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冲刺三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
1.邝土元在《中国经世史》中指出:在唐代、地方收入,一部分分解到中央,另一部分保留在地
方。在宋代帅、宪、仓四司中,以漕使即转运使最为重要。地方财政都在转运使手中,由其把地方
全部财富转运到中央,地方更无储存。据此可知,宋代转运使的设立
A.增强了地方与中央的联系 B.削弱了地方威胁中央的物质基础
C.提高了地方政府行政效率 D.充实了中央财政使宋代政权强大
2.《宋史·职官志》记载“宋代初设通判之时,职权几与知州、知府无异,名为佐官,实际是共同
负责,甚至还是知州、知府的监视者。”由此可推断当时通判
A.主抓地方司法刑狱案件 B.掌握地方经济财政大权
C.单独掌管地方行政事务 D.兼地方行政和监察职权
3.宋太宗时期,宰相有 9 人,参知政事有 23 人,枢密使有 4 人,知枢密院事有 3 人,枢密副使有
12 人,同知枢密院事有 7 人,签书枢密院事有 5 人,三司使有 22 人,除去重复任职者,参与这个
宰相群体的有 55 人。宋太宗的这些措施
A.激化了君相间矛盾 B.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C.意在防范宰相专权 D.缩小了地方的行政权力
4.宋代路、州、县三个层级具有上下领属关系,但路一级诸监司(帅、漕、宪、仓)互相牵制,
事权分化,区划交叉,中心分离,没有单一的权力机构。可见,宋代地方制度
A.基于藩镇体制框架适度优化 B.消除了中央与地方间的矛盾
C.形成更有效的地方治理模式 D.制约了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
5.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写到:“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
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以下体现材料中“宋之于唐”一
切“因循承袭”的是
A.同中书门下平章事B.转运使 C.通判 D.三司使
6.宋太祖曾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亦未及
武臣一人也。”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的措施是
A.派文臣做知州 B.设置参知政事
C.设置枢密使 D.三司使负责财政
7.北宋初期,“事为之制,曲为之防”,对任何需要考虑的方面都事先制订了完善的制度,对于需
要预防的隐患都有了妥善的准备和安排。其中为防止唐末繁镇割据而采取的措施是( )
A.增设通判 B.崇文抑武
C.分割相权 D.强干弱枝
8.北宋宰相赵普认为:“今所以治天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
矣。”为此,宋初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是
A.设立三省六部 B.杯酒释兵权,文官担任知州
C.废丞相设内阁 D.设立军机处
9.忽里勒台是元朝的诸王大会,有选举大汗和决定军国大事的权力。汗位继承权或由先朝大汗生
前指定,或通过明争暗斗强取,但形式上总要召开忽里勒台,由诸王、贵戚推举,才能即汗位。这
说明元朝
A.政治制度带有朴素的民主色彩 B.君主专制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衰落 D.皇位嫡长子继承制进一步增强
10.下图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当时管理 E 区域的机构是
A.尚书省 B.中书省 C.宣政院 D.枢密院
11.在西夏崇宗、仁宗时期,从中央到地方,大兴学校,封孔子为“文宣帝”,求购儒家经典,对其
中的一些经典进行注释,并设立翰林院安置博学多才的儒士。这反映出当时的西夏
A.儒家文化与党项文化融合 B.自觉接受并学习儒家文化
C.儒家文化深入社会生活 D.文化政策由封闭走向开放
12.辽太宗时期迁移汉人和渤海人,使其居于“地沃宜耕植”的上京附近地区,同时还诏令“诸道
兵,仍戒敢有伤禾稼者以军法论”。材料表明辽朝
A.注重对农耕经济的保护 B.认识到仁政思想的重要性
C.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 D.由游牧文明转向农耕文明
13.宋朝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造成此种变化的根本
原因是
A.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B.门第观念的淡化
C.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D.商品经济的发展
14.下表是北宋的部分史料。由此可以判断宋代
内容 出处
宋初凡命士应举,不许有大逆人缌麻以上亲及诸不孝、
不悌、隐匿、工商异类、僧道归俗之徒
《宋史·选举志》
工商杂类,有奇才异行者,亦听取解。 《宋英宗(1063-1067)诏令》
凡今农工商贾之家, 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 《熙宁二年(1069)苏辙上书》
A.商人固有角色定位转变 B.工商皆本思想不断发展
C.实行了农商并重的政策 D.商人政治地位大幅提高
15.汉儒治经,偏重注解,名物古训;唐儒治经,上承汉儒,依注作疏。……不仅以“疑经”为背
道,而且以“破经”为非法。这反映了汉唐以来
A.儒家习惯于依注作疏 B.儒学面临着信仰危机
C.儒学扼杀了思想自由 D.儒学逐渐走向了僵化
第 II 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 II 卷的文字说明
二、材料分析题
