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第四节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巩固练习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2021 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一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 看地貌与土壤第四节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巩固练习 一、单选题 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与气候密切相关。读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温度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东北平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南方低山丘陵区,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 B.地形平坦,土层深厚 C.植被生长量大于南方低山丘陵区 D.成土母质矿物养分多 2.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的主导因素除了气候外,还有( ) A.地质 B.岩石 C.生物 D.成土母质 富铝土是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土体中的铝硅酸盐矿物受到强烈分解,盐基不断淋失,而氧化铁、铝在土 壤中残留和聚集所形成的一类土壤的总称,其中氧化铝的稳定性最强,故称为富铝土。在我国分布广,包 含多种土壤类型,并具有下图所示的过渡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依材料推断,下列土壤中,铁、铝相对含量最高的是( ) A.砖红壤 B.燥红土 C.红壤 D.黄壤 4.我国富铝土分布最为广泛的地形区是( ) A.华北平原 B.东南丘陵 C.云贵高原 D.塔里木盆地 5.土壤的形成过程受成土母质,地形、气候,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 主要作用是( ) A.颗粒大小的分异过程 B.有机质的积累过程 C.养分元素的分解过程 D.水分含量的调节过程 在我国古代,一直存在着“社稷祭祀”的制度。以五色土建成的社稷坛包含着古代人对土地的崇拜。五 色土是指在中华大地上,按照东、南、中、西、北五个方位选取的青、红、黄、白、黑五种不同颜色的土 壤(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与黑色土相比,红壤的有机质含量非常低,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生物 B.气候 C.成土母质 D.人类活动 7.红壤的肥力、酸碱度不利于农作物高产,改良红色土壤以满足耕作需要的合理措施有( ) ①种植绿肥②增施熟石灰③平整土地④引淡淋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读某地成土母质分布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8.关于图示成土母质的来源,分析正确的是( ) A.残积物是风化基岩①风化残留的碎屑物 B.坡积物是风化基岩②风化而成的堆积物 C.洪积物主要来自风化基岩②的风化 D.坡积物主要由山洪携带的残积物堆积而成 9.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成土母质决定了( ) A.岩石的风化产物 B.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 C.土壤的质地 D.腐殖质的含量 10.甲、乙、丙、丁中土壤发育程度最差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1.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有很大流动性,它们的运动和比例的变化对土壤肥力起很大作用。当土壤中水分 过多时( ) ①空气受排挤②土壤温度上升③土壤缺氧④影响植物生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土壤微生物(细菌、古菌、真菌等)是土壤有机质转化过程中较为活跃的因素,土壞微生物数量与土壤有 机质含量、热量等要素呈正相关。下图为岷江上游河谷各类植被在土层 0~10cm 不同季节土壤徽生物生物量 分布图。完成下列小题。 12.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影响主要是( ) A.通过新陈代谢,生成大量有机质 B.将氮、磷等元素合成为有机质 C.搅动土壤,改变土壤有机质分布 D.分解转化有机残体,合成腐殖质 13.推测该地土壤肥力最高的季节,及符合该季节肥力较高的主要依据是( ) A.春季有机质积累量最大 B.夏季微生物分解作用最强 C.秋季大量枯枝落叶进入土壤 D.冬季微生物分解作用最弱 霍巴特港是南极科考征程中重要的补给站。读“塔斯马尼亚岛示意图”(下图 ),完成下面小题。 14.有关德温特河的水文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A.含沙量大,无结冰期 B.流量稳定,冰雪融水补给 C.有结冰期,汛期主要在夏季 D.