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散文复习 散文阅读真题训练(8套 含答案与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考语文散文复习 散文阅读真题训练(8套 含答案与解析)

ID:682186

大小:130.03 KB

页数:23页

时间:2021-04-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散文阅读真题训练(一) ( 2020 届高三六月第三次模拟考试)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爬山 宗璞 我喜欢爬山。 山,可不是容易亲近的,得有多少机缘凑合,才能来到山的脚下。谁也不能把山移到家门前。 它不像书,无论内容多么丰富高深,都可以带来带去,枕边案上,随时可取。置身于山脚,才是 看到书的封面,或瑰丽,或淡雅,或雄伟,或玲珑,在这后面蕴藏着不可知。若 要见到每一页的景象,唯一的办法,是一步步走。 山是老实的。山也喜欢老实的、一步一步走着的人。 我们开始爬山。路起始处有几户人家、几棵大树、一点花草,点缀着这座光秃秃的山。向上 伸展着的路,黄土白石,很是分明。到了一定的高度,便成为连续不断的之字形,从这面山坡转 过去,不知通向哪里。 山路不算险,但因没有修整,路面崎岖,很难行走。我爬到半山腰,已觉气喘吁吁。转身不 需要仰首,便见对面山上云雾缭绕,山脚的几户人家,也消失在那一点绿荫中了。 “能上去吗?”家人问。 当然能的。我们略事休息,继续攀登。又走了一段,我心跳,头也发涨,连忙摸摸衣袋中的 硝酸甘油,坐了下来。“不去了,好吗?”家人又问。 当然要去的!只要多休息,从容些就行。我们逐渐升高,山顶越来越近了。可以看见对面山 头上的三根电线杆,而无须仰首了。这山头后面的山腰中有两间小屋,一前一后。“那 里就是 了!”有人叫起来。大家为之精神一振,人们加快了脚步。我还是一步步有节奏地走 着。山坳 里不再光秃秃,森然的树木送来清凉的空气。走着走着,深深的山谷中忽然出现一 堵高大的断 墙,巨石一块块摞着,好像随时会倒下来。不知经过了多少年月,多少水流风力和地壳变化,叠 成了这堵墙。这倒有点像黄山的景色。我忽然想起,去年今日,我正在黄山 的云海中行走。 对云水洞的向往阻止了关于黄山的回忆,我们终于到了。洞里会怎样?因为谁也不曾到过这 类的洞,大家都很兴奋。进洞了,甬道不宽,地上湿漉漉的,洞顶也在滴水。灯光很弱,显得有 些神秘。 前面的人忽然发出一阵惊叹之声,我们进入了一个大厅堂。头上是一个大圆顶,这样的高大! 似乎山也没有这样高。“那么山是空的了。”谁说了一句。我们还没有来得及惊叹,灯光灭了, 眼前漆黑一片,惊叹声变作惋惜的叹声。我们看到石的帐幔,又是这样高大!像是它撑住了黑色 的天空。看到洞顶垂下的石钟乳,如同小小的瀑布。看得最清楚的,是路边的一只骆驼。它站在 那里,不知有几千万年了。第五厅较小,身旁石壁上缀满了闪亮的雪花,头顶垂着一穗穗玉米, 不知出自哪一位能工巧匠之手。等我们赶到第六厅——最后一厅时,看到了一座座玲珑剔透的山 峰,在明亮的灯光下,宛如仙境,据说这里有十八罗汉像。又是正要惊叹时,灯倏地灭了,只好 慨叹缘悭,不得识罗汉面。但是得睹仙山,也算是到了西天吧。 限于时间,不能等下一次开灯。虽然只匆匆一瞥,那宏伟、那奇特、那黑暗都留在了我的眼 前。回来的路上,大家仍兴奋地谈说,只因没有看全,稍有些遗憾。我却满意,因为这番见识, 是靠一步步走,才得到的。 我们又一步步下了山。车上人都睡了。我不由得又想起黄山上的那几天。那一次医生原不批 准我上山,见我心诚,才勉强同意。我也准备半途而废的。到慈光阁的路上,只是一般山景,已 经累了。上了庙后的从容亭,忽觉豁然开朗,远处的大谷,露出宽阔的石壁,如同敞开胸怀,欢 迎每一个来客。小路便沿着这雄伟的山谷,向上,向上,消失在云雾中。谁能 在这里止步呢?而且那“从容”两字用得多好!我常觉黄山的文化修养较差,是件憾事。这 两个字,却是我一直不忘的。 到半山寺,我已抬不起脚。猛抬头,看见天都峰顶的金鸡,是那样惟妙惟肖,顿时又有了力 气。“上来吧!上来吧!”它在叫天门,也在召唤远方的陌生人。走吧,走吧,一步步从容地走, 终究会到的。 我一步步走着。看那大鳌鱼,那样大,那样高,那样远。我终于钻进了它的腹中,又从嘴里 出来了。我在平天矼上漫步,在东海门流连。我走的是现成的路,是别人一步步走出来的现成的 路。徐霞客初到黄山时,是用锄凿冰,凿出一个坑,放上一只脚。如果在现成的路上还不能走, 未免惭愧。当然,若是无心山水,当作别论。 我登上了始信峰,那是我登山的最终极处。这峰较小,却极秀丽,只容一人行走的窄石桥下, 深渊无底。远看石笋矼,真如春笋出土,在悄悄地生长。峰顶是一块大石,石上又有石,我没有 想到,上面又写着“从容”二字。 我从容地下了山。因为未上天都,有人为我遗憾。想来我虽不肯半途而废,却肯适可而止, 才得以从容始,又以从容终。 后来一直想写一段关于黄山的文字,又怕过于肤浅,得罪山灵。不料从小小上方山的浮光掠 影中联想到去年今日。无论怎样的高山,只要一步步走,终究可以达到山顶的。到达山 顶的乐 趣自不必说,那一步步走的乐趣,也不是乘坐直升飞机能够体会到的。 不一步步爬,可怎么上山呢? 我喜欢爬山。 (有删改) 7.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从对山的感悟谈起,接着记叙了自己两次爬山的经历,由攀登上方山写到去年今日 游历黄山,行文流畅自然,语言简洁精炼。 B.作者写上方山云水洞这部分浓墨重彩,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融记叙、描写、议论、 抒情于一炉,引人入胜,富有可读性。 C.作者回忆黄山之行,以游踪为线索,从慈光阁、从容亭到半山寺,经过大鳌鱼,再到平 天矼、东海门,最后至始信峰,脉络清晰。 D.文章最后一句“我喜欢爬山”,融入了对亲情、生死等问题的感悟,意蕴丰富,给读者 以启迪,并与开头呼应,使全文结构严谨。 8.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6 分) 9.本文记述了登上方山和黄山的经历,两次登山过程相似,体悟相近,却不显重复。请结合 文本简析这样写的好处。(6 分) 散文阅读真题训练(二) (2017 年高考天津试卷真题,经典试题必练!) 挺拔之姿 朱以撒 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 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 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 生活,与竹相近。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 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 闪过阳光的光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山野稼穑, 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 饥寒之中。而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 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舍昼夜继续伸长,令人仰望。那 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咚咚的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着规划好的坡道 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入再加工的程序。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 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 就一直不能顺畅,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悯。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 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 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植物已 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的摇 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 “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 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 过了,余韵袅袅。 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竹子 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可惜,他写的都是湘 沅泽畔之物。