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热点时评素材:大报时评之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作文热点时评素材:大报时评之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

ID:688084

大小:22.44 KB

页数:7页

时间:2021-05-0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 高考作文热点时评素材:大报时评之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 目录: 1、 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 2、 推动新职业更好更快发展 3、 让体育走进生活,让健身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4、 在产业变革中汇聚发展优势 5、 推动课后服务高质量全覆盖 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 张烁 人民日报评论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 发展,职业教育功不可没。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中国 制造和服务上水平的重要基础,已为各行各业累计培养输送 2 亿多高素质劳动者。在新征 程上,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职业教育战线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不仅需要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突破“卡脖子”技术,也需要数以亿 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 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 业深度融合。”当前,我国有 1.13 万所职业院校、3088 万名在校生,在现代制造业、战略 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 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加快发展现 代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最高效、最基础的途径,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 要支撑,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 2019 年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 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不少地方把职业院校当作普通教育的“低 配版”,存在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的认识误区,一些职校按照办普通教育的方式办职业 教育。事实上,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育人方式等方面与普通教育有着重要区 别,必须遵循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规律,准确把握现代职业教育的思路和定位。 职业教育是培养能力的实践教育。随着社会分工变化,技能的传承方式发生了很 大变化,但仍须在实践中培养磨练。目前,一些职业院校定位不清,以理论教学为主,丢 掉了自己的优势,导致学生毕业后上岗还要“回炉再造”。职业教育必须瞄准技术变革和产 业优化升级的方向,让专业教材、课程对接市场需求,把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作为培养人 才的基本模式,同时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让学生在实际劳动中增长才干、提升 技能。 职业教育是面向市场的就业教育。职业教育是为特定职业或岗位培养人才,必须 面向社会开放办学、紧密对接就业需求。现在,一些职业院校对市场研究不够,专业设置 和教学调整不及时,人才培养和市场需要出现“错位”。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深入推进育 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 优化学校专业布局,开设更多紧缺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同时,还要探索中国特色学 徒制,注重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习惯的养成,帮助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抢抓机遇,增强职业教育认可度和吸引力,激励更 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我们就一定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 推动新职业更好更快发展 桂从路 人民日报评论 眼下,正值求职招聘高峰期。前不久,人社部等三部门发布了 18 个新职业,包括 易货师、调饮师、电子数据取证分析师、碳排放管理员等。这些富有时代感的职业,为求 职者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受到各方关注和期待。 图片 新职业之所以备受关注,在于它反映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自 2019 年 4 月至今,人社部等部门已经向社会正式发布了 4 批 56 个新职业。这样的“认证”,不仅意 味着相关职业得到社会认可,也说明其具备了一定的从业规模和可观的发展前景。以这次 公布的碳排放管理员为例,该职业在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背景下应运而 生,包含但不限于民航碳排放管理员、碳排放监测员、碳排放核算员等工种。可以预见, 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进程中,社会对碳排放管理员的人才需求将不断增长。 新职业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植根于经济发展的土壤,成长于社会进步的潮流。近 年来,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广泛应用,相关就业机会日益增多;传统 产业加速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智能硬件装调员、工业视觉系统运维员等职业应 运而生;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催生了企业合规师、公司金融顾问等新岗位;适应人民日 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健康照护师、整理收纳师等走进日常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技 术进步带来社会分工精细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职业新陈代谢,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 规律,也是中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结果。 