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5
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文中的实、虚词。
2.理清全文思路结构,研读课文前两部分,分析人物形象。
3.感受蔺相如的勇武的精神与宽容的气度。
【学习重点】
实、虚词的掌握要结合语境;分析人物形象要结合时代背景与人物的言行。
【学习过程】
背景知识扫瞄
司马迁(约前 145-约前 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
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
法的官职)。
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
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
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
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 111)回家,值父病笃。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
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
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之史文”。元封三年(前 108),司马迁继
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
的资料。
天汉二年(前 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
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 91)
写成《史记》。
基础知识积累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臣等不肖.( ) 2.刎颈..之交( ) 3.广成传.舍( )
4.缪.贤舍人( ) 5.见臣列观.( ) 6.相如虽驽.( )
2 / 25
7.臣语.曰( ) 8.使人遗.赵王书( )9.睨.柱( )
10.秦王不怿.( )
二、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可予不
(2)臣愿奉璧往使
(3)拜送书于庭
(4)召有司案图
(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6)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三、解释下列文言实词在具体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
(1)奉
①臣愿奉璧往使
②请奉盆缶秦王
(2)闻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②寡人窃闻赵王好音
(3)孰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②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4)负
①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③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④宁许以负秦曲
(5)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
②顾吾念之
(6)传
①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舍相如广成传
③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3 / 25
④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7)引
①相如引车避匿
②引赵使者蔺相如
③左右欲引相如去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8)负
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②秦贪,负其强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④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⑥负债累累
(9)幸
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大王也幸赦臣
③则幸得脱矣
(10)易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②以乱易整,不武
(11)遗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②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12)会
①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②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
③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13)拜
①拜为上卿
②拜送书于庭
4 / 25
(14)见
①徒见欺
②于是王召见
(15)书
①秦御史前书曰
②使人遗赵王书
(16)请
①因跪请秦王
②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③璧有瑕,请指示王
(17)立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
②立竿见影
③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
④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
四、解释下列文言虚词在具体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
1.而
(1)夫赵强而燕弱
(2)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3)不如因而厚遇之
(4)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5)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2.之
(1)均之二策
(2)即患秦兵之来
(3)为刎颈之交
3.于
(1)以勇气闻于诸侯
(2)归璧于赵
(3)故燕王欲结于君
(4)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5 / 25
(5)而君幸于赵王
4.以
(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3)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4)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5)以勇气闻于诸侯
5.其
(1)乃使其从者衣褐(他的)
(2 其势不俱生
6.为
(1)拜为上卿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而蔺相如如徒以口舌为劳
(2)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3)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7.乃
(1)今君乃亡赵走燕
(2)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
(3)臣乃敢上璧
8.因
(1)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
(2)相如因持璧却立
(3)不如因而厚遇之
9.且
(1)且庸人尚羞之
(2)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3)且以一璧之故逆秦之欢,不可
五、你认为本课还有哪些重要的实虚词,请积累在下边。
文本精要探究
6 / 25
一、请在疏通文句的基础上通读全文,给文章划分出清晰的层次,并简要概括内容。
二、反复诵读第一、二层的相关文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1.第一层的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蔺相如为何会赢得赵王的信任?
3.课文是怎样描写蔺相如出场的?
4.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5.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赵城”后怎么办?
6.秦王“诈佯为予赵城”后,相如又如何对策?
7.归壁于赵后,相如又怎样对秦王交代的?
8.第二层写完壁归赵,着重表现相如的大智大勇。相如的这种品质,作者是如何表现的?
三、用自己的话讲“完壁归赵”的故事。
【达标检测】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仅仅
B.臣等不肖,请.辞去 请求
C.独.畏廉将军哉? 难道
D.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最终
2.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吾羞,不忍..为之下。
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7 / 25
C.宣言..曰: “我见相如, 必辱之!”
D.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恐惧..殊甚
3.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A.我见相如,必辱.之!
