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三教案2.1巴黎和会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三教案2.1巴黎和会

ID:683747

大小:31.81 KB

页数:8页

时间:2021-04-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 1 课 巴黎和会 ★教学目标: 1、识记:被和会所排斥的国家;控制巴黎和会的三巨头;帝国主义参加会议的目的;帝国主 义在处置德国问题上的争斗和在中国山东问题上的勾结;《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特别关注有 关疆界问题和殖民地问题方面的规定。 2、理解:列强在巴黎和会上各自图谋背后的背景原因;巴黎和会与中国五四运动的关系;《凡 尔赛和约》的掠夺性与强迫性。 3、理解和约主要条款对德国来说是难以忍受的,以及难以忍受的原因所在;和约部分条款背 后所潜伏的危机因素。 4、利用现象与本质关系的原理,分析认识帝国主义大国在会上所提出的建议看似是为了和平, 实际却隐藏着充满私利的用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凡尔赛和约》的核心内容以及对和约的评价。 难点:对《凡尔赛和约》若干内容的理解;对《凡尔赛和约》的评价。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采用谈话导入法: 一战的硝烟已经结束,人们对和平的到来欣喜若狂,然而争夺并没有完全结束,然后指出:战 争仅仅是帝国主义解决政治问题的手段,它仅为实现政治目的奠定了基础。而外交是政治的延伸, 因而,争夺只不过从战场转移到谈判桌旁。 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第一幕:历史舞台,争锋再现 (板书)1、巴黎和会的召开: • 时 间:1919 年 1 月 18 日 历史巧合还是刻意安排?(调动学生探究气氛) (1)会议正式召开的时间和地点——1 月 18 日,凡尔赛宫 当年德国在凡尔赛宫举行德国统一仪式的时间是在 1871 年 1 月 18 日。法国人不仅把巴黎 和会的会址选在当年德国人耀武扬威的地方,而且还选在了德国人最值得庆祝的日子。法国人是在 以一种隐晦的方式来对德国人进行雪耻。 (2)会议结束和签字日期——6 月 28 日 正是 5 年前的这一天,奥匈帝国在德国支持下大举进攻塞尔维亚,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使人类遭到了空前的浩劫。今天,战胜国选在 5 年后的同一天让德国接受协约国对它的审判,算是 对德国人和奥地利人的战争失败的羞辱。 当法国人心情舒畅的感受这种“历史巧合”的时候,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若干年后,有一个 德国人在福煦车厢也导演了一幕让法国人心碎的“历史巧合”,这个人的名字叫希特勒! (板书)地 点:法国巴黎凡尔赛宫 • 目 的:处理战争的遗留问题 • 与会国:27 个战胜国,战败国与苏俄除外 • 操纵国:英、法、美 巴黎和会“三巨头”: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美国(总统威尔逊)。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老谋深算,能言善辩。被称为“狡猾的狐狸”:保持英国的优势,扩大和巩 固“大英帝国” 的版图;维持欧洲大陆均势;支持日本与美国争雄,利用美国遏制法国称霸。 法国总理克里孟梭,78 岁高龄,说话声音沙哑,政治手段狠毒,发言咄咄逼人,外号“老虎总 理”。曾以 18 次倒阁成功而著称。典型的复仇主义者:复仇,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重建在欧洲大 陆的霸权。 美国总统威尔逊。此人原是大学历史教授,后来当了校长,又当了总统,博学多才,工于辞令, 人称“百灵鸟”:“十四点原则”;插手欧洲;夺取世界霸权。 (导入材料)1.公开的和平条约,必须公开缔结…… 2.领海以外……必须保持公海航行的绝对自由…… 3.…尽可能地消除一切经济壁垒,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 4.…各国军备必须裁减至符合维持国内安全的最低限度。 5.对所有殖民地的要求做出自由的、坦率的和绝对公正的调整…… 14.为了大小国家都能互相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的国际 联盟。 ——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 引导学生思考:威尔逊提出这些主张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 第一点中的“必须公开缔结”,实际上就是美国要求“公开”,就是要打破英法企图私下瓜分世 界的企图。 第二点中的“航行的绝对自由”,实际上是向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提出挑战。 第三点中的“消除一切经济壁垒”,实际上是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翻版。 第四点中的“军备裁剪至”“最低限度”实际上是美国军事上弱于英法,希望充分发挥经济优 势。 第五点中的“对所有殖民地”“调整”实际上是想削弱英国殖民帝国地位。 第 14 点中的“成立一个……国际联盟”,实际上是美国想借这一倡议提出者的地位,充当这一 组织的领袖,从而实现攫取该组织实际领导权的目的。 