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不,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 行的井渫之洁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常的格调——以竹子作为喻体,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 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遒劲,不至于最终绝望而自沉汨罗。当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 兀傲的意象。争相轩邈,思逐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奇崛。相比于王维在夜间 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李 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竹是清肃之物,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各 适其天,各全其性”,认为它是循自然之道的。如果它是一个人,一定是心怀素淡,性喜萧 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 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 一个人爱竹,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清”和“简”了。 庾子山在《小园赋》中有不少数字,不过最让人欣赏的是“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 读到此处,清出来了,简也出来了。在魏晋这样一个尚竹时代,竹是环境的背景,也是心境 的背景,如果观察他们的雅集轨迹,竹林七贤、金谷宴集、兰亭修禊,都是在茂林修竹间, 在这里挥麈清谈、稽古观心,是很有一些清简之趣的,像王羲之的《大道帖》、王献之的《鸭 头丸帖》、王珣的《伯远帖》,都那么小,一张便笺般大小,清简出风尘,三笔两笔,精气 神都聚于此了。在笔墨清简的背后是唯美的人格——一个人可以奇点、怪点,也可以不循常 轨剑走偏锋,却不可落入尘俗的泥淖里。想想当年的阮籍,以青眼、白眼待人,相比于今人 内怀奔竞之心,好冠盖征逐之交,那时节的人在处理人的关系上显然清简得多。 我是在农耕兄弟的老房舍里大量的竹器中看到竹子之力的,力透到寻常生活的每一个角 落,紧紧地箍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生活,不使失散。渐渐地,在竹林环绕中的人 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实在的劳作泥泥水水寒暑无间,使人长于自守,默然无语。而另一面 又使我察觉到民风的强悍,只是平素在体力蓄积着,不使外泄。所不同的是农耕者远没有竹 子的挺拔俊秀,少年时过早地负重,后来再也长不高了。尽管我离开那里很久了,我还是固 执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片会行走的竹子。 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进入古色古香的 庭院,玩味钟鼎彝器、瓦甓青花,又翻动图籍残纸。忽然有一缕淡淡的流逝感浮了上来—— 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时晴时雨,山野在潮湿中, 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风雅鼓荡,场面奇崛,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 让热烈的阳光照彻。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文章第三段运用了比喻、比拟、排比等修辞,文意生动,兼之长句断句错 杂,富于变化,体现了散文之美。 B.文章第四段认为屈原不能“砥节立行”、王维不能领悟竹的节操,而推许李 白和郑板桥能循自然之道的风骨。 C.“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这句话 是说,每一个懂竹的人都会获得内在支撑,成为有风骨的人。 D.随着年龄的增长、境遇的改变,同样的竹子,“我”却“读”出了不同的内涵。 E.文章采用倒叙、插叙的手法,综合运用了记叙、说理、抒情等表达方式, 谈古论今,托物言志,旨在表达对农耕兄弟的赞美,对乡村文化的眷恋。 17.题目为“挺拔之姿”,但画线部分却写扭曲的竹子,是否合乎题旨?为什么?(3 分) 18.赏析文章末段的文字。(5 分) 19.(9 分) (1)文章写出了竹子的哪些精神气质?(3 分) (2)你最欣赏其中哪种精神气质?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体会。(80 字左右) (6 分) 散文阅读真题训练(三) (2017 年高考全国Ⅱ卷真题,经典试题,必练!) 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6 题。(14 分) 窗子以外 林徽因 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 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 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 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 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 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 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 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 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 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 梅横出疯权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 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 杂音。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 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 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 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 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 ——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 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 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 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 值得的。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那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 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 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 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 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 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 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 知道那是罪过!(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 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B.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 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C.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调侃的 方式来讥刺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 D.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 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5.