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
民经济的调整,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等的基本史实;引导学生理
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分析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客观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史料的解析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精神;通过知识结构的梳理理清历史
发展脉络;通过问题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及人民公社
难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过程】
上个单元,我们学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民族资本
主义在各个时期发展的状况: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初步发展;
20 世纪前期:短暂春天;国民政府前十年:较快发展;全面抗战时期:日益萎缩;解放战
争时期:陷入绝境。那么,新中国成立后,民族资本主义将何去何从?中国社会经济又发生
了什么变化呢?今天我们将学习第四单元第 11 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本课介绍了三
个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的状况: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年);二、探索与失误
(1956-1966 年)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 年)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年)
1、国民经济的恢复
出示相关图片,提问:材料反映了建国初中国经济状况如何?
得出: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经济全面崩溃;
出示 1949-1952 年工农业总产值表,提问:1952 年中国经济状况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
的变化?
得出:状况: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 原因:党和政府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从而
得出国民经济恢复的意义: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过渡:材料“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
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
以及 1952 年经济结构示意图,探究:中国此时的经济结构说明了什么?
说明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基础薄弱,中国仍然是农业国。因此我们必须要集中力量发
展经济,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2、“一五”计划(1953-1957 年)
探究一: 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就?有何影响?
出示材料:过渡时期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是一个过
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社会
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由学生概括一
五计划的内容:(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2)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其特点:发展生产力与改革生产关系并举。
内容一:优先发展重工业
思考:为何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出示材料: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们过去重工业
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
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 ——《建
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 年版
得出原因:A.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B.增强综合国力,尤其国防实力的需要;C.借鉴苏联优
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思考:一五计划建成的重大企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集中在这里?
出示 1953-1956 年工业建设成就示意图
学生概括其特点:集中分布在东北
原因:①临近苏联, 便于接受苏联援助 ②矿产资源丰富、 铁路交通发达③抗战期间,日本
在东北地区建有一些工矿企业,因而工业基础较好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内容二:三大改造
学生自主学习,了解三大改造的时间、对象、方式
时间:1953-1956 年
对象:即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方式: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
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比较 1952 年和 1956 年经济成分示意图
思考:从图中可看出中国的经济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变化: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变为基本上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实质: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社会性质变化)
三大改造的意义:到 1956 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
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过渡: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以后,我们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呢?我们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
借鉴,因此我们只能进行探索,我们来看看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建设的探索与
失误。
二、探索与失误
1、中共八大(1956 年)
探究二:仔细阅读教材 P51 归纳中共八大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召开的?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
盾和主要任务做了怎样的论断?有何意义?
(1)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2)内容:
①提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
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
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分析正确、成功探索、未能坚持
过渡:后来的历史,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发展证明,八大的路线对我国建
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深远的意义。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能够坚持贯彻八大的
正确路线,留下了历史遗憾。
2、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 (1958 年)
(1)总路线:
(2)“大跃进”
(3)人民公社化运动
探究三:这些失误的问题是什么?实质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后果?
(1)总路线:
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思考:如何认识总路线?
认识:它反映了党和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但多快好省同时实现
几乎是不可能的,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严重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2)“大跃进”:
思考:看下面的一组图片,思考大跃进的特点?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
特点:高指标、高速度、浮夸风
影响:①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
②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3)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
思考:“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是什么?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怎样认识这一运动?
特点;一大二公
影响: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生产力
认识:人民公社化运动是生产关系的一次调整,但是忽视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超越了历史发
展阶段
总结:
(1)失误表现:总路线: 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大跃进”: 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关系的调整没有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2)实质:左倾错误
(3)后果: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1959~1961 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3、国民经济的调整: (1961 年-1965 年)
(1)主要领域:农村
(2)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3)意义:从 1962 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 1965 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
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出示图片:1963 年大庆油田和 1964 年第一颗原子弹爆
炸成功。
总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正确探索与失误
正确:中共八大(1956 年) 启示 1:从国情出发 国民经济的调整(1961 年)
失误: 大跃进 (1958 年) 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年)
启示 2:实事求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启示 3:生产关系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适应
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
过渡:国民经济的调整使国民经济有所恢复,但好景不长,1966 年文革开始,国民经济又
遭遇了劫难。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文革劫难:“文革”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2.复苏回升:
出示:1966-1975 年国家财政收入情况表
思考:为什么 1973 年、1975 年经济有所好转?
1、周恩来:1971 年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 1973 年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2、邓小平:1975 年提出全面整顿思想,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讨论:20 世纪 50--70 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历程中有哪些成功的探索和严重的失误?为
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哪些经验教训?
实践 经验教训
成功
的探
索:
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中共八大
国民经济的调整
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进行
实事求是,正确认识国情
国民经济要按比例协调发展
严重
的失
误:
1958 年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化大革命
要实事求是,不能急躁冒进
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相结合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认清主要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本课小结: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经过短短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工农业
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一五计划和三大社会主义
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起来。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全党
和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极为高涨,这一时期在党的指导思想上虽一再出现过"左"的
趋向和错误,在建设事业上也曾出现过重大损失和曲折;但是在另一方面,符合中国国情正
确的趋向、理论、方针、政策,也在探索、形成和发展着,并在一个时期内居主流地位。它
们有力地引导党和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事业中进行着有益的探索,积累着经验,并取
得丰硕的成果。在不断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制定或采取一系列的正确决策和措施,为以后
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