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本必修3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单元测试卷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版本必修3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单元测试卷

ID:683725

大小:275.01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1-04-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 20 小题) 1.近代中国人在探索救国道路时做过多种选择,其中首先主张走“俄国人的路”的是( ) A. 李大钊 B. 陈独秀 C. 孙中山 D. 毛泽东 2.下列对李鸿章的评价,与清政府立场相近的是( ) A. “为破屋子修修补补的裱糊匠” B. “未改变中国之现状,未带领中国走向富强” C. “中兴名臣……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 D. “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3.下列对“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主张理解正确的是( ) ①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②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 ③其中的“技”重点是指军事技术 ④已经对 中国的落后有了充分认识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 4.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指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 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这说明早期维新派( ) A. 已经与儒家学说占主导的传统文化决裂 B. 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 注意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先进性 D. 力主实行维新变法 5.洋务运动时期,恭亲王奕认为“中国所当学者,固不止轮船、枪炮一事,即以轮船、枪炮而论, 雇买以应其用,计虽便而法终在人……一则权宜之策,一则久远之谋”。他所说的“久远之谋”指的 是( ) A. 设立外务部开展近代外交 B. 引进西方轮船、枪炮制造技术 C. 从学习“西艺”到学习“西政” D. 建立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 6.“我所认识的中国人之中,只有李鸿章比较热心改革,他具有最进步的思想。”(参与镇压太平天国 运动的“常胜军”首领戈登语)对这里“最进步的思想”的正确理解是( ) A. 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巩固清朝统治 B. 改革封建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C. “师夷长技以制夷” D. 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 7.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说,“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这说明他认为西 方近代文明的长处主要在( ) A. 文化方面 B. 政治方面 C. 经济方面 D. 军事方面 8.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存在内在一致性的根源在于( ) A. 同属资产阶级自由化 B. 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 C.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 D. 民族危机的产物 9.“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 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卖的,不是批发的。”符合上述材料描述的人物是 ( ) A. 林则徐 B. 曾国藩 C. 洪仁玕 D. 康有为 10.“鸿章当功名鼎盛之时,自恃过高……以为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制度,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 者惟枪炮、轮船、铁路、机器。故练兵不知有兵之本,筹饷不知有饷之源,支支节节,终无所成, 皆由所取。”(孟世杰《中国近百年史》)作者批评洋务派( ) A. 骄傲自大,为个人捞取私利 B. 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 C. 无勇气突破保守势力的阻碍 D. 以军事为重点,忽视民用工业 11.下列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解释较为全面的是( ) A. 把传统的封建制度作为立国之本、发扬光大 B. 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C. 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来抵抗外来侵略 D.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 12.“但是任何一种改革运动要想在中国得到广泛的支持,首先必须借助于外国,改变老一套办法, 并在哲学上找到根据。这种根据还得从孔孟之道里去找,因为那仍然是中国统治阶级信仰的命根 子。”(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这可以用来诠释( ) A. 抵抗派的师夷制夷思想 B. 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C. 维新派的维新变法思想 D. 革命派的民主共和思想 13.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 ) A. 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 B. “民主”“科学”口号的提出 C.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的发表 D. 《青年杂志》的创刊 14.康有为奏章中往往采取在“中体”中借用西学的“移花接木”之法,给光绪帝讲“心当变法”的道理, 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康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 ) A. 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政治学说 B. 为变法披上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 C. 将西方的政治理论和实践中国化 D. 用儒家经典解释西方政治学说 15.1920 年 8 月,在上海出版的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堪称“红色中华第一书”,初版的千 余册立即销售一空,又应读者要求于同年 9 月重版。至 1926 年 5 月,此书已相继印行 17 版。