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 20 小题)
1.孙中山在正式辞去临时大总统的当天发表讲话说:“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
两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这表明孙中山( )
A. 对袁世凯的面目认识不清
B. 放弃了革命信仰
C. 丧失了革命斗志
D. 开始认识到发动群众的重要性
2.1919 年毛泽东于《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提出“在人的方面,主张群众联合,向强权者为持续的
‘忠告运动',实行‘呼声革命'——面包的呼声、自由的呼声、平等的呼声——(和)‘无血革命'……”
对该宣言的理解准确的是( )
A. 呼吁社会改革
B. 以暴力革命推翻强权
C. 组建工人政党
D. 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
3.1992 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
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对社会主义传统认识的突破主要体现在( )
A. 破除了脱离生产力水平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认识
B. 否定了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的认识
C. 摆脱了长期以来重视阶级斗争的认识
D. 制止了把计划经济等同于市场经济的认识
4.毛泽东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指出,“(中国)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
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
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材料的核心观点是( )
A. 中国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革命领导权
B. 中国应采取议会合法斗争的策略
C. 中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D. 中国革命的步骤必须分两步走
5.一位学者研究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大(1977 年)至十七大(2007 年)七个报告的词汇变迁,其中四个报
告的词汇使用有如下特点,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中国特色”和“市场经济”成为报告的新词汇 ②“改革”“对外开放”第一次出现在报告中 ③报告
中“毛主席”一词高居所有实词的第一位,平均每个自然段提及两次 ④报告中“三个代表”成为高频
词汇
A. ③②①④
B. ③②④①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①④
6.下图反映了新时期党的理论发展情况。对图片解读正确的是( )
A. 体现了新时期理论成果的内在一致性
B. 体现了邓小平个人思想的不断发展
C. 新时期理论的核心均是党的建设问题
D.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着眼科学发展
7.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因为( )
A. 发展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B. 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内容基本一致
C. 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平均地权的内容
D. 是在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指导下形成的
8.毛泽东在 1948 年 9 月政治局会议上作结论时指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之后,中国内部的主
要矛盾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外部就是同帝国主义的矛盾。”这两个矛盾的提出
( )
A. 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所决定
B. 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建设的方针
C. 成为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理论依据
D. 在计划经济体制确立后退出历史舞台
9.下列关于三民主义的理解正确的有( )
①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②核心是民权主义 ③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的主张 ④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10.下列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主张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的是( )
①“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②“(中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
别” ③“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殆不可须臾缓”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1.毛泽东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 )
A.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B.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C. 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
D. 进行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12.2016 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 95 周年,历经 90 多个春秋,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做出了重大历史
贡献。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心中之所以伟大,最根本的原因是( )
A. 从根本上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B. 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C. 引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走向繁荣
D. 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纠正所犯错误
13.1992 年 2 月 10 日,邓小平参观上海贝岭微电子制造有限公司时,风趣地说:“这台机器姓‘社’还
是姓‘资’?”邓小平这句话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
A. 要防止西方资本主义的腐蚀和渗透
B. 要坚持生产力标准
C. 要独立自主依靠自己的力量抓工业
D. 要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
14.“(张闻天)同志关于反对五次‘围剿’的总结的报告,一致确认中央政治局的决议。”文件提及的
“中央政治局的决议”实际上是( )
A. 中共二大决议
B. 遵义会议决议
C. 中共七大决议
D. 瓦窑堡会议决议
15.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
他把帝国主义当做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这些就是他学说中的孪生
支柱。”这表明毛泽东的学说( )
A. 坚持了农民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B. 全面超越了列宁主义的价值水准
C. 全盘吸收了马列主义的思想主张
D. 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
