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河北省 2019-2020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
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中学 2019-2020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漫说姓名文化
当我们热热闹闹地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以为,其实遗忘了最大的一笔遗产,这就是姓名文化。
汉族的姓名文化经数千年积累演变,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文化系统,蕴涵着丰厚的人文信息、民俗资源、
历史积淀、社会符号、文明指向、思想意趣、家族身份、修养成果。这一文化系统不但影响了其他民族,
也辐射至周边地区。
人人都有自己的原初之根、文化之根,这个根是民族、国家和省籍、家乡不能替代的。在我们的五千
多个姓氏中,大多源于上古,几乎都存有自己的起源故事和嬗变历史。从先秦姓与氏的“别婚姻”“别贵
贱”,到秦汉的姓氏合一,再到中华民族大家庭内许多民族纷纷采用汉姓,每个姓就是一部历史。
根的意识曾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根的文字载体就是绵延不断的谱牒,根的终极意义是宗
亲归属感。从前,谱牒和宗亲的广博关怀可以让人千里之外也互为依托;现在,宗亲仍可以令个人与家庭
在茫茫人海中,在生疏的大千世界里,在冷漠的现代社会内,寻求到一份精神的慰藉。这宗亲早已不是血
缘之亲,而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横向联系。
在浓浓的姓氏文化熏陶下,不管走在哪里,仰望“四知堂”的匾文,我们知道了主人姓氏的归属;远
远看见“陇右名望”,我们也明白了这一村的大姓是什么。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寄身于无形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之中,无形的姓氏文化则保存在有形的匾额和石刻里。
我们的人名文化历史也很悠久,包涵更为丰富。从商代的干支入名,到后来的“不以国,不以官,不
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由春秋战国时期打破禁忌,好以贱丑隐疾为名,
再到西汉以后尊崇圣洁文雅为风尚;从新莽禁用双字,到南北朝盛行二字;由唐宋时代形成的以辈次命名,
再到清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三十个,非但组成了绵延不绝的人名历史,也在人名的走向转变中显示
了我国历代官风民俗、文学礼仪。人名文化还包括字、号,还有学名、小名、诨名,互补互衬,传递出长
辈的期待,自己的志向、性情和旨趣。
2
我们的人名文化最讲究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
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其中,家讳、内讳是家庭之避讳,国讳、宪讳、圣讳,属于社会之避讳。在避讳中,
嫌名,即避字音同或字音近之讳,最为普及。避讳的方法可以改字、空字、缺笔、换音,当然也有嫌名不
讳、二名不偏讳、已祧不讳、诗书不讳、临文不讳等不予避讳的规则。那个时代,家讳这一显示民族伦理
精髓的避讳最为顽强。
姓名文化,作为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一种活的传承,而这传承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我
们所有人都是这传承的载体,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对其兴衰负责。如何传承我们的姓名文化,这个问题需要
我们每个人思考。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我们源于上古的五千多个姓氏中,都存在着自己的起源故事和演变历史。
B. 绵延不断的谱牒上的文字记录的是人们的原始之根、文化之根、它能给人一种宗亲归属感。
C. 人名文化比姓氏文化历史更悠久,所包含的内容更丰富,它传递着长辈的期待和自己的志向旨趣。
D. 人名文化中的避讳包括家庭避讳和社会避讳,显示了民族伦理精髓。
2. 下列对“姓名文化”的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几乎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起源故事,每个姓都是一部历史。
B. 姓名文化是最大的一笔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数千年的积累和演变,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C. 每个人都是姓名文化的传承者,都应对它的兴衰负责。
D. “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姓名文化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徳观念。
3. 根据文中信息,以下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是( )
A. 现今社会,宗亲仍可以让人们在茫茫人海中和生疏世界里获得一份精神的慰藉,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
现代社会里人们对自己原始之根和文化之根的认同。
B. 春秋战国前期,有“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如今
这种禁忌在人名文化中消失。
3
C. 人名的走向转变正显示了我国历代的官风民俗,由乾降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三十个这一现象可看出,
清朝是我国古代最尊崇儒家思想的一个朝代。
D. 姓名文化之所以是我国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要原因是没有任何一种文化遗产像姓名文化那样与
所有人都息息相关。
【答案】1. B 2. D 3. C
