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北师大本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卷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历史北师大本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卷

ID:683787

大小:32.8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1-04-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 20 小题) 1.勃列日涅夫指出:农业改革要“必须坚决抛弃行政命令、包办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领导者和专 家的工作的做法,根除华而不实和喧嚷的表现”。这表明当时苏联政府( ) A. 把农业作为改革重点 B. 意识到现有体制的不足 C. 政治倾向发生了转变 D. 基本放弃旧的经济体制 2.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进行的最早 B. 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 C. 只局限于农业领域 D. 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3.1956 年以来,苏联一直是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决 定优势地位;1985 年以后,却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这是因为( ) A.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 赫鲁晓夫改革 C. 勃列日涅夫改革 D. 戈尔巴乔夫改革 4.“外交的失败更进一步损害了他在其同事们之间的声望。他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一鲁莽计划成为压 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材料中“他”所推行的改革( ) A. 加强了工业部门管理体制 B. 创办了与外国合资的企业 C. 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D. 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 5.二战后到 20 世纪 90 年代,苏联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改革,其根本原因是( ) A. 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 B.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C. 苏共“二十大”的推动 D. 外国势力的影响 6.赫鲁晓夫在许多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因地制宜地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主要有三种形 式:承包到队的综合机械化生产队;承包到组的机械化小组;承包到家的农机手家庭承包。这一 措施( ) A. 改变了原有经济结构 B. 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C. 废除了斯大林模式 D. 为中国的农村改革提供模式 7.1967 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一论断( ) A. 是对苏联社会发展水平的正确认识 B. 过高估计了苏联社会的实际发展水平 C. 进一步推动了改革的进程 D. 使苏联军事力量和综合国立大增 8.斯大林执政后提出:“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 50 到 100 年,如果我们这样继续下去,我们将会失 败。”建立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他开始( ) A. 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B. 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 C. 给国营企业一定的自主权 D. 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9.美国人萨顿《西方技术与苏联经济的发展(1930~1945 年)》一书介绍,斯大林曾说,“在苏联, 约有 2/3 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的帮助或技术援助下建成的……其余的,也大多是在德国、英国、法 国、意大利等国的技术援助下建立的。”据此不能说明的是( ) A. 苏联是大萧条时期的大赢家 B. 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多国取得胜利 C. 社会主义不再被看作是凭空想象的美梦 D. 苏联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 10.“他们对苏联这项事业先表示怀疑,后表示兴趣。但他们仍对苏联人缺乏自由、住屋糟糕、消费 品匮乏感到震惊,不过他们也同意这项事业让苏联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有极大的贡献。”“这项事业” 应该是(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 农业集体化运动 D. 五年计划的实行 11.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 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苏俄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马克思的设想最 大的不同是( ) A. 实施的条件 B. 所有制结构 C. 经济管理模式 D. 产品分配方案 12.1987 年,苏联通过了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正式提出了“加速战略”,规定经济方面的 首要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并对经济进行质的改造,将整个国民经济转向集约化轨道。下 列属于这一时期经济“改造”的措施是( ) A. 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B. 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实行计划经济 C. 注重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D. 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13.1952~1964 年,苏联政府收购各种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 7.48 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 数 提高了 15.69 倍。这说明赫鲁晓夫( ) A. 试图调整国家与集体农庄的关系 B. 改变了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 C. 使自己成了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 D. 收购太多将影响农民积极性 14.下列不属于苏联工业化特征的是( ) A. 优先发展重工业,以重工业为中心 B. 牺牲农业,发展工业 C. 由国家通过“五年计划”的形式来进行工业化 D. 通过市场机制推进工业化的进程 15.下列关于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正确的是( ) ①它极大地调动了苏联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②它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③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④它有严重的缺点和弊端,并对以后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其他各领域的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 用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16.