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古诗文复习:近五年文言文阅读汇编整理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2届高三古诗文复习:近五年文言文阅读汇编整理

ID:685113

大小:407 KB

页数:57页

时间:2021-05-0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9 年课标全国卷Ⅰ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 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 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 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 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 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 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 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 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 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 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 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 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 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 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 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 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 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 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 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 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 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 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 统治管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 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 太中大夫。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 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 远了他。 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 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 不上贾谊。 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 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 泣而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译 文: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译 文: 10.C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理解文言实词、虚 词和文言句式的能力,体现把握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的学科素 养,培养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A 项,“吴廷尉”作“为河南守”的主语,排除。B 项,“门下”作“召置”的宾语, 排除。D 项,“于郡中”是“闻”的后置状语,排除。 断句突破 三抓法准确断句 (1)抓主语,句中涉及主语有二,“贾生”“吴廷尉”; (2)抓谓语,如“召置”; (3)抓句式,如“闻于郡中”。 11.A 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涉及典籍、古代文体、礼 乐、封爵等古代文化知识,体现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学科素养,弘扬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 A 项,“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错,应该是“以道、法、儒三家影 响最深远”。 12.C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言阅读材料内容要点的能力,体现养成健 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的学科素养,培养拓展文化视野、增强 文化自觉的价值观念。 C 项,情节顺序错误,文帝任命贾谊做梁怀王的太傅这一情节在文帝“表 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之后。 13. 答案 (1)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 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 (2)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 削减其封地。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词句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能 力,体现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学科素养,弘扬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念。 (1)“短”,说人的坏话。“擅权”,独揽大权。“纷乱”,扰乱、搅乱。 (2)“或”,有的。“制”,制度、规章。“稍”,逐渐。 解题方法 翻译句子三关注 (1)关注实词,包括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等。 (2)关注句式,如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 (3)关注需要意译的词,平时留心不能直译的词如何依照句意进行灵活 翻译。 [参考译文] 贾生名谊,是洛阳人。十八岁时,因为博通诗书会写文章而在郡中闻名。 吴廷尉做河南太守时,听说他才能优异,就召请他到自己的门下,非常 宠幸喜爱(他)。孝文皇帝刚刚即位时,听说河南太守吴公的政绩是天下 第一,以前还和李斯是同乡,并曾经向李斯学习,就调任他做廷尉。廷尉 于是(向文帝推荐贾生,)说贾生年纪很轻,但对诸子百家的典籍非常精 通。孝文帝征召贾生为博士。当时贾生年仅二十多岁,是博士中最年 轻的。每当诏令交下来讨论时,各位老先生都不能说什么,贾生却一一 对答,每个人都感到他说出了他们想说的话。博士们于是认为(自己的) 才能比不上贾生。孝文帝很喜欢他,越级提拔,一年之内贾生就做到了 太中大夫。贾生认为从汉朝建立到孝文帝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和平融 洽,就应该改定历法,改变车马服饰的颜色,制定法令制度,确立官职名 称,振兴礼乐,于是详细起草准备上述各项仪式法度的草案,色彩崇尚 黄色,官印字数采用五,确定官职名称,全都改变了秦朝的旧制。孝文帝 刚刚即位,谦虚礼让,没来得及实行。各项法令修改审定,让列侯都住到 自己的封国去,这些主张都是由贾生提出来的。因此天子提议想让贾 生任公卿的职位。绛、灌、东阳侯、冯敬等人都忌恨他,于是说贾谊 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大权,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 因此天子后来也疏远了他,不采用他的建议,便让贾生做长沙王太傅。 贾生已经辞别京城前往长沙,等到渡过湘江时,写了一篇赋来吊念屈 原。任长沙王太傅三年。一年多以后,贾生被皇帝召见。孝文帝正在 接受神的赐福,坐在宣室里接见贾生。孝文帝因为对鬼神的事有所感 触,就向贾生询问鬼神的原本。贾生因此详细说明了这里面的道理。 一直谈到深夜,孝文帝(听得入神),在座席上不知不觉移近了贾生。接 见之后,文帝说:“我很久没有见到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了他,现在才知道 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任命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孝文帝的 小儿子,很受宠爱,又喜欢读书,所以(孝文帝)让贾生做他的老师。孝文 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为列侯。贾生进谏,认为国家的祸患从此 兴起了。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 逐渐削减其封地。文帝没有听从。过了几年,怀王骑马,从马上掉下来 摔死了,没有后代。贾生感伤自己做太傅不称职,哭了一年多,也死了。 201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课标全国卷Ⅱ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 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 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 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 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 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 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 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 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 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 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 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 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 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曰:“寡人恨 不用公叔座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 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 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 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 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 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 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 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 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 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译 文: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译 文: 10.B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 式的能力,体现在探究中理解、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基本规律的学科素养,增强对 祖国语言文化的热爱。A 项,“奇才”作“有”的宾语,二者之间不可断开。C 项,“不听 用鞅”结构完整,意思是“不能任用商鞅”,中间不可断开。D 项,“举国”修饰“听之”,二 者之间不可断开。 11.B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体现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学科素 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 项,“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错。历史上的孙武不是“王”,文中说“汤武不循古而 王”,是指汤武不守古法,却统一了天下,由此可知“汤”指商汤,“武”指周武王。 12.C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体现养成健康情趣与鉴赏 品位的学科素养,培养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的价值观念。 C 项,“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错。文中说太子犯法,“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 黥其师公孙贾”。 13. 答案 (1)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 必遵守旧制。 (2)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句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能力,体现语 言建构与运用的学科素养,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审美体验。 (1)强国:使国家强盛。故:旧的事物,这里指陈规。利民:使百姓获利。(2)民(第一个): 民间。之(第一个):往,到。初令:新法。 [参考译文] 商君是卫君妾所生的儿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姓姬。商鞅年轻时喜欢刑名 之学,侍奉魏国相国公叔座。