河北省邯郸市磁县二中 2019-2020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一项调查显示,当代中国青少年最喜爱的 20 个动漫形象中,19 个来自海外。本土动漫形象只有
一个“孙悟空”,受调查的青少年对“孟姜女”“田螺姑娘”等民间文学中的人物知之甚少。这是民间文
学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地位失落的又一个缩影。
民间文学以口头讲述为媒介,近二三十年,书面阅读与数字化体验的迅速普及,湮没了民间文学口头
讲述的生活现场。同时,信息社会文学艺术的发展趋势是融合创新,受众的审美意识也变得新奇自由,可
传统民间文学的审美表达,往往以传承性和群体性为主,其走向衰落似乎是一种必然。
中华上下五千年,每个时代的民间文学都既反映着历史环境,又彰显出时代背景,同时还承担着文化
传承功能,是中华儿女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每一个从自己家乡成长起来的人,都深受家乡风俗影响,从
方言和方言所承载的故事、歌谣和谚语中获得了生命之初的情感与意义。
所以说,民间文学的传承实现了民间社会对文化同源观念的认同,培育了中国人极其重要的乡土意识,
而文化同源观念与乡土意识正是中国文化中家国情怀的逻辑前提。从更大的层面讲,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
民间文学,无不殊途同归地反映着民族友好、政治大同、社会和谐的中华文明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在
千百年的历史演进中,分散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族群众,正是通过民间文学的形式传承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
值观。
而如今,中国民间文学中的人物形象、故事类型、叙事结构等,均被外来的新的文学系统挤压,尤其
儿童成长初期所接受的童话教育几乎全是西方文本——白雪公主替代了田螺姑娘,奥特曼替代了葫芦娃,
小红帽替代了阿凡提。面对严峻的传承危机,我们认为亟须采取有效措施以增强民间文学的创新能力和传
4
承能力,使其重新回归日常生活,有效融入当代社会。首先要深度发掘中国民间文学的智慧资源,汲取中
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教育资源、伦理资源、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理解中国民间文学关于善良、勤劳、奉
献、和睦、友爱、正义、协作等价值观的叙事模式,重新建构这些智慧资源的日常生活路径,逐渐增强人
们接受本土智慧资源的信心,从而实现让民间文学重回日常生活的目标。其次,在失去原有传承场景的情
况下,需要采取新的传承方式。英国的《魔戒》《哈利·波特》、日本的《幽灵公主》《千与千寻》等将传
统民间文学资源与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进行了有效嫁接,找到了传统民间文学资源与现代文艺作品的转化路
径。今后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对传统民间文学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尤其要将传统民间文学资
源与现代文化产业有效嫁接起来,那样传统民间文学才能凭借新的载体重新走进当代人的生活。
(摘编自孙正国《留住民间文学中的民族记忆》)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民间文学有其自身特点,以口头讲述为媒介,审美表达大多以传承性和群体性为主。
B. 家乡的方言及其承载的故事、歌谣和谚语,是人们获取生命之初情感和意义的源泉。
C. 儿童成长初期接受的童话教育几乎全是西方童话,中国民间文学面临着传承危机。
D. 增强对本土智慧资源的信心,就要对民间文学进行挖掘,重新建构日常生活路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当代中国青少年对民间文学人物了解甚少的事实反映出民间文学地位失落的现状。
B. 文章指出民间文学的传播媒介与审美表达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走向衰落不可避免。
C. 文章指出民间文学对培育中国人的乡土意识、传承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观有重要作用。
D. 文章从增强民间文学的创新、传承能力两方面指出了解决民间文学传承危机的具体措施。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受调查的青少年对海外与本土动漫形象的喜爱程度说明海外动漫的制作水平更高。
B. 民间文学是中华儿女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其衰落必然会导致文化认同的缺失。
C. 民间文学传承共同价值观,因而反映民族友好、政治大同、社会和谐的文明主题。
5
D. 对传统民间文学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有助于解决失去原有传承场景带来的问题。
【答案】1. D 2. B 3. D
河北省石家庄市二中 2019-2020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一项调查显示,当代中国青少年最喜爱的 20 个动漫形象中,19 个来自海外。本土动漫形象只有
一个“孙悟空”,受调查的青少年对“孟姜女”“田螺姑娘”等民间文学中的人物知之甚少。这是民间文
学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地位失落的又一个缩影。
民间文学以口头讲述为媒介,近二三十年,书面阅读与数字化体验的迅速普及,湮没了民间文学口头
讲述的生活现场。同时,信息社会文学艺术的发展趋势是融合创新,受众的审美意识也变得新奇自由,可
传统民间文学的审美表达,往往以传承性和群体性为主,其走向衰落似乎是一种必然。
中华上下五千年,每个时代的民间文学都既反映着历史环境,又彰显出时代背景,同时还承担着文化
传承功能,是中华儿女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每一个从自己家乡成长起来的人,都深受家乡风俗影响,从
方言和方言所承载的故事、歌谣和谚语中获得了生命之初的情感与意义。