教师进行进一步的升华:最后的真实目的是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 日本外相牧野,对涉及东亚问题争吵不休,毫不相让,对欧洲事务漠不关心。被称为“沉默的 小伙伴”:把大战中占领的中国山东和德属太平洋岛屿合法化。 (板书)2、焦点问题:对德国处置问题(斗争) (导入材料) 材料一:在巴黎和会上,法国以最明确的方式提出要求,主要有两点:第一,阿尔萨斯必须归还我们, 但归还是不应该象根 1815 年条约那样分割得支离破碎,应按照 1790 年前的边界归还我们.这样,我们 将在地理上以及矿藏上拥有萨尔盆地.”第二,法国政府希望看到莱茵河以西的领土和德意志帝国分 开,并成立一个类似缓冲国的国家.” 材料二: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认为:如果他(指德国)感到自己在 1919 年的和约中受到了不公正的 对待,它同样最终会从胜利者身上找到进行严厉报复的手段.……因此,正是为了这些原因,除不得已 之外,我强烈反对把更多的德国人从德国统治下交由某个其他国家统治.……在当前情况下,我认为 最大的危险是德国可能把他的命运同布尔什维主义连在一起…… 、 (板书) 1)法国:严厉制裁、肢解德国 2)英国:反对过分削弱德国,阻止法国称霸欧洲 3)美国:反对肢解德国,防范苏联,给法国确实的安全保障 3、重点问题:中国山东问题(勾结) (1)山东问题的由来:①一战期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派兵强占山东;“二十一条”承认日本在山 东的特权。②一战后,中国作为战胜国要求收回山东主权,日本则要把山东权益合法化。 (2)山东问题上的勾结:日本施压、英法支持、美国妥协。 (3)影响:五四运动爆发,中国代表拒绝签和约。 (导入:山东问题的由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扩展) ①1897 年德国派舰队强占胶州湾。清政府被迫同意将胶州湾租给德国,并允许德国在山东修 筑铁路、开采矿山等特权。山东成为德国的势力范围。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山东,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由于袁世凯 几乎全部承认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使得日本在山东的权利合法化。 ③1919 年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决定把德国原来在中国山东攫取的一切权利 交给日本。帝国主义的强权政治引发了“五四运动”。在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下,中国代表团拒绝 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④1922 年华盛顿会议期间,由于中国人民坚持斗争和英美反对日本独占中国而施加压力,日 本与中国在会外签订了条约,日本归还中国山东主权,胶济铁路由中国赎回。 介绍顾维钧:(1888——1985),著名外交家,早年赴美留学,24 岁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 学位,27 岁出任驻美公使,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使节。31 岁作为中国出席巴黎和会全权代表 之一,并向和会提出了取消 21 条,要求收回山东权益,并拒签和约。 “中国的孔子有如西方的耶稣,……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第二幕:尘埃落定,喜忧参半 《凡尔赛条约》或《凡尔赛和约》,全称《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 (协 约国)对战败国 (同盟国)的和约。协约国和同盟国于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经过巴黎和会长达6 个月的谈判后,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条约,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得到国际 联盟的承认后,于 1920 年 1 月 10 日正式生效。《凡尔赛条约》的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中国在五四运动后, 没有签署凡尔赛条约,但与德国另签订和约。美国则因其国会表决多数反对,所以也不签凡尔赛条约。 (板书)1、《凡尔赛和约》主要内容: (1)德国及其各盟国应承担战争罪责 (2)重新划定德国疆界:分西、东、南部三块。(教师以地图的方式向学生进行将 1914 年的 德意志帝国和 1919 年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版图进行对比) 西部: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 15 年后通过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 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 15 年。 关于法国占领萨尔区问题,要解释法国为什么执意要占据萨尔区的原因。法国代表提出阿尔萨斯必须归还, 并且依照 1790 年以前的归还,这意味着原属德国的萨尔煤矿区也将由法国控制,萨尔区的储煤量相当于法 国全国煤炭蕴藏量的 40%,而且还紧邻法国的洛林铁矿区,将两者联合起来,无疑将极大推动法国重工业 的发展,同时制约德国重工业的发展。