B.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C.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3.比较下面两组加点词的意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引.赵使者蔺相如 左右欲引.相如去
秦王因.曰…… 不如因.而厚遇之
A.两个“引”字相同,两个“因”字也相同。
B.两个“引”字不同,两个“因”字相同。
D.两个“引”字相同,两个“因”字不同。
C.两个“引”字不同,两个“因”字也不同。
5.下列“于”字用法与其它三句不同的是( )
A.乃设九宾礼于廷
B.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C. 臣头今于璧俱碎于柱矣
D.拜送书于庭
6.为上联“心平浪静,秋月芙蓉湘水碧”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
A.志远天高,春风杨柳麓山青
B.情深海阔,夏日荷花潇江红
C.气壮山威,鲲鹏展翼楚云飞
D.身正才卓,冬雪松竹衡岳高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
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
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
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
8 / 25
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7.加点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徒.慕君之高义”
A.徒.以吾两人在也
B.徒.见欺
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班百者多徒.行
8.对“所以”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 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③强
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⑤师者,所以传道
授业解惑也 ⑥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A.①②④∕③⑤⑥ B.①③⑤∕②④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②⑤⑥
9.对“之”和“而”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③而相如廷叱之
④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10.翻译下列语句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译文: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文: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文:
④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文:
9 / 25
⑤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译文:
⑥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译文:
【学习拓展】
一、荐读妙悟
韩魏公①在大名②日,有人送玉盏③二只,云:“耕者入坏冢④而得。表里无纤瑕,世
宝⑤也。”公以百金答之,尤为宝玩。每开宴召客,特设一桌,以锦衣置玉盏其上。一日
召漕使⑥,且将用之酌劝。俄为一吏误触倒,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且伏地待罪。公神
色不动,谓坐客曰:“凡物之成毁,有时数⑦存焉。”顾吏曰:“汝误也,非故也,何罪
之有?”客皆叹服公之宽厚。
公帅定武⑧时,尝夜作书,令一兵持烛于旁。兵他顾,烛燃公须。公遽以袖摩之,而
作书如故。少顷,间⑨视,则已易其人矣。公恐主吏笞之,亟⑩呼视之,曰:“勿较。渠
已解(11)持烛矣。”军中咸服其度量。
(选自宋·刘斧《青锁高议》)
【注释】
①韩魏公:指北宋大臣韩琦,封魏国公。与范仲淹齐名,历任边疆大臣,功勋卓著。
②大名:古地名,大名府,在今河北大名县。③玉盏:玉制酒杯。④坏冢(zhǒng):
破败的坟墓。⑤世宝:传世之宝。⑥漕使:转运使,主管由水路输送粮食、给养。⑦时
数:一定的时间和气数。⑧帅定武:担任定武(今河北省定县)统帅。⑨间视:偶尔抬
头看。间,间或,偶尔。⑩亟:急。渠:他。(11)解:懂得。
二、采英撷趣
宽容是阳光
哲学家康德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优雅的康德大概是不会有暴风骤雨
的,心情永远是天朗气清。别人犯错了,我们为此雷霆万钧,那犯错的该是我们自己了。
现代的戴尔·卡内基不主张以牙还牙,他说:“要真正憎恶别人的简单方法只有一个,即
发挥对方的长处。”憎恶对方,狠不得食肉寝皮敲骨吸髓,结果只能使自己焦头烂额,心力尽
瘁。卡内基说的“憎恶”是另一种形式的“宽容”,憎恶别人不是咬牙切齿饕餮对手,而是吸
取对方的长处化为自己强身壮体的钙质。
狼再怎么扮演“慈祥的外婆”,发“从此吃素”的毒誓,也难改吃羊的本性,但如果捕杀
净尽,羊群反而容易产生瘟疫;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但一旦英雄寂寞,不用关进栅栏,凶
10 / 25
猛的老虎也会退化成病猫。把对手看做朋友,这是更高境界的宽容。
林肯总统对政敌素以宽容著称,后来终于引起一议员的不满,议员说:“你不应该试图和
那些人交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林肯微笑着回答:“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难道我不正是
在消灭我的敌人吗?”一语中的,多一些宽容,公开的对手或许就是我们潜在的朋友。
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成功,谁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著名的水利工程学家潘家铮这样回答
外国记者的提问:“那些反对三峡过程的人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反对者的存在,可让保
持清醒理智的头脑,做事更周全;可激发你接受挑战的勇气,迸发出生命的潜能。这不是简单
的宽容,这宽容如硎,磨砺着你意志,磨亮了你生命的锋芒。
虽然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有义务捍卫您说话的权利。这句话很多人都知道,它包含了
宽容的民主性内核。良言一句三冬暖,宽容是冬天皑皑雪山上的暖阳;恶语伤人六月寒,如果
你有了宽容之心,炎炎酷暑里就把它当作降温的空调吧。
宽容是一种美。深邃的天空容忍了雷电风暴一时的肆虐,才有风和日丽;辽阔的大海容纳
了惊涛骇浪一时的猖獗,才有浩淼无垠;苍莽的森林忍耐了弱肉强食一时的规律,才有郁郁葱
葱。泰山不辞抔土,方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方能成其大。宽容是壁立千仞的泰山,是容
