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 学年高中历史上学期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
民主的潮流第十六课抗日战争巩固训练
一、单选题
1.1944 年,美国总统罗斯福主张将中国列为“负责维持和平的四大国之一”。罗斯福作出上述决定主要是因
为
A.中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B.中美建立了友好关系
C.中国顽强抗击日本侵略 D.中国实力大大增强
2.“他们的鲜血和生命粉碎了日军三月亡华的狂妄构想,为国家争取了 90 天时间。并且改写了中国军人的
形象……对整个国家的存亡而言仍可以是一场胜利。”这一论述评价的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枣宜会战
3.“十四年抗战”逐渐成为国内史学界的共识,凸现了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下列
史料,最能印证它的是
A.九一八事变后不久,日军在长春活埋了 200 多人
B.1931 年到 1935 年,我军在东北共伤亡 169660 人
C.1933 年到 1937 年,中国完成了沿海要塞区的建设
D.中国迫使美英在 1943 年宣布废除对华不平等条约
4.以下是不同时期《大公报》关于中国共产党的评论。《大公报》态度的变化反映了当时
A.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B.人民呼唤和平民主建国
C.社会性质发生重大转变 D.国共力量对比开始逆转
5.《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
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
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A.甲午战争爆发 B.中华民国建立
C.抗日战争爆发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抗战前,中共在其领导下的地区实行苏维埃制度,全部权力“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
众”。1939 年,《陕甘宁边区选举体例》规定:“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
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之区别,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反映出,陕甘宁边区政府
A.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B.推动国共合作实现
C.实行统一战线政策 D.实践武装割据思想
7.1942 年 1 月,美、英、苏、中领衔签署二十六国联合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成立。中国《中央
日报》社论称:“在今日整个世界之中,我们已是四强之一,中美英苏不但是现在反侵略阵线的四大主力,
并且是未来重建新世界的四根支柱。”这说明
A.中国当时已经战胜了日本法西斯 B.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各国联合是反法西斯斗争的关键 D.抗日战争极大提高了民族凝聚力
8.从下表中,你可以获得的正确历史信息有:《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表》
战场名称 开始时间 终止时间 小计
欧洲战场 1939 年 9 月 1 日 1945 年 5 月 8 日 4 年 8 个月零 8 天
苏德战场 1941 年 6 月 22 日 1945 年 5 月 8 日 3 年 10 个月 17 天
太平洋战场 1941 年 12 月 8 日 1945 年 9 月 2 日 3 年 8 个月 26 天
中国战场 1931 年 9 月 18 日 1945 年 9 月 2 日 13 年 11 个月 16 天
苏联对日作战 1945 年 8 月 9 日 1945 年 9 月 2 日 25 天
①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世界各国人民协同
作战的结果 ③中国人民最早开始了反法西斯战争 ④苏美对日作战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A.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9.1938 年 4 月,毛泽东等致电八路军前方将领:“在河北、山东平原地区广大地发展抗日游击战争是可能
的,而且坚持平原地区的游击战争也是可能的。”这种判断主要是基于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壮大 B.正面战场牵制着大量日军
C.抗日斗争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抗日武装熟悉地理环境
10.1937 年 8 月 9 日,上海虹桥机场发生了个别日本军人和中国机场保安队之间的冲突,双方互有死伤。
蒋介石借此明确告诉国民党领导人:“在北方打仗,国际上是不大注意的;上海是一个国际市场,在上海打
仗,就容易引起国际注意”这表明蒋介石
A.希望速战速决争取战略主动 B.理性地看到了中日战争结局
C.寄希望于国际社会出面干预 D.坚持抗战到底的决心和意志
11.据载,山西太原有个前清举人叫刘大鹏,辛亥革命后他仍以清代遗民自居,拒不承认民国,直到民国
二十六年才承认自己是中华民国人。促使刘大鹏思想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日本全面侵华,全民族抗战实现 B.国民革命运动的推动
C.中华民国的建立 D.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12.有学者认为:“地方主义不为国家效劳,还在面临外来威胁时造成地区间争夺,使得国家衰落,改变这
种困境的是 1937 年后日本的全面入侵,民族主义被赋予了一种具体而又明确的内涵。”该学者试图提出的
主要观点是
A.全民族抗战促进了中央和地方的整合 B.帝国主义侵略加剧地区间对抗
C.地方主义是造成国家衰落的主要原因 D.近代民族主义观念开始形成
13.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极大的历史灾难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最重要的补
偿是
A.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B.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
C.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力量 D.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14.1932 年共产国际向中共明确指示只有推翻国民党政府,才能真正进行民族战争。但在 1935 年又要求中
共同包括国民党在内的各党派采取联合行动,争取建立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统一战线。这一转变
A.有利于中共开展土地革命 B. 有助于联合抗日局面形成
C.推动国民大革命的兴起 D.壮大反抗国民党的力量
15.1939 年 11 月,日军第 11 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指出:“敌军抗日势力之中枢,不在于中国 4 亿民众,亦不
在于政府要人之意志,而只在于以蒋介石为中心,以黄埔军官学校系统的青年军官为主体的中央直系军的
执日意志。只要该军存在,迅速和平解决有如缘木求鱼。”冈材宁次意在强调
A.日军始终把国民党视为抗战的主要力量
B.此时国民党中央军的抗战意志十分顽强
C.中共军队在抗战初期尚未进行积极抵抗
D.中国并没有建立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
16.杨奎松在《抗战燃起中国现代国家梦想》认为:“抗日战争使近百年饱受分裂之苦的中国重新统一起来,
它自然也就促进了国民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心和参与,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抗日战争“成
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主要是因为抗战胜利
A.实现了民族独立 B.增强了民族意识 C.促进了民族平等 D.建立了民族国家