这表 明当时( ) A. 中国人由此开始接触社会主义 B.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 C. 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成为时代主题 D. 中国知识界普遍接受马克思主义 16.在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中,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看法完全相反的一组是( ) A. 抵抗派和洋务派 B. 顽固派和洋务派 C. 维新派和革命派 D. 洋务派和维新派 17.甲午战争之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流行用语,在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及创 会的口号,然而新式学堂及学会的教学内容与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或新学。形成这一现象的 原因,最可能是因为新式学堂及学会的创办人( ) A. 多半是接受西方新式教育的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较为陌生 B. 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它会阻碍西学的发展 C. 多为外国人士或在华传教士,自然会偏重于西学或新学的引介 D. 多以“中学为体”作为对付保守势力攻击学堂及学会的挡箭牌 18.作为一种寻求“制夷”之策与挽中国于危亡的开放思想,鸦片战争后的“开眼看世界”思想的着眼 点是( ) A. 新思想新文化 B. 历史地理方面 C. 社会制度方面 D. 军事技术方面 19.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 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这表明中国“向西方学习”进入哪个阶段( ) A. 物质技术 B. 政治制度 C. 思想文化 D. 实业教育 20.19 世纪末,康有为提出的救国图存思想的核心是( ) A. 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为富国之本 B. 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C. 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D. 用民主取代专制,用科学扫荡迷信 二、非选择题(共 5 小题) 21.根据表格中图片和文字信息,完成表格中的空档和后面的问题。 ⑨据以上材料,分析说明近代中国思想发展演变的基本特点。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始于 1915 年秋的初期新文化运动尽管在思想内容和思想方法上存在弱点,但是,如果没有它 对封建主义正统思想——孔学的批判,人们就不能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就不能为以后新文化运 动中的左翼接受、并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准备适合的土壤……当然,孔学有其历史作用。如习 近平总书记所讲,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而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所包含的并已融入中华民族精神的大量的人类智慧成果,在影响和塑造中国人,维系社会的长 期稳定和有序发展,影响中国和世界未来发展方面,起过重要历史作用。 ——梅荣政《对当前几 种错误观点的评析》 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中“新文化运动在思想内容和思想方法上存在弱点”的观点,并简要指出儒 学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 世纪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基本上承袭此概念,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的古典时期曾高度繁荣, 而到中世纪时却衰败湮灭,直到此时才获‘再生’与‘复兴’,因此得名。但此时的文化并非古典文化 的简单恢复,而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反封建斗争的反映,故此名称没有把这个时代充分地 表达出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材料二 (启蒙运动)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让自然 界自然地发展。……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 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 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 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 ……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全球通 史》 材料三一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鲁迅为青年开出的“必读书目”是:“少看或 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鲁迅的《拿来主义》喊出了对待外国文化最响亮的口号:“拿来!”“没 有拿来的,文艺不能成为新文艺………”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另一位巨子沈雁冰(茅盾)五四时期主 持《小说月报》时认为,最要紧的工作是对外国文学的切切实实的译介工作,他开列了西方从古 典主义、浪漫主义到写实主义的几百部名著,并身体力行积极从事外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工作, 以此来救治中国古典文学“主观的向壁虚造”等弊病。陈独秀“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 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的”,“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 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重视塑造国家文化形象》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原因。 (2)依据材料二,简述启蒙运动“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的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判断中国新文化运动在对待传统文化上的态度,分析出现这种态度的 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24.19 世纪 60 年代起,洋务派提出并实践“中体西用”思想。多年来,学术界对此评价不一。阅读下列 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多年来对洋务运动持否定论者强调,洋务派的动机“很坏”,结局是“彻底破产”。史运芹等人认 为,“中体西用”理论存在深刻的矛盾。