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单元训练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单元训练

ID:683720

大小:579.05 KB

页数:9页

时间:2021-04-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 3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单元训练 一、单选题 1.16 世纪欧洲产生了许多新教派,每个新教派都以古代《圣经》原文希腊文和希伯来文为信仰的最高权威, 并用民族语言翻译圣经,而且坚决脱离腐败的罗马教会。该历史现象 A.表明罗马教会进行了顺应时代的改革 B.受到文艺复兴运动直接推动而出现 C.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D.顺应了民族国家发展的时代潮流 2.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3.下表是有关社会契约论思想的主张。最接近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主张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马丁·路德认为:人的“原罪”使得人的本性败坏,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 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马丁·路德的这一主张其意义在于( ) A.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权威 B.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C.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 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 5.运用结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如图可以用来说明 A.教皇和教会失去了作用 B.新教信仰不再需要宗教仪式 C.新教信仰方式发生变化 D.无论天主教、新教,信徒地位没有变化 6.伏尔泰盛赞牛顿是真正伟大的人物,他在《哲学通信》中写道:“我们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 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这表明他 A.反对专制,提倡民主 B.尊重科学,反对迷信 C.崇尚理性,否定权威 D.主张共和,倡导自由 7.苏格拉底批评他们(指智者)收费的根据与众不同,他主张,由于收受金钱,他们剥夺了自己的自由。 他们只能同可以付给他们费用的人接触,而他(指苏格拉底)自由地享有由他任意挑选的人组成的团体。 苏格拉底 A.反对开放式的教育模式 B.提倡自由精神 C.反对将学术直接商业化 D.肯定民主政治 8.智者学派指出:“对于他们来就,没有什么绝对正确或错误的东西——对一个人是正确的东西或许对另 一个人就是错误的。真正的智慧应该是能觉察并能够满足自己的利益”。结此评价正确的是 A.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 B.怀疑神灵挑战正统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 C.使人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开始觉醒” D.提高了雅典公民的道德修养 9.在公元前 9 至前 8 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 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A.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B.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C.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D.直接民主削弱神话的影响 10.1588 年 8 月、伊丽莎白一世亲临前线发表动员讲薛我知道我仅仅有一副女人柔弱的身体,但我有一颗 国王的心、英格兰国王的心。我对西班牙或欧洲任何一位王子敢于侵犯我王国边界的行动嗤之以鼻。”本 次动员后英国的军事行动 A.遭到了英国议会的否定 B.奠定了大英帝国的根基 C.说明英国已是世界帝国 D.表明英王只是国家象征 11.启蒙运动领袖伏尔泰崇尚自然神论,他认为上帝的存在可以约束人的行为,使人们在自由行动的同时 又能确保社会的持续。材料表明伏尔泰 A.偏离了人文主义方向 B.借助宗教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C.认可宗教的教化功能 D.主张用宗教来约束人的自由 12.“人文精神”主要是指关注人,尊重人的价值,重视人的意志和利益。“人文精神”在不同的时期有 不同的内涵。下列能反映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内涵的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我是一个凡人,我只要尘世的幸福” C.“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D.“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 13.世界近代史上第一个自然科学的学术组织“自然秘密协会”于 1560 年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创立。 1601年,在意大利创立的罗马林琴学院,拥有 32 名院士,其中包括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促使这一现象出现的 主要因素是( ) A.教会研究开始重视科学 B.意大利保留了丰富的古典文化 C.文艺复兴带来的社会文化氛围 D.人们的思想得到彻底解放 14.康德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的自由是粗野的、无法律状态的自由。为了克服冲突,调和矛盾,使 权利与自由并行不悖,就必须限制绝对自由,这就需要国家及法律。”这表明康德 A.追求纯粹理想社会状态 B.反对平等和自由 C.主张建立普遍法治的社会 D. 崇尚自然法原则 15.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在进一步撕裂套在人 类身上“笼子”的同时,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据此可知,启蒙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 A.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B.批判宗教神学 C.促进思想解放 D.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了美好的蓝图 16.如图为 14 世纪英国赫里福德世界地图。由此可知,当时 A.地图绘制深受宗教影响 B.造纸术带动了测绘发展 C.英国逐渐成为世界霸主 D.欧洲人对世界没有认识 17.史学界关于文艺复兴的起源,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这反映 A.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难以统一 B.角度和立场影响历史认识 C.历史评价方式具有多样性特点 D.历史认识取决于时代变化 18.英国学著约翰:罗伯逊认为近代西方场思想解放运动是“公众群体开始受到重视",“致力于理解并改 善人类现世生存状况而不问来世福分祸兮的运动”。这场运动 A.促进近代民族国家形成 B.动摇了教皇地位 C.树立了理性的绝对权威 D.