纳百川的江河湖。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与时代背景。
2.掌握文中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与特殊文言句式。
3.研读课文后两部分,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手法。
4.体会古人的爱国精神,培养高尚的爱国情操。
【学习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学习其写作艺术都要以疏通文句为基础。
【学习过程】
一、背景知识扫瞄
1.《史记》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共 130 篇,包括本纪 12 篇,世家 30 篇,列传 70 篇,年表 10 篇,书 8 篇,共 52 万字。
11 / 25
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
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
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
了历史的真实。不仅如此,其中《陈涉世家》肯定了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
《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数民族的活动,
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
《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学习
《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我们将对此有深刻的体会。
2.时代背景简介
战国(前 403-前 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 283 年到前
279 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
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 280 年秦取楚上
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 278 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
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
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二、基础知识积累
(一)正确解释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
(1)名词作动词。
乃使其从者衣褐
舍相如广成传
秦御史前书
左右欲刃相如
于是相如前进缶
(2)名词作状语。
而相如廷叱之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间至赵矣
卒廷见相如
(3)形容词作动词。
大王必欲急臣
12 / 25
(4)形容词意动用法。
且庸人尚羞之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5)动词使动用法。
毕礼而归之
宁许以负秦曲
(6)形容词使动用法
臣请完璧归赵
(二)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古义: 今义: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古义: 今义:
(3)璧有瑕,请指示王
古义: 今义:
(4)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古义: 今义:
(5)位在廉颇之右
古义: 今义:
(6)明年,复攻赵。
古义: 今义:
(7)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古义: 今义:
(8)其势必不敢留君
古义: 今义:
(9)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
古义: 今义:
(10)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古义: 今义:
(三)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
置句等。请指出下列各句属何种句式。
13 / 25
1.求人可使报秦者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大王见臣列观
5.徒见欺
6.以勇气闻于诸侯
7.何以知之
8.而君幸于赵王
9.且相如素贱人
10.马之千里者
1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四)请给下列各句补出省略的成分,并写出具体内容。
1.( )固请( )
2.相如闻( )不忍与( )会
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
4.请奉盆缶( )秦王
5.(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6.今君乃亡( )赵走( )燕
三、文本精要探究
复习回顾上节课学过的内容,认真诵读第三、四层,根据问题的提示理解文章内容。
(一)三层(14—16 段)。
1.“渑池之会”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举行的?
2.秦军在打胜仗的情况下为什么主动与赵求和?
3.赵王赴会时作好了哪些准备?
4.秦王怎样侮辱赵王的?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
14 / 25
5.面对秦王的侮辱,相如怎样与之针锋相对的?
6.蔺相如的“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有什么含义?
7.“渑池之会”的结果如何?
(二)第四层(第 17—21 段)。
1.请用自己的话概述将相和的经过。
2.廉蔺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3.廉颇扬言见到相如“必辱之”。相如是如何对待的?
4.相如如何说服舍人的?相如退让的原因是什么?
5.廉颇听到相如的话后如何表现?由此看出廉颇具有何种品质?
6. “廉蔺交欢”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15 / 25
7. 这个故事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方法来描绘人物?
(三)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本文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你认为可供我们写作借鉴的有哪
些方面?
【达标检测】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与命名相同的是( )
例句:“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A.阿母谢.媒人
B.乃令张良留谢.