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5 分) 6.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 行分析。(6 分) 散文阅读真题训练(四) (2017 年高考全国Ⅲ卷真题,经典试题,必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我们的裁缝店 李 娟 在城市里,裁缝和裁缝店越来越少了。但在喀吾图,生活迥然不同。这是游牧地区,人 们体格普遍高大宽厚,再加上常年的繁重劳动,很多人身体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形,只有量 身定做的衣服才能穿得平展。 我们租的店面实在太小了,十来个平方,中间拉块布帘子,前半截做生意,后半截睡觉、 做饭。但这样的房间一烧起炉子来便会特别暖和。很多个那样的日子,狂风呼啸,昏天暗地, 小碎石子和冰雹砸在玻璃窗上,“啪啪啪啪”响个没完没了……但我们的房子里却温暖和平, 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一波一波地滚动,墙皮似乎都给香得酥掉了。 我们还养了金鱼,每当和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时,我们就请他们看金鱼。这样的精灵 实在是这偏远荒寒地带的最不可思议的尤物——清洁的水和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 曼妙地闪动,透明的尾翼和双鳍缓缓在水中张开、收拢,携着音乐一般…… 这样,等他们回过神来,再谈价钱,口气往往会软下来许多。 当地男人们很少进屋,最固执的是一些老头儿,偶尔来一次,取了衣服却死活不愿试穿, 即使穿了也死活不肯照镜子,你开玩笑地拽着他们往镜子跟前拖,让他亲眼看一看这身衣服 多“拍兹”(漂亮),可越这样他越害羞,双手死死捂着脸,快要哭出来似的。 女人们就热闹多了,三三两两,不做衣服也时常过来瞅一瞅,看我们有没有进新的布料, 如果有了中意的一块布,未来三个月就一边努力攒钱,一边再三提醒我们,一定要给她留一 块够做一条裙子的。 库尔马罕的儿媳妇也来做裙子了,她的婆婆拎只编织袋跟在后面,量完尺寸我们让她先 付订金,这个漂亮女人二话不说,从婆婆拎着的袋子里抓出三只鸡来——“三只鸡嘛,换条 裙子,够不够?” 她订的是我们最新进的晃着金色碎点的布料,这块布料一挂出来,村子里几乎所有的年 轻媳妇都跑来做了一条裙子。 她说:“不要让公公知道啊!公公嘛,小气嘛。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唠叨、责怪) 嘛!” “婆婆知道就没事了?” “婆婆嘛,好得很嘛!”她说着揽过旁边那矮小的老妇人,“叭”地亲一口:“裙子做好了 嘛,我们两个嘛,你一天我一天,轮流换着穿嘛!” 她的婆婆轻轻嘟囔一句什么,露出长辈才有的笑容。 但是我们要鸡干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要了。 还有的人自己送布来做,衣服做好后却凑不够钱来取,只好挂在我家店里,一有空就来 看一看,试穿一下,再叹着气脱下来挂回原处。 有个小姑娘的一件小花衬衣也在我们这儿挂着,加工费也就八元钱,可她妈妈始终凑不 出来,小姑娘每天放学路过我家店,都会进来对着新衣服摸了又摸,不厌其烦地给同伴介绍: “这就是我的!”穿衬衣的季节都快要过去了,可它还在我们店里挂着!最后,我们先受不了 了。有一天,这孩子再来看望她的衣服时,我们就取下来让她拿走,小姑娘惊喜得不敢相信。 在那儿不知所措地站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挪出房子,然后转身飞快跑掉。 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量体、排料、剪裁、锁边、配零件、烫粘合衬、合缝…… 做成后,还得开扣眼,钉扣子,缝垫肩、锁裤边。浅色衣服还得洗一洗,缝纫机经常加油, 难免会染脏一点,而且烙铁也没有电熨斗那么干净,一不小心,黑黑的煤灰就从气孔漾出来, 沾得到处都是。 是呀,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 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可能干什么都 一样的吧? 是这样的,帕孜依拉来做衬衣,我们给她弄得漂漂亮亮的,她穿上以后高兴得在镜子面 前转来转去地看。但是我立刻发现袖子那里有一点不平,就殷勤地劝她脱下来,烧好烙铁, “滋——”地一家伙下去……烫糊一大片…… 怎么办呢?我们商量了半天,把糊的地方裁掉,用同样的布接了一截子,将袖口做大, 呈小喇叭的样式敞开,还钉上了漂亮的扣子,最后又给它取了个名字:“马蹄袖”。 但是后来……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跑来要求我们给她们加工 “马蹄袖”。 干裁缝真的很辛苦,但那么多事情,一针一线的,不是说拆就能拆得掉。当我再一次把 一股线平稳准确地穿进一个针孔,总会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为游牧地区,喀吾图与城市“生活迥然不同”,读者由这一点出发会感受到裁缝 店里的寻常事别有趣味。 B.养金鱼可以成为裁缝店独特的生意经,是因为金鱼转移了顾客的注意力,让他们在 美的愉悦里一改平日的斤斤计较。 C.作者善于借小故事来表达情感,比如接受女顾客以鸡换衣,既是对她个人爱美之心 的赞赏,也含有一种对质朴人情的认同。 D.本文记述了裁缝生活中温馨的插曲,但并没将这种生活过于浪漫化,一针一线辛苦 踏实的劳动,才是平稳真切的生活感受。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5 分) 6.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6 分) 散文阅读真题训练(五) (2017 年高考全国Ⅲ卷真题,经典试题,必练!)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9—24 题。 根河之恋 根河是鄂温克人【1】的母亲河。 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地 伸展腰肢,向远方而去。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冽,水晶一般透明。 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在一个个春天的 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 生物。 传统的鄂温克人跟森林河流贴得最近。他们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动,都离不 开看上去“四不像”的驯鹿。眼下,这些温顺的大鹿在全世界已所剩不多,鄂温克人结束了最 后的狩猎,放下了猎枪。他们离开森林,进入城市或远走他乡,但敖鲁古雅部落受人尊重的 长辈 94 岁的玛丽亚·索一步也不想离开她的驯鹿。KS5U& 一踏进根河,我就听说了她美丽的名字。先前见到过作家乌热尔图为这位老奶奶拍的一 张照片。白桦林里,老人穿着长袍,扎着头巾,侧身站在一头七叉犄角的驯鹿前,她微微佝 偻着身子,皱巴巴的手轻抚着鹿柔细的皮毛。鹿依偎在她的袍子下,那儿一定有着母亲的气 息。她神色沉静而坚毅,嘴角两旁的皱纹宛如桦树皮上的纹路,仿佛她的脸上就印刻着她相 守了一生的森林。她或许就是根河的化身,充满了母性的慈祥,又有着丰富的传奇。年轻时 她漂亮能干,是大兴安岭远近闻名的女猎手,与丈夫在密林里行走,打到猎物无论多远,总 是她领着驯鹿运回部落。这位伟大的母亲至今仍恬然..生活在她的鹿群之中。 其实我很想去为玛丽亚·索拍一张照片。这些年,涌到玛丽亚·索猎民点参观游览的人络 绎不绝,但我想,我这样匆匆来去,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怎能有乌热尔图探望她时目光里 的深沉呢? 因为乌热尔图是根河的儿子。当年,这位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青年捧着他的《琥 珀色的篝火》走上了文坛,刹时让人眼前一亮。人们从他的小说里,认识了这个寂寞又热烈 的民族。出乎意料的是,乌热尔图后来辞去京官重返故乡。时隔多年,当我行走在呼伦贝尔 草原上,那些将天边画出蜿蜒起伏线条的山丘,那些怒放成海洋或孤零零独自开放的鲜花, 那些低头吃草或昂头沉思的马群,还有那些袒露..在草原上始终默默流淌的河,都让人忍不住 心潮起伏。这位鄂温克作家返乡的理由还需要问吗?就是这草原这河流这民族,是祖先留在 他身体里的血脉在涌动啊! 乌热尔图在回到草原以后的日子里,完成了《呼伦贝尔笔记》等一系列著作和摄影作品, 那是他数十载的文化寻根,是他作为一个鄂温克的儿子,对母亲的深情眷念与报答。 我们山外的人远道来看山,原本住在山上的人却搬下了山。 人类到了 21 世纪,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平等相处。生活在根河的大多数鄂温克 人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山林,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无边的草木以及驯鹿、黑熊、狼、灰鼠和蝴 蝶。在离城市不远的一个地方,新建了童话般的家园,这座小城就叫了根河。 我们去到那里时,从山林里搬出的鄂温克人正三三两两地在自家门前干着一些零碎的 活儿。