公叔座了解他的才能,还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适逢 公叔座病了,魏惠王亲自去探病。公叔座说:“公孙鞅年纪虽轻,但有特殊的才能,希 望大王能把国家大事全交给他。大王如果不能任用他,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 走出国境。”公叔座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在全国求贤,想要重整穆公霸业,向东 收复失地,就向西入秦,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求见孝公。孝公与商鞅交谈,谈了几 天仍不知疲倦。景监问商鞅:“你用什么打动了我们的国君?我们的国君特别高兴!” 商鞅说:“我用富国强兵的方法向他进言,他就格外高兴。”孝公任用商鞅后,商鞅想 变法,孝公担心秦人议论自己。商鞅说:“行动上犹豫,搞不成名堂;事业上犹豫,建不 成功绩。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 旧制。”孝公说:“好。”“治理国家的方法不止一种,有利于国家的事情就不必依照古 法。所以汤武不守古法,却统一了天下;桀纣不变旧礼,却遭到了灭亡。反对古法的 人不能非难,遵循古礼的人不值得称赞。”孝公说:“好。”任商鞅为左庶长,最终制定 了变法的命令。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 正在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商鞅说:“新法不能通行,是由于上面的人先犯法。”将 依法惩办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刑,就处罚了太傅公子虔,太师公孙贾 被处以墨刑。第二天,秦人都守法了。新法实行了十年,秦人非常满意,路不拾遗, 深山里也没有盗贼,家家富足,人人饱暖。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私斗,乡镇安定。 于是任命商鞅为大良造。过了五年,秦国富强。孝公派商鞅率兵攻打魏国。商鞅 埋伏的士兵突然袭击,俘虏魏公子卬,并乘势攻打魏军,大胜回国。魏惠王屡次被 齐、秦打败,国内空虚,势力渐衰,恐慌起来,于是派人说割河西地区给秦以求和。魏 国于是从安邑迁都到大梁。魏王说:“我后悔没采纳公叔座的意见啊。”商鞅破魏返 秦,秦王把於、商等十五邑封给他,他被称为商君。 201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课标全国卷Ⅲ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 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 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 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往年吴公吮其 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 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 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 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 在德不在险。”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 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 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 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 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 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 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 /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 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 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 /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敛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 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 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 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 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D.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 想加害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译 文: (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译 文: 10.B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 式的能力,体现了在探究中理解、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基本规律的学科素养,增强 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的感情。 A 项,“(鲁)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明显不通,其中第二个“君”是名词,作“疑之” 的主语,“鲁”与“君”不能断开。C 项,“而君用起则是/弃卫”,句意不通,“则是弃卫”结构 完整,不可断开,意思是“就是舍弃了卫国”。D 项,“有战胜之”缺动词“有”的宾语,“名” 应作“有”的宾语,“名”后断开。 11.C 本题考查古代文化知识,体现了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学科素养,弘扬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 C 项,“三晋”指春秋末期晋国分出的韩、赵、魏三国。 知识拓展 从公元前 633 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掌握着晋国的军政 大权。到晋平公时,韩氏、赵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 来赵氏把范氏、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 453 年又联合韩氏﹑魏氏灭掉了智氏,晋国 公室名存实亡。公元前 403 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到公元前 376 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三家瓜分了晋公室剩余的土地。 12.C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言阅读材料内容要点的能力,体现了养成健康审美情 趣与鉴赏品位的学科素养,培养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的价值观念。 C 项错在“他深表不满”。文中吴起逃往楚国的原因是“(公叔)害吴起。吴起惧得罪”。 13. 答案 (1)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吴起才自知比不上田 文。 (2)等到悼王死去,王室大臣暴乱而攻击吴起,吴起退逃到悼王尸旁并伏在尸体上。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的能力,体现了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学科素养,增进对 祖国语言文字的审美体验。 (1)此乃……也:这就是……啊。所以:……的原因。弗如:比不上,不如。(2)攻:攻击。 伏之:伏在悼王的尸体上。 [参考译文] 吴起,是卫国人,侍奉鲁国国君。齐国人攻打鲁国,吴起率领军队攻打齐国,大败 齐军。有鲁国人说:“鲁国是小国,而有战胜的名声,那么诸侯们就要打鲁国的主意 了。况且鲁国、卫国是兄弟般的国家,而鲁君任用吴起,就是舍弃了卫国。”鲁君怀 疑吴起,就疏远了他。吴起这时听说魏文侯贤德,想去侍奉他。魏文侯任命吴起为 将,攻打秦国,攻下五座城。吴起做将领,同最下等的士兵穿同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 替士兵分担劳苦。有个生毒疮的士兵,吴起替他吸毒汁。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哭了, 说:“昔年吴公曾为他父亲吸毒疮,他父亲战时勇往直前,最终死在敌人手里。吴公 现在又为我儿子吸毒疮,我不知儿子会死在哪里。”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廉洁公 正,能得所有士卒的心,于是任命吴起为西河郡守,来抵御秦国、韩国。魏文侯死后, 吴起侍奉其子武侯。武侯沿黄河顺流而下,到了中流,回头对吴起说:“太美了!山河 如此险固,这是魏国的国宝啊!”吴起回答说:“昔日殷纣的国都,左边有孟门山,右边 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面,黄河流经它的南面,他不实行德政,武王杀了他。由此看 来,(治国)在于推行德政,而不在于地势险要。”武侯说:“好。”吴起做西河郡守,很有 声誉。魏国设相国,任命田文为相。吴起不高兴,对田文说:“请让我跟你比比功劳, 怎么样?”田文说:“国君年轻,国家不安定,大臣不忠心归顺,百姓不能信服,在这时, 是应把政务交给你呢,还是交给我呢?”吴起沉默了很久,说:“应该交给你。”田文 说:“这就是我职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吴起才知道自己不如田文。田文死后,公叔 任相国,娶了魏国公主,忌恨吴起。吴起害怕获罪,于是离开去了楚国。楚悼王一向 听说吴起贤德,一到楚国就让他任相国。于是向南平定百越;向北吞并陈国、蔡国, 击退三晋的军队;向西讨伐秦国。诸侯都为楚国强盛而忧虑。先前被吴起削去特 权的楚国贵族们都想加害吴起。等到悼王去世后,王室大臣暴乱而攻击吴起,吴起 跑到楚悼王停尸的地方,伏在悼王的尸体上。攻击吴起的暴徒趁机用箭射吴起,同 时也射中了悼王的尸体。悼王下葬后,太子即位,于是命令尹把射吴起时射中悼王 尸体的人全部杀掉。因射杀吴起而被灭族的有七十余家。 2018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课标全国卷Ⅰ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父为郭氾所害,芝襁褓流离, 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 深敬重之。举孝廉,除郎中。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曹真 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 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 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魏明帝许焉。曹爽辅政,引为司马。 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 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 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 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武帝 践阼..,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芝 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 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 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从。其为人所重如是。泰始九 年卒,年八十四。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茔田百亩。 (节选自《晋书·鲁芝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 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 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 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 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C.“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鲁芝自小受苦,仕途少有挫折。他家本为豪族,但幼年失去父亲后,即流离失所; 入仕后受到郭淮器重,后又随从曹真出督关右,官职也不断得到升迁。 B.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 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C.鲁芝审时度势,进言劝谏曹爽。曹爽辅政时,他在曹手下任司马,曹受到讨伐,他率 部下驰援,并提出应对策略,劝曹挟天子以号令四方,然而未被采纳。 D.鲁芝洁身自好,深受羊祜推重。羊祜任车骑将军时辞让说,鲁芝为人清心寡欲,与 人和睦又不苟同,任职到老,以礼始终,自己愿意将车骑将军礼让鲁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译文: (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译文: 10.C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芝坐爽下狱”,“坐爽”是“下狱”的状语,表示下 狱的原因,中间不能断开,由此可排除 A、D 项。“口不讼直”“志不苟免”为对称句, 应在“直”后断开,排除 B 项。 解题步骤 文言断句三步法 解答文言断句类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 基础;其次,注意各字词在句中充当的成分;再次,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 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如果是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答题时注意选项的 对比,注意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11.C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坟籍”指古代典籍;“坟典”是《三坟》 《五典》的并称,后转为古代典籍的通称。