“改革不是某种心血来潮,不是恍然大悟……改革的实质恰恰在于:它把社会主义和民主结合起 来,从理论上实践上完全恢复列宁的社会主义构想。”材料中所说的改革的情况是指 ( ) A. 斯大林改革 B. 赫鲁晓夫改革 C. 勃列日涅夫改革 D. 戈尔巴乔夫改革 17.以下有关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中,最全面的是( ) ①促进了当时苏联经济的高速增长 ②严重影响农业和轻工业发展 ③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④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18.勃列日涅夫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在某些方面比赫鲁晓夫改革更加深入,这表现在( ) A. 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B. 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C. 突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框架 D. 一定程度上运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 19.1922 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 A. 政府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部分政府无力开发的油田 B. 出现了私人开办的中小型企业 C. 卢布作为货币在市场上广泛流通 D. 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将其余全部粮食按国家的规定价格交售给国家 20.“我们国家(苏联)的经济结构相当沉重,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 75%,而日 用消费品占 25%”。材料主要反映了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 A. 以工业化为主导 B. 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C. 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D.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二、非选择题(共 5 小题) 21.结合材料及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 1958 年 1 月,赫鲁晓夫在莫斯科州举行的农业工作者会议上表示:“在莫斯科州,玉米的收成 往往很低,而有时在报告材料上却能对付过去。莫斯科州人搞这一套是很有一手的。有时收成不 怎么好,他们就找一些丰产田,根据丰产由求出平均数字……”。 ——百度百科《玉米运动》 据材料回答,赫鲁晓夫发现农业领域存在什么问题,并分析其产生原因。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苏联经济不断发展,1975 年,电力、原油、钢等产品的产量,均大幅 度超过了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由 1950 年相当于美国的 33%上升到 1975 年的 53%,成为世界第二 经济大国。通过庞大的军费开支(相当于美国的 2 倍)和同样巨大的重工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 85%),70 年代时,苏联军事力量已经与美国平起平坐,在常规力量、洲际导弹等方面还超过了美 国。70 年代中期,苏联的国家战略开始转向了,勃列日涅夫明确指出:“经济力量和防御力量的加 强使苏联胜利地在国际舞台上展开积极的攻势。”苏联一方面把大量资源投入于美国的军备竞赛, 一方面通过提供巨额援助、武力干涉,扶植代理人等形式,加强对第三世界的扩张、渗透和争夺, 阿富汗战争是这一政策的顶点。历时 10 年阿富汗战争不仅使该国成为最不发达国家,也给苏联带 来了自毁性的厄运,67 个国家和地区抵制了 1980 年的莫斯科奥运会。 ——摘编自《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外交战略及其对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启示》 分析材料,评析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对外攻势战略。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 1778 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 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二 1920 年,许多农民给各级苏维埃机关提交请愿书……奥格涅茨省的一个农民在信中写道: 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斗争已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作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而 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负担……我们毫无怨言地承受着这些重担;但是,1920 年对余粮收 集额的增加,这是我们无力负担的,农村缺少鞋子、衣服和日用品。 ——陈新明《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 (1)材料一中的经济政策是为了应付什么问题而实行的?这一政策是由哪位领导人提出的?这一政 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政策?农民强烈反对的是什么制度?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0 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 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材料二 1920 年,列宁约见了一位来访的老农。 列宁:依你看,现在农村里主要的问题在哪里呢? 老农:我看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庄稼人失去了干活儿的兴趣。政府拿走的太多了。农民干得好干得 不好都一样,反正都给拿走了。 列宁:有什么办法能唤起大家干活儿的兴趣呢? 老农:为什么不采用我们庄稼人早已习惯,而且认为最合理公平的办法呢?我说的是政府按俄亩 规定固定上缴税收,而且要事先公布,不随便改变。 列宁:你是说,允许庄稼人按规定交税后,自己可以支配剩下来的产品? 老农:正是这样。 材料三 实行新经济政策后,耶戈列夫斯克地方的农民在踊跃交纳粮食税(1922 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给列宁的启发是什么?他是如何解决老农所说的农村中存在的问题的? (3)材料三图中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这说明列宁为首的苏俄领导人是如何解决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道路问题的? 25.农民阶级是历史的重要创造者,他们的遭遇反映出历史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上世纪 20、30 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 庄经济制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牲畜 种类数量、牲畜产品率、作业方法、农艺措施以及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 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1953 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 13.2%,土豆 7.5%,牛肉 5%。 