16.毛泽东指出:“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现在的抗日,实质上是农民的抗日。新民主主义
的政治,实质上就是授权给农民。新三民主义,真三民主义,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主义。大众文
化,实质上就是提高农民文化。抗日战争,实质上就是农民战争。”(《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之
所以能准确把握中国抗日的主体力量,主要是由于( )
A. 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结构的分析和把握
B. 日寇长驱直入中华民族面临生存危机
C. 以工农大众为主体的力量是抗日主力
D. 农民问题成为中国革命的最基本问题
17.《孙中山选集》下卷载:“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
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
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材料反映的孙中山民族主义观是( )
A. 用暴力手段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B. 改变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
C. 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
D. 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的真正自由与独立
18.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
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
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对以上材料分析最准确的是( )
A. 中国古代社会有民本思想而无民权思想
B. 欧美等西方国家是民权思想的发源地
C. 此时的孙中山主张“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享”
D. 古今中外的思想有相通可借鉴之处
19.孙中山在《中国实业如何能发展》一文中说,“惟所防者,则私人之垄断,渐变成资本之专制,
致生出社会之阶级,贫富之不均耳……以国家实业所获之利,归之国民所享”。其主要观点是( )
A. 反对私人资本发展,追求社会公平
B. 强调发展国家资本,力求造福国民
C. 主张平均地权,防止贫富不均
D. 关注工人利益,反对阶级分化
20.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下列红色旅游景点最能见证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的是
( )
A. A
B. B
C. C
D. D
二、非选择题(共 5 小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革命在 1935 年遵义会议以前,因为没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运动结合起来,
或者结合得不好,走了很多弯路,吃了很多的亏,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从 1935 年起,中国革命
斗争的实践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比较好地结合起来,到 1945 年党的七大召开时,马克思列宁主义与
中国革命实践结合的正确思想体系,可以说已经到了成熟的地步了。于是,大家觉得很有必要给
这种思想体系安个名称……党中央当时确定把这种正确思想体系叫做“毛泽东思想”,决不是说“毛
泽东思想”就完全是我一个人的思想。它是包括一班人的正确思想在内的……当然,在这种正确思
想体系里面,我的东西可能要多一点。
—— 毛泽东
材料二 1956 年,毛泽东在探究斯大林犯错误的原因和教训时说,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把马克
思列宁主义与实践相结合,“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
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梁柱《毛泽东倡导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材料三 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就必须向
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
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材料四 胡锦涛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的讲话中再一次强调了我们党要坚持“两个务必”的思想。同时
指出,我们党要“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防止出现骄傲自满、贪图享乐、脱离群众而导致人亡
政息的危险”。
(1)根据材料一,请概括出什么是“毛泽东思想”?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出毛泽东思想形成、成熟的时期及该时期的重大理论成果。
(3)材料二中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开始探索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的文献是什么?
(4)材料三选自毛泽东在哪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其历史背景是什么?
(5)毛泽东、胡锦涛都强调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反映了共产党人的什么精神?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改革中国的主义,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
平等的国家,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这样做法,方才可
以免除种种阶级冲突,阶级竞争的苦恼……。
——1919 年间孙中山和戴季陶一次谈话
材料二 我们主张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也是符合于孙先生的原则的。在土地问题上,孙先生主张
“耕者有其田”。……按照孙先生的原则和中国革命的经验,在现阶段上,中国的经济,必须是由国
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的。而这个国家经营的所谓国家,一定要不是“少数人所
得而私”的国家,一定要是无产阶级领导下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毛泽
东《论联合政府》
材料三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
富裕。……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
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
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主要观点,指出他对中国革命的设想有何特点。
(2)概括材料二提出的经济主张,材料二表明《论联合政府》与新三民主义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在发展经济的思路上有了新的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发展经济的
宗旨。指出其变化之处,分析其不变的宗旨。
23.阅读下列材料: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
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
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
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请回答:
(1)材料中,孙中山所说“千年专制之毒”指的是什么?孙中山认为解“千年专制之毒”的办法是什么?
(2)结合两则材料,说明孙中山提出的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与三民主义的关系。
(3)孙中山所谓的社会革命有没有推行?为什么?