《三坟》即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 典》即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B.阙:本指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借 指朝廷。C.“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错。践阼,指帝王即位。晋 武帝是由魏元帝禅让而登上帝位的。D.逊位,也称退位,是指君主或其他统治者(通 常特指世袭产生的统治者)放弃自己的职务和地位的行为。 考点归纳 文化常识的考查范围 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有古代的官职名称、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文书 名称、官场礼节、朝廷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 下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 12.B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天水郡和蜀国相邻,常被蜀 军侵犯掠夺。由文意可知该项中“蜀地饱受侵扰”弄错对象。 方法归纳 概括分析题设误点及答题角度 此类题在拟制时,首先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若干个方面,然后选择较为重要的四 个方面作为切入点,用四个选项来进行概括和分析。一般情况下,不会对概括人物 性格方面的内容设误,只会在具体分析时对细节内容设误。答题时注意仔细比对 选项和原文,重点关注时间、地点、人物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 13. 答案 (1)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 (2)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以:凭借。以为:把……作为。 先驱:先锋。(2)以:因为。素:向来。 方法技巧 翻译句子的方法 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 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 时都要保留。“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变单音 节词为双音节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 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代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 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文言字词。 [参考译文] 鲁芝,字世英,扶风郡郿县人。(鲁家)世代有名望德行,是西州的大户人家。鲁 芝的父亲被郭氾所害,鲁芝从小流离失所,十七岁时迁居雍州,潜心研究古代典籍。 被郡里举荐为上计吏,后被州里征召为别驾。魏国的车骑将军郭淮是雍州刺史,非 常敬重鲁芝。于是举荐他为孝廉,又任命他为郎中。后鲁芝被授为骑都尉、参军 事,代理安南太守,后来又升任尚书郎。曹真到关西督察时,又任命鲁芝参大司马军 事。曹真去世后,宣帝代职,于是任命鲁芝参骠骑军事,后调任天水太守。天水郡和 蜀国相邻,常被蜀军侵犯掠夺,人口减少,盗贼四起,鲁芝竭力镇守防卫,改造城市,几 年的时间,被掠夺的土地都被收复了。又调任广平太守。天水各族百姓都非常仰 慕他的美德,老人和小孩到朝廷上书,请求留下鲁芝。魏明帝答应了这一请求。曹 爽辅政的时候,鲁芝被授任司马。鲁芝多次提出正直的言论和绝妙的计策,曹爽却 不采纳。等到宣帝起兵要杀曹爽的时候,鲁芝率领他的手下攻门闯关,赶赴曹爽处, 劝诫曹爽说:“先生您处在伊尹、周公的高位,一旦因为获罪被罢免,(就像李斯一样) 即使想牵黄犬,也不可能再做到了。如果挟制天子保住许昌,依仗帝王的威势,发文 书征调四方兵马,谁敢不听从您呢?如果放弃这些离去,(那就是)想要前往东市被 杀头,难道不令人痛惜吗?”曹爽懦弱又糊涂,没有听取鲁芝的意见,于是束手就擒被 杀。鲁芝因曹爽而被捕入狱,论罪当死,但他不争辩曲直,不苟且求取赦免。宣帝赞 许他,于是赦免而不杀他。不久被起用为并州刺史。诸葛诞凭借寿春起兵反叛,魏 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诸葛诞叛乱被平定以后,鲁芝升任大尚 书,掌管刑狱审理。武帝登基后,鲁芝调任镇东将军,进爵为侯。皇上因为鲁芝清廉 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鲁芝因年已七十,告老 退休,章表上奏了十多次,于是被征召为光禄大夫,加官特进,配给吏卒,门前像官署 一样设置木栅。羊祜为车骑将军,于是要把自己的位置让给鲁芝,说:“光禄大夫鲁 芝洁身自好、清心寡欲,为人谦和而不盲目苟同,做官至头生白发,始终守礼,未曾被 任选此官职,我反而超越了他,怎么能满足天下人的愿望呢!”皇帝没有听取。鲁芝 就是如此被人敬重。泰始九年去世,时年八十四岁。武帝为他哀悼,赐谥号贞,并赐 墓地百亩。 2018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课标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王涣字稚子广汉妻阝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 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 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 简贤选能,主簿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 除温令。县多奸猾,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 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 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 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 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 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 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 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 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 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 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王涣字稚子/广汉妻阝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 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B.王涣字稚子/广汉妻阝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 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C.王涣字稚子/广汉妻阝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 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D.王涣字稚子/广汉妻阝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 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王涣初入仕途,才干受到赏识。他在太守陈宠手下担任功曹,遇事敢于决断;陈入 朝为大司农,回答皇上询问时褒奖他善于简贤选能,王由此得以显名。 B.王涣扫除积弊,境内风清气正。他担任温县县令,以谋略铲除奸猾之徒,世面清平, 商人露宿于道;升任兖州刺史后,又依法整肃下属部门,极有声威。 C.王涣办案严谨,治事宽猛相济。他对于疑难案件以及法理难平者,探寻本来面目, 尽力还以公正;又能够揭发奸隐之事,深受外界称叹,被誉为有神算。 D.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 称职;后来选用任峻,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译文: (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译文: 10.B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题,应在通读文段的基础上把握大意,查 找标志词语和对称结构。如文中介绍王涣经历时,“少”与“晚”对举,“敦儒学”与“习 《尚书》”“读律令”句式相同,“也”常用于句末等。 方法点拨 见《提分手册》第 23 条,文言文断句“八注意”。 11.D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京师”旧指国都,“京”字 单用也可以指国都,但“师”字单用常指老师、军队之类,故“旧时均可指国都”错。 方法点拨 见《提分手册》第 28 条,“两招”牢记古代文化常识。 12.D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文末说任峻选拔文武官员, 充分发挥这些人的才能,这些人检举剪除奸恶盗贼,决不畏避退缩,声威超过了王 涣,D 项任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没有依据。故 D 错。 疑难突破 曲解文意和无中生有是文言文概括分析题的常设陷阱。做题时先找到 原句,再细查是否有释义错误,并借助语境仔细推敲,可以判断是否曲解文意;细审 选项中的每一个信息点在原文中是否有相关表述,要留意相关细节,识别选项中自 行添加而原文中并未出现的信息,可断定是否无中生有。 13. 答案 (1)百姓思念王涣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 咏而祭祀他。 (2)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必须遵循“信”的原则,直 译为主,意译为辅。(1)句中务必落实的有“思”“德”“荐”及介宾后置(“为立祠安阳亭 西”);(2)句中重点落实的有“岁”“狱”“于”“文理”“及”。 方法点拨 见《提分手册》第 26 条,文言文翻译的“四技巧”。 [参考译文] 王涣字稚子,是广汉郪县人。父亲王顺,是安定太守。王涣年少时喜好行侠, 崇尚武力,与强悍轻捷的少年交往频繁。后来才改变了自己的操行,重视儒学,学习 《尚书》,研读律令,大体能明晓其主要思想。他担任太守陈宠的功曹后,对自己的 职责认真负责,敢于决断,即使对豪强大户也决不留情。陈宠名声大震,被提升到朝 中任大司农。汉和帝问他:“你在郡中是用什么办法治理政务的?”陈宠叩头回答 说:“臣任用功曹王涣,让他选拔有才能的人;又让主簿镡显弥补纠正有漏洞的地方, 我不过是奉命宣读皇上您的诏书罢了。”和帝十分高兴,王涣从此知名。州里举荐 王涣为茂才,并让他做温县县令。温县境内有很多奸猾之徒,长期以来成了当地人 的大患。王涣采取策略加以讨伐打击,把他们全都杀了。县境内安定太平,有的商 人就在外面过夜。那些放牛的人,经常说将牛交给王涣了,始终没有发生互相侵犯 的事。王涣担任了三年温县县令后,升为兖州刺史,他纠正所属郡县,声名大震。后 来由于审问妖妄言论不符合实情而被定罪。一年多以后,又被征召任命为侍御史。 永元十五年,王涣随从皇帝南巡,返回后被任命为洛阳令。他以办事清平公正严格 要求自己,处理案件也宽严得当。那些含有冤情,长期诉讼,而历任官员所不能判决, 按法律情理难以彰明,人们难以信服的案件,王涣无不弄清真伪,消除大家的疑虑。 同时他还用巧妙的办法,多次揭发和暴露隐秘的坏人坏事。京城的人都称颂叹服, 认为王涣神机妙算。元兴元年,王涣病死。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行旅之人没有不 叹息的。男女老少都共同集资,上千人为他举行祭奠之礼。王涣的灵柩向西运回 家乡,路过弘农县,老百姓都在路旁摆设盘案加以祭奠。官吏问这样做的缘故,老百 姓都说平常带米到洛阳,被士卒衙门所盘剥,经常要损失一半。自从王涣任洛阳令 后,不再有官吏掠夺侵扰的事情了,所以来报答他的恩情。王涣政治教化令人怀念 感激达到这样的地步。百姓思念王涣的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 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延熹年间,桓帝使用黄老学说,将所有的祠堂全部毁去, 唯独专门下诏书要密县保留原太傅卓茂的庙,洛阳保留王涣的祠堂。自从王涣去 世以后,皇帝连续下诏书给三公,要他们专门挑选洛阳令,但挑出来的都不称职。永 和年间,朝廷任命剧县县令勃海人任峻为洛阳令。任峻选拔文武官吏,充分发挥这 些人的才能,检举剪除奸恶盗贼,决不畏避退缩。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 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任峻字叔高,最后在太山太守任上逝世。 2018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课标全国卷Ⅲ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 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使者以白陵使韩琦,琦曰:“范纯礼岂不知此?将必有 说。”他日,众质之,纯礼曰:“陵寝..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 置此,使之奉常时用乎?”琦是其对。还朝,用为三司盐铁判官,以比部员外郎出知遂 州。泸南有边事,调度苛棘,纯礼一以静待之,辨其可具者,不取于民。民图像于庐, 而奉之如神,名曰“范公庵”。草场火,民情疑怖,守吏惕息俟诛。纯礼曰:“草湿则生火, 何足怪!”但使密偿之。库吏盗丝多罪至死,纯礼曰:“以棼然之丝而杀之,吾不忍也。” 听其家趣买以赎,命释其株连..者。除户部郎中、京西转运副使。徽宗立,以龙图阁 直学士知开封府。前尹..以刻深为治,纯礼曰:“宽猛相济,圣人之训。方务去前之苛, 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由是一切以宽处之。中旨鞫享泽村民谋逆,纯礼审其故, 此民入戏场观优,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与刘先主如何?”遂为匠擒。明日 入对,徽宗问何以处之,对曰:“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以不 应为杖之,足矣。”曰:“何以戒后人?”曰:“正欲外间知陛下刑宪不滥,足以为训尔。” 徽宗从之。纯礼沉毅刚正,曾布惮之,激驸马都尉王诜曰:“上欲除君承旨,范右丞不 可。”诜怒。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斥御名..,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颍昌府, 提举崇福宫。崇宁五年,复左朝议大夫,提举鸿庆宫。卒,年七十六。 (节选自《宋史·范纯礼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 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B.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 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C.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 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D.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 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 B.“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 C.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 D.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纯礼敢于抗言,受到韩琦赏识。主管官员分配劳赋不当,他有理有据地提出异议, 认为永安县负责陵寝日常维护,不应与各县均等,得到陵使韩琦认同。 B.纯礼关怀下属,处分重在惩戒。他在遂州任上对下属宽厚,草场失火,守吏惶恐等 候诛杀,库吏因盗丝将被处死,他均认为罪不至死而采用赔偿的惩处。 C.纯礼鉴察往事,治事去苛从宽。在开封府任上,有村民被误告谋逆,他发现事实并 非如此,认为应判杖刑,并以彰显皇上刑罚不滥为由,征得皇上认可。 D.纯礼坚毅刚直,不幸遭人算计。他的正直让曾布恐惧,曾挑唆驸马都尉王诜诬告 纯礼,王即借纯礼宴请辽使事构陷纯礼,致使纯礼蒙冤,最终遭到免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 译文: (2)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 译文: 10.D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关键之一是理解“荫”的含义,此处当为 “庇荫、庇护”之意,故“以……荫”不可断开,排除 B、C 两项。“京西转运使”为官名, 做后句主语;且“建”的对象为“陵”,而不是“京西转运使”,排除 A 项。 解题步骤 文言文断句“三步骤” 11.C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京兆尹”并非“知府”的 简称,是国都所在地区的行政长官。 解题步骤 解答常见古代文化知识题“两步骤” 12.D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A.纯礼“敢于抗言”表现在他因建陵不 受令而受到众人责问时的回答,“受到韩琦赏识”根据原文“琦是其对”可知。故此项 正确。B.注意找到“以比部员外郎出知遂州”,联系下文事件及关键点“吾不忍也”“以 赎”“释”等来判断,可知此项正确。C.由“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判断是“开封府 任上”;然后看村民作为;再看纯礼的态度“以不应为杖之”,即“按不应做此事的罪名 杖责他”;最后看皇上的态度——“徽宗从之”。故此项正确。D.“王即借纯礼宴请辽 使事构陷纯礼”错,原文为“会诜馆辽使”,是王诜宴请辽使,而不是纯礼。 易错警示 比对信息“三注意” 一注意,找准区间,逐句比对。 二注意,事件、人物、地点、时间等勿张冠李戴。 三注意,重点实词依据前后内容准确翻译。 13. 答案 (1)正尽力去除先前的苛严,尚且担心做得不够,哪有宽松成为祸患的 呢。 (2)愚人粗鲁无知,如果以叛逆定罪,恐怕会辜负陛下爱惜生灵的仁德。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能力。(1)方:正。务:尽力。虑:担心。岂:哪里。患:祸 患。(2)村野:鄙俗、粗野。蔽:决断、断定。好生:爱惜生灵。 解题方法 翻译句子三关注 ①关注实词,包括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等。 ②关注句式,如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 ③关注意译词,平时留心不能直译的词如何依句意进行灵活翻译。 [参考译文] 范纯礼字彝叟,因父亲范仲淹的恩荫,担任陵台令和永安县令。永昭陵兴建, 京西转运使把木材、石料、砖和工匠役徒摊派给一路,只有永安不接受命令。使 者把这件事报告给陵使韩琦,韩琦说:“范纯礼难道不知道这件事吗?一定有他的说 法。”后来,众人责问他,纯礼说:“陵寝都在永安县境内,一年四时都要修缮管理,没有 闲着的时候,现在竟然和各县平摊赋役,怎么比得上将赋役搁置,用它来贡奉平时 的用度呢?”韩琦肯定了他的回答。回到朝廷,任命为三司盐铁判官,凭借比部员外 郎出任遂州知州。泸南有边防事务,征调赋税严苛急切,纯礼一概以静应对,分辨其 中可以备办的,不从百姓那里征取。百姓在庐舍中画像,把他像神一样加以供奉, 命名为“范公庵”。草场失火,百姓疑虑害怕,看守草场的官吏惊恐地等待诛杀。纯 礼说:“草湿就会起火,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只让他们暗中赔偿。库吏偷丝大多当判 死罪,纯礼说:“因为乱糟糟的丝杀了他,我不忍心。”听任他的家人立刻出钱买下丝 来赎罪,命令释放受到牵连的人。授职户部郎中、京西转运副使。徽宗即位,(纯礼) 凭借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担任开封知府。前任知府治政苛刻严酷,纯礼说:“宽松与 严苛相辅相成,这是圣人的教导。正尽力去除先前的苛严,尚且担心做得不够,哪有 宽松成为祸患的呢。”因此一概以宽松的态度来处理政事。皇帝直接下诰命令审 讯享泽村百姓谋反一事,纯礼审问事情的缘由,(原来是)这个人到戏场看戏,回来的 路上见到工匠做桶,就把桶戴在头上说:“和刘先主相比怎样?”于是被桶匠抓住。纯 礼第二天上朝应对,徽宗问怎么处理这件事,纯礼回答说:“愚人粗鲁无知,如果以叛 逆定罪,恐怕会辜负陛下爱惜生灵的仁德。按不应做此事的罪名杖责他,就够了。” 皇帝说:“(这样做)凭什么告诫后人呢?”纯礼回答:“正是要外面的人知道陛下不滥 施刑罚,足以作为典范了。”徽宗听从了他的话。纯礼沉稳坚毅刚强正直,曾布畏惧 他,挑拨驸马都尉王诜说:“皇上想要升任你为承旨,范右丞不同意。”王诜发怒。恰 逢王诜招待辽国使者,纯礼主持宴会,王诜诬告他动不动就直称皇上名字,纯礼被 罢免为端明殿学士、颍昌府知府、提举崇福宫。崇宁五年,复任左朝议大夫,提举 鸿庆宫。去世时享年七十六岁。 2017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课标全国卷Ⅰ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 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 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 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遗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 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 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 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之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 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 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 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 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 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 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 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 自以私禄..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 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 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 /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 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 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 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 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 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 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译文: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译文: 10.D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据意断句,本题适合用排除法。“所继叔父” 名叫“混”,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B、C 两项;“成佳器”表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 排除 A 项。 方法技巧 断句的基础在于对文意的领会,而真正的基础在于平时对文言文的诵 读,以增强语感,提高能力。此外,须掌握一定的断句方法。例如,在文言文中,可借 助“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盖”“夫”“其” 等发语词常放在句首,“耳”“乎”“哉”“焉”“也”“耶”等语气词常放在 句尾。 11.B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与血亲有同有异,只 是血亲中的一部分”错。“姻亲”与“血亲”不同,“姻亲”指由婚姻关系结成 的亲戚,“血亲”指有血统关系的亲属。 12.B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及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张冠李戴,原文中是说谢混“唯与族子灵运、瞻、曜、 弘微并以文义赏会”。 疑难突破 概括分析题疑难突破: (1)选项落实。即将选项中涉及的内容,落实到原文中的相关区域。 (2)比较鉴别。即拿选项的内容与原文中相关信息仔细比照,寻找差别,要特别注意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过程与结果。 (3)对比排除。即根据前两步的分析结果,对比选项,用排除法筛选出答案。 13. 答案 (1)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侍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 慎过于常礼。 (2)而谢曜喜爱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注意单音节词要翻译成双音节 词,如“严正”翻译为“严肃正直”,“恭谨”翻译为“恭敬谨慎”,“过常”翻译 为“过于常礼”。(2)“臧否”翻译为“褒贬”;“言论”用作动词,翻译为“发表 议论”;“乱”翻译为“岔开”。 知识归纳 文言文翻译关注六个采分点: (1)句子大意。要联系具体语境进行准确翻译,确保句子通顺完整,译出句子的大 意。 (2)关键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等句中关键词语,翻译时要联系全文, 结合上下文语境仔细推敲。 (3)重要虚词。一般情况下是《考试大纲》规定的 18 个虚词,涉及句子的通顺时要 注意重要虚词的用法。 (4)词类活用。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活用词的词性及词义,要将活用的 词准确翻译出来。 (5)固定结构。古汉语中有些不同词性的词,经常连用或配合使用,形成一种比较固 定的格式,翻译时要注意这些“习惯用法”。 (6)特殊句式。要特别注意译出一些特殊句式,如倒装句要将颠倒的语序理顺,被动 句要译出被动关系,省略句要将省略的内容补全。 [参考译文] 谢弘微,是陈郡阳夏人。父亲叫谢思,任武昌太守。堂叔谢峻是司空谢琰的第 二个儿子。谢峻自己无子,就以谢弘微为继子。谢弘微本名密,因为触犯了继母的 名讳,所以就用字代名。谢弘微孩童时期,风采充溢,但却端庄谨慎,遇上适当的时机 才说话。他继父的弟弟谢混有知人之名,见到谢弘微,认为他不同于寻常之人,对谢 思说:“这个孩子内心廉明正直并且早慧,将成为才能出众之人,有这样的儿子,足够 了。”谢弘微家里一向贫寒,而继父家产业却很丰盈,他却只承继接受了继父的几 千卷书而已,遗产俸禄,一概不加过问。谢混的风格高尚峻洁,很少同人交往,只同他 的族子谢灵运、谢瞻、谢曜、谢弘微一起因赏析文义而聚会。(他们)曾经一同游 宴歇息,居住在乌衣巷,所以称之为乌衣之游。谢瞻等人才气横溢,言辞漂亮,谢弘微 每每以简约的言语使众人信服,谢混特别敬重他这一点,称他为微子。义熙八年, 谢混因为是刘毅的同党被诛,谢混的妻子晋陵公主便把谢混的家事托付给谢弘 微。谢弘微为谢混家经营生计,管理产业,办事如同在官府办公一般,一枚钱、一尺 帛的收入支出,都有账册记载。高祖登上帝位之后,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从谢混 死,到这时已有九年,但谢混家屋宇整齐,仓廪充盈,仆人听从使唤,各有所业,和平常 没有什么不同,田地的开垦种植,比原来有所增加。本族外姓的亲戚,朋友故旧,凡是 来看望东乡君的人,进门(见到这么齐整的家境,)没有谁不感慨叹息,甚至有人为之 流泪,深为谢弘微的德义所感动。谢弘微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 侍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太祖镇守江陵,以谢弘微为文学。谢弘微 因为母亲去世离职,居丧期间以孝著称,服丧期满后又过了一年,仍旧素食不变。谢 弘微的兄长谢曜历任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去世。谢弘微为他守丧而长时间吃素食, 哀戚超过常礼,虽然服丧期满,还是不吃鱼肉。谢弘微从小失去父亲,侍奉兄长如同 侍奉父亲,兄弟之间非常友爱和睦,当代没有人能够赶得上。谢弘微口中从不说别 人长短,而谢曜喜爱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元 嘉九年,东乡君去世,留下的资财非常多,园宅十余所,奴仆尚有数百人。而谢弘微一 无所取,自己用私人官俸营办东乡君的丧事。谢弘微说:“亲戚之间争夺财产,可算 是最为鄙贱之事。现在财产多则分用,少则共用,不至于贫乏就行了,身死之后,哪里 还去管它。”元嘉十年,(谢弘微)去世,死时四十二岁。皇上十分痛惜,派二卫一千 人营办丧事,一直到丧事完毕。朝廷追赠谢弘微为太常。 