新就业形态加速发展,在对冲短期就业影响、培育新增就业、提升就业质量、升 级就业结构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彰显。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以在线教育、直播带货、生 鲜电商、互联网医疗为代表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助力新职业加快成长。外卖骑手、快递 员、网络主播……如今,这些职业就业容量大、进入门槛低,灵活性和兼职性强,成为稳 就业、稳增长的坚实力量。今年一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 297 万人,调查失业率平均为 5.4%,同比下降 0.4 个百分点。来之不易的就业形势,与新职业打开就业新空间的贡献密 不可分。 就业为民生之本,是经济的“晴雨表”。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延续稳定恢复态势, 发展动力不断增强,就业大局保持稳定。但也要看到,今年就业形势依然比较复杂,重点 群体就业仍面临一定压力,特别是今年高校毕业生总量达 909 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在这 样的背景下,进一步发挥新职业扩容就业的作用,对保持就业持续稳定十分重要。一方面, 要持续发展壮大各类新产业、新业态,巩固拓展各种灵活就业模式,让新职业成为就业“蓄 水池”;另一方面,要在权益保障、人才培养、职业提升等方面下功夫,提高新职业的社会 认可度和接受度,让更多有意愿从事新职业的劳动者有渠道、有能力参与进来。 让新职业更好更快发展,也需要相关配套政策的保驾护航。去年多部门联合发布 的《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指出,探索适应 跨平台、多雇主间灵活就业的权益保障、社会保障等政策,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劳动权益保 护、保费缴纳、薪酬激励等政策制度。前不久人社部部署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也将 “拓展新职业培训,提供一批高质量培训项目”纳入其中。政策举措密集出台,映照着引 导新职业规范健康发展的不懈努力。 新职业意味着新机遇。对求职者而言,顺应发展趋势,加强学习、提升自己,努 力掌握与新职业相匹配的能力,抓住就业机会,才能在职业舞台上绽放更多光彩,为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让体育走进生活,让健身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王雪莉 人民日报评论 人的全面发展既包括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协调发展,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 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程度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而体育在促进人的 全面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坚持以人民为 中心的思想,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首先要有健康的身体。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曾亲笔题 写“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以此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对身体 和精神健康都有许多益处,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而且可以更高质量地享受美好生活。体育 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马约翰教授在《体育的迁移价值》一文中指 出,运动中形成的良好品质可以迁移到人的意志品格,体育运动的教育价值,不只限于运 动场上,且能影响整个社会。的确,在运动中,人们既能感受到胜利的荣耀和突破的成就, 也能通过养成运动习惯的过程,进行心理人格和意志品质的塑造。 除此之外,体育还有助于人的社会化发展。体育强调规则,尤其强调遵守共同的 规则。规则意识和守规能力,是现代社会有序文明发展的基础。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尤其 是经常参加体育比赛的人,对于人与团队、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理解会更为全面系统,更 善于辩证处理竞争与合作等难题。 在“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建设体育强国是“提升国民素质 促 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保障学校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时间, 全面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 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指示要求,充分反映了体育促进 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价值。 “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还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 人民体质。推动健康关口前移,深化体教融合、体卫融合、体旅融合”。这是通过全民健身 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举措,可以使体育同教育、卫生、旅游等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与人群 覆盖面的领域融合发展,实现学习中锻炼、预防中强体、旅游中健身,促进体育生活化, 推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体育走进生活,让体育锻炼人人可为、人人 爱为,既是体育强国建设的目标,也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发挥的作用将日益增强。让我们运动起来,锻炼身体, 全面发展,为祖国健康工作,在新时代以健康的体魄体验幸福的生活。 在产业变革中汇聚发展优势 康岩 人民日报评论 被称为电子产品信号和电力传输沟通“神经网络”的铜箔,是新产业发展不可或 缺的新材料。一张铜箔,能有多薄?在安徽铜陵一家企业的铜箔生产车间,正在下线的铜 箔薄如蝉翼。