所以说,民间文学的传承实现了民间社会对文化同源观念的认同,培育了中国人极其重要的乡土意识,
而文化同源观念与乡土意识正是中国文化中家国情怀的逻辑前提。从更大的层面讲,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
民间文学,无不殊途同归地反映着民族友好、政治大同、社会和谐的中华文明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在
千百年的历史演进中,分散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族群众,正是通过民间文学的形式传承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
值观。
而如今,中国民间文学中的人物形象、故事类型、叙事结构等,均被外来的新的文学系统挤压,尤其
儿童成长初期所接受的童话教育几乎全是西方文本——白雪公主替代了田螺姑娘,奥特曼替代了葫芦娃,
小红帽替代了阿凡提。面对严峻的传承危机,我们认为亟须采取有效措施以增强民间文学的创新能力和传
承能力,使其重新回归日常生活,有效融入当代社会。首先要深度发掘中国民间文学的智慧资源,汲取中
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教育资源、伦理资源、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理解中国民间文学关于善良、勤劳、奉
献、和睦、友爱、正义、协作等价值观的叙事模式,重新建构这些智慧资源的日常生活路径,逐渐增强人
们接受本土智慧资源的信心,从而实现让民间文学重回日常生活的目标。其次,在失去原有传承场景的情
6
况下,需要采取新的传承方式。英国的《魔戒》《哈利·波特》、日本的《幽灵公主》《千与千寻》等将传
统民间文学资源与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进行了有效嫁接,找到了传统民间文学资源与现代文艺作品的转化路
径。今后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对传统民间文学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尤其要将传统民间文学资
源与现代文化产业有效嫁接起来,那样传统民间文学才能凭借新的载体重新走进当代人的生活。
(摘编自孙正国《留住民间文学中的民族记忆》)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民间文学有其自身特点,以口头讲述为媒介,审美表达大多以传承性和群体性为主。
B. 家乡的方言及其承载的故事、歌谣和谚语,是人们获取生命之初情感和意义的源泉。
C. 儿童成长初期接受的童话教育几乎全是西方童话,中国民间文学面临着传承危机。
D. 增强对本土智慧资源的信心,就要对民间文学进行挖掘,重新建构日常生活路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当代中国青少年对民间文学人物了解甚少的事实反映出民间文学地位失落的现状。
B. 文章指出民间文学的传播媒介与审美表达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走向衰落不可避免。
C. 文章指出民间文学对培育中国人的乡土意识、传承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观有重要作用。
D. 文章从增强民间文学的创新、传承能力两方面指出了解决民间文学传承危机的具体措施。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受调查的青少年对海外与本土动漫形象的喜爱程度说明海外动漫的制作水平更高。
B. 民间文学是中华儿女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其衰落必然会导致文化认同的缺失。
C. 民间文学传承共同价值观,因而反映民族友好、政治大同、社会和谐的文明主题。
D. 对传统民间文学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有助于解决失去原有传承场景带来的问题。
【答案】1. D 2. B 3. D
河北省邢台市 2019-2020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7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美育是培养人认识美、体验美、热爱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承的重
要途径,对帮助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是做好美育工作的三大支柱。当前,我国学校美育改革发展进入加速
提质阶段,美育深程建设稳步推进,呈现良好势头。与社会日益崛起的精神文化需求直接联系,以博物馆、
美术馆为代表的社会美育也展现出蓬勃发展之势。但作为美育实施的基本途径,家庭美育仍然没有得到应
有的重视,并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明显的功利倾向。
遵循美育特点做好美育工作,必须重视家庭美育的基础性作用。习近平同志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
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
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由一块璞玉塑造成一座雕塑,在成
长的路上需要多方面的合力,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家庭。”可以说,美育的根在家庭,家庭是美育的摇
篮。家庭美育的特点是润物无声,但影响深远持久。家庭日常的环境、气氛情感和活动,是孩子认知外在
环境的基础,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对自然社会的认知,对文化人文的体察,影响着孩子道德修养的建
立,审美观念、价值体系的形成。
遵循美育特点做好家庭美育,必须重视艺术思维的培养。现在家庭教育普遍重视智力开发,对审美教
育的关注,往往又将重点放在美术、音乐、舞蹈等技能特长的培养上,以期在未来的升学和求职中有一技
之长,功利倾向明显。其实,比技能特长训练更重要,对孩子一生影响更深远的,是艺术思维的建立。艺
术思维是一种以情感、符号和形象为基本要素的思维方式,艺术思维让人不断思考自我局限性,并从中找