关于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问题,指出这是对法国建立莱茵共和国方案 没有得到实现后的一个妥协的产物,在削弱德国国防力量的同时,也给予法国一定的心理安慰。 南部: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德奥永远不得合并;德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独立。 永远禁止德奥合并是防止这两个有着深刻历史渊源的国家合并后更为强大,威胁欧洲其他国家的安全。 关于德奥关系问题,说明这里隐含的协约国的深远意图:奥地利与德国在民族和历史上的密切联系,以及奥地利在 军事上受德国影响,也有较强的军事能力,所以,德奥的合并对它们的欧洲邻国来说,是一件令人害怕的事情。 东部:德国承认波兰独立,并将波兹南等一部分领土划给波兰。在东普鲁士同德国的本部之间 划出一条“波兰走廊”作为波兰出海口,德国交出但泽由波兰管理。 关于德波关系问题,要指出:战后波兰复国使得德国版图大为缩水,特别是“波兰走廊”的存在,将经 济发达的东普鲁士分割为一块飞地,其目的在于以波兰去牵制德国;使德国蒙受了领土、经济上的双重损失。 而这一安排是对德国领土的最大分割,是德国难以忍受的,也成为后来德国发动对波兰战争、挑起世界大战的最重 要的借口。 总之,《凡尔赛和约》让德国损失了 13%的领土(约 2.7 万平方千米)和 10%的人口(约 800 多万)。 (3)德国放弃其全部海外殖民地,全部以“委任统治”方式瓜分: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 由英、法、澳、日等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方式加以瓜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重要权益交给日本。 德国挑起战争的目的是要夺取更多的殖民地,但结果事与愿违,还丧失了自己原属的全部海外殖民地, 这对德国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心理打击。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英、法等国以“委任统治”的形式加以瓜 分,但对殖民地人民而言没有任何实质变化,此后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不断高涨。 根据《凡尔赛和约》,德属东非除卢旺达和布隆迪委任给比利时、基翁戈委任给葡萄牙统治外,大部分地区都 委任给英国统治。多哥分给了英、法两国统治,喀麦隆也被英、法两国瓜分。德属西南非洲交给南非联邦。新几内 亚岛的德属部分分给了澳大利亚,萨摩亚群岛分给了新西兰。日本则占领了太平洋中部的德国殖民地马绍尔群岛、 马利亚纳群岛和加洛林群岛。 关于“委任统治”的形式问题:解释“委任统治”的来历与基本内容。随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旧的 殖民体系再也无法按照原有的形态存在下去了,帝国主义不得不对其进行适当的改动,给殖民统治继续下去维持一 个法律依据。另一方面,由于这些殖民地宗主国大都是战败国的,当地人民都设想利用战败国的不利处境争取民族 独立,如果战胜国以不变的形式进入这些殖民地,不会被当地人民轻易接受,这迫使它们改变策略。委任统治的实 质,只不过是一种新的、更隐秘的殖民主义统治政策。 (4)限制德国军备:①德国不得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②陆军不得超过 10 万人;③不得拥有 军用飞机和潜水艇,海军只许拥有轻型战舰;④莱茵河东安 50 千米为非军事区,德国不得设防。 关于德国兵役制的问题:解释普遍义务兵役制的内涵,它是义务兵役制的进一步扩大,以全民为征兵对象, 所有适龄青年都要服役一段时间和普遍接受军事训练。这种兵役制常常与军国主义相联系,协约国禁止德国实行这 样的兵役制,目的是要约束德国军国主义的复活。 关于允许德国陆军拥有 10 万人:说明其目的是能够让德国资产阶级有足够力量镇压国内人民革命(当时出现 了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高涨局面),但这一数量的陆军,又不能满足德国对邻国发动侵略战争的需要。 关于不得拥有空军和潜水艇:说明空军和潜水艇被公认为是进攻性武器,是德国对外侵略战争的必备条件。 不允许德国拥有,无疑是防止它再次挑起战争的可能。 关于海军只能拥有轻型战舰:说明这样做既可以避免德国在海外的军事扩张,也避免了德国海军与英国海军 竞争。 关于莱茵河东岸非军事区问题:指出这是将法国所要求的与德国之间建立缓冲区的进一步扩大的举措,对德 国的进一步控制。 (5)赔款问题:规定在 1921 年 5 月 1 日前,由赔偿委员会确定赔款总额和赔款方式。 在此之前,德国应先偿付价值 200 亿金马克的物资,并承担占领军的全部费用。 说明由于这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复杂问题,政治家们难以讨论清楚。所以,会议没有对赔款总额和各国所 享受的比例等达成协议,但决定成立一个专门的委员会,在以后确定赔款总数和赔款方式。以后,根据协约国赔偿 委员会决定,德国共需赔偿2260亿马克(约合113亿英镑)且以黄金支付,后减至1320亿帝国马克。1 921年赔偿金额确定为49.9亿英镑,即1320亿马克。 2、评价: (1)性质:《凡尔赛和约》是一个强加给德国的苛刻的和约。 (2)积极性:缓解矛盾,初步建立新的国际体系。 