2017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课标全国卷Ⅱ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 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 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 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 憙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 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 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 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 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 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 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 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 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 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 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 帝亲幸视。及薨, 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 (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 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 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 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 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赵憙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 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 B.赵憙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受到皇 上赞赏。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 C.赵憙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 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D.赵憙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 对边事作长久规划。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 译文: (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译文: 10.A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四个选项的前三处断句均一致,从第四处开始 不同。结合画波浪线部分的大意,舞阴大姓李氏不肯投降,皇帝派人去招降,他仍不 肯投降,故应断为“不肯”;“云”在此处意为“说”,“云”字以下为不肯投降的 理由,故其前后均需断开。在“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中,“孤孙”表示辈分(南阳 赵氏家族单传的孙子),“憙”是人名,“孤孙憙”一起作为该句的宾语。如果将“孙 憙”作为人名(姓孙名憙)单独拉出来,作为“信义著名”的主语,就篡改文意了。 方法技巧 断句的标志词 ①时间、地点词;②朝代、国别词;③人称、字号词;④关联词;⑤“说”词(云、道、 谓、曰等);⑥虚词(含语气词);⑦表特殊句式的词(“为……所”表被动,“……者…… 也”表判断,等等)。 11.B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考”的意思是“拷问,刑讯 (逼供)”,而非“考察,取证”。A 项的“下车”和 D 项的“京师”在高中必修教 材《张衡传》中出现过,如“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游于三辅,因入京师”。C. “车驾”除了指帝王所乘的车外,也可指普通“马车”。 知识拓展 官职调动方面的文化常识 授官 拜、除、封、授、辟。 罢辞 罢官:罢、黜、免、夺、废。辞官:告老、致仕、归田、乞骸骨、乞身。 升降 升官:升、迁、拔、擢、陟。降官:贬、谪、左迁。 兼代 兼任:行、摄、带、领。代理:权、假、署。 调动 改、转、徙、出。 12.C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 项有两处错误:一是赵 憙仅仅是建议皇帝将其他盗贼迁移到京城附近,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下令将这 些人迁移到颍川、陈留,故“将他们迁往异地”的主语应是皇帝,而非赵憙;二是选 项中的“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属无中生有。 13. 答案 (1)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赵 王没有再说话。 (2)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时注意抓住关键词。(1)“奉” 译为“奉行”,“枉”译为“违犯”,“道”译为“说”。(2)“大蝗”是名词作动 词,译为“发生蝗灾”;“辄”译为“就”;“歌”译为“歌颂”。 [参考译文]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县人。年轻时就有节操。堂兄被人杀害,又没有儿子,赵憙 当时(只有)十五岁,常想着为哥哥报仇。于是准备兵器,结交门客,后来终于去复仇。 但是仇人都患病了,没有能够和他相抗的人。赵憙认为趁其生病来报仇杀人,不符 合仁者心意,就释放他们离开了。回头对仇家说:“你们将来如果健康了,要远远地 避开(我)啊。”更始帝即位,舞阴(地名)的大户人家李氏坐拥城池而不投降,更始帝 派遣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他们,李氏仍不肯降,说:“听说宛人赵氏有孤孙赵憙,以信 义闻名天下,愿意向他投降。”更始帝就征召赵憙。赵憙不到二十岁,引见之后, 更始帝随即任命赵憙为郎中,行使偏将军的职务,让他到舞阴,李氏终于投降了。光 武帝攻破寻、邑两地后,赵憙遭受创伤,有战功,回来后被任命为中郎将,被封为勇功 侯。邓奉在南阳造反,赵憙一向与邓奉关系很好,多次写信严厉责备邓奉,而那些谗 毁的人趁机说赵憙和邓奉联合谋反,皇帝对此有疑心。等到邓奉兵败,皇帝得到了 赵憙给邓奉写的书信,就大吃一惊地说:“赵憙真是忠厚的长者啊。”后来任命赵 憙为怀县县令。大姓人家李子春先前做过琅邪相,强横狡猾,不守法度,兼并土地, 当地人很是忌惮他。赵憙任职伊始,听说他的两个孙子杀了人的事没有被查出来, 就不断地追问他犯禁的事情,并把李子春收捕拷问,他的两个孙子都自杀了。京城 里有数十人为他求情,最终赵憙都没有理会。当时赵王刘良生重病快死了,皇帝亲 自来到赵王身边,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说。赵王说:“我和李子春一向关系很好,现在 他犯了罪,怀县县令赵憙要杀了他,希望能饶他一命。”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 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话。这年,赵憙升任平原太 守。当时平原有很多盗贼,赵憙与其他各郡一起追捕他们,杀了他们的首领,其余同 党应判罪的有好几千人。赵憙上书说:“恶人做了坏事只要控制住他们就行了,可 以(把余党)都迁移到京城附近的郡里。”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就把他们都转移安 置到颍川、陈留。自此,赵憙提拔推荐有义行的人,除掉奸邪恶人。后来青州出现 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平原境内)连年丰收,百姓歌颂赵憙。建武二十七 年,授予赵憙太尉之职,赐爵为关内侯。当时南单于俯首称臣,乌桓、鲜卑都来入朝 修好,皇帝命令赵憙主持边塞事务,考虑做长久规划。建初五年,赵憙病重,皇帝亲临 探视。等到赵憙病逝之后,皇帝亲自前往吊唁。享年八十四岁,谥号正侯。 2017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课标全国卷Ⅲ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 中书条例。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 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 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 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 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 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 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郓 州。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 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 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 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犹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 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 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 知颍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赠 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 (节选自《宋史·许将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 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B.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 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C.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 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D.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 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 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 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 B.许将善于治理,境内牢狱皆空。他在郓州任上,因治理得法,当地没有犯法之人。 当地士人爱好议论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宽松应对,此俗自然止息。 C.许将任职兵部,熟悉兵部事务。他担任兵部侍郎时上疏提出,治兵之道在于灵活 用兵,才能做到万众犹如一人。神宗问及兵马之数,他也能作出回答。 D.许将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其时司马光已去世,却受到朝廷权臣的不公平对 待,当皇上征询许将对此事的意见时,他回答说这一做法是不道德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 译文: (2)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译文: 10.D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先明确句意与选拔人才有关,然后用排除法来 做。“初”,时间词,其后断开,排除 B、C 两项。“选者”与首句“选人调拟”呼应,指被选 拔的人。正是因为吏“为奸”,被选拔的人才“不得诉”,故应在“选者”之前断开,排除 A 项,选 D 项。 11.C 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近侍”不一定有很高的职位。 12.A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与原 文不符,原文只说“禧惭不能对”。 13. 答案 (1)许将说:“这件事,指示边地官员办理不就行了,要派使者做什么呢?” 萧禧羞惭不能回答。 (2)章惇担任宰相,与蔡卞一起恣意罗织诬陷,贬斥元祐旧臣,奏请开挖司马光坟墓。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1)申饬:指示。何以:为什么。使:动词,出使。 为:句末语气词,表反问,不译。 (2)同肆:两个词,一同,大肆。罗织:虚构罪名,进行诬陷。奏发:奏请开挖。 知识拓展 (1)“不亦……乎”,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不也是……吗”。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2)“何(奚)以……为”“何(焉)……为”,可译为“要……干什么呢”或“哪里用得着…… 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3)“岂……乎(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怎么……呢”。日夜望将军至, 岂敢反乎!(《鸿门宴》) (4)“非……欤”,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5)“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夫晋, 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何有”可根据上下文译为“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舍不得”“有什么关系”。默而识之,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6)“其……乎(邪)”,译为“难道……吗”。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 此乎?(《师说》) (7)“安……乎(哉)”,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固一世 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8)“无乃……与”,相当于“难道不是……吗”。