企业负责人介绍,只有 6 微米厚的锂电池铜箔,可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智能 手机、航空航天等产业,能有效提高电池能量密度和续航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深刻把握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新要求,坚持 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 业发展壮大,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 和现代化水平。”当前,新发现、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科技创 新和技术研发成果层出不穷,充满着无限可能。这意味着,谁产业升级抓得好,谁能快速 掌握新技术、研发新材料,谁就能在产业变革中取得先发优势。对一个城市而言,只有发 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才能探索形 成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 襟江带湖的铜陵,素有“中国古铜都”之称,资源禀赋得天独厚,产业发展一直 在迭代转型。基于产业结构升级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铜陵自今年起主动“补短板、 锻长板”,抓住铜、延伸铜同时也不唯铜。当地发展以铜箔为代表的新产业,做精做优铜产 业,在产业链价值链跃升的基础上,打造新型“铜墙铁壁”产业集群。一卷卷生产下线的 铜箔,一箱箱准备发往产业链下游企业的产品,彰显着一个行业的发展活力和一个地区的 发展潜力。 在产业变革中汇聚发展优势,要紧扣一体化促合作。在区域中找准优势、明确定位, 才能加快自身发展。在铜陵义安经济开发区,笔者看到一个跨省联建的“飞地园区”。浙江 嘉兴的企业入驻,设立金属制品的省际合作产业园,从产业链、供应链上连接上下游,形 成企业集群。区位要素、技术要素、资源要素、土地要素等,在跨区域合作中实现高效配 置,让长三角地区形成不同梯次的产业布局,进而促使各地生产要素流动、经济结构优化。 比较优势越明显,深度合作越紧密,在一体化基础上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 环就越有支点、越有空间。 增强发展动力,还要紧扣高质量促创新。产业发展看“量”更重“质”,主要靠创 新驱动。在铜陵,一些产品技术颇具竞争力,原因在于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集成电路 高端材料的进口替代,有些填补了国内空白,有些甚至打破了国际技术垄断。加强前瞻性 基础研究和强化源头技术供给,通过科技力量联合,开展集群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有助于 推进“卡脖子”项目的技术攻关。实践证明,向科技借智借力,企业、高校、院所等携手 共进,就能实现技术突围,市场主体也能凭借科技创新的力量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如今,铜陵改造传统产业、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新兴产业、融入区域格局,聚焦 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发力,迈上了新征程。改革创新、干在实处,紧扣一 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发展的列车一定能丰收满载,向着更高远的目标稳步行进。 推动课后服务高质量全覆盖 原创 张向阳 人民日报评论 下午放学后,甘肃省兰州实验小学舞蹈教室内,一只只“小蝴蝶”开始排练;河 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西城门小学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轮滑;陕西省宝鸡市三迪小学 的学生,进行着编程练习……从这学期起,许多地方开始全面落实课后服务全覆盖,帮助 家长解决子女课后看护后顾之忧。这一举措,受到广泛好评。 孩子放学早、家长不便接,这样的时间差带来的“三点半难题”,长期以来困扰着 不少家长。如今,全国多个省份出台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学校主动承担起课后服务责任, 家长们反映可以安心上班了,甚至有的家长已将孩子的校外培训班“砍”掉一大半。进一 步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既是“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 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期待的重要举措。 早在 2017 年,教育部门就印发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 要求中小学校主动承担起学生课后服务责任。今年 2 月,教育部在介绍春季学期教育教学 工作时,明确提出各地要推动落实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每个学校都要做起来。 河北石家庄探索多元化的课后服务管理形式,上海闵行区花园学校开展“课后延迟+特色社 团”相结合的校内课后服务;安徽合肥包河区将课后服务转型为以特色化为主的课后教 育……从弹性放学到按需延长课后服务时间,从提供看管的基本服务到开设多样兴趣活动, 一些学校的课后服务升级到了“2.0”版本,体现出教育的温情、惠民的温度。 与此同时,也要警惕课后服务变形走样的倾向。比如,一些地方简单搞“一刀切”, 本是学生按需参加,却变成“被自愿”同意;有的忽视了孩子们的多样化需求,课后服务 “摇身”变成了补习课;有的教师保障跟不上,老师们工作量大幅增加,感到很“吃力”…… 家长不放心、孩子不快乐、老师不积极,这样的做法,有违课后服务初衷,也达不到减负 的效果。从这个角度看,推进课后服务全覆盖的同时,注重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才能让 家长满意、孩子开心。 应该看到,全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教育水平不同,每个学校的硬件设施、 师资力量也存在差异。正因如此,教育部要求各地创新工作机制和方法,积极探索形成各 具特色的课后服务工作模式。近年来,一些地方因地制宜,有的通过招募社会志愿者及校 外专家参与课后服务等方式,弥补师资力量不足;有的建立健全课后服务保障体系和管理 机制,确保课后服务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良性发展……不少做法值得肯定和借鉴。 对学校来说,做好课后服务,关键在于发挥育人的主阵地作用,转变观念、创新思路,进 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开展好课后服务,不能仅靠学校,也少不了社会力量的广 泛参与。如何统筹规划各类资源和需求,怎么更好地激活社会各界的能力和资源?在此过 程中,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相关部门也有必要深入开展调研,提供保障条件。综合施策、 形成合力,让政策执行更加畅通,让课后服务更加有序,才能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 使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