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
第 13 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课标要求】
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
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四单元中的最后一课,我国实行对外开放,逐步形成了“点”、
“线”、“面”结合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开
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初步确立了我
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我国已将改革开放作为基本的国
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经济特区的概念 、设立及意义;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外
向型”战略;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外向型经济”
战略的提出;浦东成为中国 20 世纪 90 年代改革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3、运用:领会、支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
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
搜集、整合资料,探究问题,概括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对外开放意识,领会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
现代经济意识。
2、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是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重点】 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教学难点】 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课型、课时】 新课 1 课时
【教学手段】 人教版教材、教辅资料;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式教学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播放视频
2013 年 9 月和 10 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
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对我国的现代化建
设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是促进对外开放,共同发展、共同合作的共赢之路。
材料: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伍了,一个重要
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可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
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
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
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概念解读 】
1、含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
用世界新进技术和设备,管理方法、经营方法等,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2.前提:独立自主,主动开放 3.基础:自力更生
4.原则: 平等互利 5.目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6.开放内容:
引进来(招商引资)
(1)先进技术、设备 (2)先进管理、经营方法,经验等
(3)外资 (4)人才
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
(1)扩大外贸(初期重点) (2)20 世纪末“走出去”战略
【衔接过渡】
为加快利用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学习管理经验,发展经济,我国进一步扩大开
放,汇入世界经济潮流。我国确立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点”
1、概念: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
2、过程: 【自主学习】
(1)1980 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1988 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海南经济特区。
【设疑引思】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3、原因:
国家为什么决定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
(1)近港澳台,靠近国际市场
(2)靠近沿海,交通便利
(3)是著名侨乡,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有利于吸引侨资
(4)依托广阔的经济腹地,资源丰富
【合作学习】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4、特区“特”在何处(特点)
(1)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2)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
(3)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
市场调节为主
(4)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探究学习】 组织学生带问探究学习,归纳总结
5、作用
(1)在外向型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方面,已成为排头兵;
(2)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经济特区是全国
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二十多年来,深圳人创下了 230 多项 “全国第一”
(3)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 “突破口”(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
深圳等经济特区不仅本身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其
他地区经济的发展,有效发挥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对加速我国现代化建
设有重要意义。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开放,三级跳!!!
第一跳:开放沿海城市(1984)——“线”
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目的:旨在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第二跳: 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1992)——“面”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沿岸
意义:①深化对外开放
②推进外向型发展战略,有力促进本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
深远影响。
经济技术开发区
概况: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特点:
①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为主;
②通常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
③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密集型产业。
第三跳:沿江开放港口城市、内地省会、沿边开放城镇(1992)
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浦东开发的目的
①以浦东为龙头,进一步开发长江沿岸城市;
②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③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浦东开发成为 20 世纪 90 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2.浦东开发的有利条件
(1)上海原有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文化基础较好
(2)独特的地理优势
邓小平曾如此解释“出牌顺序”:
“为什么我考虑深圳开放?因它对着香港;
开放珠海,是因为它对着澳门;
开放厦门,因为它对着台湾;
开放海南、汕头,因为它们对着东南亚。
浦东就不一样了,浦东面对的是太平洋,是欧美,是全世界。”
(3)良好的建港和水运条件
(4)人才和技术和产业优势
3、意义:
(1)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
(2)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
(3)成为中国 90 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初步形成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
放城镇—内地省会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特点
全方位:不仅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
多层次:经历了从东到西、从北到南;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从沿海到内地再
到沿边逐步推进的过程,已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
济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的开放格局。
宽领域: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对外开放
3、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就和意义(拓展延伸,探究学习)
对外开放使中国改变了长期封闭、半封闭的状态,引进了大量外国资金、技
术、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促使中国向开放型经济转变,越来越适应经济和科
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有力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大大加速了社会进步。
【巩固训练】
1.20 世纪 80 年代前期,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总之,三
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上述材料反映的
实质是: A
A.必须坚持长期对外开放政策 B.由于“人家封锁”,给中国带来困难
C.建国后,曾长期实行“闭关自守” D.关起门来搞建设是发展不起来的
2.中国第一塔“东方明珠电视塔”座落在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
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地方。我国宣布开发开放这
一地区是为了: D
①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
②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③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④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我国已经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是 B
A.沿海开放城市一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
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C.内地—沿海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
D.经济特区—内地—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经济关系迅速发展。2004 年进出口贸易总
额首次突破万亿元,世界排名升至第三位。年实际利用外资额从 1979 年的
30.6 亿美元增至 2004 年的 606.3 亿美元。世界五百强跨国公司已有 450 家落
户我国。目前我国对外经济关系迅速发展,其原因有: C
①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 ②我国对外开放政策水平不断提高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④各国经济联系密切,谋求共同发展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整合历史课程资源,利用典型的文字、地图、图片、
视频等史料,设置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制作多媒体课件,设计导
学案。课堂落实新课改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采用
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针对
本课的难点问题“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组织学生带着学习任务,从创办特区的原因、特区的特点、作用等
方面合作探究,师生互动,学生回答,老师归纳、总结,层层推进。
通过情境导入、设疑引思、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巩固训练等环节
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思考、归纳、总结, 达到
了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应用的目的,顺利完成了本课的新课标任
务。教学理念先进,学生回答问题积极、踊跃,课堂氛围浓厚,师
生交流互动,实现了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