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 20 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
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课文和相关材料,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的信息。
2.梳理有效信息并联系现实,加深历史与现实、过去与现在的联系,拓展并适度深化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问题探究,学生认识到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建立,都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
2.必须与本国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进
行调整,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
【教学重点】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概述“斯大林模式”
的主要表现,客观评价其利弊。
【突出重难点方法】借助史料,针对核心问题,展开辩难和分析。
【教学难点】探讨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如何评价“斯大林
模式”
【突破难点方法】采取“情景创设——提出问题——阅读课本及材料——合作探究——
得出结论”,从而学会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时】1 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导入】教师:1917 年 11 月 7 日,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工人、农民和士
兵,发动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这就是震动世界的十月革
命。然而到了 20 世纪接近尾声时候,苏联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竟画上了句号。作为一次前
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它的经验和教训,都成为人类发展的宝贵财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从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这一课,重温那段难忘的岁月,探寻苏联在 20
世纪所走过的一条国家发展的新道路?
【新课讲授】
自学指导一:列宁是如何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呢?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面临怎样的形势(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
【材料展示一】
材料一 1918 年夏天,苏维埃已被战火包围,红旗只在 1/4 的国土上飘扬,全国 3/5 的人口
在反革命势力控制之下,即使在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地区,反革命恐怖和破坏活动也十分猖獗。
8 月 30 日,恐怖分子刺杀了彼得格勒肃反委员会主席乌里茨基。同一天在莫斯科又谋刺列
宁,列宁身受重伤。
材料二 1919 年开始,协约国对苏维埃发动 3 次大规模武装进攻;1919 年 3 月,西伯利亚的
前沙皇俄国海军上将高尔察克在英国支持下向红军发动进攻;1920 年 4 月,协约国怂恿波
兰军队进攻苏俄。
材料三 俄国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重要的粮食、燃料和原料产地均被敌人夺走,生活必需
品严重匮乏,以致城市人口每两天才领导 1/8 磅面包。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经济:
国际 帝国主义集团一面派军队侵犯苏维埃俄国,一面扶植俄国
国内反革命力量,使内战更尖锐化和复杂化。
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
【材料展示二】面对残酷的战争环境,苏维埃政府提出“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
在非常时期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
结合材料和教材94页第二段知识:
思考1:“非常时期”指什么?
非常时期: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1918—1920)
思考2:采取“非常措施”是什么?目的?“非常措施”有哪些?特点?
指的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内容:
政治
军事
严
峻
的
形
势
反革命势力活动猖獗国内
找出内容和特点背诵回答
(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大中小企业实行国有化
(3)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4)分配制度: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
4.特点:战时 共产主义
自主探究一:结合课本 95 页学思之窗和以下材料,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
【材料展示三】
材料一 “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是正确的”。“因为俄罗斯同它的主要产粮
区隔绝了……除了余粮搜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
的 形 势 已 经 斩 钉 截 铁 地 规 定 了 这 种 公 式 和 条 件 , 我 们 没 有 丝 毫 的 选 择 地 … … ”
——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
材料二 1920 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
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材料三 1918 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搜集制,禁止自
由贸易……不仅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
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材料四 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
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5.评价:
(1)积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使苏维埃政府能够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的
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军事胜利,巩固了政权。
(2)消极方面:严重损失了农民的利益,战后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实质: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用单纯的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过渡:如果你是列宁,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来挽救危机?(生:新经济政策)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1)根本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说明生产关系不
适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符合国情
(2)直接原因:1921 年海军基地兵变
自学指导二:阅读教材 95 页第一目第二段找出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回答问题
2.内容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作用
农业 余粮收集制 粮食税 余粮收集制减轻了农民负担,缓解了政府
和农民之间的矛盾
工业 全 面 推 行 工 业 国
有化
解除工业国有化;政府解除..
经营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
的经济效益
流通 取消自由贸易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分配 实行实物配给制 废除实物配给制,
实行按劳分配
提高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
(1)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新”表现
(2)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实质是什么?
(3)结合以上思考总结新经济政策带来的影响。
3.特点:①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②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
制形式
4.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
义。
5.影响
(1)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
(2)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迅速恢复(1925 年),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
埃政权,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3)它探索了一条适合苏维埃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
过渡:结合下列材料,1925 年,苏联基本完成经济恢复后,苏联在经济上面临着何种任务?
应该如何做?(斯大林时代: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材料展示四】“1924 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渐确立,此时的苏联处于在西方
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到 1928 年,苏联工业
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 ℅的耕种
要靠畜力和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三、斯大林模式
自学指导三:阅读教材 95 页最后一段,归纳总结斯大林模式的背景、内容
1.背景: 国内:(1)苏联建立 1922 (2)列宁逝世(1924),斯大林掌权 (3)新经济
政策被逐渐取消
国际:资本主义封锁包围
2.含义:是指苏联在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
来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及其运行机制。斯大林体制是俄国及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
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
3.标志:1936 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4.内容
(1)工业方面:
(2)工业方面
(3)经济体制
5.特点: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自学指导三: 根据教材 96 页和下面的材料, 归纳“斯大林模式”带来哪些影响?
6.影响
积极:(1)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2)可以统一调配人力物力财力,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成为工业强
国(1937 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3)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材料展示五】
材料一:在苏联农村中,从 1927 年 7 月到 1930 年,牛减少了 22%,马减少了 13%,猪牛减
少了 33%,
材料二:实现农业集体化后,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工业品价格的办法,要农民为工业化提供资
金,据统计,从农民手中拿走的粮食,约占其收获量的 40%,而粮食收购价远低于生产成本。
一五计划”期间,通过这些办法从农民手中得到的资金,在工业化资金中约占 1/3。
材料三: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的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
拿走的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
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吃米,又要马儿跑的好,又要马儿不吃草。哪有这样的道理。
消极:(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2)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3)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
(4)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结论: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
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
【知识拓展】苏俄两种政策的实施和调整对我国今天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有什么启示?(讨
论完成)
1.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
国情出发,与时俱进。
2.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是艰难和曲折的;改革是社会主义不
断完善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3.要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4.要看是否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言之有理即可)
【课堂小结】十月革命后,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再到斯大林模式。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到最后的失败,到底为什么?邓小平同
志有段话对人民很有启发: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
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在社会主义的建设中主要的关键是解放生产力,有利于
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最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课堂练习】
1.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和美国推行罗斯福政策的相似点是( A )
①面临极为困难的经济形势 ②国家颁布政策法令干预经济
③最主要内容是调整和复兴工业 ④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恢复农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下列对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正确的有( D )
①从本质上讲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②这种体制有严重缺点和弊端
③后来这种体制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④这种体制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的作用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3.以下对“斯大林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成标志着“斯大林模式”创建
B.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C.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D.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模式
4.苏联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不同之处在于( A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轻重工业同步进行
C.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协调发展 D.由城市扩展到农村
【课后巩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
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
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
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
——摘自《列宁全集》
材料二 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
业化资金的。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
绝贷款给苏联。
——摘自《斯大林选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苏维埃政权为什么要实现快速工业化战略。(9
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是如何为工业化打基础
并找到资金的。(10 分)
【答案】
(1)苏维埃政权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敌对势力包围中;经济技术落后,国防
薄弱;如不快速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经济、技术就不能独立,政权将被扼杀。
(2)实行企业国有化、农业集体化;政府把国有企业利润集中收缴;征收农业税,以艰苦
奋斗、厉行节约等方式筹集工业化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