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上学期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
十六课抗日战争培优训练
一、单选题
1.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将领白崇禧在谈及国民党军队在河北省游击战的作用时认为,其在“牵制敌人,防
止中共组织,贡献殊大”。并提出国民政府应积极加强国军敌后游击战的建议,蒋介石最终采纳了这一建议。
这主要是由于敌后游击战
A.能迅速打破日军的战略 B.贯彻了全面抗战路线
C.有利于两个战场的配合 D.能将抗日与反共结合
2.张自忠将军在一次会战中向总指挥李宗仁汇报时,讲到自己率领的第 59 军在两次山东临沂战役中伤亡
惨重,但也成功地粉碎了日军在该地会师的计划。该会战最有可能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枣宜会战
3.下表为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颁布的历史文件,对以下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民族危机加剧,抗日反蒋成为全国各界共识
B.红军长征结束,开始了中国革命斗争新局面
C.社会矛盾变化,中国共产党作出了政策调整
D.全面抗战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4.根据下表信息(部分),中国近代大部分租界收回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B.欧美列强自身实力不断下降
C.抗日战争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5.1941 年 5 月 1 日,中共中央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明确规定:“发展工业生产和商业流通,
奖励私人企业,保护私有财产,欢迎外地投资,实行自由贸易,反对垄断统制。”这一规定
A.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B.打击了官僚资本对经济的垄断
C.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壮大 D.推动了土地革命的进一步发展
6.1945 年 5 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我们中国有无产阶级、大资产阶级、中间阶级.这三个阶级都在
活动,尤其是在抗日战争快要胜利的时候,都在那里准备日本打垮后干什么。”这反映出当时
A.社会主要矛盾完成转换 B.中国前途命运面临多种选择
C.民族革命逐渐成为主流 D.联合政府设想得到广泛认同
7.在武汉,国民党恢复了北伐战争时期的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并邀请共产党人参加,周恩来出任政
治部副主任,郭沫若出任第三厅厅长。同时,共产党代表团积极筹备群众组织,支援保卫武汉的前线战事。
据此可知
A.国共两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 B.全民族抗战局面逐步发展
C.国共两党党内合作局面形成 D.国民革命推进到长江流域
8.1939 年 3 月,国民政府制定《国民精神总动员纲领》,提出了“国家至上,民族至上;军事第一,胜利
第一;意志集中,力量集中”的共同目标。这一目标的确立
A.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B.有利于激发民族意识以抵御外侮
C.推动抗日战争进入全面反攻阶段 D.表明国民政府开始重视社会动员
9.毛泽东指出:“在抗日时期,我们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他认为,抗日民主政权是
可以允许那些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和接受民主政治的人们参与的政权,只要不是汉奸和反革命分子就能参加
政权建设。由此可知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
A.彻底解决了抗日根据地阶级矛盾 B.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C.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作出贡献 D.是保障整风运动顺利开展的前提
10.有学者在分析抗战形势时指出:“中国统帅部以大量兵力集中沿海,既削弱了华北抗日战力,又未保住
京沪杭地区,而上海、南京失守,长江门户洞开,对武汉和华中腹地威胁极大。”该学者
A.指出了国民政府在战略上的失误 B.认为抗战形势符合国民党的预期
C.强调了国民政府初期抗战的意义 D.批评国民党军队抗战缺乏主动性
11.二战结束后,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美、英、苏、中、澳、加、
法等,经过中国法官(梅汝璈)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位按照美、中、英、苏、法等次序排列。这种变
化反映了
A.西方大国的阻挠和破坏 B.国际场合中席位、排场之争激烈
C.西方大国之间矛盾重重 D.中国为打败法西斯做出巨大贡献
12.如图是 1933 年和 1938 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主要成分比例情况。这一变化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开展 B.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促使国共两党走向合作 D.表明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13. 1940 年 8 月,太行根据地效仿晋察冀正式成立统合青年抗日先锋自卫队、基千队的民兵组织。随
后,1941 年 1 月,全区开始筹建领导民兵、自卫队的各级人民武装抗日自卫委员会。各级人民武装抗日自
卫委员会的筹建意在
A.配合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作战 B.加强党对抗日武装的领导
C.筹划对日寇进行大规模反攻 D.参与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
14.1937 年,陕甘宁边区组织民主普选,参选率达 70%,其中延长等 4 个县当选县参议员中各阶层所占比
例如表 1 所示。
表 1 延长等 4 县县参议员各阶层所占比例 单位:%
工人 贫农 中农 富农 商人 知识分子 地主
4 65 25 1 1 2 2
表 1 反映出当时边区
A.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实践中推广 B.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根本改变
C.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府的建立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落实
15.法国著名领导人戴高乐,一直主张邦联主义一体化,反对二战后超国家主义的一体化;而他在 1958 年
再次执政后,却做出了支持欧洲一体化的决定,并积极配合《罗马条约》的实施。这说明戴高乐
A.思想根植于民族主义 B.反对二战后欧洲的联合
C.主张贸易保护主义 D.顺应政治多极化的趋势
16.1948~1949 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
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用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
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突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二、综合题
17.20 世纪 30 年代后期,中国在经济上经历了从为全国的抗日战争做准备向建立战时经济体制的转变。阅
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5 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续将东部
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统一制式,增加生产。政府还进一
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1936 年通过的 1937 年度军费预算,在普通军费预算 4.12 亿元
的基础上,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 2.22 亿元,使整个国防预算达到 6.34 亿元。总之,国民政府的抗战准