和约在一定程度上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战胜国与战败国,也缓和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使它们 通过这个和约达成了利益的妥协,初步建立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体系。 (3)消极性:对德国过分的宰割,埋下了复仇的种子。(和约背后潜藏的新的危机) 《凡尔赛和约》是战胜国强加给德国的十分苛刻的和约,它并未能牢牢控制住德国,反而激起了德国对战胜 国的巨大仇恨,埋下了德意志民族复仇主义的种子,并为后来的希特勒所利用。和会一结束,德国复仇主义者便喊 出“打倒凡尔赛和约”的口号。尽管德国存在着领土丧失、军事上受限制、赔款等不利因素,但从潜力上讲,德国 仍然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一旦德国从战争的破坏中恢复过来,必然要求摆脱这个和约所强加的种种束缚。从这个意 义上来说,《凡尔赛和约》已在国际关系土壤中埋下了会滋生出罪恶的种子。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内容不多,主要讲解了巴黎和会上,各参会国的野心与意图;《凡尔赛和约》的签订。 我们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非正以的掠夺战争,掠夺是帝国主义国家的本性。巴黎 和会上,各参会国的野心与意图(中国提出正义要求除外),正是以掠夺为出发点的,因而在经过 五个多月的争吵中,最终签订了对德的《凡尔赛和约》,对德国进行全方位的处置,反映了列强在 和会上分赃的性质。 《凡尔赛和约》是战胜国强加给德国的十分苛刻的和约。对德国的过分处置,引起了德国民族 主义的仇恨,暗藏了德国复仇报复的种子,为日后希特勒上台打下了基础。同时,也奠定了战后战 胜国同战败国之间的矛盾,为下节课凡尔赛体系下的矛盾作了铺垫。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通过参会国的野心与意图来对《凡尔赛和约》的客观评价,理解日后法西斯 德国利用人民复仇的心理推行对外扩张的历史根源。 教学中,要把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的相关内容与本课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巴黎和会 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爱国运动的导火线,在中国人民的反对之下,北洋军阀政府派出的代表 团最终拒签和约,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的反帝斗争精神。 ★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你怎么认识《凡尔赛和约》? 答案提示:《凡尔赛和约》使德国丧失了 13%的领土和 10%的人口以及全部的殖民地。而严厉的军控,使德 国军备还不及周围小国的水平。如此残酷的掠夺和严厉的制裁,对于一个经济和军事能量都很大的资本主义强国来 说,是难以忍受的。一旦它从战败的阴影中恢复过来,它必然要寻找借口突破和约对它的束缚,而对德国这样一个 具有军国主义传统的国家来说,战争是其最惯用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靠《凡尔赛和约》维系的国际秩序,如 同建立在火山口上。 ⊙本课测评: 1、巴黎和会是为了什么目的而召开?谁在这次会议上起主导作用? 答案提示:帝国主义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在于宰割战败国,瓜分战利品,还要力争在战后新的格局中 促成有利于自己的安排。由于帝国主义处理国家关系的准则是实力政策,因此,实力相对强大的英、法、美三国主 导了会议的进程,广大中小国家仅仅作为陪衬。 2、《凡尔赛和约》埋下了哪些将会产生罪恶的种子? 提示:德国接受投降是希望得到体面的和平,而得到的却是残酷的掠夺和严厉的制裁。这对德国新政府、军 队和人民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必然激起社会性的普遍复仇情绪。而这种复仇情绪,在一个军国主义色彩浓厚的国 家里,很容易会与战争政策联系在一起,所以,复仇情绪将成为产生战争罪恶的种子。 ⊙学习延伸: 1、依据有关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主张如何处置德国?英国持这种主张的原因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英国在战争中付出了极大的经济代价,所以希望尽可能地掠夺德国,以得到补偿。但又反对过于 严厉地制裁德国。这是由于英国不能突破惯用的均势外交的平衡原则,不愿意由于过分制裁德国而使法国成为欧洲 霸主。此外,英国还希望一个有足够力量的德国,成为其反苏战略上牵制苏联的一个重要力量。 2.据有关资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法国的主张与英国有什么分歧?并说明其原因和理由? 参考答案:法国近代历史上,如在拿破仑时代反法同盟与法国的多次战争中,在普法战争中,以及在一战中, 法国多次遭到普鲁士和德国的军事打击,以致对德国存有难以抹平的心理恐惧。为了彻底消除德国未来的军事威胁, 自然要求最严厉地制裁德国,以至于提出了肢解德国或建立缓冲国的要求。另一方面,利用削弱德国的机会,法国 还可以建立欧洲的霸权,这也是法国要求最大限度削弱德国的目的之一。 本课测评作业:导学案上相关练习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