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
导入:
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可谓波澜壮阔风云激荡,这既能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军国大事中看
出,也能从芸芸众生的衣食住行的变化中看出,作为反映最直观的衣食住行现象,本身就是
一个时代最直观的表现,从社会生活变迁的角度重视审视中国近代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
的视角,这个视角我们称之为社会史观的角度。今天我们就从这样的角度来进入第八课的学
习,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教师:为了更好的学习这一课,今天我们邀请来一位特殊的历史
人物来带领我们来观察学习。
教师:首先请大家看一下屏幕上的照片,设问:大家认识照片上的小朋友吗?
展示图片
学生回答 认识
教师:介绍溥仪简介 爱新觉罗·溥仪(1906 年 2 月 7 日—1967 年 10 月 17 日),
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字耀之,号浩然,也称清废帝或宣统帝 。
溥仪的一生经历了从至高无上的皇帝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普通公民的变迁,由于其身份的特
殊性,可以说一生中充满了波折,艰难和曲折,今天我们就以这个人物的一生经历为
主线,按照课标的要求,从衣食住行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的史实,影响的因素 各
个阶段的特点 以及总体发展趋势的角度来学习这一课。
教师: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溥仪衣着的变化。这里有几张溥仪
不同时期的穿着,设问同学们认识他身上的着装吗?展示图片左图是 龙袍 长袍
马褂 西装 中山装 日式军装也是学生装的原型之一。看来同学们预习的很不错。
就传统服饰而言,这里有两幅图片,左图是溥仪当皇帝时候的穿着,右图是溥仪和身边
的人员聚在一起穿马褂时候的照片,从两幅图片中你们看出来什么样的变化,折射出什么样
的信息。
同学回答:左图穿的是龙袍,龙袍体现的是皇帝的至高无上,无人可以僭越,体现了皇
帝的独尊性,这一点可以从黄袍身上的龙纹图案,朝珠,顶戴可以看出来。
信息 右图穿的是长袍马褂和普通老百姓没有什么区别,他体现出的是权力和地位的变
化,体现出的是溥仪身份的转变。
教师;如果把龙袍看做是特权的象征,具有等级色彩,那么长袍马挂体现出的就是平民
色彩大众色彩。
所以发展的趋势是从特权到平等,从等级色彩到大众色彩。
1912 年 1 月 1 号中华民国成立,民国的成立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同样也使服饰发生了变化,服饰从传统走向多元,特别是当时的零时大总统孙中山本
人就对服饰很有研究,甚至他本人就自己设计了一种新式的服装,这就是中山装,中山装是
在传统中式服装的基础上,结合西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新式的服装。中山装不仅适合
中国人体型,适合中国人的气质,而且这套衣服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老师找出了 7
点,同学们能不能结合中山装的设计特点和细节来找一找他们的对应关系。
学生们分组讨论
教师总结 回答的非常好,中山装因为设计合理预计其丰富的内涵,被政府
作为国服推广,到现在仍然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伴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西式文化也逐渐渗透到国民生活中,洋布洋装也渐
渐进入中国城市的生活,1919 年随着英国老师庄士敦的到来,给溥仪带来了全新的西方
世界,溥仪也表现出了对西装的喜爱。所以留下了大量的身穿西服的照片,有少年时代的也
有中年时代的。
设问:晚清民国时代,中山装,西装为什么能够迅速的开始流行?