2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
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材料二 研究邓小平的外国学者,根据邓小平在当代扮演的重要角色,从四个方面对邓小平历史地
位做出了积极评价。其一,最成功的改革家;其二,“中国现代化之父”;其三,世界和平的维护者;
其四,“社会主义思想(即社会主义事业)的救星”。
——《国内外邓小平理论研究之比较》
(1)材料一体现的思想对中国革命有何重要作用?如何理解“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
(2)外国学者关于邓小平历史地位的评价是否符合实际?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理由。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
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 ——《西
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材料二 “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
干净不可”。 ——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
材料三 1912 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
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享有选举权和被
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即三民主义之民权)……约法还特别规定实行责
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洋务运动“剪断了一些枝叶”表现在哪些方面?辛亥革命是如何将“大树”砍断的?何以见得
“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2)材料二中陈独秀等人为了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进行了怎样的斗争?
(3)材料三中为维护民主、反对专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做了哪些主要规定?就其实践效果举例说
明。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袁世凯代表的是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利益,是专制独裁的人物,孙中山以清朝皇帝退位
为条件等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孙中山认为清朝皇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则民族、民权“俱达到”,
仅有民生主义未实现,说明孙中山对袁世凯的面目认识不清。
2.【答案】A
【解析】从材料“忠告运动”“呼声革命”等内容可以判断 A 正确。材料主张“无血革命”,故 B 不正确;
C、D 材料没有体现。
3.【答案】A
【解析】邓小平强调的是通过发展生产力来实现社会主义,故 A 正确。B、C、D 与材料发展生产
力的认识相脱节,不正确。
4.【答案】C
【解析】从材料“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
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可知材料的核心观点是中国应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
道路,故 C 项正确。
5.【答案】A
【解析】①是 1992 年中共十四大,②是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③是“文革”刚刚结束,④是
2002 年中共十六大。
6.【答案】A
【解析】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
斗,体现了新时期理论成果的内在一致性,故 A 项正确。
7.【答案】B
【解析】A 项错在“发展”;平均地权在旧三民主义中就有,可排除 C 项;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受到
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而非指导,可排除 D 项;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这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故答案为 B 项。
8.【答案】C
【解析】材料中强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之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之间的矛盾”这说明国内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中国建立政权之后需要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故 C
项正确。
9.【答案】B
【解析】三民主义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民主革命纲领,但是它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不是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故④表述不准确。
10.【答案】A
【解析】题干中强调“现实意义”,③④带有排满的性质,不利于民族融合和民族团结,排除含③④
的选项即可。
11.【答案】B
【解析】A 项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作用,C 项是对外交上的指导作用,D 项是对完成新民主
主义革命遗留任务的指导作用。
12.【答案】A
【解析】中共诞生 90 多年来,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以及
能够不断纠正自身错误,提升自身修养,从根本上来说,都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广大人民
群众的利益,因此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故选 A 项。
13.【答案】B
【解析】邓小平的意思是机器是无法区分姓“社”还是姓“资”的,只要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应该
为我所用。故选 B。
1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反对五次‘围剿’的总结的报告”可以判断中央政治局会议是在长征途中。第五
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军开始长征。1935 年遵义会议纠正了党内的错误。A、C 都不是长征时期的会
议。瓦窑堡会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15.【答案】D
【解析】毛泽东深刻的认识到当时中国的国情:深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性,
农民阶级数量占据主导地位。结合国情,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16.【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中“毛泽东之所以能准确把握中国抗日的主体力量”,可知突出的是毛泽东产生这种
思想的依据,由材料中更侧重考查主观原因,因而 A 项正确。而 B、C、D 项都是客观上的因素,
故不选。
17.【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可以看出孙中山认为中国民族主义最根本的是
反对帝国主义。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D。
18.【答案】D
【解析】从题干中“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的信息可以看