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9)“安能”“何能”“何得”,这三种固定结构一般译为“怎么能”。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②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 忌讽齐王纳谏》) [参考译文] 许将字冲元,是福州闽县人。考中进士第一名。神宗召他入对,授任集贤校理、 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当初,选拔调动人才,先要经过南曹,接着是考功,综合考 察没有法度,官吏得以改动,待选的人不能向上级官吏诉说。许将上奏罢免南曹。 设公堂接待前来上诉的人,士人没有被无理阻止,故意刁难。契丹以二十万的军队 逼近代州边境,派遣使者索要代州的土地,岁聘使不敢去,就命许将去。许将入朝对 答说:“我在侍从的职位,朝廷的重要决定不能不知道。万一契丹谈到代州的事情, 没有驳斥他们的理由,就会伤害国家大体。”于是命令许将到枢密院查阅文书。等 到了契丹境内,当地的人骑在房梁上聚众观看,说:“看看南朝的状元。”等到演示射 箭,许将先射中。契丹派萧禧接待宾客,萧禧果然拿代州来提问,许将随问随答。萧 禧又说:“界渠没有定下来,只是以和好为重,我将到贵国去进行划分。”许将说:“这件 事,指示边地官员办理不就行了,要派使者做什么呢?”萧禧羞惭不能回答。回来报 告,神宗称赞他。第二年,担任秦州知州,又改任郓州知州。元宵节点灯,官吏登记那 些偷盗的人,并把他们关入狱中,许将说:“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了。”都把 他们释放了,从此百姓没有一个人犯法,监狱都空了。父老乡亲感叹道:“从王沂公 之后五十六年,才再看到监狱空了。”郓州习俗,士子喜欢聚集在一起公开批评官方 政令,许将虽然没有禁止,这一习气自动消失了。征召担任兵部侍郎。上疏说:“治 理军队有规章,名称虽然不同,或纵或横,或方或圆,让万众像一人一样。”等到西方 用兵,神宗派侍从向他询问兵马的数量,许将立即详细奏报;第二天,询问枢密大臣, 却回答不上来。绍圣初年,入朝任吏部尚书。章惇担任宰相,与蔡卞一起恣意罗织 诬陷,贬斥元祐旧臣,奏请开挖司马光坟墓。哲宗拿这件事问许将,许将回答说:“挖 别人坟墓,不是高尚品德的人所做的事。”担任颍昌府知府,又调任大名府知府。在 大名府六年,多次告老还乡,被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年,去世,年七十五岁。赠开府 仪同三司,谥号文定。 2016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课标全国卷 Ⅰ )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 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 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 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 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 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 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 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 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 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 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尝遣子孝宽参其 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 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 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 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 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 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 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 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 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 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 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译文: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译文: 4.B “盗悉窜他境”指盗贼全逃窜到别的州境,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C、D 两项。 “移书诘盗”意为下发公文追究盗贼,语意完整,排除 A 项。 方法技巧 文言文断句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了解句意。首先细读所给语句,然后根据句意进行断句。 二、语法分析。每处停顿应该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语法结构,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 意思。关键是找主谓结构,如本题中的“公亮报”“吾境不藏盗”。 三、借助虚词。如本题中的“尝”“殆”常用于句首,其前要断开。 四、根据一些人名、地名,如本题中的“他境”“公亮”等来辅助判断。 5.C “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错,“有司”应该指有具体职务、 做具体工作的官吏。 6.C “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曲解原文,原文“使(之)谕以指意”的意 思是:派他前去告谕旨意。 7. 答案 (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 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解析 (1)锡:通“赐”,赐予。是:代词,这。虔:恭敬。 (2)救正:纠正弊病。持禄:保持禄位。固宠:加固宠幸。 知识归纳 翻译关注五类实词: 一、通假字。翻译时,按照某字的一般意义翻译不通,就应该考虑该字是不是通假 字。其本字可从该字的同音字或形近字上去考虑,找出本字后再根据语境翻译。 如本题(1)中的“锡”为通假字。 二、多义词。重要实词大多不止一个义项,但在具体句子中只用一个义项。因此, 要学会利用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确定该实词的准确义项。如本题(2)中的“从容” 就是现代汉语中的意思。 三、词类活用。如本题(2)中的“固”带有宾语“宠”,属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译 为“加固”。 四、古今异义。如本题(1)中的“是”,为代词,这,不能译为判断词。 五、疑难词。高考一般不会涉及生僻词,但若碰到,就要调动积累的知识或结合语 境进行推断。如本题(1)中的“虔”,可组词成“虔诚”“虔敬”,再结合前文使者 “锡宴不赴”的行为,可推测为“恭敬”。 [参考译文]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考中进士甲科,任会稽县知县。百姓在镜湖旁边 耕种农田,常常担心湖水泛滥。曾公亮建立闸门,将水排到曹娥江,百姓在这件事情 上得到益处。(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任郑州知州,为政有能干的名声,盗贼 都流窜到外地,以至于夜不闭户。曾经有使者丢失了口袋中的东西,下公文追究盗 贼,曾公亮回复:“我们境内没有窝藏盗贼,大概随从之人偷藏而已。”搜查使者的 随从,果然如此。曾公亮明达详熟公文法令,任职时间长,熟悉懂得朝廷台阁的规章, 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仁宗末年,韩琦请求立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 密州民田产银,有人盗取民田产银,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论处。曾公亮说:“这是 禁物,盗取民田产银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坚持争论, 于是朝廷就下达给有关部门讨论,比照抢劫盗窃禁物的法律,盗取民田产银不判死 刑。契丹纵容百姓在界河捕鱼,又多次通行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计较, 将要生出事端。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 谋,能够胜任。”派他前去告谕旨意,边境的祸害终于平息了。英宗即位,加封曾公 亮为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加户部尚书。皇帝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 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赴宴。曾公亮质问使者道:“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 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使者于是 赴宴。熙宁三年,被任命为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第二年,起用他判永兴 军。过了一年,返回京城。不久以太傅的身份退休。元丰元年去世,享年八十岁。 皇帝亲临哭悼,停止上朝三天。曾公亮端方庄重,深沉周密,平时谨守法律,循规蹈矩; 但天性吝啬,家产增加到巨万。当初推荐王安石,等到和他一起辅政,知道皇上正偏 向他,暗中为子孙考虑,凡是改革各事,一概听从,而表面上装作不同意。曾经派儿子 曾孝宽参与他的谋划,在皇上面前几乎没有异议,于是皇帝更信任王安石。王安石 感谢他帮助自己,因而引见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 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2016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课标全国卷Ⅱ 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除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按辽东, 疏陈安攘十策,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 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 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 喝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 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干挠盛典,蓄隐邪谋,他日 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久之,疏论吏. 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 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右皆惮之。时方考选 科道,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则化 直为佞。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 者百止一二耳。背公植党,逐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 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锄大奸、歼巨蠹哉! 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因条数事以献。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 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 金振之。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寻卒。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 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 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 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 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 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 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 戚,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 B.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 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 C.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 者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 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 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译文: (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4.C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怀祸藏奸”与“窥觊储贰”均为动宾短语,其后 要断开,排除 A、D 两项;“事由己发”语意完整,其后要断开,排除 B 项。故选 C。 方法技巧 欲断句,第一,看标志,牢记一些句首发语词和虚词,如本题中的“且”; 第二,看结构,如主谓结构“承宪怀祸藏奸”;第三,看对偶句,如“恐喝勋贵”“簧 鼓朝绅”。 5.D 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移疾:犹言“移病”,古代官员上书称 病。是为官者要求隐退的委婉语。 知识拓展 1.陛下:对帝王的尊称。 阁下:对人的尊称。 足下:敬辞,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 2.