二、综合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
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引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一》
材料二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1937 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
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
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
——摘编自 1945 年 9 月 5 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材料三日本在 1945 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
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苏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这样。
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
——引自 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
材料四 2014 年 2 月 27 日下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将 9 月 3 日确定为中国
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 12 月 13 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摘编自新华网快讯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该条约对近代中国造成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列举日军侵华罪行。
(3)材料三中作者认为日本战败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此观点全面吗?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4)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决议中把 9 月 3 日确定为纪念日的认识。
18.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
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
美国学者张馨保在《林钦差与鸦片战争》中指出:“……当两种各有其特殊体制、风格和价值观念的成
熟的文化相接触时,必然会发生某种冲突(鸦片战争)”。
材料二: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
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材料三: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
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
饬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1)概括指出材料一中关于鸦片战争起因的观点分别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两种观点进行简要评价?
(2)结合抗日战争的史实,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二的观点?
(3)依据材料二、三,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19.2015 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 周年。70 年来我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以缅
性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87 年 7 月 7 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成开馆,坐落于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馆
正前方抗战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 7 块草坪,寓意七
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
——李泽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铭记日军侵华历史》
材料二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
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铭文节选)
材料三 为纪念抗战胜利 60 周年,中国邮政发行纪念邮票(小型张)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依据。
(2)材料二中“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什么?分别举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一个战役,以彰显中
国人民在抗战中“捐躯洒血,浩气干云”的气概。
(3)材料三中纪念邮票展现了怎样的时代内涵?抗战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4)综观中国的抗战纪念,形式越来越丰富,规格越来越提升,内涵越来越深刻,这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
1.C2.A3.B4.A5.C6.C7.B8.B9.C10.C11.A12.A13.B14.B15.B16.B
17.(1)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罪行:制造事变,发动侵略战争;进行血腥殖民掠夺;实行奴化教育等。
(3)原因:美、苏出兵;观点:不全面;
理由: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海外华侨大力援助;国际友人的支持和援助等。
(4)认识: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
次完全胜利;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18.(1)观点:费正清认为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拒绝与英国发展平等国家关系,张认为鸦片战争
的根本原因是中英两国文化相互冲突。
评价:两人对鸦片战争的认识都是错误的,掩盖了英国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市场的根本目的。
(2)政治基础: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基础: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正面战
场抗击日军。
(3)主要: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
次要:世界反法斯西力量的沉重打击(苏、美、英等国对日宣战);美国对日本投放原子弹
19.(1)依据: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局部抗战开始;1945 年日本投降结束。
(2)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战役:淞沪会战(或太原会战;徐州会战等);
百团大战(或平型关大捷等)。
(3)内涵:捍卫和平与正义。
意义: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贡献。
(4)意义:尊重历史(铭记历史);复兴中国;维护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