到突破的方法和答案。艺术思维对于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艺术思维的建立,重在熏陶,这种熏
陶需要适宜的环境。许多家长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参加各种美育活动,这样的安排对孩子艺术思维的提
升有一定作用,但更为根本、持续的,还是家庭日常生活的熏陶。
遵循美育特点做好家庭美育,必须拓展家庭美育的实施途径。要将自然美作为家庭美育的重要内容。
春夏秋冬四季更迭,风霜雨雪阳光,沙丘泥土树木花草,鸟兽虫鱼……丰富的自然环境是最好的家庭美育
素材。家长要多带孩子走进大自然,让他们在自然玩耍的过程用手用脑用心感受,对人从哪来,如何与万
物共存形成丰富独特的感知,这些感知是滋养孩子健康审美意识的丰厚土壤。要在节庆习俗中引导孩子认
识社会文化之美。从食物制作,到家庭装饰,再到日常礼仪,传统节日习俗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思想,表达
8
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族群的关系,是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塑造孩子审美情趣的基础材料,家长应该充
分利用各种传统节日进行家庭美育。要鼓励孩子在动手劳作中认识美、体味美。孩子动手去操作,不论是
多变的还是重复的,粗犷的还是精细的,都会形成身体上的感受,从而传达到大脑中形成认知,这种改造
事物的经验会在主观和客观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强化他们的信心,萌发进一步的创造。
(摘编自陈佳《美育的根在家庭》)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个人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国家文化的传承,都必须通过美育来完成。
B. 家庭美育是美育工作的支柱之一,做好家庭美育,就能做好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
C. 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的基础,家庭美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对外界的认知。
D. 现在家庭教育大多重视智力开发,把精力放在技能特长训练的培养上,不关注审美。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从美育的重要性出发,联系现实中美育实施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论题。
B. 文章引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论证了家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C. 文章第四段运用比较手法,论证做好家庭美育须重视艺术思维的培养的观点。
D. 文章第五段从自然美、社会文化之美两个角度论证了拓展家庭美育的实施途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当前美育工作中除家庭美育还未起步,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均势头良好,已经取得成功。
B. 对于家长而盲,要想真正搞好家庭美育,必须转变以升学和求职为目的的功利主义思想。
C. 家长在家的日常表现,都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审美趣味,对孩子产生审美熏陶作用。
D. 拓展家庭美育的实施途径,重视艺术思维的培养,可以强化孩子的信心,提高审美能力。
【答案】1. C 2. D 3. A
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二中学 2019-2020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语文试题
9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曲艺是演员以本色身份采用口头语言“说唱”叙述的表演艺术。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和其他一切文
艺形式一样,它具有娱乐、审美、认识、教化等多重社会功用。但是,从历史上曲艺扮演的不同角色及所
发挥的特殊作用看,曲艺又不仅仅是一门艺术,而是在自身娱乐大众和化育世风等“本体”功能之外,同
时兼有传承历史文化和传播知识观念的“载体”功能,更有孕育文学体裁与戏曲剧种的“母体”功能。
②比如,许多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其历史与文化传统,包括生产和生活知识,都是借助
曲艺“说唱”的表演方式,传承下来或传播开来的;当今仅有几千人的赫哲民族,基本上不再使用本民族
的语言进行生产和生活,唯一促使学习和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动因与理由,就是继承和保护伊玛堪的“说唱”
表演。再如,古人吟诵的诗歌和俗赋、演唱的宋词与元散曲,均是古代曲艺与文学一体发展的特殊产物;
近代以来诸如评剧、越剧、吉剧和北京曲剧等等剧种的形成或创立,无不是在莲花落、嵊州落地唱书、二
人转和单弦牌子曲等曲艺形式的基础上,脱胎发展而成的。凡此种种,均使曲艺功用远远超出了自身作为
舞台表演艺术的娱乐与审美范畴,从而与其他的艺术门类,形成鲜明对照。可谓出类拔萃,卓尔不凡。
③从中国曲艺的自身发展来看,当今内地曲艺的曲本创作与表演实践,存在着太多的问题与遗憾,其
解决途径,有赖对自身艺术独有特征和多样功能的正确理解与准确把握。只有真正明白了曲艺是什么,曲
艺的艺术优长和表演擅长在哪里,才不致将传统继承搞成抱残守缺,将发展创新弄成南辕北辙;才会远离
戏剧化、歌舞化、杂耍化的迷误,避免“改行”式的“改革”、“创伤”式的“创新”和“革命”式的“革
新”;进而改变创作表演“重形式、轻内容,重短段、轻长篇,重表演、轻创作,重技术、轻艺术,重演
员、轻伴奏,重数量、轻质量,重包装、轻内涵,重宣传、轻实干”的跑偏路径。最终通过对于自身传统
的深入学习和深刻继承,既返璞归真也返本开新,既礼敬传统也发展繁荣。