六部:吏部掌管官吏的任免、考课、勋封等事。户部掌管户口、土地、赋税、财 政等事。礼部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等事。兵部掌管武官选用及军政。刑 部掌管刑法、狱讼等。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 3.乞骸骨: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6.D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筹措钱款赈济灾民”错,“帑金” 是指国库银两。 7. 答案 (1)其中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安身。 (2)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登云随即送至 朝廷。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首先找出关键词重点翻译,然后根据语境 逐字翻译,力争达到“信、达、雅”的要求。(1)胜:禁得住。龃龉:抵触,排挤。安: 安身。(2)啖:吃。矢:通“屎”,此处指雁粪。囊:名词活用作动词,用袋装。 [参考译文]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被任命为鄢陵知县,后又被征召授给 御史之职。出行巡视辽东,给皇上上疏陈明安定边境的十条对策,又请求加速建立 首功赏赐的制度。改为巡视山西。回到朝廷,正碰上朝廷大臣争论立储的事。陈 登云认为议论而不能早作决定,是郑贵妃家人暗中破坏的缘故。万历十六年六月 因发生灾害,(陈登云)上疏弹劾郑贵妃的父亲郑承宪,说:“郑承宪包藏祸心,觊觎储 君之位,并且广泛结交术士一类人,以前陛下重惩科场冒名顶替之人,郑承宪的妻 子每每扬言这一事情是她揭发的,来恐吓功臣权贵,蛊惑朝廷大臣。不但惠安遭到 他们的算计,即使中宫和太后家也谨慎地避开他们的锋芒。陛下在位时间很久了, 这是敬天(敬德,因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有德才会得到上天的保佑)得到的结 果,而郑承宪每次对人说,认为这是不立太子的结果。干扰盛典,蓄隐邪谋,以后他什 么事干不出来呢?”疏上,郑贵妃、郑承宪都很愤怒,同仁也认为陈登云的处境很危 险,但皇上竟把奏疏留下了。过了一段时间,他上疏弹劾吏部尚书陆光祖,又弹劾贬 谪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弹劾罢免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弹劾礼部侍 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廷大臣都害怕他。这时正值科举 考试,陈登云于是上疏说:“近年来的御史大夫,壬午年以前的害怕淫威,那么刚直的 人变为柔弱的了;壬午年以后的拘于人情,那么正直的人变成奸佞的了。其中难道 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安身。二十年来,因为刚强正直被提拔 任京官的只有百分之一二罢了。背着皇上,扶植党羽,投其所好,摇尾乞怜,像所谓的 ‘七豺’‘八狗’,谏官却占了一半。御史是为天下评判是非的,却让人践踏侮辱 到这个地步,怎能希望他不顾皇上颜面,依法执行,为国除掉大奸人、消灭大蛀虫呢! 与其错误地任用而又贬斥他们,不如在开始选拔人时谨慎地考察。”因而分条陈 述数件事来献给皇上。出行巡视河南。那年发生大饥荒,出现了人吃人的惨事。 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陈登云随即送至朝 廷。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锺化民分发库银赈济百姓。陈登云三次巡视地方,风格雷 厉风行。因长期驻守地方,按规定应当擢升为京官,屡次被搁置不下发,于是他就称 病回家。不久就死了。 2016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课标全国卷Ⅲ 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 经局校书。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 纂修《孝宗实录》。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 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正德 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遂多。帝好佛, 自称大庆法王。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珪佯 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诏勿问,田亦竟止。珪居闲 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 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贤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御史张羽奏云 南灾,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 灾变六十九事。今自去秋来,地震天鸣,雹降星殒,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 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 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珪归 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为累,乞颁月廪、岁隶,以示优 礼。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而珪适卒,年五十七。嘉靖元 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 (节选自《明史·傅珪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 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B.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 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C.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 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D.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 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 职。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 城。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傅珪进入仕途,参与纂修文献。弘治年间,他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明会 典》得以升职;武宗继位,他进位左谕德,充讲官,修撰《孝宗实录》。 B.傅珪任职礼部,劝谏讲究策略。他担任礼部尚书时,由于屡有争端,上奏增多;番僧 因帝好佛求地百顷,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称大庆法王,不理会给地的事。 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 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D.傅珪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评。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时有古代大臣风范,归乡后 家无积蓄,艰难度日;嘉靖元年,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谥为文毅。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译文: (2)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 译文: 4.B “镌”意为“削职”,其宾语为“官”,“镌与修者官”不能断开,排除 A、D 两项。“进”是古代官职升迁用语,“左中允”是官职名,“进左中允”不能断开, 排除 C 项。 疑难突破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给文言文断句,关键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 结合上下文理解语句含意,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 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注意专有名词不能断开。另外,古代官职 升迁调动的术语,也可以作为断句的依据。 5.A “土地、户籍”是户部掌管的职事。 知识拓展 部分文学常识拓展 ①三省六部 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中书省取旨, 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 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 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 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 事)、刑部(管刑法、狱讼等)、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 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 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②教坊司 中国古代宫廷音乐机构。始建于唐代,称为教坊,专门管理宫廷俗乐的教习和演出 事宜,一度改名为“云韶府”;宋元两代亦设教坊;明代改教坊为教坊司,隶属于礼部, 主管乐舞和戏曲;清代雍正时改教坊司为和声署。 ③表辞官的文言词语 告老:官吏年老辞官退休。例:冬十月,晋韩献子告老。(《左传·襄公七年》) 致仕:辞去官职。例: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后汉书·刘恺传》) 归田:辞官还乡。例: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晋书·李密传》) 乞身:古代以做官为委身事君,故称请求退职为“乞身”。例: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 荣宠,以病上书乞身。(《后汉书·李通传》) 乞骸骨: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例:是时名儒光禄大夫龚胜 以歆移书上疏深自罪责,愿乞骸骨罢。(《汉书·楚元王传》) ④各朝两京 东汉两京:东京洛阳、西京长安。 隋唐两京:西京长安、东京洛阳。 五代、宋前期两京:东京开封府、西京洛阳府。 明代两京:北京顺天府(今北京)、南京应天府(今南京)。 清朝两京:北京顺天府、盛京奉天府(今沈阳)。 6.C “他仍坚持离职”错,文中说权幸“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 不听”,说明造成傅珪离职的原因,一是权幸的逼迫,二是皇上不采纳言官的请求, 而非傅珪的“坚持”。 7. 答案 (1)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 恨他。(5 分) 译出大意给 3 分;“权幸”“嫉”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2)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 (5 分) 译出大意给 3 分;“忠谠”“报”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解析 (1)抓住句中三个动词“陈”“斥”“嫉”,即可译出大意。“权幸”为名 词,译为“受宠的权贵”;“嫉”译为“痛恨”。 (2)“刚直忠谠”是并列结构,“谠”可推断为“直言”;“请如雍言”是“如雍言 请”的倒装,吏部上请的对象是“皇上”,可推知“不报”是“皇上没有回复”之 意。 [参考译文]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年间,授官编修,不久兼 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明会典》完成,晋升左中允。武宗即位,因在东宫时 的恩德,晋升左谕德,充任讲官,纂修《孝宗实录》。当时文学侍从之臣不附会刘瑾, 刘瑾嫉恨他们。说《大明会典》成于刘健等人,靡费很多,降参与修纂者的官,傅珪 降为修撰。不久因《孝宗实录》完成,晋升左中允,再次晋升至翰林学士,历任吏部 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替费宏担任礼部尚书。礼部事务比其他部简单,自傅珪 几次执意谏争,章奏于是增多。皇帝喜好佛,自称“大庆法王”。番僧请求田产一 百顷作为法王下院,宫中直接下旨礼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书。傅珪假装不知道, 持奏说:“谁是大庆法王?胆敢和至尊一起署名,大不敬。”皇帝诏令不追究,求田 的事也最终罢止。傅珪平时像木讷的人。等到面对大事,毅然坚持,别人不能夺其 志,最终因此触怒受宠的权贵而离职。教坊司臧贤请求更换牙牌,依照朝士所用的 牙牌的形制制作,又请求改铸方印,傅珪阻止不施行。臧贤就日夜在宦官中毁谤他, 希望使他辞职。御史张羽上奏云南受灾,傅珪于是极力论说四方灾变可怕。八年 五月,又上报四月受灾,于是说:“春秋二百四十二年,记载灾变六十九件事。现在从 去年秋天以来,地震天鸣,冰雹降落,星宿陨坠,龙虎出现,地裂山崩,共四十二件事, 而水灾旱灾没有计算在内,灾害没有比现在更厉害的了。”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 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恰逢户部尚书孙交也因正直 被权贵抵触,权贵于是假传圣旨命令二人辞职。两京谏官纷纷上章请求让他们留 任,皇上不听从。傅珪归乡三年,御史卢雍称赞傅珪在位有古代大臣风范,家无储蓄, 每天的供给都很困难,请求颁发月廪、岁隶,以体现优礼。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 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皇上没有回复。而傅珪正在此时去 世,时年五十七岁。嘉靖元年,收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号文毅。 