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
市场经济
人教版历史必修2
主题:如何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建立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背景:
(1)经济:
华国锋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在经济
建设上又急于求成,指出“建设速度问题,不
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
“两个凡是”说明了什么,对经济的影响?
(2)思想基础:
2、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18~22):
重大决策P54
3、意义
(1)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
伟大转折(思想、政治、经济)
(2)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也是在这次
会上开始形成的
(3)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起点
中共历史上有几次转折意义
的会议?实现了几次工作重
心的转移?
会议名称 时间 主要内容 历史意义
八七
会议
1927
年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
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是由大革命失败
到土地革命兴起
的转折点
遵义
会议
1935
年
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
的不正确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
核心的正确领导
党的历史上生死
攸关的转折点
十一届
三中全
会
1978
年 指导思想、政治路线;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实行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和开辟
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的起点
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
二、展开经济体制改革的画卷
——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
1、原因:
农村问题严重;农村是计划经济体制的“薄弱环节”。
经济体制改革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的原因?
改革从农村开始不是偶然的,是由我国基本国
情和当时农村的困境决定的……当时有二亿五千万
人吃不饱肚子,吃饭问题成为最紧迫的大事,不改
革已经没有出路了。
——摘自江泽民1998年视察安徽农村时的谈话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
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
的全年上缴和公粮,不在(再)向国
家伸手要钱要粮,我们干部作(坐)
牢割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
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1978年安徽凤阳很出现的第一份分田到户协议书
说明:一家一户的单干,违背了人民公社体制,需冒巨
大的风险;但农民冲破旧体制的首创精神,为农村经济
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我从安徽回来向邓小平汇报了这件事,
小平同志表示同意,说可以试验。
——安徽省委书记万里的回忆
注“生死契约”签订后6天,十一届三中全会召
开,不久,全国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自下而上推动——地方突破、中
央肯定、全国推广
(1)、经营管理:由政社合一、高度集中、统一
到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2)、分配方式:由平均分配到按劳分配
(3)、基层组织:由人民公社、生产大队
到1983年建立乡、镇、村
(4)、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
支持乡镇企业及非农产业的发展。
(1)、经营管理:由政社合一、高度集中、统一
到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2)、分配方式:由平均分配到按劳分配
(3)、基层组织:由人民公社、生产大队
到1983年建立乡、镇、村
3、从小岗村的变化,看体制改革的作用?
3、作用
(1)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
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是新时期中国农村最重要的制度变革,也是80年代农
业实现高速增长的最主要的原因。)
(2)使传统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3)推动了城市和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
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我们为什么要改?
计划经济使企业失去活力
1982年,我先后9次写信给《人民日报》等重要报
纸,询问国营企业是不是也能像承包土地一样搞承包。
丰城县的领导,找我谈话,“你想当资本家,是行不
通的,我们辛辛苦苦几十年,不能一夜回到解放前”。
——卢火根:弄潮第一人
1984年3月,福建有55名厂长联名向省委书记写信
呼吁:请给我们“松绑”。——84年3月《福建日报》
(2)内容(怎么改)
联系P56:历史纵横
思考: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哪些弊端?
为什么要质疑改革?
国内:经济体制改革虽取得巨大成就,但仍以计划经
济体制为主,束缚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有人对改
革开放提出了“姓资姓社”的问题,对党的基本路线
产生动摇,改革派受挫,改革基本停滞,改革遇到了
前所未有的阻力。
四、开辟经济改革新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1、背景:改革开放遇到空前的阻力和挑战
国际:苏、东改革非但没有成功,反而剧变,国际社
会主义运动遭遇严重挫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
经济挑战;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制裁、封锁和孤立的
政策,加大和平演变的力度。
四、开辟经济改革新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2、怎么办?建立新体制的过程
92年十四大
21世纪初
南巡谈话
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以股份
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92年十四大
21世纪初
南巡谈话
56年三大改造后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探究中国形象:由衰弱走向复兴,中国
形象的影响力日益彰显。
从经济的角度说明20C70Y以来,
中国是怎样树立形象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决策,走建
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逐步建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亚太经合组织、WTO等。
1、下列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
A、会议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C、会议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会议作出了实行改开放的伟大决策
2.首先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
省份是
A安徽、四川 B安徽、江西
C福建、四川 D安徽、广西
巩固练习
3.下列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说法,正确的
A.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
B.适应了中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
C.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
D.是国家资本主义的表现
4.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包括
①政社合一,经营管理高度集中 ②分配中实行平均主
义 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④农民经营没有自主权
A. 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
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
相同点不包括
A.改变单一的管理模式
B.有利于解放生产力
C.分配上克服了平均主义
D.从根本上改变了所有制形式
位于上饶市东部的广丰县,基于人多地少
的县情,使背井离乡出去创业成为广丰人的选
择。从明清时期的“扁担经济”,到上世纪九
十年代初的“十万斗笠闯天下”。如今的广丰
是江西经济强县之一。
广丰县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什么?
