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 3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单元训练
一、单选题
1.阎宽在《温汤御毬赋》中写到唐玄宗亲率“勇士”在华清温泉打毬,并下诏明示:伊蹴鞠之戏者,盖用
兵之技也:武由是存,义不可舍。其他史籍也有关于多位帝王亲自上场打马球的记载。于是这项运动在民
间日渐兴盛起来。据此可知,在唐代
A.宫廷追求奢靡之风 B.勇武等精神受到了推崇
C.马球运动源于战争 D.民间生活文化丰富多样
2.下表为有关中国古代史上“缠足”的时序年表,由此可知
A.市民阶层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B.统治阶级喜好影响社会习俗
C.缠足因宋代理学出现而兴起 D.“金莲崇拜”的主要原因是外族入侵
3.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记载:“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鸡卵,内白皮黄……
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洗腻衣,洁白如玉。”此说法成为土豆传入中国的重要证据。据此可以得出
的结论是
A.孤证不立,该书不能成为土豆传入的证据B.土豆传入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C.中外贸易扩大推动了土豆的传入 D.当时国人物质生活深受西方影响
4.宋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之所以备受史学家关注,主要是它反映了
A.当时绘画艺术题材的广泛 B.画家技巧、风格的日趋成熟、完善
C.城市手工业、商业发展繁荣 D.人们对风俗画的喜爱程度高
5.在甲骨文里,“帝”字形所象的是架起木燃烧的样子,表祭祀最高天神的褅祭,属专用动词,后演变为
单指被祭祀的最高天神——天帝,成为名词,再从指最高天神发展成人间的最高统治者。“帝”的字意演
变说明
A.人神共治是中国特有文化 B.汉字是文明的载体
C.君权神授催生了天人关系 D.皇权源于宗教祭祀
6.古希腊智者学派特别强调人的价值。他们的思想体现了
A.现代主义 B.人文主义 C.印象主义 D.禁欲主义
7.清朝郑燮的《墨竹图》,写修竹数竿,顾盼有情,疏爽飞动,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傲气风骨让人感慨。
这种借物抒情,表现自我,追求神韵意趣的绘画是( )
A.原始岩画 B.汉代帛画
C.中国文人画 D.民间绘画
8.“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
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提出上述言论的思想家是
A.李贽 B.王夫之 C.黄宗羲 D.顾炎武
9.唐朝时已出现白瓷,邢窑白瓷名满天下。《匍说》记载:古代烧制白瓷,必先用磁石在釉水中搅动,吸
走铁屑,这样烧制出的白瓷才不会有黑斑,这种方法开创了现代磁法选矿的先河。这表明
A.中国古代科技推动手工业发展 B.中国古代制瓷业非常的兴盛
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 D.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
10.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
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最能体现此“二元性”的分别是
A.风俗画和文人画 B.话本和小说 C.汉赋和唐诗 D.元曲和傩戏
11.西汉晚期,政府在蝗灾旱灾之后,对疾病患者进行隔离;南北朝时期,南齐政权设立了专门的病人隔
离机构;隋唐时期,设有“病坊”机构收治病人。这些措施表明当时
A.医疗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B.民众防疫意识显著提高
C.疫病防治受到政府重视 D.卫生防疫体系已经建立
12.有研究表明:殷卜辞中绝大多数都是人们在求取神的庇护,是对于神灵的祈祷和贞问;而到了西周时
期,彝器铭文则多载人事,多与当时的战争、政治、册封、训诰有关而少言神灵。这一变化过程表明
A.封建王权统治的不断加强 B.青铜器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C.汉字的人文传承功能增强 D.铭文较卜辞史料价值更高
13.蹴鞠为中国古代的足球运动,盛行于宫廷和民间,宋人记载“举目则秋千巧笑,触处则蹴鞠疏狂”,
下图为元代钱选所绘《宋太祖蹴鞠图》。这说明
A.艺术创作源于一定的社会现实 B.绘画如实再现历史场景
C.现代足球运动起源于古代中国 D.古人普遍重视体育锻炼
14.下图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与该发明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是利用磁铁在地球磁场中的南北指极性而制成的指向仪器
②大约出现在战国时期,是将天然磁石经人工琢磨后制作而成
③勺子在盘上自由旋转,静止的时候,勺柄就会自然指向南方
