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人教版

ID:683786

大小:21.31 KB

页数:8页

时间:2021-04-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人教版《必修二》 第 13 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课标要求】 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 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四单元中的最后一课,我国实行对外开放,逐步形成了“点”、 “线”、“面”结合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开 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初步确立了我 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我国已将改革开放作为基本的国 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经济特区的概念 、设立及意义;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外 向型”战略;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外向型经济” 战略的提出;浦东成为中国 20 世纪 90 年代改革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3、运用:领会、支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 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 搜集、整合资料,探究问题,概括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对外开放意识,领会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 现代经济意识。 2、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是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重点】 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教学难点】 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课型、课时】 新课 1 课时 【教学手段】 人教版教材、教辅资料;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式教学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播放视频 2013 年 9 月和 10 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 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对我国的现代化建 设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是促进对外开放,共同发展、共同合作的共赢之路。 材料: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伍了,一个重要 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可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 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 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 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概念解读 】 1、含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 用世界新进技术和设备,管理方法、经营方法等,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2.前提:独立自主,主动开放 3.基础:自力更生 4.原则: 平等互利 5.目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6.开放内容: 引进来(招商引资) (1)先进技术、设备 (2)先进管理、经营方法,经验等 (3)外资 (4)人才 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 (1)扩大外贸(初期重点) (2)20 世纪末“走出去”战略 【衔接过渡】 为加快利用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学习管理经验,发展经济,我国进一步扩大开 放,汇入世界经济潮流。我国确立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点” 1、概念: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 2、过程: 【自主学习】 (1)1980 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1988 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海南经济特区。 【设疑引思】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3、原因: 国家为什么决定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 (1)近港澳台,靠近国际市场 (2)靠近沿海,交通便利 (3)是著名侨乡,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有利于吸引侨资 (4)依托广阔的经济腹地,资源丰富 【合作学习】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4、特区“特”在何处(特点) (1)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2)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 (3)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 市场调节为主 (4)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探究学习】 组织学生带问探究学习,归纳总结 5、作用 (1)在外向型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方面,已成为排头兵; (2)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经济特区是全国 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二十多年来,深圳人创下了 230 多项 “全国第一” (3)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 “突破口”(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 深圳等经济特区不仅本身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其 他地区经济的发展,有效发挥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对加速我国现代化建 设有重要意义。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开放,三级跳!!! 第一跳:开放沿海城市(1984)——“线” 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目的:旨在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第二跳: 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1992)——“面”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沿岸 意义:①深化对外开放 ②推进外向型发展战略,有力促进本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 深远影响。 经济技术开发区 概况: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特点: ①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为主; ②通常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 ③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密集型产业。 第三跳:沿江开放港口城市、内地省会、沿边开放城镇(1992) 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浦东开发的目的 ①以浦东为龙头,进一步开发长江沿岸城市; ②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③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浦东开发成为 20 世纪 90 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2.浦东开发的有利条件 (1)上海原有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文化基础较好 (2)独特的地理优势 邓小平曾如此解释“出牌顺序”: “为什么我考虑深圳开放?因它对着香港; 开放珠海,是因为它对着澳门; 开放厦门,因为它对着台湾; 开放海南、汕头,因为它们对着东南亚。 浦东就不一样了,浦东面对的是太平洋,是欧美,是全世界。” (3)良好的建港和水运条件 (4)人才和技术和产业优势 3、意义: (1)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 (2)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 (3)成为中国 90 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初步形成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 放城镇—内地省会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特点 全方位:不仅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 多层次:经历了从东到西、从北到南;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从沿海到内地再 到沿边逐步推进的过程,已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 济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的开放格局。 宽领域: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对外开放 3、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就和意义(拓展延伸,探究学习) 对外开放使中国改变了长期封闭、半封闭的状态,引进了大量外国资金、技 术、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促使中国向开放型经济转变,越来越适应经济和科 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有力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大大加速了社会进步。 【巩固训练】 1.20 世纪 80 年代前期,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总之,三 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上述材料反映的 实质是: A A.必须坚持长期对外开放政策 B.由于“人家封锁”,给中国带来困难 C.建国后,曾长期实行“闭关自守” D.关起门来搞建设是发展不起来的 2.中国第一塔“东方明珠电视塔”座落在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 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地方。我国宣布开发开放这 一地区是为了: D ①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 ②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③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④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我国已经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是 B A.沿海开放城市一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 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C.内地—沿海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 D.经济特区—内地—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经济关系迅速发展。2004 年进出口贸易总 额首次突破万亿元,世界排名升至第三位。年实际利用外资额从 1979 年的 30.6 亿美元增至 2004 年的 606.3 亿美元。世界五百强跨国公司已有 450 家落 户我国。目前我国对外经济关系迅速发展,其原因有: C ①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 ②我国对外开放政策水平不断提高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④各国经济联系密切,谋求共同发展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整合历史课程资源,利用典型的文字、地图、图片、 视频等史料,设置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制作多媒体课件,设计导 学案。课堂落实新课改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采用 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针对 本课的难点问题“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组织学生带着学习任务,从创办特区的原因、特区的特点、作用等 方面合作探究,师生互动,学生回答,老师归纳、总结,层层推进。 通过情境导入、设疑引思、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巩固训练等环节 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思考、归纳、总结, 达到 了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应用的目的,顺利完成了本课的新课标任 务。教学理念先进,学生回答问题积极、踊跃,课堂氛围浓厚,师 生交流互动,实现了教学目标。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