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6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教学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 度 一、教学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 本教学设计力图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启发式教学”、 “师生互动教学”为指导,以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为手段,以课堂为依托来实 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课程标准阐述 通过本单元学习,了解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制度,了解西方近 代文官制度与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 2.教学重点难点阐述 分析中国西方文官制度的不同 为什么中国和西方文官制度会有很大程度的区别呢这个是学生感到迷惑的, 因而是难点问题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背景与经过为什么晚清选官制度要改变? 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国选官制度的新阶段以及所带来的后续变革,是学生必须要分 析并掌握的重点知识。 (二)学生情况分析 经过必修阶段以及前两个单元的学习,高二学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 济生活和文化发展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学生依据史料讲述历史能力也有一-定 进步,在选择性必修的学习阶段,更要注重培养学生整理、辨析和理解史料的能 力。 (三)教学方式和手段说明 本教学设计按照“启发式教学”、“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进行。 2 大致为 :“情境创设——提出问题——史料分析——互动探究——感悟内化”, 它是体验、探究、讲授以及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 (四)教学媒体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PPT) 2. 传统板书 三、教学目标分析 本课设计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 释和家国情怀培养为落脚点,重视素养的生成过程和历史学方法的培养。具体而 言,本课教学目标是如下设计的。 1.唯物史观:近代以来中国官员的选拨与管理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 件和历史文化传统,学习近代以来中国中国官员的选拨与管理制度,加深学生运 用唯物史观的阶级分析方法,对上层建筑各领域的实质进行深入分析。具体而言, 通过选官制到新中国官制的变化,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官员选拨制度与公务员制 度。 2.时空观念:不同历史时期和王朝面临不同问题都会使得其在官员选择中有 所取舍和不同,以适应时代发展,解决统治弊病,引导学生在历代官员的选拨方 式上上生成这一认识。 3.史料实证:提供多种类型的史料,包括选自学部官报,奏定学堂章程等古 代文字史料,。通过史料认识,增强学生实证意识,提高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 信息的能力,提升学生据材料认识历史的意识,使得学生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 史与现实问题。 4.历史解释:通过分析解读《学部官报》中的意义,学生合作结合材料并概 括学部官报的标志和影响。 5.家国情怀:通过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提高学生历史学科 核心素养,树立实事求是的态度,培养时空观念。 四.板书设计 3 第 7 课 近代以来中国官员的选拨与管理制度 (一)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二)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拨制度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与公务员制度 (四) 现代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4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由期刊《学部官报》进行导入。 师:这一个图片,标志着中国的选官制 度进入一个新阶段。图为《学部 官报》书影。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单 元第 6 课近代以来中国官员的选拨与 管理制度。 观看图片,与 书 中 进 行 对 比,思考问题。 通 过 图 片 学 生 熟 知 的故事,引起 对 新 知 的 兴 趣。影视剧一 定 程 度 能 够 反 映 特 定 的 社会心理,进 而 引 出 本 课 课题。 5 讲授新课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一)科举制度的瓦解 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 展,19 世纪 80 年代后,科举制度 发生一系列改变。1898 年,清政府 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 才;在康有为等人的建议下,废八 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戊 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下令所有 考试悉照旧制。1901 年,清政府实 行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 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 堂, 并多设蒙养学堂。1905 年, 光绪帝决定自 1906 年起,所有乡 会试一律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 颁发各种教科书,抓紧于城乡各处 遍设学堂,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 一途。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 1 000 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 除。 (二)清末选官制度改革 清政府一方面进行官制改革,裁减 冗署冗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陆续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 部门,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另 一方面对选官制度进行部分更新, 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 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 对 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 用,优予官阶”。1904 年初,清政 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 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 立。不久,清政府制定了《考验游 学毕业生章程》,确立了留学毕业 生选官制度。1905 年废除科举制度 通过教师讲述 熟悉科举制度 瓦解的背景 培 养 学 生 的 整 理 归 纳 能 力 对 时 间 有 一定了解,升 华知识结构 6 探究新知 后,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一 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官员选拨制度 1.孙中山的文官思想 孙中山认为,在官员选拔方面,应以 考试制度为主,也就是在“五权宪法” 的框架之中,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 才的选拔和任用;同时,要完善国家政 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 等方面的运行机制。