16.变法改革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前进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国商鞅变法取得了很大成果,“富国强民”的法家政策在秦得到实现。秦国地理
位置优越,攻守均得其便,战国时期,国都未被他国攻破的只有秦国。秦国内部纷争较少,从秦
献公时起的 150 年中,献公、孝公、惠文王、昭王、秦王嬴政几代君主在位的年代比较长,内部
相对稳定。武王、孝文王、庄襄王在位时间短,但也没有因王位的继承而引起内部分裂。总之,
秦统一中国是顺应历史发展要求,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优势造成的结果。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实现统一的原因。
材料二:宏推行一系列汉化措施,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通婚……魏晋
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
是双向的甚至多向的。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
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根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阴法鲁《中国古代文化史》整理
(2)材料二中的“宏”是谁?请另举两例材料以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此次改革产生的深远
影响。
17.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汉朝之后的 1000 年,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伟大的黄金
时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被中国和西方许多历史学家称为最辉煌的朝代。对外国人来说,除蒙古人的元朝
这段短暂的时期外,唐朝比其他任何时期都更加开放。世界上与唐朝交往的国家和地区有七十多个。
丝绸之路上和平的使团、商队络绎不绝。中国文化那时就传播到了东罗马帝国、阿拉伯国家,同时
唐代的舞蹈、音乐、绘画、食品、服装、宗教也吸纳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将中华文明推向一个新的
高峰。
(1)根据材料一,从范围、内容、兼容等角度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材料二 暴力冲撞与和平交流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之间交往的主要方式。而暴力冲撞既带来
血与火的突难,又在客观上起到了传播文化、扩展文明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的观点,从下面几个事件找出符合观点的相关事件并进行分类。
靖康之变 岳飞抗金 党锢之祸 唐蕃会盟 安史之乱
和平交流: ;暴力冲撞:
材料三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若从黄帝时代算起,已有 5000 年。……自从产生以来就持续不
断、一脉相承的发展到现代。……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文明一经形成,就能够不断地吸收、
消化异质文明。中华文明的发展正是不断吸收、消化各异质文明的过程。曾有许多游牧部族进入中
原,甚至还取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不是中原人被迫接受少数民族的语言、习俗或畜牧经济,相
反,是少数民族政权自己总是被迅速、完全地封建化。
(3)材料三认为中华文明有何特点?据宋元时期的史实,举一例说明“少数民族政权己总是被迅
速、完全地封建化”。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隋代虽置三公,以高官不除。其秉国钧者惟内史(中书)、纳言(门下),而尚书令事
无不统,即不预机事,亦称政本之地。
——永璿《历代职官表·内阁》
材料二 唐制: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
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付门下。若可行,下又下尚书省,
尚书但主书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议事已定,德彝数反之于上前,由是有隙。时房玄龄、杜如晦新用事,皆疏瑀而亲德
彝,瑀不能平,遂上封事论之,辞指寥落,由是忤旨,猁瑀与陈叔达忿争于上前,庚辰,瑀、叔达
皆坐不敬,免官。(此后,李世民下旨:)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图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
失辄谏。
——《资治通鉴》
(1)与材料一相比较,材料二中唐代的三省中枢机构体制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三,说明唐代三省体制在运行中是如何体现“制衡”与“专制”的。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该体制。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少林寺钟楼前有嘉靖四十四年(1565 年)明皇室朱载堉所立的«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刻有«
混元三教九流图»,图中之人乍看如同一人,实为三者.这三个头像合在一起,加上合肩、合上身,
浑成一体,两手捧“九流混元图”,构成儒、佛、道三教及九流的“混元三教图”.