C.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2.下列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舍.相如广成传舍
B.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C.左右欲刃.相如
D.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3.下列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完璧归赵 B.宁许以负秦曲
C.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D.毕礼而归之
4.加点词都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②璧有瑕,请指示王
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④决负约不偿城
⑤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⑥明年复攻赵
⑦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16 / 25
⑧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A.③④ B.④⑧ C.⑥⑧ D.③⑥
5.对“以”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③宁许以负秦曲 ④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
乐 ⑤以空言求璧⑥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⑦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⑧以绝秦望⑨以相如
功大拜为上卿
A.①②⑤∕③④⑧∕⑥⑦⑨
B.①②⑤∕③④⑦⑧∕⑥⑨
C.①②⑥∕③④⑦⑧∕⑤⑨
D.①②⑤⑨∕③④⑦∕⑥⑧
6.给下面各句按句式特点分类
①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②而君幸于赵王
③君何以知燕王 ④拜送书于庭
⑤何功之有哉 ⑥使不辱于诸侯
⑦此人力士 ⑧谁可使者
⑨为夫婿所薄 ⑩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判断句:
被动句:
宾语前置:
谓语前置:
状语后置: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练习。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
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
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
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
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节选自《淮阴侯列传》)
17 / 25
7.请结合原文,用现代汉语回答问题。
(1)韩信不能被推选作官吏的原因是:
(2)韩信为什么常常依靠别人生活?
(3)亭长之妻对韩信是什么态度?用什么方法气走了他?
(4)当韩信说将来一定要报答漂母时,漂母说:
(5)淮阴屠中一少年向韩信挑衅时说:
(6)街市上的人为什么笑韩信?你怎么看韩信“俛出胯下,蒲伏”的行为?
(7)找出与“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句式相同的句子。
(8)找出与“拜送书于庭”句式相同的句子
8 指出加点词的含义,有活用现象也请指出。
(1)饭.信( )
(2)自食.( )
(3)众.辱之曰( )
(4)若.虽长大( )
(5)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 )( )
(6)食.时,不为具食.( )( )
(7)怒,竟.绝去( ) 竟.漂数十日( )
【学习拓展】
一、荐读妙悟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廉颇年纪大了,赋闲在家,赵王有心启用,便派人前去查看。廉颇心向往之,和此人一起
吃饭,喝了好几斤酒,吃了好几斤肉,还披挂上马耍了耍。可惜派去的此人和廉颇有隙,回报
赵王说,廉颇能吃能喝,耍也耍得,只是席间倒是去了好几趟 WC,于是赵王便不复用。这便
18 / 25
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由来。这事你要说赵王用人不当可以,说廉颇遇人不淑也行,至
少教导了大家一个道理,有的时候跟同事保持良好关系还是很必要的。
二、采英撷趣
孝成王七年,秦国与赵国的军队在长平拉开战场,当时赵奢已经死了,(◇张华注释说∶
“赵奢的坟墓在邯郸边界的西山上,叫做马服山。”)而蔺相如病得很重,赵孝成王任命廉颇
做将军带兵攻打秦国,秦军多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城池不出来交战。秦军多次挑战,廉颇都
不肯出兵交战。赵孝成王相信了秦国的间谍。秦国的间谍对孝成王说:“秦国只害怕马服君赵
奢的儿子赵括当上将军。”赵王于是任命赵括做将军,代替了廉颇。蔺相如说∶“大王听了赵