男人穿着时尚的 T 恤和牛仔裤,女人们烫了发,有的还挑染成了黄的深红的,她们的 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 这里的房屋都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咖啡色外墙,小尖顶,搬进来的一家家鄂温克人按 照自己的想法装扮屋子,盘算..着未来。鄂温克人与外族人通婚是常见的事情,近些年更为普 通,他们的孩子大多取的是鄂温克名字,成为这新部落的新一代。这里曾有过多年的繁忙, 大兴安岭的木材源源不断地从根河运往大江南北。眼下,过往的一切留在了画册里。伐木工 变作了看林人,大批工人需要学习新技能,谋求新职业,他们在努力与以往告别,与未来接 轨。 根河天亮得很早。走到窗前一看,根河就在眼前,河对面的广场上已经有许多人在翩翩 起舞,似乎这个小城的人都聚集在此了。根河的水伴着音乐荡漾,我忍不住踱过根河桥,进 入了舞者的欢乐。用不着有任何忐忑,大家都是这样笑着来又笑着去的。这些根河小城中的 曼妙..舞者啊!我模仿着她们举手投足,扭动腰肢,想象着生活在此的种种愉悦。那是我度过 的最为愉快的时刻。 阳光将河水映照得流光溢彩。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我 只能记住这些人和这些让人眷恋的时光。 (取材于叶梅的同名散文) 注释:【1】鄂温克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 19.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恬然:自然放松,沉静从容 B.袒露:毫不遮掩、毫无保留地展现 C.盘算:精打细算 D.曼妙:舞姿轻盈而美丽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传统的鄂温克人生活在山里,以打猎为生,驯鹿是他们生活、劳动的重要帮手。 B.乌热尔图为玛利亚·索拍摄的照片,生动地表现了她历经的沧桑与母性的慈祥。 C.第六段中作者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展现了呼伦贝尔草原的美丽风光。 D.搬出山林的鄂温克女子穿上了城市里流行的裙子,过上了快乐时尚的新生活。 21.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5 分) 22.作者在结尾说“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请根据文意,说 明“这河的深奥”的含义,“抵达不了”的原因及作者寄托的情感。(6 分) 23.文章叙写了玛利亚·索、乌热尔图和走出山林的人们,请分别概括他们各自“根河之恋” 的表现。作者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的匠心?(6 分) 24.鄂温克人与根河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对经典作品中环境与人物的联系,理解不正确...的 一项是(3 分) A.大观园是《红楼梦》中人物活动的一个主要场所。正是这个众姐妹诗意生活着的“世 外桃源”,造就了贾宝玉力求摆脱世俗的叛逆性格。 B.《边城》的故事发生在 20 世纪 30 年代湘西小镇茶峒。山明水净的湘西风光,映衬 了翠翠、爷爷、傩送等人物心灵的澄澈纯净与人性的善良美好。 C.《红岩》讲述的是在黎明前的黑暗里共产党员在监狱中艰苦卓绝的斗争。牢房的阴 暗、刽子手的凶残,突显了革命者信念的坚定、意志的坚强。 D.《阿 Q 正传》写的故事以辛亥革命时期的未庄为主要场景。赵太爷、假洋鬼子为代 表的统治阶级对阿 Q 的压迫和欺凌,是阿 Q“精神胜利法”形成的重要原因。 散文阅读真题训练(六) (2020 届高三八校第二次联考真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小题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棉 之 舞 段吉雄 ①冬天,早起的农人抓一把雾,从手心的潮润里发现太阳的讯息,惊喜泛起。于是,藏 在农人背篓里的棉花登场,待太阳从雾霭中露面,院子里已铺满大地的云朵。 ②棉花在阳光下慢慢苏醒,伸伸腰,弹弹腿,一下一下挺直身子,也把散落的阳光一点 一点收集、储存起来。正午的阳光温暖,细微的风蹑手蹑脚撩拨着。它们欠起身子,侧耳分 辨村庄外面传来的脚步声。 ③一张弓、一只槌、一个大木盘进了院子,一同进来的还有路途的匆忙。那弓有六七尺 长,弓背用成人手腕粗细的硬木做成,两头带着弯曲的鼻钩,一根劲道的牛筋把两端紧紧地 拴在一起。木槌油光发亮,汗水渗透了每一条纹路。槌头上痕迹纵横交错,那是经年累月和 牛筋弦缠斗的结果。掂在手上,除了沉甸甸之外,还有一种随时会滑落的紧张。而那木盘, 同样也闪动着亮光,尤其是底面和把手,光润得完全看不出年轮,简直可以映出人影。 ④匠人把一条宽大的皮带系到腰间,一根竹竿附在上面,顶端垂下来带钩的绳子,把弓 拉了起来。抖抖肩膀,试试皮带的松紧,竹竿上下摇晃,带动着下面的弓也急剧抖动起来, 牛筋弦闪动着,睁大着眼看着雪白的棉花,跃跃欲试。 ⑤一切准备就绪,乡村的一场好戏即将上演。 ⑥“嘡——”木槌拉开了序幕。埋在棉花堆里的牛筋弦在槌击之下,发出了沉闷的第一 声。原本安静的棉花来不及反应,就已经跃在空中飞舞,纷纷扬扬。藏在棉花里面的阳光此 时也喷出了诱人的味道,有夏天花儿开时的清香,秋天果实成熟时的恣意,还有冬日深藏的 浓郁。 ⑦“嘡——嘡嘡——”余音还在盘旋,木槌已经落下第二槌,第三槌……再看那匠人, 脖子伸得长长的,半弯着腰,左手握住弓背,右手攥着木槌,槌头在弦上敲一下,就顺势刮 一下弓弦。本就震颤的弦经过这一刮,更是急剧摆动,如巨浪中的一叶扁舟,棉花也一浪又 一浪地翻腾起来。那张弓在近处时,他微曲着腿,把竹竿压得弯弯的,让弦深埋棉花之中; 到远处的时候,匠人的身体已经绷得笔直,甚至把一条腿伸起来,把弦尽量朝前伸。但不管 是近还是远,他的左手始终牢牢握着弓背,稳稳地控制着弦的方向和平衡。 ⑧“嘡——嘡嘡——”匠人背着弓,围着那堆棉花开始打转。有节奏的步伐、流动的声 音和漫天飞舞的棉花……这哪里是劳动,完全是一场优美的舞蹈。他用一把“大竖琴”演绎 季节的更替交换,打破冬天的寂静、冷凝,把春天的浪漫、夏天的激情,还有秋天的沉甸甸 一槌一槌地敲回来。村庄就在这声音中慢慢苏醒。那些棉花在牛筋弦孜孜不倦的拉扯下,化 成一缕缕的棉丝,和着弦声在空中蹁跹。它们飘啊飘,落在了房梁上,弹弓上,匠人的头发 上,眉毛上,还有围观者的鼻端,痒得他们忍不住打几个喷嚏。 ⑨棉花蓬松起来,几乎堆满整个房间,被用竹竿挑起来放进纸箱。按照主人家要求的尺 寸,匠人再把弹好的棉花一层层铺在木板上面,再用红色的纱线加以固定。一来一去,雪白 的棉花上便现出两条平行的红线,像一条开满百合的道路。片刻间,匠人已经在棉花上织好 了上百道纱线。当最后一根线完成时,他们相互恭喜,匠人夸这人家会过日子,生活圆满, 连纱线都一分不多一分不少,主人会说匠人技术高超,做出来的活儿漂亮又省材料,说话间 赶紧递过来一杯浓酽的蜜糖水,让他润润嗓子…… ⑩匠人接着从地上抄起木盘,鼓腮吹走灰尘,丢到软软的棉被上。二三十斤的木盘跌进 了棉被中,打着转缓缓地朝前匍匐。木盘的每一次转动都小心翼翼,温柔得生怕弄乱了那些 纵横交错的棉线。它滑过的地方,棉花服帖了,中间没有一丝缝隙,这样才能抵抗三九天的 寒冷。 ⑪弹好的棉花被好看的布料紧紧包裹,当雪花飘舞的时候,拿出来盖在身上,软软的, 暖暖的。梦境里,有太阳在升腾…… (原载《人民日报》)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头语言富有诗意,写农人通过感知空气的湿度,将棉花晾晒到场院之中,棉花 像是大地上开出的洁白云朵,为下文做好铺垫。 B.文中对匠人弹棉花的工具先作整体介绍,后局部加以描述,其间还渗透着作者的主观 感受,让读者对弹棉工具印象深刻。 C.随着嘡--嘡嘡声响起,乡村优美的舞会开场,优美的节奏,流动的声音,漫天飞舞的 棉花,将主角弹棉匠人的劳动诗化。 D.棉被制作完成后,匠人恭喜农人,突出农村物质生活条件的艰苦,赞美广大劳动人民 精打细算过日子的优秀品质。 8.请赏析文章第二段文字。(6 分) 9.结合全文,说明标题“棉之舞”的含意。(6 分) 散文阅读真题训练(七) (2019 年高考天津卷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6~19 题。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 艾平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大草原。 冰雪将茫茫草原覆盖,仿佛一片亿万年的大水晶,解析了太阳的光谱,遍地熠熠生辉。 这就是草原的春天,明亮,寒冷,空旷。呼伦贝尔草原不知“清明时节雨纷纷”“烟花三月 下扬州”为何物,沉寂始于十月、十一月,延至次年的五月,直到了六月才肯葳蕤。 呼伦贝尔在北纬 53 度到北纬 47 度之间,几近冻土带,一年只有不足一百天的无霜期, 春、夏、秋三个季节便挤在这一百天里奔跑,每一种植物都是百米冲刺的运动员,奔跑着发 芽,奔跑着开花,奔跑着打籽,奔跑着完成生命基因的使命。你若细看草原上的那些芍药、 萱草、百合、野玫瑰,就会发现它们都比内地的同类开得弱小、开得简单;那些毛发一样附 在原野上的草类,更是生得低矮硕壮,因为它们没有时间拔高,必须快快成熟。乍暖还寒, 草色遥看近却无,呼伦贝尔的春天在残雪中闪出,莞尔一笑,转瞬即逝。一夜南风,醒来时 百草猛然长高了半尺,草原焕然碧透千里,如深深的海洋,波动在阳光下,泛起绸缎般的华 丽。花朵们忙了一夜,终于捯饬一新,佩戴着天上的彩霞和地上的雨露,跟着绿浪摇曳曼舞。 