(1)结合上图分析,三教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和融合?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地方收入都被运送到中央,使地方没有足够大的物质力量
威胁中央,故 B 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的是财政问题,A、C 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转
运使的设立虽然充实了中央财政,但却导致地方积贫积弱,并不能使宋代政权强大,故 D 项错
误。
2.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宋代设立的通判职权几与知州、知府无异,甚至还是知州、知府的监视者,由
此可知,通判兼有地方行政和监察职权,D 正确;通判并不负责地方司法刑狱案件,排除 A;宋
代地方的经济大权由转运使掌握,排除 B;根据材料“甚至还是知州、知府的监视者”可知,
通判掌握地方监察,排除 C。
3.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宰相群体的数量较大,这有助于分散相权,防范宰相专权,C 正确;宋代
宰相群体数量多,削弱相权,不能激化君相矛盾,排除 A;宰相数量多容易导致推诿怠政,不
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 B;题干未涉及地方行政权力的变化,排除 D。
4.D
【详解】
根据“路一级诸监司(帅、漕、宪、仓)互相牵制,事权分化,区划交叉,中心分离,没有单一
的权力机构”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代的这种设置导致地方机构职权交叉,相互之间形成牵制,
从而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故选 D,排除 C;宋代吸取唐亡的教训,革除了藩镇,排除 A;“消
除了……矛盾”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 B。
5.A
【详解】
根据“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设同中书门
下平章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加强皇权,与唐朝的三省制相类似,故 A 项正确;BCD 项都不
符合题意。
6.A
【详解】
针对唐末的藩镇割据问题,宋太祖通过崇文抑武的政策来削弱地文的权力,其中派文臣做知州
便是这一政策的表现,故 A 项正确;BCD 项都是削弱丞相的权力的,与题意不符,排除 BCD
项。故选 A。
7.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末繁镇割据导致国家的动荡,严重威胁到了中央集权,因此宋代通过推
行崇文抑武的政策,削弱地方军事将领的权力,通过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等措施来消除唐末繁
镇割据的影响,故 B 项正确;ACD 项都不是为防止唐末繁镇割据而采取的措施,故可排除 ACD
项。故选 B。
8.B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宋初通过“杯酒释兵权,文官担任知州”削弱了武将的实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故选 B;三省六部制设立于隋唐时期,排除 A;丞相废除于明朝,排除 C;军机处设立于清朝,
排除 D。
9.A
【详解】
根据“形式上总要召开忽里勒台,由诸王、贵戚推举,才能即汗位”可知无论采取何种手段,在
形式上大汗都是推选产生的,由此可知元朝的政治制度带有朴素的民主色彩,故选 A;材料论
述的是元朝大汗的产生方式,不是对君主专制的限制,排除 B;CD 项与题意内容无关,无法体
现,排除。
10.B
【详解】
据图片信息“陕西行省、河南江北行省、大都”可知,这是元朝的疆域图,结合所学可知,统治
大都的机构是“中书省”,B 正确;尚书省是隋唐时期中央的执行机构,长官是丞相,A 错误;
宣政院是元朝管理西藏的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机构,C 错误;枢密院是中央最高军事机构,
D 错误。
11.B
【详解】
西夏作为少数民族,重视儒学教育,并重用儒士,说明其自觉接受并学习儒家文化,B 正确;
儒家文化和党项文化的融合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 A;材料仅仅涉及政府对儒家文化的重视,
无法得出当时儒家文化深入社会,排除 C;通过题干无法得出西夏文化政策的转变,排除 D。
12.A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辽太宗迁移汉人和渤海人到土地肥沃的地区,而且严禁伤禾稼,说明辽朝重视