括的名字就任命他当将军,就像粘住琴瑟上调弦的短木若胶柱,再来弹琴。赵括只能熟读他父
亲的兵书,不知道变通。”赵王不听从蔺相如的建议,于是任命赵括为将。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兵事,认为天下没有比得上他的。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谈论兵
事,赵奢都难不倒他,但是并不称赞他。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曰∶“打仗,是
生死攸关的地方,而赵括太轻率的讨论它了。如果赵王不让他当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让他
当将军,打败赵军的人一定是赵括自己。”当赵括将要出发的时候,他的母亲上书对赵王说∶
“不能让赵括带兵。”赵王说∶“为什么呢?”赵括的母亲回答说∶“当初我跟随他的父亲,
当时他的父亲是将军,他所供养的食客谋士有好几十人,他所结交的朋友有几百人,大王以及
王公们的赏赐都分给军官士兵,接受军令以后,就不再过问家里的事。如今赵括一旦做了将军,
面向东方接受军士们的拜见,军吏们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大王所赐的金银绸缎,赵括都拿
回来藏在加中,并且每天观察有便宜的田地房屋能买的就买下来。大王您认为它能像他父亲
吗?父子不同心,希望大王您不要任命他。”赵王说∶“你不要管了,我已经下定决心了。”
赵括的母亲于是说∶“大王您非要任用他,如果他有了差错,我能不能受到牵连呢?”赵王说:
“不会连累你的。”
赵括代替了廉颇以后,全部变更了军法,轻率的任用军官。秦国的将军白起听说以后,指
挥奇兵,假装打败撤退,而断绝赵军的粮道,把赵军一分为二,赵军士气不能统一。被困四十
多天,赵军非常饥饿,赵括亲自指挥精兵博战,秦军用箭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数十
万赵军投降了秦国,秦国全部将它们活埋了。赵国前后损失兵力四十五万。第二年,秦国军队
围困了邯郸,一年多,赵王几乎不能逃脱。幸亏楚国、魏国的军队来救援,才得以解了邯郸的
包围。赵王也因为赵括母亲先前的话,没有诛杀她。
答案
19 / 25
§基础知识积累
【友情提示】文言文中基础知识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这一部分的内容应该强调识记和理
解。可让学生在预习时,完成自己能通过阅读注释和查阅工具书掌握的内容,在上课时让学生
展示,并讲解重点的知识点。第一遍可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答案,第二遍口答,第三遍写在书
上,这样可以做到多遍利用。本单元各课时的基础知识积累都可参照这个办法教学。
一、1.xiào 2.wěnjǐng 3.zhuàn 4.miào
5.guàn 6.nú 7.yǔ 8.wèi 9.nì 10.yì
二、通假字
(1)“不”通“否”; (2)“奉”通“捧”;(3)“庭”通“廷”;
(4)“案”通“按”,审察,察看; (5)“孰”通“熟”,仔细;
(6)“缪”通“穆”。
三、一词多义
(1)奉 ①动词,通“捧”; ②动词,进献。
(2)闻 ①动词,闻名,出名;②动词,听说。
(3)孰 ①疑问代词,谁、哪一个;②形容词,通“熟”,仔细。
(4)负 ①动词,凭借,倚仗;②动词,辜负,对不起;③动词,背;④使动用法,使……
承担。
(5)顾 ①动词,回头;②副词,只是,不过。
(6)传 ①名词,一种文体;②名词,招待宾客的馆舍;③动词,传递;④动词,传
颂。
(7)引 ①牵,拉,引申为掉转;②引见,延请;③拉;④拉开弓。
(8)负 ①背着;②倚仗,凭借;③辜负,对不起;④违背;⑤使……承担;⑥动词,
欠。
(9)幸 ①动词,宠幸;②副词,幸而,幸亏;③动词,侥幸。
(10)易 ①交换,互换;②代替。
(11)遗 ①送给;②遗漏,漏下;③离开。
(12)会 ①会见,会面;②聚会,会盟;③回合。
(13)拜 ①动词,授予官职;②动词,叩拜。
(14)见 ①介词,被;②动词,接见。
(15)书 ①动词,写;②名词,书信。
(16)请 ①动词,请求;②敬辞,希望对方做某事;③敬辞,希望对方允许自己做某
20 / 25
事,请允许我,请让我。
(17)立 ①动词,站立;②动词,使竖立;③动词,指确定继承地位,确立;④副
词,立刻。
四、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表并列。(2)连词,表修饰。(3)连词,表承接。 (4)连词,表转折。
(5)连词,表假设,如果
2.之
(1)指示代词。(2)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结构助词,的。 为刎颈
之交
3.于
(1)介词,在。(2)介词,给。(3)介词,与。(4)介词,对。(5)介词,表被动。
4.以
(1)连词,因为。(2)连词,来。(3)介词,把。 (4)介词,用,拿。 (5)介
词,凭借。
5.其
(1)代词,作定语。(2)代词,那。
6.为
(1)动词。 (做,当)(成为)(立下)
(2)动词,是,表判断。
(3)介词,替,给。
7.乃
(1)副词,竟。 (2)副词,就。 (3)副词,才。
8.因
(1)介词,通过、经由。 (2)副词,就,于是。 (3)副词,由此,趁机。
9.且
(1)连词,即使,表假设。 (2)连词,表并列。 (3)副词,况且。
§文本精要探究
一、【友情提示】可提示学生按故事情节的发展来划分,答案不必要求整齐,只要意思对
即可。
21 / 25
第一层:(1—2 节) 廉蔺简介