游人醉入花丛,欢喜得忘乎所以,浪漫地比照远方的场景,直把这草原夏日叫做草原的春天。 他们不曾体验,因此不懂,草原的春天是一场望眼欲穿的期盼,而最终让你看到的却永远是 结尾的那一瞬。 萨丽娃姐姐和大地一起记忆着春天。 草原的春天是妇女们含辛茹苦的季节。萨丽娃看见老祖母蹒跚在纷扬的春雪中,靴子艰 难地从冰泥里拔出来,又踩下去,湿漉漉的蒙古袍大襟冻成硬邦邦的冰片,在冷风中咔咔作 响;她看见太阳的手指伸过来,轻轻地梳拢老祖母的银发,落在那只暗红的珊瑚耳环上,老 祖母汗水淋漓的脸颊,布满了岁月的光芒。小羊羔总是走在大野芳菲之前,一个接一个降生 在冰碴密布的草地上,像洁白的云朵一样缭绕着老祖母“咩……咩……”嚷着饥饿。 百代千年,游牧人家在春季里寻找朝阳的地方接羔,一辈辈把长生天的教诲变成了不可 更改的习惯,留在了老祖母的银发上。长生天不是传说之中的老天爷,是万物生存的法则, 是必须敬畏的大自然。四月接羔,羊羔吃着母乳等待青草,青草和它们的乳牙一起长出来, 它们开始奔跑,从此变成了原野的孩子,栉风沐雨,爬冰卧雪,生命就这样周而复始,生生 不息。 老祖母的腰是在春天累弯腰的,老祖母的劝奶歌是在春天里传给萨丽娃姐姐的。 “陶爱格……陶爱格……你的孩子在哭泣,你这当母亲的给它吃奶吧……”老祖母的劝 奶歌升起来,回响环绕,哀婉之中,天空附以和声,母体般的温暖笼罩草原,万物生灵的母 性开始苏醒。母羊含泪站起身来,羊羔纷纷跪乳。饱食的羊羔肆意喧闹嬉戏,洁白的云朵在 阳光里打滚儿,然后撒开四蹄奔跑,进入季节的深处。 每年十月之后,老祖母把种公羊放进母羊群,母羊怀胎六个月,到次年四月或者五月分 娩,完成一个春天的轮回。那前一年的接下的羊羔,由于仅仅吃过一个夏天的青草,骨头还 未坚硬,头上卷曲的绒毛里才露出细小的犄角。老祖母仍然叫它们羔子,风雪夜里把它们放 进蒙古包庇护,为了它们暖和,半夜起来给炉子加牛粪。萨丽娃姐姐依偎在老祖母的怀里说, 好像羔子是你的亲孙女。 后来,萨丽娃姐姐戴着老祖母的红珊瑚耳环离开了家。因为城里的暖气和热水,因为城 里的漂亮和时尚。城里的楼房虽然很舒适,可那是租来的,不是家。萨丽娃姐姐思念阿妈的 奶茶、阿爸的手把肉,好想好想骑上骏马变成草原的风,好想好想放开嗓子变成蒙古包前奔 流的河。萨丽娃姐姐总觉得老祖母的红珊瑚耳环会说话,一天天在她耳边说个不停,只是那 些古老的话,就像飞来飞去的鸟,有点听不懂,想留也留不下。 萨丽娃姐姐终于回到了日夜思念的故乡。 枕着幽幽的草香,她看见了逝去已久的老祖母,听清了老祖母在她耳边说的话——河冰 不开,天鹅不来;骏马绕不过暴风雪,大雁甩不掉自己的影子……冬长夏短,谁也逆不过长 生天的规矩…… 萨丽娃姐姐站在草原的春天里,伸出一双手,这手洁白细腻;她轻轻托出一只小羊羔, 把母羊脱落的子宫慢慢送回腹腔内,这双手浸染上羊水和血液,开始在寒风中皴裂,慢慢地, 长生天的怀抱里回来了一个顺其自然劳作的人;当这双手终于被牛奶和油脂润透,不再畏惧 风霜雨雪的时候,萨丽娃姐姐的牧场已经远近闻名。她出售的羊,是实实在在吃过三次夏牧 草、长了六个牙的肥腴的羊。萨丽娃姐姐有了自己的广告词——养最有品质的羊。 人们看见她家的牧场上盖起了铝合金的接羔棚圈,看到她家蒙古包后面停放着现代化的 打草机,看到她家草场的高坡上安装着一排排太阳能蓄电池。萨丽娃姐姐的故事像珍珠那般 滚动在草原上,人们传说着她那有品质的羊卖出了好价钱。当家家户户都像萨丽娃姐姐那样 牧养有品质的羊,萨丽娃姐姐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她终于把草原的春天从二月找了回来。 春天依然晚晚地来,快快地走,却把希望和富足留在了呼伦贝尔草原上。萨丽娃姐姐唱 的劝奶歌是老祖母在春天里传下来的,草原人那如云的羊群和飞驰的骏马是春天赐予的。萨 丽娃姐姐懂得这一点,在这个古老而崭新的时代里成为聪明智慧的人。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草原上。 (选自 2016 年 4 月 1 日《文汇报》,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 分)( ) A.“草原的春天”贯穿全文,把呼伦贝尔大草原独特的风光和萨丽娃姐姐的故事有机 串连,是全文的线索。 B.呼伦贝尔草原春天短暂,气候寒冷,条件艰苦,因此萨丽娃姐姐去了城里,这说明 她对草原的情感与老祖母截然不同。 C.萨丽娃姐姐是草原新一代牧民的代表,她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借助现代科学技术, 把草原的花期提前到二月。 D.作者在记叙萨丽娃姐姐艰苦创业,带领其他牧民走上致富之路的同时,赞美了新时 代给草原带来的新面貌、新气象、新希望。 E.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生动描摹了大草原上生生不息的物与人;引用民歌民谚为 文章增添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17.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5 分) 19.文中的老祖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认为这一形象对萨丽娃有什么影响?(6 分) 19.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 分) 散文阅读真题训练(八) (湖南省 2019 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月 迹 贾平凹 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得满足。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 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看,缠奶奶说故事。奶奶是会 说故事的,说了一个,还要再说一个……奶奶突然说: “月亮进来了!”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 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 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滿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未,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 变的,会一口气吹跑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儿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 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奶奶说: “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滿满的圆了,进院子的白 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荒的 枝,荒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 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変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 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奶奶,那月上是什么呢?”我问 “是树,孩子。”奶说。 “什么树呢?” ”桂树。” 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 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 棵了。 奶奶瞧着我们,就笑了 “傻孩子,那里边已经有人了呢。” “谁?”我们都吃惊了。 “嫦娥。”奶奶说。 “嫦娥是谁?” “一个女子。”哦,一个女子。我想。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的。那么好个 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有三妹漂亮吗?” “和三妹一样漂亮的。” 三妹就乐了: “啊,啊!月亮是属于我的了!” 三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起来。看着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股儿的嫉妒。 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 我们每人倒了一小杯儿,说: “孩子们,看看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 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 一动,它便酥酥地顫,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奶奶说: “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 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 上,花盆儿上,爷爷的锻刃儿上发现了。