④从中华文化的当代复兴去看,要想真正确立起自身的文化自信,首先要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及其价值
了然于胸。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这就有赖对包括曲艺在内的一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
和深刻传扬。只有通过对自身历史文化全面系统的学习了解和继承弘扬,将自信建立在自觉、自尊和自豪
的基础上,才不会自卑、自虐和自残,才能够自重、自立和自强。
(摘编自吴文科《中华曲艺的文化形象》)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10
A. 作为一门表演艺术的曲艺,具有娱乐、审美、认识、教化等多重社会功用,这远远超出了它作为舞台表
演艺术的“本体”功能。
B. 曲艺演员表演的主要方式是“说唱”且唱词以叙述为主,语言通俗易懂。
C. 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其历史文化传统传承或传播都需要借助曲艺的“载体”功能完成。
D. 赫哲民族基本上不再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生产和生活,这是因为要继承和保护伊玛堪的“说唱”表演。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先阐明曲艺的功用价值,接着论述对待曲艺乃至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和做法,论证层层深入。
B. 第②段在论证曲艺具有“载体”和“母体”的功能时,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C. 第③段关于中国曲艺自身发展的论证,既指出问题,又运用举例论证阐明方法,观点富有思辨性。
D. 文章最后一段关于中华文化的当代复兴的论证,增加了文章的现实针对性和时代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作者看来,虽然曲艺具有与其他艺术形式相同的社会功用,但由于它还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功用,因
此它的价值比其他艺术门类更为突出。
B. 如果想要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国曲艺的独有特征和多样功能,就要以改变中国曲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
种种创作表演问题,避免曲艺革新中的种种错误为前提。
C. 中国曲艺的发展繁荣,离不开对传统曲艺的深入学习和深刻继承,也离不开在此基础上的改革创新,要
做到返璞归真和返本开新并重。
D. 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及其价值了然于胸,学习弘扬传统文化,确立自觉、自尊、自豪基础上的自信,才不
会自卑、自残和自虐。
【答案】1. B 2. C 3. B
河北省元氏县第一中学 2019-2020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
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
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创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
峰时代。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
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
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
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
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
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
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战争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
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
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
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
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
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
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家国情怀,已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做,光而
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
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编自《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永恒的主题之一,使得张载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
12
B. 文中 “边塞况味”,有的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有的流露出比乡愁更强烈的家国荣誉感。
C. 文中举王昌龄的《出塞》为例,意在表达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
D. 朱熹认为“君子”就是“品格高尚的人”,尽管他们的遭遇各不相同,但其“磊磊落落”中必然有对民