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1953 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 432 公斤和 30 公斤,比革 命前 1913 年的 540 公斤和 31.4 公斤还要低。 根据材料概括苏联集体化运动的特点?如何评价这个运动?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侧重点在工业,故 A 项错误;依据材料“农业改革要‘必须坚决抛弃行政 命令、包办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领导者和专家的工作的做法’”可知计划体制的弊端,故 B 项正确; 勃列日涅夫时期依然是社会主义,所以政治倾向并未发生转变,故 C 项错误;在勃列日涅夫执政 时期依然没有打破斯大林体制,故 D 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最早在苏联进行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重工业,使苏 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但改革最终失败。故 B 正确。 3.【答案】D 【解析】注意关键词“1985 年”,戈尔巴乔夫改革开始,其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 命令,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从根本上变革了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故 D 正确。 4.【答案】C 【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他部署了古巴导弹危机,所以他应该是赫鲁晓夫,加强部门管理体制 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故 A 项错误;创办与外国合资的企业是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 故 B 项错误;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故 C 项正确;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 节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故 D 项错误。 5.【答案】B 【解析】苏联不断改革是由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始终未能彻底改变导致的。故选 B。 6.【答案】B 【解析】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题干只涉及农业措 施,故 A 项错误;“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调动了 生产积极性,故 B 项正确; 据材料“赫鲁晓夫在许多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赫鲁晓夫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 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故 C 项错误;中国的农村改革是从群众自发到中央肯定、推动,故 D 项错误。 7.【答案】B 【解析】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这种过高估计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 的错误判断,进一步阻碍了改革进程。因此 A、C、D 错误,B 正确。 8.【答案】D 【解析】A、B、C 三项都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或特点,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在列宁执政时期, 斯大林上台后新经济政策逐渐取消,故 A、B、C 项错误;斯大林执政时期在经济领域优先发展重 工业,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逐步建立了斯大林模式,故 D 项正确。 9.【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 1929~1933 年经济大危机下,西方的技术输出对苏联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 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多国取得胜利的问题,故 B 项错误, 符合题意;苏联在大萧条时期的飞速发展打破了社会主义是空想美梦的观点,故 C 项正确,不符 合题意;材料反映了美英等国家的技术援助,推动了苏联大量企业的建成,是苏联的一五计划 (1928~1932 年)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之一,故 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0.【答案】D 【解析】抓住材料“但他们仍对苏联人缺乏自由、住屋糟糕、消费品匮乏感到震惊,不过他们也同 意这项事业让苏联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有极大的贡献”分析。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 济比例失调,但五年计划使得苏联跃居欧洲第二,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故 D 正确。 11.【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就是说“社会主义要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 上”。通过与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相对比,让学生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经济困 难、物资奇缺,国内外敌人疯狂进攻。故 A 正确。 12.【答案】A 【解析】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体现了戈尔巴乔夫为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对经济进行 质的改造,故 A 项正确;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实行计划经济,是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故 B 项错 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重点发展军事重工业,故 C 项错误;赫鲁晓夫时期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 义务交售制,故 D 项错误。 13.【答案】A 【解析】材料中苏联农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提高是这一时期农业改革政策的直接结果,1953 年到 1964 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上台执政,赫鲁晓夫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农业改革,在这些政策影 响下农产品价格提高,故 A 项正确;农产品价格提高,说明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并不能说 明苏联农业落后的局面已经改变,故 B 项错误;在赫鲁晓夫的改革下农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整 体上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不能说他成了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故 C 项错误;材料只说到 了农产品价格的提高,没有谈到收购数量增加,故 D 项错误。 14.【答案】D 【解析】斯大林模式排斥市场和商品关系,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通过五年计划,优先发展 重工业,牺牲农业为工业提供资金。故 D 项符合题意。 15.