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苏科版下册教案-5.13.2土壤里的微生物第1课时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七年级生物苏科版下册教案-5.13.2土壤里的微生物第1课时

ID:687844

大小:18.6 KB

页数:7页

时间:2021-05-0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 13 章 土壤里的生物 第 2 节 土壤里的微生物(第 1 课时——细菌) 一、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本节第一课时——细菌是苏科版初中生物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第 13 章第 2 节“土壤里的微 生物”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土壤里的小动物”后,进一步认识到土壤里还有 肉眼看不到的生物——细菌。根据《生物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是初中阶段完成“微生物 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其分解者的作用是其他生物不可替代的”重要概念的重要章节。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细菌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他们的认识常局限于细菌有害的一面。 学生虽然已学习了动植物细胞的结构,但对细胞核的认识不够深入,还没有学习过遗传物质 的内容,给“细菌结构”的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学生有一些生活经验,但只知道现象,无 法给予科学的解释,更无法说出准确的概念,缺乏科学的探究过程和科学的理论认知。有探 究热情,但缺乏严谨科学的方法支持。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说出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能力目标 (1)通过对细菌实验观察,收获证据,综合分析,提高严密的逻辑分析能力和科学思维 能力。 (2)尝试制作细菌模型,分析细菌细胞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的异同点,推测细菌的营 养方式。 (3)模拟探究细菌繁殖的速度,体验用数学手段研究生物学问题的科学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原则,认同细菌是生物圈中必不可少的一员。 (2)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体验科学探究与团结合作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描述细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 设计探究的教学主线(初步探究——深入探究——延伸探究),引导学生活动,在自主、 合作、探究中学习。 五、教学准备 各种实验材料,模型制作材料,细胞核模型,拟核模型,导学案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前播放巴斯德鹅颈瓶实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 巴斯德的实验结论是什么? 巴斯德的实验给了你什么启发? (二)初步探究——感知微生物 介绍兴趣小组同学设计的几组实验: 1.牛肉汤和清水,编号 A1 和 A2。 2.牛肉汤, 编号 B1、B2、B3、B4,分别放置于办公室、操场、食堂、卫生间。 3.未清洗过的食指、硬币和用肥皂清洗过的同一根食指、同一枚硬币,编号 C1、C2、 C3、C4。 准备好的实验材料全部提前一周放置在教室温暖的窗台上,每天观察、记录。 展示实验图片及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1.香喷喷的肉汤为什么会变臭呢? (1)肉汤变臭了,是谁在作怪?(微生物) (2)肉汤上漂浮着的是什么?(微生物菌落) (3)它们来自里哪?(空气) (4)开始两天为什么看不到?(个体微小,肉眼看不到) (5)后来为什么越来越大呢?(繁殖后数量增多) 引导学生概念生成: 微生物是生物圈中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 2.为什么不同地方的肉汤都臭了? 概念生成: 微生物分布广泛,几乎无处不在。 3.清水为什么没有变臭? (1)同样处理清水和牛肉汤,为什么清水没有变臭? (2)这一组对照的变量是什么? (3)空气中的微生物有没有落到清水里呢? (4)微生物落到清水里有没有继续生活和繁殖? (5)这个对照实验说明了什么? (6)从古至今,埋在地下的动植物和人的尸体,久了会怎样? (7)为什么骨头不容易分解呢? (8)有机物被分解后,什么都没有留下,彻底消失了吗? (9)逆向思维:假如没有了微生物,地球会变成什么样? 总结:腐生性微生物是生物圈中的分解者,在生物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概念生成: 微生物必须依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在生物圈中作为分解者的作用不可替代。 思维拓展:你有什么好办法让肉汤不臭吗?你家的新鲜食品怎样保存才更好呢? (三)深入探究——细菌的“秘密” 小小的微生物却藏着大秘密,今天我们先来探究微生物中数量最多的一类——细菌的秘 密。 学生自学教材 97-98,引导在导学案上构建本节课的整体框架。 1.细菌的形态 展示图片:电子显微镜下的各种细菌,引导学生根据形状进行分类。 2.细菌的结构 (1)展示细菌结构示意图 问:细菌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生物? 答:细菌是单细胞生物,一个细菌就是一个细胞。 生对照课本的相关内容,说出细菌细胞各部分的结构名称。 (2)提供材料,学生根据兴趣选择材料,分组制作细菌细胞模型,各小组交流成果。 (3)区分动植物细胞与细菌细胞的异同点。 (4)展示细胞核的模型和拟核的模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和总结,领悟其 中的不同点。 3.细菌的营养 在比较了细菌细胞与动植物细胞后,我们忍不住要问,细菌没有叶绿体,不能像绿色植 物一样进行光合作用获得有机物,细菌是怎样获取营养物质的呢? 是的。如同前面做的实验,大多数种类的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并把有机物 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大多腐生,少数寄生,少数自养)展示腐生细菌,寄生细菌,自养细 菌图片。 4.细菌的繁殖 举例:在夏天的晚上,如果忘了把西瓜放进冰箱,第二天,往往西瓜就都馊掉了,里面 布满了细菌和真菌。这说明什么? 生思考,回答:在环境适宜的时候,细菌的繁殖速度是非常惊人的。 细菌是怎样繁殖的呢? 细菌是进行分裂繁殖的,繁殖的速度非常快。条件适宜时,通常只要 20-30 分钟就能繁 殖一代。 让我们来做一道练习题。假如小明手上有 100 个细菌,细菌繁殖速度为 30 分钟一代,在 没有洗手的情况下,2 小时后他手上的细菌数目是多少? 2 个小时后是 100×24。 展示实验结果图片:我们来看看牛肉汤中洗手与不洗手的实验现象,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有什么启发? 5.与人类的关系 引导学生列举已知的细菌及作用。教师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归纳:细菌大多对人类 是有益的,少数对人类有害。 引导学生形成如下观点:细菌大多对人类是有益的,少数对人类有害。我们要不断对细 菌进行深入研究,利用科技去避免细菌带来的危害。同时,去探究、发现细菌更多的利用价 值,从而使细菌造福全人类。 (四)学以致用,延伸探究 外科医生在给病人做手术之前,要进行严格的消毒,手术时还要戴消毒手套和口罩,这 样做有哪些好处? 学生思考讨论。(外科医生手术前进行严格消毒的目的是防止细菌进入病人体内;戴手套 是为防止因手消毒不干净而留有细菌;戴口罩是防止医生呼气时将细菌带入病人体内。上述 做法都是为了防止细菌感染病人。反之,也防止病人身体的病菌感染医生。)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建构概念图。 延伸探究:你能在课下通过探究实验,比较不同肥皂(洗手液)的杀菌效果吗? 七、板书设计 土壤里的微生物 细菌 结构形态 生殖 营养 与人类的关系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拟 核 腐生 寄生 大多有益 分裂 少数有害 球形 螺旋形 杆形 八、教学反思 让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在每节课“落地生根”需要教师观念和措施上的转变。生物学科核 心素养不仅需要知识和技能的习得,更需要过程的体验和感悟。 在本节课中,从导入的设计开始,到过程的体验、成果的汇总无不注重学生生物学科核 心素养的培养。课堂教学一定是一个需要教师发挥主动性,用心去创作的过程。不局限于课 本,创造性地利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展开探究活动,一定会事半功倍,让学生受用一生。 课堂教学需要教师进一步加强教学组织结构的设计意识,进一步精心梳理我们的教学脉 络,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注重知识形成、概念建构的过程。我们的教学需要设计意识,需要 统筹意识,让我们的教学更加具备有序性、系统性、有效性和发展性。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