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引用张载名言,对其阐释后,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B. 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
C. 文章第二、三两段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古典诗词的家国情怀。
D. 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的论证结构,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先贤们诗词中的“忧国”体现在为国奉献的义勇和担当上,“忧民”体现的是国与民在战争中的苦难。
B. 唐代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共同开创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时代,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
朝。
C. 家国情怀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薪火相传的民族血脉,它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
D. 文章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
【答案】1. B 2. C 3. B
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一中 2019-2020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有大量有关民事活动的法律规范。古代有关"户婚田土钱债"的民事纷争被称为"细事",但因
其关系到百姓的切身利益,在民事诉讼中地方官员对这些纷争十分重视。基于以儒家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所
追求的"中和"与"无讼"的价值取向以及减少"讼累"的现实需要,在具体民事诉讼中地方官员多会运用调解
或判决等方式解决民事纷争。
13
在传统的乡土社会中,涉诉各方主要是有血缘的亲属或邻里等熟人,即便是官司打赢了,但却有可能
世代为仇,对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破坏极大。基于上述认识,许多地方官员都在司法实践中身体力行地采
取调解的方式来处理大量的民事纠纷。州县官是儒家理念的维护者,调停过程中常常会超越案件所涉人、
事,上升到天理、国法、人情的层面,用情感抒发的方式来引导百姓的价值观,教化百姓,尤其注重对于
利益的平衡和对原有人伦秩序、社会关系的恢复。明代嘉靖年间,有两兄弟因家庭财产的分割发生纠纷,
打了十年官司,张瀚任大名知府后,提审此案。他先问两兄弟是否一奶同胞,两兄弟答是。张瀚责骂了二
人,将兄弟二人双手锁在一起关进监狱。经过一个月后,二人通过同起同卧,恢复情义,了无积怨。二人
指天发誓,不再争讼,张瀚曰:"知过能改,良民也。"遂结案。
古代官员们一方面普遍秉持"息讼""调停"的做法,另一方面也认为诉讼是一种合理而必要的司法活动,
反对刻意"息讼"的主张。如清代崔述曾言,如果不论是非曲直而一味地止讼、息讼,不利于弱者的保护和
纠纷的实质化解,如果没有法律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只能让被凌辱的弱者坐以待毙。清人袁枚也认为,公
正审案是"无讼"的前提。翻检古代的判词,我们能发现很多判词都有对民事违法行为的斥责和严惩,其目
的是通过公正的裁判发挥司法的教育功能,以减少以后类似违法行为的发生。在《名公书判清明集》"随
母嫁之子图谋亲子之业"一案中,地方官胡石璧对继子李子钦鼓动母亲盗卖继父的财产表达了强烈的谴责,
虽然基于李子钦与继父谭念华之间尚有感情,判给李子钦一分土地,但是仍以"所有离间人父子,圈占人
家产之罪,却难尽恕"为由,判决对李子钦施以轻杖一百。
实际上,古代中国的民事纠纷解决机制中,地方官员"调者"与"判者"相结合的教化职能是动态变化的,
既可以通过调停也可以通过司法判决的方式实现解决民事纷争的目的。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民事纠
纷其实都是在诉讼后判决前通过和解等方式化解的,裁判官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暗示涉诉双方自己的裁判倾
向,促进双方尽早达成和解。
(摘编自《传统中国民事诉讼中的"调"与"判"》,《检察日报》2018 年 5 月 22 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有关"户婚田土钱债"等民事纠纷,关系到百姓的切身利益,被地方官员重视,因此被称为"细事"。
B. 古代民事诉讼中的调解,重视涉诉各方利益的平衡以及对原有秩序和关系的恢复,这符合儒家"中和"
与"无讼"的价值取向。
C. 古代民事诉讼中的判决,是使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以达到保护弱者、化解纠纷、以儆效尤等目的。
14
D. 古代的地方官具有"调者"和"判者"的双重身份,既可以通过调解也可以通过判决来解决民事纠纷。
2. 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先提出古代民事纠纷的两种解决途径,再逐一举例说明,最后重申观点。
B. 文章第二段以中国传统乡土社会民事纠纷的特点为立论前提,论证了调解方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C. 文章第三段引用崔述、袁枚的观点和胡石璧的判词,论证了在古代处理民事纠纷时公正判决比调解更有
效。
D. 从文章的末尾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古代民事纠纷的某些解决机制对于现代司法仍有借鉴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的民事纠纷只有通过感化调解或者依法判决的方式才能被平息。
B. 古代地方官采取感化调解的方式无法满足减少"讼累"的现实需要。
C. 古代地方官审理民事纷争的程序是优先调解,调解不成再依法判决。
D. 古代民事诉讼中的调解和判决都可以达到维护社会秩序、教化百姓的目的。
【答案】1. A 2. C 3.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