本来“体”和“用”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洋务派要用资本主义 的“用”来维护封建主义的“体”,是注定不会成功的。它严重削弱了它与传统观念相抗衡的力量,也直 接决定了在此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洋务运动 30 多年“欲富而不强”的悲剧性结局。19 世纪末,“中体西 用”思想日益成为社会变革的障碍。 ——《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问题研究综述》 材料二 陈旭麓指出:洋务派所处的时代,多是顽固不化的世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除封 闭,引入部分资本主义文化,洋务派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为前 提,“西用”在中国是落不了户的。它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虽然力量有限,但终究打开了 缺口,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评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 逻辑性强。150 字左右)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后期至清初和晚清时期书籍翻译对比 比较两时期书籍翻译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两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所指出 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理由合理充分)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走“俄国人的路”是指走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是李大钊。故 A 项正确。 2.【答案】C 【解析】注意题目的要求“与清政府立场相近”,清政府的立场,首先是从维护清朝统治的角度来思 考,“庶不愧社稷之臣”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故 C 正确。 3.【答案】C 【解析】“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其思想是“中体西用”的表现,属于器 物层面的主张,没有看到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落后。 4.【答案】C 【解析】郑观应属于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A 项属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想,B 项属于地主阶级洋 务派的思想,D 项属于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早期维新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 论,但由材料可知,他们已经注意到西方的“体”即政治制度的先进性,故答案为 C 项。 5.【答案】D 【解析】材料中“计虽便而法终在人”是解答关键,说明作者认可人才的重要作用。洋务运动中与之 相关的措施主要是 D 项。 6.【答案】A 【解析】由“李鸿章”可得知“最进步的思想”指的是洋务运动中的“中体西用”思想。B 项是维新派的 主张;C 项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主张;D 项是资产阶级的主张。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的“战舰”“火器”“练兵之法”等关键信息 可知,魏源看到了西方军事方面的先进。 8.【答案】C 【解析】经济为政治服务。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 9.【答案】B 【解析】材料说明此人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即器物),同时又难以摆脱旧的传统。由此可 判断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B 项正确。 10.【答案】B 【解析】材料中李鸿章认为中国的封建制度比西方优越,只是在军事方面落后,因此只需要采用 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而拒绝政治制度的变革,这符合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作者批评洋务派在其 指导下“终无所成”,故 B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李鸿章捞取私利、缺乏魄力,故 A、C 项错误; 洋务运动以军事为重点,发展民用工业辅助它,故 D 项错误。 1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 中体,另一方面是西用。“中体”指中国的封建制度是前提,“西用”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A、C、 D 三项只是说了其中一个方面。 12.【答案】C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两个关键信息“首先必须借助于外国”,即学习西方,“这种根据还得从孔孟 之道里去找”,即运用中国的传统思想来论证学习西方的必要性,师夷制夷思想与题干“这种根据还 得从孔孟之道里去找”不符,故 A 项错误;中体西用思想也没有运用中国的传统思想来论证学习西 方的必要性,故 B 项错误;康有为维新变法的思想把西方政治学说同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打着 孔子的旗号来宣扬维新变法的思想,故 C 项正确;民主共和思想与题干“这种根据还得从孔孟之道 里去找”不符,故 D 项错误。 13.【答案】D 【解析】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14.【答案】B 【解析】康有为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使光绪帝能够接受变法,故将孔子的儒家思想与西方政治 学说结合起来,目的在于宣传维新变法思想。A、C、D 三项说法均不符合题意。 15.【答案】B 【解析】中国人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是在十月革命后的 1918 年,李大钊第一个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 义,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性读物)的一版再版,恰好说明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故 B 项正确;材料无法表明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成为时代主题,况且 当时也非资产阶级而是封建的北洋军阀掌权,故 C 项错误;材料表明印刷数量并不多,不足以说 明中国知识界普遍接受马克思主义,故 D 项错误。 16.【答案】D 【解析】A 项中地主阶级两个派别都只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学政治制度;B 项中都主张维护 清朝统治,不同之处在于是否利用西方先进技术;C 项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维新派主张 君主立宪,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D 项中洋务派主张只学技术,不学政治制度,而维新派主张学习 西方政治制度。