孙中山的文官考试 思想,进一步奠定了中国文官制度的基 础。 2.、南京临时政府出台了官员选拔方面 的一系列法规草案。这些草案都是依据 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而制定的。尽管 看 教 材 内 容 上 面的《奏定学 堂章程》以及 《考验游学毕 业生章程》, 培 养 学 生 的 认 识 图 的 能 力 并 进 行 归 纳总结。 7 由于南京临时政府仅存在数月,文官选 拔制度基本停留在纸面上,但对日后民 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北洋政府时期选拔官员主要采用 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1、1913 年初, 北洋政府颁布了《典试委员会编制法草 案》《文官考试法草案》,这是文官考 试制度建立的标志。2、文官考试由政 事堂栓叙局负责,文官高等考试和文官 普通考试各举行过两届,司法官考试、 知事试验、留学毕业生甄拔考试等也举 行过数届。3、甄别主要是指对已经在 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 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 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4、 这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 的一个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 连续性与稳定性。 (三)南京国民政府 1、重新设计颁布了政府的人事制 度,“官吏”称谓逐渐被“公务 员”代替。从 1929 年制定《公务 员任用条例》,到 1933 年颁布《公 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 思考“五权宪 法’ 培 养 学 生 的 思考能力 8 探究新知 的建立。2、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 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 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 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 度的精华。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 试机关——考试院负责。3、1929 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 法》,此后又颁布一系列法规。孙 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几 乎全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在这一 时期得到了确立。《考试法》允许 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 和平等性。此外,对一般在职人员, 国民政府也效仿北洋政府,采用甄 别审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资格。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 务员制度 (一)干部制度 (1) 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 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后 来我国又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 委组织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 观看课件,分 析材料,得出 结论。 利 用 白 板 展 示课件,学生 寻找信息,教 师书写批注、 勾画、圈点呈 现学生思路, 总结信息。利 用 问 题 一 方 面 培 养 学 生 的概括能力, 更 主 要 有 助 于 学 生 对 材 料 中 史 实 的 判别,培养学 生 的 历 史 叙 述能力。 9 管理的干部制度。(2)发展、完善:① 表现:改革开放后。在干部选拔、任用、 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 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废止领导干 部职务终身制等。②意义:在坚持贯彻 中国共产党管理干部的根本原则下,逐 步实现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 制化、现代化,特别是在干部管理体制 上不断加强法制建设,初步建立起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二)公务员制度(1)确立:1993 年, 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 录用制度建立。2005 年,全国人大常 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标志着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2) 内容: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 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 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 优录取的办法,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 入法制化轨道。(3)特征:报考公务员 人数不断增多;文化程度呈现高学历化 的特点;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扩大; 录用过程透明化、公开化和平等化。(4) 意义: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不断提升, 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 力。 【重点阐释】 1、现代中国的公 10 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1) 不搞“政治中立”。中国公务员必须与 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 路线、方针、政策。(2)坚持党管干部。 强调坚持党的组织领导,贯彻党的组织 路线,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 荐权。(3)不搞“两官分途”。我国公 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和“事务 官”的划分。(4)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 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 受人民监督。 。 11 探究新知 依据内容,进 行概括。 观看课件,认 真听讲。 培 养 学 生 的 分 析 对 比 能 12 认真记笔记, 思考知识点, 把知识点补充 完整。 力 13 14 宋元至明 清时期的 法律与教 化 15 六.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是通过文字史料、图片等多媒体教学方法,引导学 生积极探究问题,以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 力的培养,有利于真正贯彻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学过程中,教学设 计避免对选官制度的教条式的分析,而是采取角色扮演、情景设置的形式感受古 代法律的发展变迁,或提供材料形式,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在此 基础上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官员选拨与管理制度。 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和教材内容有紧密联系的图片资料,揭发学生的 兴趣。教师还要精心设计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真正理解 重点和难点,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教学过程中还深深贯彻了“授人以鱼不如 授人以渔”的思想,注重方法指导,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