【答案】D 【解析】斯大林模式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为工业化提供了资金,这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 性,造成苏联农业长期停滞不前。①错误,②③是其进步性,④是其局限性。因此 D 正确。 16.【答案】D 【解析】在以上四个人的改革中,斯大林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仅仅是在经济领 域,只有戈尔巴乔夫改革把社会主义和民主结合起来了。 17.【答案】D 【解析】斯大林模式使苏联得以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解决刻不容缓的难题,一度推动 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迅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促进了当时苏联经济的高速增长,①③正确; 但从长远来看,长期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严重影响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②正确;样样管、 统统包的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了动力,④正确,D 项符合题 意。 18.【答案】D 【解析】 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体制的原则和框架,仍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故 A、C 两项错误;B 项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勃列日涅夫改革注意运用价值规律,相对赫 鲁晓夫改革是一种进步。 19.【答案】D 【解析】D 项 是余粮收集制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 年已停止,故选 D。 20.【答案】B 【解析】从两个数字对比来看,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而轻工业发展缓慢。 21.【答案】问题:一些地方的农业领导人为完成上面下达的不可能完成的种植玉米的硬性任务, 不惜作假,掀起一股浮夸风。 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地理条件局限;领导人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决策失误。 【解析】粮食产量不高,却可以“有时在报告材料上却能对付过去”,可见农业方面存在瞒报、浮夸 风。根源在于斯大林模式的长期影响,也和领导人的工作作风有关。 22.【答案】评析: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对外攻势战略是失败的,对苏联的发展和世界局势产生 了消极影响。尽管苏联的经济实力有所增长,但与美国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不具备采取攻势 战略的实力。由于过度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导致经济比例失调,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 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巨额的军事开支、军备竞赛和对外援助,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 担。在世界其它地区的侵略扩张,虽然有助于苏联影响的扩大,但导致了世界局势的紧张,损害 了苏联的国际形象。 【解析】评析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对外攻势战略,从对苏联影响角度看,虽然勃列日涅夫执政 初期,苏联经济不断发展,但为了对外攻势战略的需要,仍然以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为中心, 提高了军事实力,也加剧了苏联经济发展的经济比例失调;从对世界局势影响角度看,军备竞赛、 对外扩张虽然扩大了苏联的国际影响力,但在经济上拖垮了苏联,也加剧了世界局势的不安。整 体上看这一战略是失败的。 23.【答案】(1)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国家干预经济。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固定粮食税。 【解析】第(1)问结合罗斯福新政回答。第(2)问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回答即可。 24.【答案】(1)反映了国内战争结束后,人民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极端不满。原因:① 国内战争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弊端日益显现;②苏俄领导人试图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 向社会主义过渡。 (2)启发:建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办法:推行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收代替余粮收集制。 (3)说明:新经济政策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平,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决方案:实行新经济 政策,充分利用货币、商品和市场关系来发展经济。 【解析】第(1)问由于政府从农民那里拿的过多,使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极端不满,分析原 因时不要漏掉苏俄领导人试图直接过渡。第(2)问启发应根据材料得出:把生产关系退回到与生产 力水平相适应的程度上来,为此调整经济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第(3)问新经济政策适应了生产 力水平,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过渡道路问题要从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方面考虑。 25.【答案】特点:范围广、规模大;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或者答:国家直接支配经济、 采取行政手段支配经济,等其他表述);牺牲农民的利益。 评价:积极性:①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条件;②苏联通过农业集体化,引导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 道路,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③农业集体化是实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 第一次尝试,为后来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经验教训。 消极性:①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②破坏了农村生产 力,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从长远看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解析】第一小问,从“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可总结特点是范围广、规模大,从“农庄是国 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可总结出特点是实行高度集 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 收购农庄的产品”可总结其特点是牺牲农民的利益;第二小问,运用“斯大林模式”的基础知识从积 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回答即可。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