广丰人具有很强创业精神并善于抓住机遇;
改革开放进一步推动了广丰经济的发展。
巨变 结果 任务
辛亥革命 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
国。
维护共和制度,发
展资本主义经济。
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成立
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历史。
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的政权,迅速恢复
国民经济,建立社
会主义制度。
十一届三中
全会的召开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发展生产力,实现
四个现代化。
归纳近现代史上三次历史性的巨
变
材料一:“又出新车了!”、“又有车降价啦!”这是近来人们
在媒体上见得最多的一类消息。进入2003年,市场价格下降和
企业新车下线就出现了多米骨牌效应:有十多款轿车宣布降价,
另外有索纳塔等多款新车下线。表面上看,这是企业的自发行为,
但是都与一只看不见手息息相关。
材料二:电子打火机的生产,最初几百元一只,导致几百家企业
一哄而上,走私也很猖狂。随着生产数量的增加,价格逐渐下跌
至1-2元,高档的也不过几十元,很多企业因而破产,然而打火
机质量却直线上升。
思考:
1、材料一中所说的“看不见的手”是指什么?
2、为了充分发挥这只手的作用,党在1992年作出了什么样的战
略决策?
课堂延伸
基层组织的改变 为了加强和完
善农业生产责
任制,1980
年,四川首先
在广汉县进行
了人民公社政
社分开、恢复
乡政府的改革
试点。图为取
消人民公社后
全国最早建立
的四川广汉县
向阳乡人民政
府。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
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
使用,“保证国家的,
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
自己的”。
安徽凤阳农民陈立章包干一年后收入一万元
经营管理的改变
农产品交易
产业结构的改变
乡镇企业的创办,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
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也为农村剩
余劳动力的转移开辟了道路。通过产业结
构调整,促使农业生产逐步向专业化、商
品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
假如你是一名改革的策划者,你认为当前应先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还是经济体制改革?请说出你的
理由?
假如你是一名改革的策划者,你认为经济体制
的改革应该首先从农村开始,还是从城市开始?请
说出你的理由?
1976年全国农村每个社员从集体分得的收入只有
63.3元。
1977年全国有1.4亿人平均口粮在300斤以下,处
于半饥饿状态。
1978年全国有139万个生产队(占总数的29.5%),
人均收入在50元以下。实际城镇失业率高达19%左
右;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3.6平方米,农村为
8.1平方米。
——以上摘自周天勇《30年前我们为什么要选择改革开放》
前提
内容
目的 实质 目标
解放
发展
生产
力
1976-1979年小岗村民生活变迁
小岗
生产
队
人口
数量
粮食
产量
人均
口粮
人均
分配
收入
还贷
款额
交售
粮食
1976
年
19户
110多
人
3.5万
斤 230斤 32元 -- --
1979
年
20户
115人
1.323
万斤 800斤 200多
元 800元 3万斤
4、农产品交易:由统购派购制度改为合同定购和市场收
购,剩余产品自由上市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5、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支持乡
镇企业发展。
农村经济体制的变迁
改革前 改革后
生产方式 集体生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分配方式 平均主义 按劳分配
管理方式
人民公社 乡镇政府
生产大队 村民委员会
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