2015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课标全国卷Ⅰ 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 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翛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 和 末 高 丽 入 贡 使 者 所 过 调 夫 治 舟 骚 然 烦 费 傅 言 索 民 力 以 妨 农 功 而 于 中 国 无 丝 毫 之 益 宰 相 谓 其 所 论 同 苏 轼 奏 贬 蕲 州 安 置 给事中 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 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 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围 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嗓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 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 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 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 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 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 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 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 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 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 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 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C.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 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D.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 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翛纵论天下大事,劝 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 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C.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度 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 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译文: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译文: 4.A 欲断句,先明其意。“高丽入贡使者”句意不通,排除 C、D 项;由于主语承 前省略,可知“(宰相)被贬至蕲州安置”的表述错误,排除 B 项。 5.D 太子只能有一个,所以“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的说法错误。 [评析] 当代社会非常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设置这 道考题体现了新课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要求。考生应该关注这类考题, 积累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6.B “杀二宦者”错,原文为“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 7. 答案 (1)(5 分)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 将为此而死。 译出大意给 2 分;“帝”“苟”“死”三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2)(5 分)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 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译出大意给 2 分;“不吾索”“面责”“庶或”三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解析 (1)帝:名词用作动词,称帝。苟:连词,表假设,如果。死:为之死,“死” 的为动用法。 (2)不吾索:即“不索吾”。面责:当面指责。面,名词作状语,当面。庶或:大概, 或许。 [参考译文]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考中进士,担任礼部员外郎一职。当时蔡翛任尚书, 孙傅向他陈述天下政事,劝他早点做些更改,否则一定会失败。蔡翛不听。孙傅升 任中书舍人。宣和末年,高丽人入朝进贡,使者所过之处,调发民夫修船,引起骚动, 用度又颇多。孙傅说:“滥用民力妨碍农事,而对于中国没有丝毫好处。”宰相认 为他的言论与苏轼相同,上奏贬谪他安置在蕲州。给事中许翰认为孙傅的论议虽 然偶尔与苏轼相同,但没有他意,以职论事而受到指责实在过分,许翰也被罢黜。 靖康元年,孙傅受召入京任给事中,升任兵部尚书。呈上奏章请求恢复祖宗法度, 钦宗问他原因,孙傅说:“祖宗的法度有利于百姓,熙宁、元丰年间的法度有利于 国家,崇宁、大观年间的法度有利于奸臣。”当时的人认为他说的是名言。十一 月,授任尚书右丞,不久改任同知枢密院。金人围攻都城,孙傅日夜亲自督战。金 兵分从四面鼓噪而攻,军队败退,士兵们掉进护龙河中,尸体把护龙河都填满了, 城门急忙关闭了。当天,金兵攻进城里。靖康二年正月,钦宗到金兵元帅营中,任 命孙傅辅助太子留守京城,仍然兼任少傅。钦宗二十多天还不回来,孙傅多次寄信 给金营乞请放回钦宗。等到废立皇帝的檄书传来,孙傅大哭道:“我只知道我的君 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金人来索要太上皇、皇 后、诸王、妃子公主,孙傅留住太子不遣送。秘密谋划把太子藏在民间,另外找了 两个像宦官的人杀死,并杀死十几个死囚,把他们的首级送给金人,欺骗金人 说:“宦官打算把太子秘密送出,京城人争斗杀宦官,误伤了太子。于是太子率兵 讨伐平定,杀死作乱的人献过来。如果不停止索求,太子就会自杀。”过了五天, 没有人肯承担这件事。孙傅说:“我是太子的师傅,应当与太子同生死。金人虽然 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 可能。”于是跟从太子出城。守城门的金兵说:“金人想要的是太子,留守何必参 与?”孙傅说:“我是宋朝大臣,而且是太子的师傅,应当拼死跟从。”当晚,住在 城门下;第二天,金人召他前去。第二年二月,死在北方金人朝廷。绍兴年间,被追 赠为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忠定”。 2015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课标全国卷Ⅱ 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幼而卓荦, 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 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会 周 师 定 淮 南 所 住 白 土 村 地 居 疆 埸 数 见 军 旅 护 儿 常 慨 然 有 立 功 名 之 志 及 开 皇 初 宇 文 忻 等 镇 广 陵 平 陈 之 役 护 儿 有 功 焉 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仁寿初,迁瀛州刺 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阙..上书致 请者,前后数百人。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二千石,可谓 兼美矣。”大业六年,车驾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乃赐 物二千段,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 野荣之。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 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 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 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 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 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 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 其死力。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 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B.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 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C.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 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 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 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为国杀敌、 求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 B.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在瀛州刺史任上,他声名远闻,屡受嘉奖;炀帝时, 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 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 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D.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产业;善 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译文: (2)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译文: 4.D 据文意,开头应断为“会周师定淮南”,且下句“所住白土村”为“所”字 结构,不宜拆分,据此排除 A、B 两项;中间句断为“数见军旅护儿”讲不通,且“护 儿”应为“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的主语,据此排除 C 项。 5.C “长子”以及“最年长的儿子”错,均应为“嫡长子”。 [评析] 以考查加点词语的形式,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是课标卷文言文阅读命题 的一个亮点,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考点。它紧扣当代社会非常注重传统文化的传 承的导向,凸显了新课标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考生应该有针对性地 关注这类考题,积累相关古代文化常识,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6.C “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错,无因果关系。 7. 答案 (1)(5 分)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 我很担心不合适。 译出大意给 2 分;“军旅”“咨怨”“游幸”三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2)(5 分)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 下,还能再说什么呢! 译出大意给 2 分;“凶逆”“王室”“泉壤”三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解析 (1)军旅:战事。咨怨:叹息怨恨。游幸:皇帝外出巡游。(2)凶逆:指凶恶 悖逆之人。王室:朝廷。泉壤:黄泉之下,地下。 [参考译文] 来护儿,字崇善,还未记事的时候就成了孤儿,由伯母吴氏抚养。吴氏照顾抚 养,多有慈爱的训导。来护儿自幼卓越出众,刚开始读《诗》,就丢下书感叹道: “大丈夫活在世上,应当为国家消灭贼兵来博取功名!”众人对他的话感到惊奇, 认为他志向豪壮。等到他长大成人,雄才大略超乎常人,志气英伟高远。适逢周朝 的军队平定淮南,来护儿所住的白土村处于边境地区,经常能见到军队,来护儿常 常感慨,有建立功名的志向。到了隋文帝开皇初年,宇文忻等人镇守广陵。在平定 陈国之战中,来护儿立有战功,晋官位上开府,赏赐物品一千段。仁寿初年,来护儿 被改任为瀛州刺史,因善于治政而闻名,频频受到慰劳和勉励。炀帝继位,来护儿 被召入朝,百姓留恋挽留他,许多天都不能出境,赴京上书请求将来护儿留下来的, 前后有几百人。炀帝对他说:“当初国家没安定的时候,你是有名的将领,如今天 下安定了,你又成为很好的刺史,可以说是双美兼而有之了。”大业六年,炀帝巡 游江都,对来护儿说:“穿着华丽的衣服在白天巡游,是古人看重的,你如今就该是 这样。”就赏赐给来护儿物品两千段,还有牛、酒,让他去拜谒先人之墓,宴请乡 里的父老乡亲。还令三品以上的官员都聚集到他的宅院中,畅饮一整日,朝野人士 都为来护儿感到荣耀。大业十二年,炀帝又要巡游江都,来护儿劝谏说:“陛下兴 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希望陛下 驻圣驾于洛阳,根据时节休养生息。陛下如今巡游江都,那里是臣衣锦还乡之地, 臣深受恩宠,不敢只为自己打算。”炀帝听后,神色严厉地站了起来,好多天不召 见他。后来,炀帝怒气消解,来护儿才被召见,(炀帝)对他说:“你竟然有这样的意 思,朕还有什么指望!”来护儿也就不敢再说了。等到宇文化及发动叛乱时,十分 忌惮来护儿。这一天早晨(来护儿)将要朝见(炀帝)时,被抓了起来。来护儿问道: “陛下现在在哪里?”身边的人回答说:“现在已被抓了起来。”来护儿叹息说: “我身为大臣,担负着国家的重任,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地 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于是就被杀害了。来护儿重诺言, 交往诚厚,把财物名利看得很轻,不置办产业。至于行军用兵,谋略特别多,每次观 览兵法,(他)就说:“这难道也和人们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吗?”他善于安抚士兵, 纪律严明,所以士兵都能够为他效死尽力。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