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 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灿灿 地闪着银光,柔柔和和得像水面了。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 叫了: “月亮在这儿!” 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月亮在这儿!” 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沿跑,而且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 们都看起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晴里也一定 是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我们就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看那光辉,我说: “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的。”妹妹说。 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就又仰起头来 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 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1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月亮为题材的诗文很多,且多为借月思乡感怀之作。本文则独出心裁,用追寻月 迹作为行文线索,创造出清新优美、含蓄隽永的艺术境界。 B.本文叙写了孩子们“盼月”和“赏月”的情景,既写出了月光的柔美,也写出了孩 子们的天真好奇和对月亮的喜爱,为后文“寻月”作铺垫。 C.在一番“寻月”后,孩子们一改最初的“常常又什么都不觉得满足”而变得”都觉 得满足了”,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 D.作者通过叙述孩子们追寻月迹的行踪,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幅中秋夜月的淡雅图画, 显示出明月神秘而又慷慨的性格。 13.结合全文,分析标题“月迹”的丰富含义。 14.文中多次描述奶奶说的话,这些话看似零散实则相互联系,简洁而耐人寻味,请结合文 本简要分析这些话的作用。 参考答案 黄冈三模: 7.D【文章最后一句“我喜欢爬山”,没有融入对亲情、生死等问题的感悟。】 8.①由从容亭行至半山寺,“我”已抬不起脚,但“我”还是一步步从容地走;始信峰 是“我” 登黄山的最终极处,未上天都,“我”便从容地下了山。 ②登山的妙趣不只在于 登顶的喜悦,也在于沿途的风光,我们应懂得从容和坚持。 ③人生之途亦如登山一般,从 容不迫、笃定不移,方能领略人生的精彩。 ④人生难免有缺憾,当我们没有实现预期的目 标之时,也应从容接纳,泰然处之。 (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9.①内容更丰富。先写上方山再写黄山,作者所见更丰,文章更充实。 ②结构更灵动。 两次登山经历彼此穿插,行文富有变化,增添了回环曲折之美。 ③主旨更深刻。黄山的“从 容”题字是文眼,与作者心灵契合,统摄全篇;两次登山既有相 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登上方山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作者的感受和体悟。 (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2017 天津试卷: 【答案】 16.(4 分)BE 17.(3 分)合乎题旨。竹子虽外形扭曲,但仍具挺拔之质,象征着艰苦环境下顽强奋进 的人生,深化了主旨。 18.(5 分)①想象山野里竹子生机勃发,与城市里竹子的优雅纤细形成对比。②赞美了 竹子争先向上的顽强生命力,给读者更深广的思考空间。③照应前文,以景收束全篇,增强 了抒情性。(从语言角度赏析也可得分) 19.(9 分)(1)坚韧忍耐、从容优雅、孤高兀傲、风骨高洁、清简、争先向上等。(2) 学生可以任取一点自由发挥。 【解析】 16.试题分析:文学类文本阅读 5 选 2 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 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7.试题分析:这一题首先要明确低答出“合乎题旨”,然后理解“挺拔之姿”在文本中 的含义。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 评价 D。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19.试题分析:这一题第一问比较简单,问“文章写出了竹子的哪些精神气质”,这是对 竹子形象的分析概括。第二问要求考生“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体会”,这一题回答具有性。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 究 F。 2017 全国Ⅱ卷: 4.B 5.①有形的各种窗子; ②无形的窗子,指人的内心与外在世界的隔膜;③理想照进现实的 窗口; ④人们心中时时约束自己的框框;⑤人人渴望打开,却很难敞开的心灵之窗。 学 . 6.①人称灵活变换使用,使行文更自由流畅、思维不受阻碍,更显出“窗”对人们的无所 不在的约束;②以拉家常的口吻娓娓道来,更显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易与心灵深 处的交流;③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真诚态度,增加了内容的可信度。(每点 2 分) 【解析】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 分析综合 C。 【技巧点拨】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 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 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 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如本题 B 项文意分析不当。 5.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句内涵。需要学生筛选信息,仔细阅读原文,找出相关语段, 提炼中心意思即可。主要抓住“窗子”的本意和比喻义,如窗子既是指现实世界中的窗 子,窗子又是指隔绝自己生活与他人世界的象征。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技巧点拨】理解词语的含义,主要包括基本义、比喻义和语境义。把握词语的基本义要从 分析词语的来源、词类、结构入手,对概念的理解,要准确判断概念的本质属性。理解 与确认词语的比喻义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 关键。分析词语的语境义,要注意从整体阅读理解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言 环境中去分析,在明确词语所在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的含义、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 础上理解词语。如本题“窗子”可以指有形的各种窗子;无形的窗子;心灵之窗等。 【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 F。 【技巧点拨】人称的使用非常讲究。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 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 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如本题人称灵活变换使用,使行文更自由流畅、 思维不受阻碍,更显出“窗”对人们的无所不在的约束。 2017 全国Ⅲ卷: 4.B 5.①裁缝作为辛苦的谋生行当,看起来与其他行当一样;②但在做裁缝的过程中,对 生活有了难忘的经验和体会,不由得对这一行当产生了特殊感情,感到它有独特意 义。 6.①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②人物对话有地域特点,鲜活真实;③整体上 形成了明快风趣的语言风格,率真不做作。 