府的不懈努力。
影响:彰显了中国和平友好大国的形象;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是“和谐外交”
理念的成功实践。
解析 第(1)问,只要找出材料一的主要观点即可。第(2)问,通过概括材料二可知中国
代表团提出的方针,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各国的共同之处。第(3)问,要注意从中国实力、外
交理念、外交行动、当今世界的大国关系等方面进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