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斯德哥尔摩宣言”;世界和平理事会及其
原则,罗素发表《人类的危机》演说;《罗素—爱因斯坦宣言》的发表;罗素的
反战行动青年学生、士兵、国会内部的反战行动和观点;国内民众大规模的反战
示威游行;联大确定“国际和平日”;联大确定“国际和平年”;联大确定“纪
念国际和平日”等史实。
理解世界大战后,爱好和平的有识之士为人类的和平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美国
侵越战争受到本国民众的反对和声讨,从而导致了国家对外政策的调整;无论国
家的实力如何强大都无法坚持长期的对外战争,联合国以和平主题确定的一系列
纪念日正反映了世界人民期盼和平的真诚愿望
2、过程与方法
材料解析,分析讲解,情景再现,小组合作探讨与展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二战后一系列反战和平斗争的讲述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战争给人类制
造的深重灾难和人类对自身共有家园的依赖和共同维系的责任,从而更深层次地
体会维护人类和平的重要价值。
二、教材重难点
重点:罗素致力于反战和平运动的努力;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反战运动。
难点:人类对战争特别是核战争的认识和反思。
三、教材分析与知识结构
1、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阐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兴起的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
包括民间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战争的国际组织的建立以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
界精英罗素和爱因斯坦在维护和平的斗争中所做的努力;教材还特别择取了战后
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美国背离人民意愿发动侵略越南战争在国内引发的大规模反
战运动,以此更加深刻地体现民众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和行动;此外,教材最后
介绍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在反战和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确立的
经常性的、具有启迪和警示作用的一系列纪念日。
2、知识结构
四、教学设计与案例
导入
(师):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材料,特别关注其中的数据:
有人统计过,在人类5 000年的文明史上,人类绝对享受到的和平时光只有区区数百年。
特别是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人类自相残杀,死亡高达6 400万之多。
(师):在所有的战争场景中,恐怕最令人感到恐怖的就是核爆炸的瞬间。再请同学们
体会一下下面这段描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重大事件发生在1945年7月16日。当天,世界上第一枚原子弹在
美国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被引爆,它将一团蘑菇云连同其他物体送入4.1万英尺高的同温
层,并震碎了125英里以外的一扇玻璃窗。
当原子弹的主要设计者 J·罗伯特·奥本海默注视这一切时,他用印度教经典《薄伽梵
歌》中的句子来概括这一时刻:“现在我是世界的毁灭者,正在走向死亡。”
──[美]理查德·W·布利特《20世纪史》
(师):看到这段描述,同学们的感受怎样?
(生):(略)
(师):人类的第一次核试验足以使它的设计者感到自己已成为“世界的毁灭者”,但
是据法国国际战略关系研究所发表的《战略年刊》说,5个公开拥有核技术的国家──美国、
俄罗斯、法国、英国和中国──在1945年以后共进行了2 047次核试验。其中居于首位的是
美国,进行了1 032次核试验;苏联次之,为715次……这样恐怖的死亡感受,竟然被人类自
己重复了数千遍。并于1945年8月6日付诸实践。在这一天,美国陆军航空队在日本广岛投下
一枚叫“小男孩”的原子弹,一瞬间造成10万当地居民的死亡,宣告了人类核武器时代的到
来,图片展示了原子弹爆炸前后的广岛市,被夷为平地,最后的这张图是1946年一对恋人来
到混炸过后的广岛,人类的美丽与丑陋形成鲜明的对比。
所以,我们实在有理由深刻思索,人类是要生存还是要死亡?答案是一定的,那就是
──生存。于是,反战和平运动的兴起就成为世界人民的选择。
讲授新课:
战后反战和平运动有三次高潮。
一、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和《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主题:40、50年代世界和平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1、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
在巴黎、布拉格同时进行,中国派出徐悲鸿作为代表参会。
2、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
1950年11月在华沙召开,成立和平理事会并提出原则。
3、《罗素—爱因斯坦宣言》的发表
(师):在众多文化界名人中,英国著名思想家、社会活动家伯特兰·罗素
以自身巨大的声誉和影响力,积极进行着维护世界和平的努力。
这是1954年12月23日圣诞节前夕,罗素在英国广播公司电台发表的题为《人
类的危机》的著名演说。演讲中说道“我作为人向人类呼吁:切记你是人,除此
以外都把它忘了吧!果如此,就等于打开了通往天堂的通路。如果不这样,那么,
在你们面前,除了全体死亡以外别无他途。”
(师):在这段文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对人类前途怀有深切忧患的思想家
内心独白。
《罗素—爱因斯坦宣言》的发表。“鉴于未来的世界大战必将使用核武器,
而这类武器肯定会对人类的生存产生威胁,我们号召世界各国政府认识并公开宣
布,它们的目的不能通过世界大战来达到,因此,我们号召它们寻求和平办法来
解决它们之间的一切争端。”即使是半个世纪过去了,当我们今天再读到这段演
讲词时,我们依然会深深感动于他的激情和强烈的人类使命意识。
在罗素之后,又有一大批文艺工作者,学者加入反战行列。
(问)为什么会出现第一次高潮,请同学们结合相关事实加以说明。
(二战的影响、核武器阴影的笼罩、美苏冷战的加剧)
二、60、70年代美国反战运动
主题:世界和平运动的第二次高潮(中心:美国)
1、由60年代美国青年学生抵制征兵,反对侵略战争开始
2、多种多样的反战形式
3、特点:阶层多,时间长,规模大
材料:1965~1968年美军在越南战争中的作战情况
1965年 1966年 1967年 1968年
参战军队数量 38.53万人 48.56万人 53.83万人
死亡人数 1 369人 5 008人 9 378人 14 592人
1968年期间,我们阵亡的人数平均每周达到278人。我们每年在战场上的额
外花费220亿美元。征召人数提高到平均每月3万人,尽管做了这样的投资,在战
场上还是没有什么明确的结果。
──尼克松于1973年5月3日致国会咨文
(师):从这些数字和材料中我们可以分析出怎样的情况?