④《韩非子》中提到过这种指南仪器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5.任伯年(1840 年-1896 年),清末上海著名海派画家,曾在教堂所办图画馆学习素描、水彩。《藤竹水
仙图》(如图)为其代表作,这幅画既有传统写意花卉的韵味,又结合色相、色调和明暗度的微妙关系,表
现出花枝的阴阳向背的空间感,而且设色典雅绚丽。这表明当时
A.绘画题材以花鸟为主 B.传统文人的审美需要
C.中西艺术技法的融合 D.美术出现全新的类型
16.北宋《宣和画谱》称:李公麟画人物“能分别状貌,画尊卑贵贱,咸有区别”。比如他绘制的《孝经图》
中的侍女,通常是垂首而立或低眉端坐,形象拘谨,宽衣长袖,仅从发饰上才可看出女性的性征特点。李公麟
这种绘画方式旨在
A.再现真实的生活场景 B.宣扬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
C.呼吁尊重并体恤女性 D.开创文人画新的绘画技巧
17.“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善画竹,为了迎合顾主的喜好,他画竹常常在不同情境下寓意有别,或表
长寿吉祥寓意,用于祝寿;或代表鱼竿,表向往隐居生活。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A.文人画逐渐走向衰落 B.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C.传统绘画开始商品化 D.商品经济发展繁荣
18.小说在魏晋时期以描述奇人怪事为主,元末明初出现了弘扬历史英雄人物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明清时
期商人、市井游民和妇女常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些变化说明我国古代小说
A.呈现平民化世俗化的趋势 B.元末明初小说逐渐走向没落
C.内容虚构对历史研究无价值 D.全面体现了古代文学的变化
二、材料分析题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大发明”的原型最早出现于培根的《新工具》。他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
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事方面,
第三种是在航行方面。”马克思基本承袭了培根的说法,“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
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材料二 最早在教科书中提出“四大发明”的是陈登原,他在 1933 年编著的《陈氏高中本国史》中设
有“四大发明”一目,并指出:“在近代中华民族不曾对世界有所贡献然而在过去,确曾建立不少的丰功
伟业,即以“四大发明”而论,中国人不知道帮助了多少全人类的忙!纸与印刷,固为近代文明所必需的物
件,即军事上用的火药,航海时用的罗针,何尝效力稀少?然而这四者,都是在中国史上发现的最早呢!”
受中国留学生的影响,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开始对中国科技史感兴趣,李约瑟开始萌生撰写《中国科
学技术史》的意愿。1943 年 2 月,李约瑟应邀抵达中国,其领导下的“中英科学合作馆”使战时的中国科
学界获益良多。1946 年李约瑟回国时收获了大量中国科技史的珍贵文献资料,不久其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发表演说并高度赞扬了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此后,“四大发明”成为中国古代科学最高成就的概念
被世界所接受。
1954 年初,包含着李约瑟对中国古代科技最大热忱的千秋巨著一一《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由剑桥
大学隆重出版。该书特别阐述了指南针、火药、造纸、印刷等中国的发明创造。这部巨著打破了西方人长
期坚持的中国历史上无科学的观点,中国文明在世界上有着独特地位,使中国辉煌的古文明广为西方人所
知。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及成因,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
分析“四大发明”在近现代中国被广泛宣传的现实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知识,指出中国“四大发明”的历史地位及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20.宋代是中国古代疫病频发的时期,从社会反应层面来看,有一种不同于前代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宋淳化三年, 京城开封发生大热,疫死者甚众。宋政府命令太医局派遣医学人员前往疫病流
行区巡诊,向朝廷汇报疫情并提出应对建议。崇宁元年,宋徽宗下诏在各地建立“安济坊”,“以病人轻重而
异室处之”,而且厨舍、汤药、饮食也分别置办,实际上演变成为隔离病人的医院。北宋政府还将医书《太
平圣惠方》应用于疫病救治,严令按方书配药。绍兴二十六年夏,临安疫,宋高宗“出柴胡制药,活者甚众”。
材料二 北宋皇祐四年,全国疫病流行。宋仁宗发布诏令,询问政令传达和执行的情况,并规定凡是有
