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实秋
一 学习重点
1 体会文章在写人记事表现人物特征时的手法
2 学会运用白描手法抓住人物典型特征写人记事。
二 补充材料
1 《少年中国说》节选,要求有感情的诵读直至熟记。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
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sǔn)试翼,风尘翕(xī)
张。奇花初胎,矞矞(yù)皇皇。干将发硎 (xíng),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lǚ)其黄,纵有
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2 人物简介
梁启超先生简介
梁启超(1873——1929 年)字卓如,号任公、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
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学术大师,有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之称。著作《饮冰室合集》。
梁启超自幼聪颖好学,四岁便在开始学习中国古代典籍,有“神童”之称,十二岁考中秀才,
十七岁考中举人,1890 年梁启超师从康有为,接受维新变法思想。发动公车上书,积极宣传维新变
法理论,参与和领导了“戊戌变法”运动,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杰出代表,推动中国历史前进。
戊戌政变后,他东渡日本,并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广泛宣传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和
社会学说,影响和启迪了整整一代人。
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2—1987),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店,
主编《新月》月刊。后迁至台,历任台北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英语教研所主任、文学院院长、国
立编译馆馆长。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长篇散文
集《槐园梦忆》等。译有《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
3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是指 1898 年 6 月 11 日至 9 月 21 日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
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但戊戌变法因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顽固派)的利益所以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
年 9 月 21 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
往法国、日本,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被杀,历时 103 天的变
法失败。
主要内容: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
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同时规定,今后
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
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3 箜篌引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箜篌引》所依的典故“公无渡河”出自晋人崔豹《古今注·音乐》,古乐曲由朝鲜艄公霍里子
高的妻子丽玉所作。
一天早晨,霍里子高去撑船摆渡,望见一个披散白发的疯颠人提着酒壶奔走。眼看那人要冲进
急流之中了,他的妻子追在后面呼喊着不让他渡河,却已经赶不及,疯癫人终究被河水淹死了。那
位女子拨弹箜篌,唱《公无渡河》。其声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霍里子高回到家,把那歌声向妻子
丽玉作了描绘,丽玉也甚为悲伤,于是弹拔箜篌把歌声写了下来,听到的人莫不吞声落泪。丽玉又
把这个曲子传给邻居女儿丽容,名字就是《箜篌引》。
4 桃花扇
《桃花扇》是中国清代著名的传奇剧本,作者是孔尚任,是他经历十余年三易其稿而完成的。
此剧表现了明末时以复社文人侯方域、吴次尾、陈定生为代表的清流同以阮大铖和马士英为代表的
权奸之间的斗争,揭露了南明王朝政治的腐败和衰亡原因,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即作者自己所
说: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事实人,有凭有据。通过侯方域和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表
现南明覆亡的历史,并总结明朝 300 年亡国的历史经验,表现了丰富复杂的社会历史内容。
《哭主》一出写左良玉在黄鹤楼开宴,正饮得热闹时,忽然接到崇祯帝殉国的急报,唱道:
高皇帝,在九天,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你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十七年忧国如病,呼
不应天灵祖灵,调不来亲兵救兵。白练无情,送君王一命!……
宫车出,庙社倾,破碎中原费整。养文臣帷幄无谋,豢武夫疆场不猛。到今日山残水剩,对
大江月明浪明,满楼头呼声哭声。这恨怎平,有皇天作证。……
5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
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 书,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广德元年(公元 763 年)春天,那时杜甫 52 岁。宝应元年(公元
762 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
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
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
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他听闻消息后,欣喜若狂,恨不得马上回到和平、安定
的家乡。
2
三 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谦逊( ) 精悍( ) 景仰( ) 酣畅( ) 弥漫( ) 箜篌( )( ) 蓟北( )
沾襟( ) 涕泗( ) 主角( ) 屏息( )
四 深入精析文本,思考回答
1 诵读课文,找出描写梁启超的句子,并进行批注,仔细体会这些句子反映了梁启超先生的什么特
点,试用一句话概括梁启超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2 作者是如何塑造梁启超先生的形象的?
3 课文最后一段说:“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但文中似乎并无一
处直接写到梁先生的“热心肠”,你对文章中的“热心肠”如何理解?
4 试归纳总结本文写人记事方面的写作特色
五 请模仿本文写人手法描写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人。
要求:
1.抓住细节,突出特征;
2.语言简洁,描写生动;
3.不出现姓名;
4.50 到 100 字
六 我的疑惑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