备,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的全国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材料二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从 1938 年起,国民政府对庞杂
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把所有经济机构都定位于为战争服务,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
院管辖。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与此同时,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
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截止 1938 年底,迁到大后方的工厂达 304 家。这一大规模的内迁被誉为中国
实业界的壮举
——摘编自支绍曾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
(1)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在经济上为抗战所作的准备。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政府为抗战所采取的新的经济举措。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经济举措所带来的影响。
18.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日渐自觉的理性民族主义时代的到来,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阅读下列
材料:
材料一 巴黎和会前后的爱国运动,遍及海内外所有中国人中间,国人对以往的外交政策及本国政府
不再抱有希望。既如此,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国民外交”成了一个响亮口号。爱国各阶层将帝国主义侵略
和对中国主权领土的破坏视为外敌与内奸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明此时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到国民整体
主动地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的新阶段。
——摘编自卫金桂《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
材料二 20 世纪 20 年代的国民革命,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同目标下,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以
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当时的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
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时论认为“枪与笔联合起来,所以到处如入无人之境”。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抗日战争部分大事摘录
时间 大事
1935 年 5 月 24 日 《义勇军进行曲》借助电影《风云儿女》开始传唱大江南北
1937 年 9 月 22 日 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提交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938 年 5 月 26 日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指出人民战争的力量及其源泉
1940 年 8 月 20 日 八路军对华北日军发起总攻,参战兵力达 105 个团
——摘编自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
(1)据材料一,概括五四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
高涨的国际政治背景。
(2)据材料二,归纳国民革命运动促进中国民族主义发展与深化的集中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伐
战争的迅猛推进”取得的重大成果。
(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枢纽,请结合材料三加以分析。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近代以
来中华民族复兴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24 年,国民党着重于结合国内外各种力量,对内打倒军阀,对外反抗帝国主义压迫。随着北伐的推
进。“革命外交”付诸实践。国民政府收回了海关附加税权力,收回了九江和汉口的英租界,又迫使列强接
受对关税主权的谈判。国共关系破裂后,蒋介石认为苏联处于列强的包围和敌对状态中,不大可能因为中
国强制收回中东路发动战争,因此,力促东北地方当局“收回中东路主权”。1929 年 7 月,张学良派军队占
领中东铁路,并将苏联在沿线地区的一些机构查封。
对此英美等国表示难以接受。法国驻美大使也认为,中东铁路是苏俄的产业。日本一直将满蒙视为其
核心利益,建议各国:反对中国单方面废止条约权利。在国际舆论一边倒的支持下,苏联态度非常强硬。8
月下旬,苏中两国在中国东北境内爆发武装冲突,中方一败涂地。国民政府不得不表示,中东路的局面按
苏联的要求,恢复到事件之前状态。
中东路事件后,列强共同抵制了中国废除治外法权的要求。“革命外交”陷入停顿状态。1931 年,九一
八事变发生,日本以“中国军队炸毁南满铁路”、日军“保护日本合法权益”为借口出兵时,美英各国同时
表示了对日本的同情,他们均认为这是又一起中东路事件,又是国民政府试图挑起事端,单方面废除条约
规定的日本在东北的权利的“革命外交”。
——摘编自李恩涵《北伐前后的“革命外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 1924-1931 年间,国民政府“革命外交”政策的主要特点及成败
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和日本对待南京政府“革命外交”所持的态度和采取的行动,并
简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
1.D2.C3.C4.C5.C6.B7.B8.B9.C10.A11.D12.B13.B14.D15.A16.A
17.(1)准备:发展内地军工企业;改善交通;增加国防建设费用。
背景: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2)举措:建立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统制经济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内迁。
(3)影响:提供了长期抗战的经济支持;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改变了全国工业的布局;造成了官僚资
本的膨胀;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8.(1)基本特点:爱国阶层主动抗争;国人广泛参与爱国运动;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相结合。
国际政治背景:十月革命的推动;巴黎和会对中国主权的严重损害。
(2)集中表现:反帝反封建成为人民的共同目标;国共通过大规模的社会动员推进爱国斗争。
重大成果: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3)分析:振奋了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得到极大张扬;中华民族为民族独立与解放共同奋斗;以中国共产
党为核心的人民革命力量发展壮大。
基本条件:民族觉醒;民族团结。
19.(1)特点:利用民众支持,借助革命形势的发展,主动打破不平等条约的限制与规定,收回国家权益,
订立新的平等条约。
意义与教训:部分收回国家主权,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群众支持,提高了国民政府的形象;引起了列强的
联合反对,甚至遭到一些国家的侵略(武装干涉),使得收回国家主权(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外交努力被迫
中断。
(2)苏联:由支持到出兵阻止国民政府的革命外交活动,因与国民政府关系发生变化,同时为保证自己在
东北地区的利益,制衡日本等国。日本:一直反对革命外交,维护和扩大其在华利益并伺机侵略中国。
(因本题可多角度回答,故表述清晰符合题目要求,可依实际情况给分,注意总分不得超出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