关州县疫情的公文及臣僚奏疏直达于上。崇宁元年,宋徽宗发布命令,让逐路监司察访民间疾苦。庆历六年,
黄河决口引发疫病流行,河北安抚使贾昌朝置病坊救治,全活者九十余万,宋政府提升他为“观文殿大学
士”。受国家的重视,医学家、文人编撰方书之风盛行,这些方书著作大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宗教人士和
社会民众在国家瘟疫救治体系中也发挥了辅助作用。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韩毅《宋代瘟疫的流行与防治》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宋政府应对疫病的医学措施,分析其产生的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统治者防治疫病的政治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相关时代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宋代社会防治疫病的历史借鉴价值。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两个世界的初次碰撞——历法之争
康熙十一岁时,亲眼目睹了中西文化围绕历法的激烈交锋。康熙七年大臣会议,请皇帝圣栽。康熙命
代表大统历的杨光先、代表回回历的吴明暄、代表西历的南怀仁,分别用各自的算法推算正午日影所止之
处。
三次夹地测验,杨光先、吴明暄有误,康熙又令测立春、雨水二节气及月、火、木星之运行。杨光先、
吴明暄“逐款不合”,南怀仁“逐款皆符”。杨光先痛心疾首道:“臣监之历法,乃尧舜相传之法也。皇
上所正之位,乃尧舜相传之位也。今南怀仁,乃天主教之人。焉有法尧舜之圣君而奉天主教之法也?南怀
仁欲毁尧舜相传之仪器,使尧舜之仪器可毁,则尧舜以来之诗书礼乐、文章制度皆可毁也!”“宁可使中
国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国有西洋人!”康熙则平静谕令:“著南怀仁为钦天监正。”康熙八年除鳌拜。南
怀仁等立即发难,指杨光先、吴明暄是鳌拜党羽,请求将杨光先“即行处斩,妻子流放宁古塔”,为已死
之汤若望(德国人,传教士,在顺治帝时曾任钦天监正)平反昭雪。康熙准予昭雪汤若望,却宽免了杨光
先、吴明暄。康熙始终将中西历法之争限制在文化、学术的范围之内。
——摘编自张研牛贯杰《清史十五讲》
(1)指出康熙时期在“中西历法之争”中西人最终胜出的必然性。
(2)将康熙帝在“两个世界的初次碰撞”中的态度置于当时世界历史发展的框架内,分析说明其所体现出
的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
参考答案
1.B2.B3.B4.C5.B6.B7.C8.B9.A10.A11.C12.C13.A14.D15.C16.B17.D18.A
19.(1)特点:重视经验总结,强调实用技术,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成因: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专制
主义的政治制度;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意义:重塑国人历史记忆,增强民族自信心,抵御外来侵略;扩
大中国国际影响力:促进中外交流,有助于打破列强对中国的孤立封锁。
(2)地位:说明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是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影响:为新航路开
辟提供技术条件,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文化传播和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
力奠定了基础。总之,“四大发明推动了欧洲社会转型,改变了欧洲乃至世界的面貌。
20.(1)医学措施:派医诊治;依方制药;隔离病人。积极作用:疫病救治取得显著成效;有利于防止疫
病扩散。
(2)政治措施:重视疫情的搜集与上报;提拔成功救治疫病的官员;加强疫情防治督察。时代背景:宋代
儒学注重社会责任感;宋代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3)借鉴价值:国家在疫病救治中承担主体责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国家疫病防治;中医药发挥防治疫病
重要作用。
21.(1)中国的天文仍属传统科技的范畴,是经验的积累和传承;西人的天文属近代自然科学的范畴,是
一种实验科学。
(2)17 世纪的世界处在向近代转型的历史时期。
康熙帝支持学习并运用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反映出中国传统社会仍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且仍在发
展中;康熙帝对守旧官员的保护,则反映出封建统治者并反思中国落后的根源,依然认可中国的传统文化
和制度,这预示着封建社会最终走向衰落的命运。总之,当时的中国虽仍旧呈现出封建帝国的辉煌,但已
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