农业的发展和保护,A 正确;仁政与提无关,排除 B;抑制土地兼并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
C;通过无感无法判断辽朝的社会转型,排除 D。
13.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迅速,推动了土地兼并的发展,因此出现了“贫富
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现象,D 正确;中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AB 错误;封建社会并未放松
对社会的控制,C 排除。故选 D。
14.A
【详解】
通过阅读表格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北宋初年禁止“工商异类”参加科举,到允许录取“工
商杂类”,再到工商业者纷纷转向读书科举,反映了宋代商人固有角色定位的转变,A 项正确;
材料并未体现宋代将工商业作为“本”业重视,B 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宋代实行了农商“并重”
的政策,C 项错误;宋代商人政治地位并未“大幅提高”,D 项错误。
15.D
【详解】
从材料可知,“疑经”成为了背道,“破经”变成了非法,反映出汉唐以来儒学逐渐走向了僵化,
思想专制进一步强化,D 项正确;材料并不强调依注作疏,排除 A;材料强调的是思想的僵化,
而没有体现信仰的危机,排除 B;材料体现的是儒学自身的发展,而不是儒学的影响,排除 C。
16.(1)原因:秦地理位置优越;秦内部相对稳定;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国强兵;人民渴望安定统;各区
域经济发展要求统一; 秦国远交近攻,采取了正确的政治军事策略。
(2)拓跋宏或北魏孝文帝。措施:鲜卑贵族迁都洛阳,籍贯改为洛阳;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
止鲜卑语,统一说汉语;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影响: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
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南
方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详解】
(1)原因:根据“秦国地理位置优越,攻守均得其便,战国时期,国都未被他国攻破的只有秦国”
得出秦地理位置优越;根据“秦国内部纷争较少”得出秦内部相对稳定;根据“秦国商鞅变法取得
了很大成果,“富国强民”的法家政策在秦得到实现”得出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国强兵;根据“总之,
秦统一中国是顺应历史发展要求,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优势造成的结果。”得出人民
渴望安定统;各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统一; 秦国远交近攻,采取了正确的政治军事策略等方面。
(2)根据“改鲜卑姓为汉姓”可得出是拓跋宏或北魏孝文帝。措施:根据“宏推行一系列汉化措施,
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通婚”并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可得出,鲜
卑贵族迁都洛阳,籍贯改为洛阳;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止鲜卑语,统一说汉语;将新改姓
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影响:根据“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最终促进了南北统
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可从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
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南方及隋唐盛世的
出现打下了基础等方面概括。
17.(1)①范围广泛;②内容丰富,涉及众多领域;③对外交往具有双向性,互相学习,相互
吸收。
(2)和平交流:唐蕃会盟。暴力冲撞:靖康之变;岳飞抗金。
(3)特点:悠久性;持续性;兼容性。举例:蒙古族进入中原,建立元朝,统一中国,大力推
行以汉法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或答辽、西夏、金的封建化制度建设也可)
【详解】
(1)根据“唐朝比其他任何时期都更加开放。世界上与唐朝交往的国家和地区有七十多个”得出
