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
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教学目标】
1. 识记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内容;
2. 理解苏联经济改革的必要性、结果及失败原因;
3. 体会改革的复杂、艰难与曲折,总结教训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苏联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
难点:认识社会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漫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展示俄国走向现代化的曲折探索历程的
沉重脚步。
讲授新课:
一、辉煌与隐患(改革的背景)
曾经的辉煌:斯大林模式曾是计划经济下的传奇,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和反法
西斯战争的胜利,使苏联具备了超强的军事实力。但辉煌背后的隐患同样深重。
片面重视重工业,农业、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1861
年废除农奴制改革后的俄国曾是粮食出口国,此时却出现粮食短缺问题。旧的体
制运转不灵,急需改革!
二、探索与僵持(改革的过程)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斯大林的一些不良品质在列宁活着的时候还只是处于萌芽状态,但在以后
年代里已经发展到严重地滥用职权的地步,因而给我们党造成莫大损失。
……斯大林根本不允许实现集体领导和集体工作,……由于他的任性和专
横……
——摘自赫鲁晓夫“秘密报告”
赫鲁晓夫认为是造成个人专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归咎于斯大林的个人品质,未能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全盘否定斯大
林。
1、措施
(1)农业(重点):取消农;副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农产品的收
购价格和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
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大种玉米。
(2)工业:裁撤部分管理机构,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
下放给各加盟共和国;扩大企业权限,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2、结果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头痛医头),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对单一
的公有制、计划经济、行政管理经济未有根本上的突破。1964 年 10 月,赫鲁晓
夫黯然下台,他的改革随之告终。
探究: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
(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1、措施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运用经济手段,刺激改进经营管理。
70 年代起,苏联的经济改革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大的改革措施不多。1975
年后,经济增长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2、结果
军事实力大为增长,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超级大国,美苏争霸中一度处于优
势。后期经济增长逐年下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有人形象地比喻,勃氏的改革使苏联成了一只跛足巨人 。
勃列日涅夫之后,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相继执政,但都因健康问题逝世。
1985 年 3 月,只有 54 岁的戈尔巴乔夫终于打破了苏联老人病夫治国的局面,成
为战后苏联历史上最年轻、文化水平也最高的党和国家首脑。他踌躇满志,准备
把苏联带出停滞状态,重振大国的雄风。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1、措施
(1)经济改革(1985—1988 年)
管理体制上,由行政管理到经济管理;
所有制上,由单一公有到多种所有
经营方式上,由政府经营到多种经营
缺乏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且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经济不断滑坡,人民
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2)政治改革(1988—1991 年)
指导思想:民主社会主义
戈氏认为传统社会主义政策要点是:反对多党制、反对议会民主、反对三权
分立,主张立法和行政合一。原因是目前地球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并非马克思期望
的社会主义,恰恰是马克思并不看好的贫穷国家,这与历史上封建传统文化有直
接关系。“伊凡雷帝、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女皇杀掉大批大臣和亲生的儿子或
者丈夫以保全皇位,来源于沙俄奴隶封建专制的文化。所以苏联必须要实行政治
改革,要“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措施:实行多党制,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新闻自由等。
戈氏政治改革没有采取渐进的方式进行,过于急进;同时没有从实现党的民
主化开始,而是从社会民主化开始,不是通过改革党,使党更具活力来领导改革。
(2)、结果
1991 年苏联解体,斯大林模式瓦解(1992 年中国放弃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体制)。
三、反思与启示(改革失败的原因分析及经验借鉴)
(一)多个视角论成败
视角一:性格影响命运
“赫鲁晓夫的鲁莽、勃列日涅夫的保守、戈尔巴乔夫的极端是导致改革失败
的重要原因。”
视角二:特权阶层腐化
苏共《真理报》总编辑阿法纳西耶在《真理报总编辑沉浮录》一书中写道:
苏共中央向大会所做的报告,其起草的方式、方法和顺序早就定型了,开头,永
远是“资本主义总危机”;第二部分,国内情况,始终是“巨大成就”和“个别
缺点”。他还回忆说:为勃列日涅夫起草文件,并不要求有什么“新思想”,更不
要说有什么“独到的思想”了。只要你善于把那些早已陈旧、无人感兴趣的思想
换上新的形式,找到新的表达方式,应当说就已经体现出十分卓越的“创造性”
了。“我们就这样一天一天地、一周一周地、一月一月地写作、炮制、发展马克
思列宁主义。”
正是由于苏联建国之初的合法性来自于马克思列宁主义,而当苏共背离了这
些支持它存在的原则时,便比其它任何政权更容易失去人心。一方面,当人民看
到官场上贪污贿赂公行,官员们生活腐化,而新闻里却天天大谈一些毫无实际的
陈词滥调时,失望之情油然而生。另一方面,特权阶层的自我封闭,使得底层人
才失去了上升的可能,大批精英被无情阻隔在了政权阶层之外,难以脱颖而出。
与此同时,统治阶层的封闭必然造成近亲繁殖,越来越多的干部子弟进入权
力核心,他们从能力上根本不能胜任那些重要的岗位,因此,苏共上层成为一个
在体力和智力上逐渐衰落的阶层,这直接导致了苏共的执政能力和统治基础不断
下降。更糟糕的是,通过裙带关系获得高位的人,完全失去了信仰,脱离群众、
自我封闭、思想僵化、官僚作风……到戈尔巴乔夫时期,当这些人发现有更好的
办法将个人私利最大化时,竟然抛弃了自己的政权,改弦易辙,彻底的放弃了挂
在口头上的社会主义,公然将国家财富占为己有,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正如美
国一个专门研究俄罗斯问题小组的负责人弗兰克•奇福德说的那样:“苏联共产党
是唯一一个在自己的葬礼上致富的政党。”
视角三:改革为了谁?
不论搞什么类型的经济体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街坊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
民的生活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解决,人民生命水平持续下降,失去
了民心民意的支持,改革终将失败。
(二)社会主义失败了吗?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
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
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
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
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
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 1992 年南方谈话
社会主义改革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必然充满着艰辛、复杂和曲折!
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不是唯一的!苏联改革的失败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不是
社会主义的失败!
进一步坚定了我们深化改革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