(师):60年代持续十几年之久,每年投入达几百亿美元,并且在卷入的高峰期
投入50万部队的越南战争,大大消耗了美国的国力,财政赤字逐年扩大,这使得
美国的鼎盛时期到60年代末终告一段落。美国的战争付出与其所获实在相差悬殊,
好像美国政府远道而来,投入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就是为了收获一年
多似一年的美国青年的尸骨。这是可笑的,更是可悲的。正因如此,1970年以后,
驻越南的美军士兵开始佩戴象征和平的标志,并且拒绝参加战斗,而军队中吸食
大麻成为普遍现象,10%~15%的士兵则吸食海洛因成瘾。美国的反战浪潮与当时
黑人的民权运动相结合,构成美国历史上罕见的社会浪潮,并波及欧亚,大洋洲
等地。
三、80年代世界和平运动的高涨 ——主题:世界和平运动的第三次高潮
1、 “1983年炎热秋天”欧洲上千人的反核和平运动
2、运动核心内容:反对美苏核军备竞赛,强调欧洲建立“无核区”
3、推动“国际和平日”“国际和平年”《国际和平年宣言》的确立。
四、二战后反战和平运动的作用
1、 对制止战争,限制军备竞赛,裁军起到积极作用。
2、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国政府政策的制定
3、使和平思想逐渐普及,为世界持久和平提供了基础。
活动与探究:
课下将学生分为四组,分别以自制海报、演讲作品、电影作品、音乐作品的形
式(选取代表作),描绘“反战”“和平”的美好世界。课堂进行讨论并派出每
组组长为大家进行展示,展示时间为三分钟。
(生):略
(师):谢谢同学们为大家带来的精彩展示,灾难后的和平显得弥足珍贵,珍惜
当下。老师也给大家下去找了一些反战素材,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1、温柔的武器
设计师运用来自大自然的元素:根、茎、叶、花、果实重新塑造了手枪、手
榴弹等枪械物品,原本金属质感冷冰冰的武器因为自然元素的组合而变的柔和,
他希望战争中的人们能冷静下来,减少对彼此的伤害,借此呼吁和平。
2、特殊的乐器
人们相信音乐能够带来安定与希望,没有国界和语言的隔阂。如果世界能多
点音乐,少点暴力,将会和谐美好。
墨西哥艺术家基于这一信念,用象征暴力与战争的废旧枪支创作了别具特色的乐
器,是的,就让我们化武器为乐器,一起为和平反战发声!
3、平面设计篇
在战事频繁的国家和地区,残垣断瓦,满是弹孔的墙壁看得人触目惊心。这
些弹孔摧毁的又何止是建筑,更是家庭、童年和人心。该组平面入围2007年戛纳
平面奖。
4、摄影篇
关于战争的经典摄影数不胜数,每一张都足够让人震撼。只希望看到这些的
人们能珍惜当下,生活在无战事的和平年代,是上天赐予的莫大幸运。
短暂的相聚后,北韩老人和南韩兄弟挥手道别,这大概是他们有生之年的最后一
次见面。
2009年阿富汗喀布尔,一名阿富汗老人给美国士兵一杯茶。
2007年,在拉马迪附近担任医疗兵7个月的 Terri Gurrola 与她的女儿重逢。
一名小男孩在战死于伊拉克战争的父亲的葬礼上哭泣。
最后我们以一首反战的诗歌结束我们今天这节课程的学习。
《春天》
唱一首歌曲
逗笑、高兴、快乐的歌曲
寒冷的冬天要过去
春天今天已经来临
雪已经融化消失
南风是多么和煦
漫长而又痛苦的黑夜已经结束
白昼温存我们的身体
蔚蓝的天空
透明的空气
生活变得如此美好
令人兴奋,时光绚丽
抛弃它们吧
皮帽和大衣
春天已经来临,夏天在即
整个身心都在快乐中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