无冰雪融水补给,无结冰期 15.有关 M、N 两地的土壤,描述正确的是( ) A.M 地土壤厚度和肥力都小于 N 地 B.M 地土壤厚度和肥力都大于 N 地 C.M 地土壤厚度大于 N 地,肥力小于 N 地 D.M 地土壤厚度小于 N 地,肥力大于 N 地 16.关于霍巴特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距离南极大陆最近的南极科考物资补给港口 B.补给物资主要是当地的热带水果和反季节蔬菜 C.物资补给和人员短暂休整时间在 11 月中旬前后 D.物资补给和人员短暂休整时间在 5 月中旬前后 二、综合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嘉南平原位于台湾山脉西部浊水溪以南,降水集中夏季,旱季几乎无降水,耕地多为旱地和望天田。 嘉南大圳(圳,灌溉用的水渠)北港溪以北从浊水溪取水,北港溪以南从曾文溪和乌山头水库取水,其供 水仍不足以满足嘉南平原农作之所需。 (1)分析嘉南大圳对灌溉区耕地的影响。 (2)分析嘉南大圳建成后,嘉南平原农业供水依然不足的主要原因。 (3)说明乌山头水库在曾文溪灌溉系统中的作用。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科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研究站(37°37'N,101°19'E,海拔 3200m,下称海北站)地处祁连山东段 南麓。一年仅有冷暖两季,冷季漫长寒冷,暖季草类植被茂盛,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小于 600mm。 土壤 CO2 的释放是大气温室气体的重要地表生态源之一,是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物质分解作用的结果,某 研学小组在专家的指导下,观测了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 CO2 释放速率的日变化(下图)。 (1)研学小组采集土壤标本运用相关器材分析土壤成分,发现海北站土坡有机质含量特別丰富。联系该地 气候条件,分析成因。 (2)研学小组观测了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 CO2 释放速率、气温及地温,发现其日变化明显。分析该现象 的成因。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克兰位于东欧平原,境内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多年平均气温1月为-7.4℃,7月 为 19.6℃;降水多集中在 6、7 月份。乌克兰是世界上第三大粮食出口国,有着“欧洲粮仓”之称,其农业产 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20%以上。下图示意乌克兰地理位置及黑土分布。 (1)推测乌克兰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并说明理由。 (2)简要说明乌克兰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 (3)简述乌克兰发展粮食出口经济的优势条件 (4)分析乌克兰扩大粮食生产可能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参考答案 1.A2.C3.A4.B5.B6.B7.A8.A9.B10.D11.C12.D13.C14.D15.B16.C 17.(l)提供灌溉用水,水田面积增加,旱田面积减少(改变耕地类型的比例);改善土壤 水分条件,提升土地生产力水平。 (2)夏季风背风坡,降水相对偏少且集中,为大圳提供水源有限;水库等蓄水设施不足, 蓄水量有限;嘉南平原农业发展需水量大;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用水增加,影响农业供水量。 (3)储蓄(增加)灌溉水源;调节灌溉水量;延长灌溉时间。 18.(1)暖季气温较高,光照充足,草类茂盛,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多;冷季漫长,气温低, 土壤微生物活动较弱,有机质分解缓慢;降水较少,淋溶作用弱,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2)日出后随着太阳辐射增强,表层地温升高,地面辐射增强,气温逐渐升高,土壤微生 物分解作用增强,CO2 释放速率增大;太阳辐射减弱后,地温气温均降低,土壤微生物分解 作用减弱,CO2 释放速率逐渐降低。 19.(1)空间分布特点:西北多,东南少。理由:乌克兰降水主要是盛行西风从大西洋带来的 水汽,西北部地势较高,受地形抬升作用,降水较丰富;东南部处于背风坡,地势低平,水汽输 送较少,降水少。 (2)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年较差大,夏季高温,适宜草类植物生长,冬季低温,有机质不 易分解;纬度高,气温较低,大量生物死亡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使其有机质被保留在土 壤中;地势低平,侵蚀作用弱,利于有机质的沉积。 (3)水热条件适宜粮食生产;地形平坦,平原面积广大;有大面积的黑土分布,土壤肥沃; 粮食生产历史悠久;农业水平高;距离欧洲广阔的粮食市场近;海陆交通便利,有利于粮食 出口。 (4)过度开垦土地,导致地表植被破坏严重,加剧水土流失和风力侵蚀;可能加剧土地荒 漠化,导致黑土肥力下降。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