学生回答, 有钱有地位 流行 新潮 标新立异 对旧的时代的诀别等
教师:从溥仪身上解了近代以来男性服装的变化,我们接
着来看一下晚晴民国时代女性服装的变化,我们同样通过溥
仪的皇后婉容来了解一下,女性主要是旗袍,同样是旗袍通过两件旗袍的对
比,我们能够发现哪些变化?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右边的旗袍体现出了女性的曲线
美,将女性从宽大,保守,严严实实的穿着中解放了出来。
同样,洋布洋装以及时髦的学生装同样也进入了女性的生活,使女性的服饰
更加的多元。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一个全新的时代开启,国人的服装又发生了变化,接下
来我请大家看一个视频了解一下,同时也请大家带着问题思考一下,哪些因素影
响建国后国人服装的变化。
学生:观看视频
教师 刚刚看过了视频,接着请同学们回答刚刚提到的问题
政治因素 经济因素 文化因素 外来的影响
教师:根据这些因素的影响,你认为 1949 年之后溥仪会穿什么样的着装,建国后的
前 10 溥仪一直被当做战犯被关押在战犯管理所,再 1959 年被特赦之后才回到北京。我们来
看一下,穿的是服装呢? 军装 中山装 。
说道第二个方面饮食问题,身为皇帝肯定要享用到最好的饮
食,由最顶尖的厨师亲自操刀,这里有一份溥仪的中餐菜单,大
家可以看一下。展示:
可以说是内容极端丰富,覆盖中国的十大菜系。说道十大菜系,就要讲到湖北的楚菜,
楚菜分为三大支系,像恩施的小米年肉,蒜薹吵腊肉就属于楚菜的经典菜肴,由于洋老师的
影响,溥仪同样对西餐非常的感兴趣,甚至写过诗句才表达他对西餐的喜爱。当然中餐才
是普通百姓的日常,西餐只有在通商口岸和有钱有权的社会上层才能流行。
就居住而言,溥仪在北京时期一直居住紫禁城,紫禁城也被称为中国最大的
四合院,被赶出紫禁城后溥仪搬到了天津的张园和静园,在伪满洲国时期居住在
新建的伪满皇宫,1959 年回到北京之后居住在箭厂胡同。
教师;请同学们来分析我们来看看,张园和静园为典型的西式建筑,伪满皇宫
又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征。
我们接着来了解一下社会习俗的变迁,首先溥仪的一生经历了以后一妃,到一夫
一妻的转变,溥仪的一生先后与五位女性发生过交集。1922 年溥仪在紫禁城风光大办迎娶
了皇后婉容,从上面的照片,我们可以看出这时候体现出的是哪种婚礼习俗,传统习俗。传
统婚俗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皇帝当然也不能免俗,在结婚这件事上听从了长辈的安排。
在迎娶皇后婉容的同时,还娶了淑妃文秀,不过可惜的是文秀在 1931 年向溥仪提出了离婚,
皇帝面临了离婚的问题。因为这个事情很稀罕,引起了当时人们的注意,被成为妃子革命。
展示材料,
这是当时报道这一事件的材料。同时还有一下几则材料,同学们阅读一下。带着下列问
题,好好思考一下,如何理解当时的女性。
欧风日渐,自由恋爱之说嚣于尘土,自由离婚之说见于文章。摩登士女受其波动,不特
凡之贤者不能免除,影响乃及与帝王之家。清前废帝宣统。。。。。。其妃受新潮流冲动,
于前日逃出溥宅,请求离异。 《摩登风染帝王家》
1931 年 10 月 22 日,中国末代皇帝溥仪,在于淑妃文秀的,《离婚协议书》上正式签字,
该协议书规定如下:自立约之日起,溥仪与文秀完全脱离关系,溥仪一次性付给文秀终身生
活费 55000 元,文秀可全部带走常用衣物用品等,文秀返回北平母家独身安度,永不再嫁,
双方均不得损害他方名誉,文秀撤回诉状,双方均不得发生任何诉讼。
1947 年夏,文秀与一名国民党少校军官刘振东,在北平的东兴楼举行婚礼,文秀梅开
二度,再次结婚。 ————《两世溥仪,末代皇帝传奇》
学生们回答问题:如何理解当时的女性,折射出了什么样的
社会现象。
文秀作为溥仪的皇妃,受传统观念习俗的约束,可以说承受了更大的压力,也可以看出
他做出这样的决定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
也有为了追求幸福,追求自由,渴望婚姻自由,传统的婚俗开始松动。
1950 年,新中国颁布了第一部婚姻法,这部婚姻法在确立一夫一妻制的基础上,通过
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有别于以往时代的旧的家庭关系,这也为溥仪的最后一段婚姻打下了基
础,通过周恩来总理做媒,溥仪在 1962 年迎娶了最后一任妻子李淑娴。这是他们的结婚证
和结婚照。
同样其他习俗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比如说剪辫子问题,丧
葬习俗问题等,民国成立后为了展示同过去的决裂,颁布了剪辫令。虽然贵为大清
皇帝,但是溥仪最后还是减掉了大清皇朝的最后象征。
经过溥仪的衣食住行的变化我们了解了近代以后习俗的变化,我们要对本课内容总结一
下。
展示表格:填写表格。
通过表格我们已经学习了本课的基础知识,接下来我们就要围绕这些基础知识展开几个
问题的探讨。
问题
1 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
参考:历届政府政策的影响 近代工商业的影响 西方民主思想的
影响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客观影响
2 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阶段性特征?
参考:1 巨大、深刻和急骤;2 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 3 严重不
平衡——沿海变化快、内地变化慢,城市 变化快、农村变化慢。
3 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总趋势?
参考:总的趋势:西化、简化、多元化、美化、近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