出中国古代社会有民权思想,西方国家并不是民权思想的发源地,故 A、B 项错误;民权为一般平
民所共享是新三民主义的内容,题干中孙中山虽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
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但无法看出“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享”,故 C 项
错误;由题干中“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
于欧美”的信息可以看出古今中外的思想有相通可借鉴之处,故 D 项正确。
19.【答案】B
【解析】孙中山认为私人垄断会发展危及民生,只有大力发展国家资本,方能在经济发展中兼顾
国计民生,有效地防止贫富不均。
20.【答案】C
【解析】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的标志是 1940 年 1 月《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它是毛泽东在延安
写成的,延安是抗战的后方和指挥中心。这个时期是中共历史上的延安时期。
21.【答案】(1)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以毛泽
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2)形成时期:井冈山时期(或土地革命时期)。成果: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成熟时期:延安时期(或抗日战争时期)。成果:形成了完整的新民
主主义理论。
(3)《论十大关系》。
(4)会议:七届二中全会。背景: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中共即将成为执政党。
(5)勤于创业、廉政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
【解析】第(1)问实际上要求回答毛泽东思想的性质,要注意语言简练。第(2)问结合教材知识概括
即可。第(3)问中“第二次结合”是指毛泽东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其标志是《论十
大关系》的发表。第(4)问根据材料中的两个“务必”可知是七届二中全会,再依据所学知识可回答
其历史背景。第(5)问属于开放性问题,言之成理即可。
22.【答案】(1)观点:以三民主义改造中国社会,力图建立一个和平、自由、平等的社会。
特点: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同时进行。
(2)主张:多种性质的经济形式并存;实现社会的平等发展。
关系:《论联合政府》充分汲取了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思想精华。
(3)变化: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胆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
宗旨:追求社会平等,发展生产力,关注民生。
【解析】第(1)问把握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即可,其特点从材料的“不但……,
而且……”结合课本“……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回答即可。第(2)问把握《论
联合政府》发表的时间 1945 年,以及材料中“必须是由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
的”即可解答。第(3)问的变化之处结合邓小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分析即可。
23.【答案】(1)“千年专制之毒”指的是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孙中山认为不仅要推翻清王朝,而且要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即以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实现其目的。
(2)民族革命即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政治革命即三民主义的民权主义;社会革命即三民主义的民
生主义。
(3)没有。原因:孙中山所谓的社会革命即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辛亥革命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
弱妥协,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建立起北洋军阀的封建专制统治,所以平均地权根本没有实行。
【解析】第(1)问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
不可以须臾缓”联系民族主义的内容不难得出答案;第(2)问联系两则材料得出革命是实现三民主义
的道路;第(3)问结合辛亥革命的结果可以得出“平均地权”并没有实行。
24.【答案】(1)作用: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理解:毛泽东依据中国国情
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评价:符合实际。理由:实行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张不与任何大国结
盟,坚定不移地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解析】第(1)问考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第一小问考查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对中国革命的
影响,根据所学不难归纳。第二小问考查理解能力,实际上考查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从自身国情
出发符合自己的道路,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第(2)问考查对邓小平的评价问题。第一小问
评价判断根据所学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理由主要是从邓小平的功绩中来归纳。
25.【答案】(1)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化企业;派遣留学生;创办新式海军。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和君主专制制度;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并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表现:袁世凯、张勋复辟帝制,北洋军阀封建统治。
(2)1915 年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面旗帜;批判旧文化、旧道德,提倡新文化、新
道德。
(3)规定:主权在民;民族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三权分立;责任内阁
制等。
效果: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不断被破坏。没有真正起到维护民主、反
对专制的作用。
【解析】第(1)问“剪断了一些枝叶”、将“大树”砍断、“萌发”分别是指洋务运动的内容、辛亥革命的
成果和封建势力破坏民主共和的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2)问的“斗争”是指新文化运动批
判旧思想宣传新思想的努力,回答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即可。第(3)问要从材料中概括维护民主、反对
专制的内容,可从“主权”“平等”“权利”“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等方面进行概括;“实践效果”可从《中华
民国临时约法》是否真正实施的角度去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