【解析】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 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 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主要是文意、情感、 人物的形象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如是小说,应根据小说的 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主要情节是什么,写 了谁干什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 使用了哪些方式,是正面还是侧面,选项中如有误涉及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中找 一找,看是否有这种描写方式,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分析是否有问题;有无环境 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又什么作用。本题中,B 项对文意的分析有误,脱离了文本的 内容妄加猜测。 5.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这是考查学 生理解句子含意的能力。先找出画线句,“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看有无修辞, 如没有,圈出句中的关键词,句中的关键词是“干什么”“都一样”,再回归文本, 找出这句话的语境,前文说“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 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 同样辛苦的生活”,“干什么”应是指谋生的职业,“都一样”指的是在“辛苦” 这一点上,裁缝与其他职业一样,再结合下文在做裁缝的时候,那种难忘的体会让 “我”对裁缝这种职业有了独特的感情。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 价 D。 【名师点睛】理解句子含意可以采取如下几种方法:结构分析法,就是从分析句子结构 入手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结构复杂的长句。长句包括长单句 和多重复句。遇到这类长句,我们首先要分清它是单句还是复句。如果是单句,就 要运用紧缩法,删去句子的枝叶成分(定、状、补),抽出句子的主干成分(主、 谓、宾),把句子压缩变短,其意思就不难理解了。如果是复句,就要通过分析句 子的层次关系来把握它的基本意思。修辞分析法,就是根据修辞特点去分析和理解 句子的深层含意。有些句子由于运用了比喻、双关、借代、反语等修辞手法,因而 增加了理解的难度。运用有关修辞知识,有助于准确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由表及 里法,有些句意比较含蓄,从字面上很难看出,它的深层含意往往隐含在字面之下, 这就需要运用由表及里的方法,透过字面意思去挖掘它所蕴含的深层含意。语境分 析法,就是根据句子在文章中所处的语言环境,即依据句子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和 作用(如首括句、过渡句、结尾句、主旨句、呼应句等)综合分析、理解句意。本 题中所给的句子处于段末,且句子中没有修辞,又极为短小,故可以采取关键词分 析加语境分析来解答本题。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 价 D。 【名师点睛】赏析文章的语言,首先要建立一个知识体系,包括:语言的准确、简练、 生动、形象;风格的幽默、辛辣、简明、含蓄、深沉;长短句式的特点,各种修辞 手法及其表达效果,音韵、构图和结构之美,含蓄与直白,赋比兴的运用,多种表 达方式等。可以从遣词造句的角度进行赏析,词——炼字、语体色彩、词藻;句— —长短、整散等。答案层次:明确特色,举例分析内容,分析表达效果。本题在题 干中已经给出整体的特点,即“充满生活气息”,考生只要理解这一特点的内涵, 然后到文中找出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2017 年北京卷: 19.C 20.D 21.特点:①巨大的生命力 ②纯真清澈 ③一次次的新生 ④养育了两岸的生命。象 征意义:鄂温克民族的生命力、精神与品格 22.含义:①鄂温克人久远的历史 ②丰富的精神世界 ③未来的发展。原因:“我” 是外来游客,来去匆匆。情感:对鄂温克民族的尊重 23.表现:①玛丽亚·索:与根河和森林相守一生②乌热尔图:辞官返乡,创作大量作 品,担当起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③走出山林的人们:不忘根河,勇敢热情地接受了 新生活 匠心:作者选择了不同时代、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完整地表现出了鄂温克人依 恋“根河”、坚守根河精神的主旨。 24.A 【解析】 19 试题分析:考点解读:所谓“重要词语”,从命题者的角度而言。 一是这个词语在 文中有重要作用:或反映深层含义 或体现作者观点 或在结构上有独特作用 或有 修辞作用 二是通过这个词语可以检测出考生的理解水平。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 价 D。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1.试题分析:内容要点的归结包括三个层次:1 具体的内容加以概括。2 抽象的内容 加以阐发。3 含蓄的内容加以解说。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欣赏作品的形象, 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22.试题分析:重要语句包括:①从内容上看,要抓住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语句。 ②从表达上,要注意文章中那些抒情和议论的语句。③从结构上看,要注意领起后 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表示过渡的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④从修辞上看, 要注意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象征等手法的语句。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 赏评价 D。 23.试题分析:该题考核文本内容的概括及文本结构,根据前一问可分析构思特点是选 用了具有不同时代特色的人物。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4.试题分析:从近两年考查的情况来看,选择题往往在十一部名著中考查五部,一部 编写成一个选择项。可该题中名著考核放置在现代文阅读中,形式是较为新颖。 【考点定位】了解有关名著名篇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2020 届高三八校第二次联考真题: 4. D【解析】散文侧重旨在赞美传统手工艺人精湛绝伦的技艺,匠人恭喜农人的话正是文章 主旨的生动再现,D 项的解读是对原文主旨的曲解。 8、①运用拟人手法,将“棉花”和“风”人格化,(2 分)②生动地描写出棉花在阳光下、 在微风中舒展开来的情态,(2 分)③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为下文赞美劳动蓄势铺 垫。(2 分) 9、①“棉之舞”既是指棉花在匠人劳作时“飞舞”、“翻腾”、“翩跹”的情态,(2 分) ②又是指弹棉匠人在弹棉花时的动作、节奏、声音等,完全是一场优美的舞蹈。(2 分)③ “棉之舞”包含着作者对匠人精湛的弹棉技艺的赞美,更是对劳动的赞美。(2 分) 2019 年高考天津试卷【答案】 16.BC 17.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突出呼伦贝尔草原无霜期短暂的特点。生 动形象地描绘植物竞相生长的情景,赞美大草原旺盛、顽强的生命力(或:大草原的生 生不息) 18.形象:老祖母是一位勤劳、坚忍、慈爱、敬畏自然的传统牧民形象。影响:老祖母传授 给萨丽娃养羊的技能,给萨丽娃的心灵打上草原文化的烙印,召唤她回归草原。老祖母 的优秀品质对萨丽娃影响深远,传统美德得以传承。 19.呼伦贝尔草原大自然的春天;羊羔生长期的春天;萨丽娃事业的春天;以萨丽娃为代表 的新一代牧民未来生活的春天。 【解析】 16.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 物环境、情节结构、主题理解、结构思路等角度分析判断。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 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重点,注意结合语境。本题选不正确的两项。B 项,“这说明她对 草原的感情与老祖母截然不同”理解错误,根据后文“萨丽娃姐姐思念阿妈的奶茶、阿 爸的手把肉,好想好想骑上骏马变成草原的风,好想好想放开嗓子变成蒙古包前奔流的 河”以及最后“萨丽娃姐姐终于回到了日夜思念的故乡”,可知她同老祖母一样对故乡、 对草原有着深厚的、割舍不断的感情。