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称赞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
下,为‘春秋五霸之首。’”
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礼乐征伐之变
二、社会经济之变
三、治世主张之辨
四、列国制度之变
一、礼乐征伐之变
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为什么到了春秋时期由诸侯来召集诸侯,匡正天下的秩序呢?
“平王东迁以后,周王室将东部王畿大部分地区
陆续封赐给晋、郑等国和追随平王的贵族,并寻求他
们的继续支持。西部王畿则渐为秦国蚕食。周王室逐
渐陷入‘两手空空,何言分封’的境地。
—摘编自晁福林《论平王东迁》
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周王室自身实力的下降,
难以维持西周时期的权威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春秋列国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两幅图的有什么变化?
1.诸侯国数量上的减少
2.增加了长城
(春秋主要是争霸战争、战国主要是兼并战争)
(战争激烈)
春秋列国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再次观察这两幅地图还有什么变化?
一些少数民族政权消失了
北狄
东
夷
西
戎
南蛮
七国疆域内的各少数族与华夏族趋向于大杂居、小聚的状态,交往十分密
切,大多逐渐与华夏族融合起来。”
—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
“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春秋时中原各国因经济、文化上较先进而自称
为华夏,和他们毗邻的或是错综复杂居住的则被称为戎狄蛮夷。”
—《中国史纲要》
“春秋中期后,华夏各国日益强大,许多戎狄蛮夷被他们征服和吞并。在今
陕西境内的许多西戎被秦所灭,赤狄、白狄大多被晋所灭。齐灭莱夷,大部分淮
夷小国被楚、鲁所灭…..赵武灵王大坡林胡、楼烦,以侵占的土地建置为郡县……
燕将秦开袭破东胡。”
—《中国史纲要》
二、经济基础之变
“且当时(西周)使用之耕具极粗拙,恃木石所制之
来,起土播种,一人一手之力所及之地有限,势非集多
数人之劳力共同耕作不可。”
——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生产工具的落后
集体劳动、共同劳动
都
江
堰
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农业上的变化
犁
冠
铁
锄 春秋穿有鼻环的牛尊
井田制度
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分组讨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对井田制有何冲击?
铁犁牛耕,生产力的发展
“前此之贡纳,生于臣仆之身分关系,
今之亩税,则生于保有土地收益之关系,
即为后世地主对于国家纳田赋之始。”
—李剑农《先秦两汉经济史稿》
贵族—奴隶阶级
关系
奴隶社会
集体耕作变为个体耕作
开垦私田之风盛行
(土地私有)
赋税方式的变化
劳役地租
实物地租
地主—农民阶级
关系
封建社会
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二)工商业的变化
“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魏之温、轵,韩之荥阳,齐之临淄,楚
之宛、陈,郑之阳翟,三川之二周,富冠海内,皆为天下名都。”
—《盐铁论·通有》
记载官府及民间手工业技术 各诸侯国货币
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三、社会主张之辩
(一)春秋时期的孔子和老子
孔子
老子
孔子 老子
学派 儒家 道家
理想社会
政治主张
其他思想
对个人:关爱他人
对统治者:为政以德“仁”
恢复等级森严的礼制社会 回归小国寡民的时代
反对制度束缚,主张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推动私学发展
承认制度应随时代有所改良
哲学思想:“道”为万
物本源
辩证法
中国古代朴素唯物史观
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二)战国时期诸子学说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儒家
孟子 战国 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
荀子 战国 礼法并施;君舟民水;性恶论
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道家 庄子 战国 痛恨社会不合理现象;乐天安命
法家 韩非 战国 “世异则事易,事易则备变”;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阴阳家 邹衍 战国 五德终始说;相生相胜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以及
各流派相互诘难、批驳的局面。
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
③经济:井田制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西周时的学术、教育由宗庙祭祀、记事和文书管理的祝、宗、
卜、史掌管,而民间没有私学。东周时,王室衰败,诸侯国动荡,这
类职官流落民间,于是就把知识带到了民间。”
—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
②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学术的下移
“今天下诸侯方欲力争,竞招英雄以自辅翼,此乃得士则昌,失
士则亡之秋也。”
—《孔丛子卷二·居卫第七》
①政治:周王室的衰微,各国在争霸与兼并战争中需要大量
的人才,士大夫阶级的崛起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意义
①论战辩驳
②吸收借鉴,百家合流
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共同发展,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四、列国法令之变
(一)何为“变法”
“所谓变法,即变更现行法令制度,包括使用法律手段对社会
进行移风易俗的改造。”
—《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读》
(二)为何“变法”(变法的必要性)
各国卿大夫的世代迭踞高位,把持国家大权,依然比比皆是。这就表
明:新兴地主阶级虽已出现,但尚未在政治上,上升为统治阶级并掌握国
家政权……直至春秋末年,各诸侯国的上层建筑,基本上还是奴隶社会的
上层建筑。这个上层建筑,同新的阶级关系是不相适应的。
—摘编自黄中业《重评战国变法运动》
①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
②战争的频繁也对各国提出变法革新的要求
③士阶级的崛起也会变法提供了人才基础
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三)“变法”潮流
战国变法局势图
制定法律,奖罚分明;
“察能而授官”;军事改革
削减贵族特权;精简机构;
奖励耕战;军事改革
加强集权;整顿吏治;
提高生产和军事改革
食有劳而禄有功;尽地力;
建法体;军事改革
以能任官;胡服骑射军事改革
修订法律;奖贤惩奸;广纳言路
富国 强兵 集权
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四)商鞅变法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
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史记·商君列传》
领域 措施
经济
政治
社会
废除井田制,承认私田,提高生产积极性
废除“世卿世禄”原则,军功贵族兴起
废除分封,推行县制,将权力收归君主
削弱宗法制及道德礼制影响,重塑风俗
富国 强兵 集权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奖励军功,剥夺限制贵族特权
推行县制,县官由君主任免
大家庭拆为小家庭
什伍连坐,互相纠察
春
秋
列
国
形
势
图
战
国
列
国
形
势
图
秦
朝
形
势
图
前356年 商鞅开始变法
前260年 秦赵长平之战,秦胜
前256年 秦昭王灭周
前246年 秦始皇嬴政立
前230~前222 秦先后灭韩、赵、 魏、楚、燕
前221年 秦灭齐,统一六国
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三、社会主张之变 四、列国法令之变
一、礼乐征伐之变
春秋时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战国时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华夏族的扩大,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二、经济基础之变
士阶级的崛起
西周 春秋战国 秦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