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 学年高中历史上学期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
民主的潮流第十七课解放战争基础训练
一、单选题
1.口口口口标志着在解放战争进程中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口口口口”应为
A.中原突围 B.淮海战役 C.百团大战 D.挺进大别山
2.中国共产党把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转移到恢复和发展生产上来的会议是
A.中共七大 B.七届二中全会 C.中共八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3.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了不同的口号,这些口号推动了中国革命向前发展的进程。下列口号
中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的时候提出的是
A.“打倒列强,除军阀” B.“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C.“将革命进行到底”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4.解放战争第二年,人民解放军举行了全国性反攻。揭开战略反攻序幕的是
A.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 B.刘邓大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
C.东北解放军发动辽沈战役 D.人民解放军展开渡江战役
5.军旗和臂章是一支军队的象征,下列军旗或臂章代表的军队按名称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②④③ D.④③②①
6.毛泽东说:“我刘邓、陈粟、陈谢三路野战大军……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歼灭大量敌人,……使
蒋军处于被动地位,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该军事行动的“战略作用”是
A.解放军迫使国民党停止全面进 B.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C.解放军拉开战略决战的序幕 D.解放军基本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
7.下图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由此可知,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
A.全面内战爆发时 B.战略反攻开始前
C.三大战役进行中 D.渡江战役结束后
8.某学习小组以“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为题收集了下列相关史料,其中最能揭示历史本质的是
A.东北野战军使用的作战地图
B.淮海战役总前委成员合影照片
C.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总统府的新闻报导
D.解放区支前民工口述集
9.一位解放军指挥员在诗中写道:“四十昼夜风云,三千里路征程;雄师南下,跨陇海,越黄泛,铁骑饮
马长江滨;壮举谁为者,刘邓常胜军。”他描写的是
A.解放军渡江作战解放了南京 B.刘邓大军组织发动淮海战役
C.晋冀鲁豫解放军跃进大别山 D.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
10.据统治,淮海战役的第三阶段,参战兵力与支前民工的比例高达 1:9 当时人民提出 “倾家荡产,支援前
线,忍受一切艰难,克服一切困苦,争取战役的胜利”的口号。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华北和华东的农业基础良好 B.解放区基本实现“耕者有其田”
C.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D.人民被解放全中国的激情鼓舞
11.毛泽东在《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中指出:“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即以主力打到外
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 我军采取了某一重大行动。这
一行动
A.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B.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
C.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 D.使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12.阅读如图,材料所述“会谈”的地址是
A.北平 B.南京 C.重庆 D.延安
13. 军队名称反映了特定的时代特征。下列军队名称按出现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①八路军 ②国民革命军 ③人民解放军 ④中国工农红军
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②④①③ D.①②④③
14.1949 年 1 月 15 日,中央军委下达了《关于野战军番号改按序数排列的决定》,把原西北野战军改编为
“第一野战军”,把原中原野战军改编为“第二野战军”,把原华东野战军改编为“第三野战军”,把原东北
野战军改编为“第四野战军”。中央军委的这决定
A.旨在集中各区优势兵力消灭国民党主力部队
B.体现了突破地域限制解放全中国的战略需求
C.落实了七届二中全会夺取全国胜利的总方针
D.印证了中国共产党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决心
15.解放战争中,晋冀鲁豫野战军第 2 纵队司令员陈再道曾回忆说:“前几个月在冀鲁豫地区拉锯式的战斗,
打过来,打过去,有些地方,老百姓的耕牛、猪、羊、鸡、鸭几乎全打光了。地里种不上粮食,部队没饭
吃,怎么能打仗。……我们早一点打出去,就可以早一点减轻解放区人民的负担。”为此,中共中央做出的
决策与如图相符的是
A. B.
C. D.
16.电视剧《红日》,以 1947 年 5 月人民解放军在孟良崮(位于今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境内)全歼国民党
精锐军团张灵甫的七十四师为背景,通过众多英雄事迹而讲述的一个在中国战争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战役。
该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的
A.国民党全面进攻时期 B.中共战略反攻时期
C.国民党重点进攻时期 D.国共战略决战时期
二、综合题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蒋介石宣称“我们有空军、有海军,而且有重武器和特种兵”“如果能配合得法,运用灵活……
就一定能速战速决,把奸匪消灭”。国民党参谋总长陈诚宣称,六个月就可以解决共产党问题。6 月底,一
颗颗炮弹飞向中原解放区,内战全面爆发。
材料二 在 1946 年重新爆发内战的背后,是国民党执着地相信他们的优势兵力,以及共产党准确地估
计到了国民党的实际弱点。……1949 年的结局表明,不是苏联的援助比美国多(事实恰恰相反),问题在于
中国共产党能够动员和利用革命的潜力,国民党却办不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指出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的原因。
(2)“1949 年的结局”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方面的原因。
18.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挺立潮头,最终夺取革命胜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便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
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毛泽东《西江月·收起义》
材料二 1937 年 7 月 7 日,日本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日战端初启时,日本统治阶层认为只消
一个月日军便可“凯旋班师”,但由于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和直接推动,中国出现了抗日救亡的高潮并形
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是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使日本法西斯企图迅速征服申国的狂妄野心彻底破
产了。
——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卷》
材料三 经过了东北的辽沈战役、华东的淮海战役、华北的平津战役,国民党反动派剩下的最大的军
队就是放在长江以南的这一战线上,他们再没有比这更大的有组织的军队了。
渡江歼灭了敌人四十多万,就表示国民党再没有有力的抵抗了°这胜利在政治上表示了反动的南京政
府的灭亡。
——摘编自邓小平《从渡江到占领上海》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霹雳一声暴动”指的是什么事件?之后中国革命走上了一条怎样的道路?
(2)据材料二,指出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旗帜、推动者及其作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材料中所提及重大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中国共产党能够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宝贵经验。
19.1949 年 9 月 30 日,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纪念碑碑文写到:“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
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
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1)“三年以来”,解放军连续发动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请列举三大战役的名称。
(2)“三十年以来”,国共两党曾进行过两次合作,这两次合作分别取得了什么成果?
(3)“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中国是如何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参考答案
1.D2.B3.C4.B5.B6.B7.C8.D9.C10.B11.A12.C13.C14.B15.A16.C
17.(1)美国对蒋介石的支持和援助;蒋介石拥有优势兵力;认为能快速消灭共产党;国民党及其政权的
阶级性质。
(2)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一支坚强的人民军队;动员和利用革命的潜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18.(1)事件:秋收起义。
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或“工农武装割据”)。
(2)旗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推动者:中国共产党。
作用: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破产(学生如答“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亦可得分)。
(3)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渡江战役:国民政府覆灭。
(4)经验:坚持武装斗争;立足实际,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建立统一战线。
19.(1)辽沈、淮海、平津
(2)第一次: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第二次: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3)《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大大加深;《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