C 项,“把草原的花期提前到二月”错误,原文 “当家家户户都像萨丽娃姐姐那样牧养有品质的羊,萨丽娃姐姐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她 终于把草原的春天从二月找了回来”,不是“花期”,也不是“提前到二月”,而是让 草原的春天从不正常的二月回到了正常的情况。故选 BC。 17.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考虑用到的手法,分析其效果;其 次思考词语运用的特点,句式特点等;还要从内容、结构方面理解语句的作用。本题赏 析“一年只有不足一百天的无霜期,春、夏、秋三个季节便挤在这一百天里奔跑,每一 种植物都是百米冲刺的运动员,奔跑着发芽,奔跑着开花,奔跑着打籽,奔跑着完成生 命基因的使命”。本题主要分析手法。先分析手法:“挤”“奔跑”运用拟人;“每一 种植物都是百米冲刺的运动员” 运用比喻;“奔跑着发芽,奔跑着开花,奔跑着打籽” 运用排比;“奔跑着”运用夸张。接着分析效果:“一年只有不足一百天的无霜期”突 出呼伦贝尔无霜期的特点;“挤在这一百天里奔跑”“奔跑着发芽,奔跑着开花,奔跑 着打籽,奔跑着完成生命基因的使命”生动地描绘植物竞相生长的状态,赞美大草原旺 盛、顽强的生命力。 18.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及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干 要求,然后返回原文筛选与人物有关的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概括人物形象时一定要 注意人物身份。本题中老祖母代表传统牧民的形象。她勤劳,比如“老祖母的腰是在春天累 弯腰的”;她坚忍,比如“萨丽娃看见老祖母蹒跚在纷扬的春雪中,靴子艰难地从冰泥里拔 出来,又踩下去,湿漉漉的蒙古袍大襟冻成硬邦邦的冰片,在冷风中咔咔作响”;她慈爱, 比如“那前一年的接下的羊羔,由于仅仅吃过一个夏天的青草,骨头还未坚硬,脂肪仍然豆 腐般多汁,头上卷曲的绒毛里才露出细小的犄角。老祖母仍然叫它们羔子,风雪夜里把它们 放进蒙古包庇护,为了它们暖和,半夜起来给炉子加牛粪”;她敬畏自然,比如“百代千年, 游牧人家在春季里寻找朝阳的地方接羔,一辈辈把长生天的教诲变成了不可更改的习惯,留 在了老祖母的银发上。长生天不是传说之中的老天爷,是万物生存的法则,是必须敬畏的大 自然”。老祖母对萨丽娃的影响由浅到深分别是:传授给萨丽娃养羊的技能,比如“老祖母 的劝奶歌是在春天里传给萨丽娃姐姐的”;给萨丽娃的心灵打上草原的烙印,召唤她回到草 原,比如“萨丽娃姐姐总觉得老祖母的红珊瑚耳环会说话,一天天在她耳边说个不停,只是 那些古老的话,就像飞来飞去的鸟,有点听不懂,想留也留不下”;老祖母的优秀品质对萨 丽娃影响深远,传统美德得以传承,比如“萨丽娃姐姐站在草原的春天里,伸出一双手,这 手是洁白细致的;萨丽娃姐姐轻轻托出一只小羊羔,把母羊脱落的子宫慢慢送回腹腔内,这 双手浸染上羊水和血液,开始在寒风中皴裂,慢慢地,长生天的怀抱里回来了一个顺其自然 劳作的人”“萨丽娃姐姐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她终于把草原的春天从二月找了回来”。 19.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思路及把握标题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要按照一定线索梳理文 章结构,分析每一个阶段标题的不同意蕴,答题时要由浅入深逐层来答。本题考查“萨丽娃 姐姐的春天”这个标题的含义。具体分析“春天”的含义,即是谁的什么样的春天。首先“春 天”指呼伦贝尔草原的春天,“呼伦贝尔草原不知‘清明时节雨纷纷’、‘烟花三月下扬州’ 为何物,沉寂始于十月、十一月,延至次年的五月,直到了六月才肯葳蕤”;其次,“春天” 指羊羔生长期的春天,“四月接羔,羊羔吃着母乳等待青草,青草和它们的乳牙一起长出来, 它们开始奔跑,从此变成了原野的孩子,栉风沐雨,爬冰卧雪,必经几次生死磨难,方能生 存”“当家家户户都像萨丽娃姐姐那样牧养有品质的羊,萨丽娃姐姐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她 终于把草原的春天从二月找了回来”;第三,“春天”指萨丽娃姐姐事业的春天,“萨丽娃 姐姐的牧场已经远近闻名,她出售的羊,是实实在在吃过三次夏牧草、长了六个牙的肥腴的 羊。萨丽娃姐姐有了自己的广告词———养最有品质的羊”;最后,“春天”指以萨丽娃为 代表的新一代牧民的未来生活的春天,“春天依然晚晚地来,快快地走,却把希望和富足留 在了呼伦贝尔草原上。萨丽娃姐姐唱的劝奶歌是老祖母在春天里传下来的,草原人那如云的 羊群和飞驰的骏马是春天赐予的” 湖南省 2019 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 12.C 13.①表层含义:指月的移动变化轨迹;②深层含义一:指孩子们寻月的足迹以及追寻美好 事物的经历;③深层含义二:指月在孩子们心中留下的美好体验与感悟。 14.①贯穿全文的线索:这些话构成行文的线索,使文章结构清晰流畅。如正是在奶奶的指 引下,孩子们从盼月到赏月再到寻月。②塑造奶奶形象:这些话塑造了一个善于发现和 领略美,慈爱、智慧的老人形象。如当孩子们为月争执时,她启发孩子们继续寻找属于 自己的月亮。③凸显孩子特点:这些话和孩子们的话交织在一起,对比中凸显了孩子们 天真、可爱、充满好奇心的特点。如文中关于月中桂树与嫦娥的对话就生动体现了这一 点。④揭示文章主旨:如月亮是每一个人的……暗示月亮慷慨美好的品质,揭示出只要 每个人都用心地、持之以恒地去寻找,都可以收获属于自己的美好“月亮”这一主旨。 ⑤营造诗意境界:这些话含蓄而意味深长,和富有诗意的夜月描写一起营造了隽永而和 谐的诗意(艺术)境界。 【解析】 12.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 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 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 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C 项,“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好奇心得到 了满足”错误,结合全文来看,孩子们觉得满足的原因有如下几点:①对月亮的好奇心 得到了满足;②在寻月的过程中,充分体会了月亮所带来的美好,追寻美好事物的心理 得到了满足;③孩子们锲而不舍地追寻月亮,都得到了自己的“月亮”,收获了属于自 己的美好体验与感悟。“主要是好奇心得到了满足”没有文本依据。故选 C。 13.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标题意蕴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 求“结合全文,分析标题‘月迹’的丰富含义”,然后先理解“月迹”的表层含义,再 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其深层含义。从文中来看,“月迹”中“月”指的是月亮,“迹” 指留下的印子或痕迹,由此可知,“月迹”的表层含义,应该是中秋的晚上月亮运行变 化的轨迹;从文中来看,孩子们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沙滩议月,随 着空间的转换,展现了孩子们寻找月亮的足迹,而此时的“月”不仅仅是指月亮,还象 征着美好的事物,孩子们追逐月亮的过程就象征着追寻美好事物的经历;从孩子们追逐 月亮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来看,一开始是失望,接着是争执,然后是人人拥有,最后每个 人都是满足的,由此可见,这“月迹”还应该指孩子们追逐月亮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 和感悟。 14.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文中多 次描述奶奶说的话,这些话看似零散实则相互联系,简洁而耐人寻味,请结合文本简要 分析这些话的作用”,然后应该到文中圈出奶奶说的话,分析这些话之间的联系,然后 从内容、结构、形象、主旨以及艺术效果等方面分析作用。“月亮进来了”“它走了, 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是树,孩子”“桂树”“傻孩子,那里边已经有人 了呢”“嫦娥”“一个女子”“和三妹一样漂亮的”“孩子们,看看你们的酒杯,你们 都有一个月亮哩”“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奶奶引导孩子赏 月,引导孩子寻月,让孩子最终得到心理上的满足,由此可知,奶奶的话在结构上是串 起全篇的线索;从形象上来看,奶奶带着孩子们来欣赏月亮,欣赏美,这说明奶奶是一 个善于发现美、善于启发孩子的老人,而孩子们在与老人的对话中也展现出天真可爱又 充满好奇心的天性,如看到月亮,想到里面住着什么人,由嫦娥之美想到三妹之美;从 主旨的 角度来看,如果说“月亮”代表美好的事物,那么奶奶的话中就包含了深刻的 意蕴,如奶奶说“它是匆匆的”说明美好事物的易逝,“快去寻月”说明要主动去追求, 才能拥有美好的事物,“月亮是每个人的”“你们都有一个月亮”说明只要每个人都用 心地、持之以恒地去寻找,都可以收获属于自己的美好“月亮”;从艺术效果来看,奶 奶的话很有内涵,与月亮营造的意境融合在一起,给人诗意的感觉。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