范围广泛;根据“中国文化那时就传播到了东罗马帝国、阿拉伯国家,同时唐代的舞蹈、音乐、
绘画、食品、服装、宗教也吸纳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得出内容丰富,涉及众多领域;对外交往具
有双向性,互相学习,相互吸收。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蕃会盟属于和平交流;靖康之变;岳飞抗金都属于暴力冲撞。
(3)特点:根据“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得出悠久性;根据“自从产生以来就持续不断、一脉相承
的发展到现代”得出持续性;根据“中华文明的发展正是不断吸收、消化各异质文明的过程”得出
兼容性。举例结合所学可知,蒙古族进入中原,建立元朝,统一中国,大力推行以汉法为主要
内容的改革。或答辽、西夏、金的封建化制度建设也可。
18.(1)不同:确定了三省各自的职权;确立了三省的运行机制;三省的权力相等。
(2)制衡:三省长官共同议事;宰相设置众多。
专制:议事过程发生分歧异议时,由皇帝最高裁定;派谏官驻阁监督。
(3)评价:使中央行政运行规范有序;集思广益,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分工明确,提高了政
府行政效率;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详解】
(1)不同:材料“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
则门下缴驳”体现的是确定了三省各自的职权、确立了三省的运行机制和三省的权力相等。
(2)制衡:根据材料“时房玄龄、杜如晦新用事,皆疏瑀而亲德彝,瑀不能平,遂上封事论之,
辞指寥落”可归纳出三省长官共同议事和宰相设置众多。专制:根据材料“猁瑀与陈叔达忿争于
上前,庚辰,瑀、叔达皆坐不敬,免官”可归纳出议事过程发生分歧异议时,由皇帝最高裁定;
根据材料“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图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可归纳出派谏官驻
阁监督。
(3)评价:结合三省六部制的影响进行分析即可,如使中央行政运行规范有序;集思广益,有
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分工明确,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19.(1)影响:儒释道三教在长期并存中,相互竞争,相互吸收对方的理念和原则,推动了三
派学说的发展,也推动了三教融合,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的内核。
融合:一、在中国文化中,儒、释(佛)、道三教经过历史不断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三教
合一”的概念,才有明代的《混元三教九流图》。二、三教融合的演化过程。汉代儒学成为正统
思想、西汉佛教传入中土、东汉道教产生。魏晋南北朝时三教并存,虽然彼此独立,但还是互
有影响(道教受佛教影响,建立起自己的神仙体系),这是三教合一的萌芽期。唐宋之后三教有
了意识形态上的融合(唐代统治者推行三教并行的宗教政策,佛教吸收儒学观念开始中国化、
宋代儒学吸收佛道思想而形成理学),开始相互借鉴,相互吸收,但此时还不算真正的融合,三
教彼此还是独树一帜。明朝时期,才真正算是三教合一。明太祖朱元璋首开三教合一之风气;
明成祖朱棣对儒、佛、道在观念上的融合也做出过贡献。明朝真正把三教合融合在一起,并让
其广为流传的,就要属心学大师王阳明。王阳明以程朱理学为基础,引入佛和道的思想,融会
贯通之后发展了心学,影响了整个明朝晚期的文化。
(2)原因:第一,专制集权的大一统社会政治体制的不断加强,需要-致的含有宗教形态在内
的社会意识形态,于是三教合一的呼声强烈。第二,三教在长期并存的过程中,为了自身的发
展,通过内质上的交流,彼此的认同不断加深,随着时间的推移,三教的真正合一就有了更充
要的条件。第三,中国老百姓在宗教.上一向是兼容并收的,三教把老百姓熟悉的东西调和起来,
推陈出新,老百姓是乐于其成的,这是促成三教合一的重要社会条件。
【详解】
(1)本题材料信息量相对较少,需要结合教材知识进行分析。本大题有两小问,第一小问问的
是儒释道三教相互影响和融合,第二小问问的是三教融合的原因。第一小问要从材料和所学知
识综合考虑,从材料中所给的混元三教九流图和儒释道相关信息可知本小问的出题方向,然后
结合所学的儒家发展演变过程、佛教传入中国的发展史、以及道教的产生与发展,从影响和融
合两个方面综合整理此小问答案。这一小问难度较大,需要对整个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全面把
握才能准确归纳出答案。
(2)第二小问要根据第一小问的结论分析原因。一般要从三个方面整理:首先要从统治者的角
度;其次从儒释道三教自身发展的角度;最后从老百姓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