故正确答案为 D 项。 1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思想主张的理解能力。“中学”是指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 儒家学说;“西学”是指近代西方的先进科技。“西学”为“中体”服务,新式学堂以“中学为体”为挡箭牌、 掩人耳目。 18.【答案】D 【解析】林则徐、魏源作为地主阶级抵抗派,他们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所惊醒,提出了“师夷长技以 制夷”的主张,当时他们对西方的认识尚局限于军事技术方面。 19.【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表明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 20.【答案】B 【解析】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与选项 B 相符。A 项是洋务派的主张;C 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 的主张;D 项是资产阶级激进派的主张。 21.【答案】①地主阶级知识分子;②“师夷长技以制夷”;③洋务派;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或 “师夷长技以自强”);⑤维新派;⑥主张维新变法(君主立宪制);⑦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先进 知识分子);⑧民主科学或马克思主义;⑨学习西方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不断深入。 【解析】 22.【答案】弱点: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些激进人士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的否定与肯定,易导致民 族虚无主义或全盘西化;新文化运动前期,先进知识分子以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为主,未与群 众运动相结合。 地位: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人类的智慧成果;儒学影响 和塑造国人性格,在维系社会稳定和有序发展等方面具有深远影响;儒学走向世界,成为宣传中 国文化的重要渠道,也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影响中国和世界的发展。 【解析】第一小问弱点,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即对东西方文化认识的片面性和缺乏群众基础 的史实进行论证即可;第二小问地位,结合儒家思想内涵对中华民族精神、中华传统文化、对社 会稳定和整个人类社会的积极作用回答。 23.【答案】(1)态度: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反对封建宗教神学。 原因:基督教会垄断文化;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古希腊罗马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2)传播了自由和平等思想,抨击天主教会,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基础,宣扬“人民主权”思想, 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3)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传统道德和过去的文学都持否定态度。 原因:中国新文化运动中,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学说历来受到封建统治者的重视, 中国的封建统治势力十分顽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尊孔复古更加变本加厉。因此,旧的东西影 响很深,不矫枉不能过正,当时的激进民主主义者们采取了这种极端的做法,对我国的传统文化 绝对否定。 (4)态度: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保持传统文化特色、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对待 外来文化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解析】本题以东西方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为切入点,通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中国的新文化运 动对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考查了三次思想运动的主要特点,通过归纳概括,总结认识如何对待传 统文化,题目的切入点较为新颖,但是考查的知识很基础,回答比较容易。 24.【答案】观点一,基本否定。从目的上看,洋务派实践“中体西用”,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专制统治, 阻碍社会进步,因而是反动的,落后的。从结局看,不变革落后的制度而企图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 实现国家富强,是不能成功的,甲午战争的失败就是证明;19 世纪末,在资产阶级政治运动迅速发展的 情况下,“中体西用”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观点二,基本肯定。洋务派维护“中体”,在当时顽固势力非常强大的情况下,这是一种减少革新阻力的 策略,其主要目的是实现国家富强,是进步的。洋务派引进西学,兴办近代事业,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引进西学,冲击了传统文化,启迪人们探索世界,促进了思想解放。(任选一种观点作答即可) 【解析】本题属于探究性试题,答案具有开放性,言之成理即可。 25.【答案】示例(1)特点:明末清初主要翻译西方科技书籍。晚清时期主要为外国法学著作、自 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书籍。 原因:传教士在中国为推广教义,宣传介绍西方;鸦片战争后,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清政府面临大量的国际交涉;洋务运动推动的军事变革的需要;外国传教士大量来华和中国知识 分子爱国心的驱使。 示例(2)特点:明末清初译书具有双向性交流的特点;晚清时期,则主要是国人翻译西方书籍。 原因:传教士在中国为推广教义,宣传介绍西方,同时向西方介绍中国;中国开始学习西方,因 此大量翻译西方书籍。 示例(3)特点:明末清初主要是传教士译书;晚清时期译书大多为传教士和中国学者合作而成。 原因:传教士在中国为推广教义;清政府面临大量的国际交涉;洋务运动推动的军事变革的需要; 外国传教士大量来华和中国知识分子爱国心的驱使。 【解析】第一小问不同,依据材料“翻译者”“内容”信息进行概括即可,明末清初主要翻译西方科技 书籍,具有双向性交流的特点;晚清时期主要为外国法学著作、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书籍,主要 是国人翻译西方书籍;第二小问原因,可以结合“明后期至清初”和“晚清时期”的阶段特征,从经济、 政治、对外交流等方面回答即可。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