改变了世界格局 二、材料分析题 19.对自由的追求是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目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情 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尽可能走上一条自由发展之路。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 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路德的思想和教会成了自由的旗帜,因为路德的原则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他将直接与 上帝沟通。这种开放的、可以按照自己心愿与神对话的信仰方式,使基督教徒获得了自由,特别容易在德 国和欧洲流行开来。更为重要的是,新教置宗教和教会于政府行政和国家法律的掌管之下,从而消除了教 会对于世俗权威的威胁,社会又恢复了它的秩序。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在卢梭看来,权利绝不是建立在暴力和强权之上,而只能建立在自由的契约之上。因此,社 会契约是一切政治自由与权利的来源。康德则认为自由的个体具备自己决定自己的性质,在理性世界中, 自己的意志成为主人。自由既要求不受别人约束,同时又不去约束别人,自由需要服从于理性的“法则” 和“要求”。 ——摘编自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运 动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路德的思想主张。据材料二,分析宗教改革运动在追求自由方面 的进步。 (3)据材料三,概括卢梭和康德关于自由的观点,归纳启蒙运动最大的价值意义。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传统治国方略凝聚着中西方古代哲人的政治智慧,它为现代人留下了诸多思考和启迪。 材料一 孔子认为“天生德于予”,提倡德治。德治要求道德极为高尚的“圣人”治理国家,达到“修 己以安百姓”的理想目标。孟子也主张统治者施行“仁政”,推行道德教化,让老百姓过上富足生活。与 孔孟相比,荀子虽然更多关注人性中恶的一面,但他认为可以利用礼义教化和法律来改变人的恶性。韩非 子则认为“好利恶害,人之情也”,因此提出“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 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材料二 柏拉图早年把人的天赋善性看成政治的基础。主张靠“集权力与智慧于一身”的哲学王推行 贤人政治来维护城邦制度,将“最高尚、最公正的东西”施于公民。从人性自私论出发,亚里士多德主张 法治,因为法治一方面可以抑制人的性恶,另一方面又能促使人向善的方向发展,因为法律的精神是“善” 的,即法律应是合乎正义的。政治团体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至善,其采取的途径主要是靠法治,其次 是教育。在城邦中,中产阶级比任何其他阶级都较为稳定,因此,只有以他们为基础建立的政体才是符合 “中庸之道”的最好的政体。 ——均摘编自崔永东《中西法律文化比较》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西方治国方略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中西方治国方略的异同。 21.追求民主自由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治天下犹曳(yb 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 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16 至 17 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 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義等人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 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则拿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 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 18 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 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在限制君权方面采取的措施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黄宗羲的思想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孟德斯鸠的思想却 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不同境遇的时代背景。 参考答案 1.D2.C3.C4.A5.C6.C7.B8.C9.B10.B11.C12.B13.C14.C15.D16.A17.B18.C 19.(1)思想主张:强调人性反对神学束缚;追求人现世的幸福和自由。 原因:城市经济繁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保留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遗存。 (2)思想主张:人人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进步:人们获得信仰方式的自由;推动自由传播到更广泛的社会层面。 (3)观点:卢梭:通过社会契约获得自由。 康德:人要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不能为了个人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价值意义:追求人本身的彻底解放 (或追求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 20.(1)中国:传统政治秩序瓦解;百家争鸣;生产力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形成;战国时期的变法树立了 法律权威。 西方:城邦制度的衰落;民主制度下各种思潮活跃;奴隶制工商业繁荣。 (2)相同点:以人性为依据;注重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法律要合乎道德);注重教育;主张“中庸之道”,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不同点:中国德治追求目标是道德人格、富民利民及对等级制度的维护,西方德治的目标是追求正义与平 等;中国对“圣人”的要求更注重道德色彩,西方对“哲学王”的要求更注重知性色彩;中国更注重法律 的工具性价值(为统治者服务,是统治工具),西方法律强调维护公民权利(为追求正义) 21.(1)黄宗羲:君臣平等;设置宰相;设立学校议政。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彼此制衡。 (2)时代背景;政治:中国封建专制空前强化.未形成资产阶级;法国封建统治风雨飘摇,资产阶级力量 发展壮大。经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法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思想文化: 中国实行思想专制.理学占统治地位;法国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解放了人的思想.资产阶级文化得到了 传播。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