第二层:(3—13 节) 完璧归赵
第三层:(14—16 节) 渑池相会
第四层:(17—21 节) 负荆请罪
二、【友情提示】此题设计的难度较低,目的是引导学生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先找到与问
题对应的文段,仔细诵读,然后再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1.开头简介廉、蔺二人地位、威望的巨大差异,为二人矛盾伏笔。2.一是由于缪贤推荐,
补写出了蔺相如的过人才情;二是在朝廷应对时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正确主张,自愿承担
出使重任。
3.相如是在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课文先写赵国
君臣面临的“三难”:秦王求璧,贪婪霸道,一难赵王。面对秦王的易城求璧,赵国君臣深感
“矛”或“勿予”两难,才有“求人”报秦之议,缪贤荐才之举,赵王召见之事,相如入秦之
行。(虎狼之秦易城求璧,诚意少而诈骗多,赵王为难,相如不易,矛盾愈尖锐,愈能显示相
如化“两难”为“两全”的智勇。)
4.秦王坐章台,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顺便要求学生讲解这一句),左右皆呼万
岁。以城换壁,对秦国来讲,并木占便宜,谈不上什么胜利,用不着“欢呼”。再说,秦王坐
在行宫章台中,把和氏壁传递给嫔妃和侍从人员看,表现出对赵国使者轻慢无礼,故相如断定
他“无意偿城”,这表现了相如过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5.①设计智取。乃前(上前,名作动)曰:“壁有暇,请指示王。”(示,给……看。
意思是:请让我指给大王看。)②说理斗争。相如一方面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来批评秦王
的欺骗手段;另一方面以赵王的谦诚来批判秦王的傲慢、不讲信义。(要求学生讲解“严大国
之威以修敬也”这一句。)③誓死捍卫。相如“倚柱,怒发上冲冠”(按:有人认为这一句的
标点应为:倚柱,怒,发上冲冠。),这里写出了相如的愤怒表情。“大王必欲急(形作动)臣,
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以言辞表现相如的勇气。“相如持其壁脱柱,欲以击柱。”又以
动作表现相如誓死捍卫的决心。
6.首先,相如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然后交壁;其次,私下派人把和
氏壁从径道(小道)送回赵国。
7.①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未尝有坚明约束(要求学生讲解这四个字)者也”。
干脆说明壁已归赵;②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壁来”;③表
示自己知“欺大王之罪”,“臣请就汤键”。④提出希望“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暗示秦王
杀自己不是好办法。
22 / 25
8.①直接描写(如: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②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
交斗争艺术。
[自我测评]
一、1.B ;2.D ;3.C ;4.C ;5.B
6. A(四个选项中,末字都是平声,与出句的仄声相反,符合平仄规律,但 C 项的末字
“飞”为动词,与上句表颜色的形容词“青”不配对,先排除这一项;D 项中“高”虽为形容
词,但与“碧”不属同一范畴,且“风平浪静”与“身正才卓”在意境上难以对接,亦排除;
B 项基本上也可对上上句,但“阔”字与对字的“静”同属仄声,已犯对联忌讳,“情深海阔”
中“情深”与“海阔”并无联系,而且“心平浪静”与“情深海阔”也不存在多大关系,比较
起来“志远天高”与“心平浪静”就存在一定的逻辑联系,全句平仄相对,意境相合,属最工
整的对句,当选 A.)
二、7.A 8.D 9.B
10.①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
②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③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
④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⑤这是为什么?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
⑥但是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
11.农历春节给孩子压岁钱是中国人的传统风俗,以表达长辈对小辈的爱意和期望。而一
味追求增加压岁钱的数量,一方面很容易助长孩子们乱花钱的习惯和不良的消费行为,一方面
也给家长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12.①(更)省事 ②(或许)到了
③(因为)即便 ④(就)会“伸出手”
第 11 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课时)
§基础知识积累
一、(1)穿;安置住宿;上前;杀;走上前;
(2)当廷,在朝廷上;向西;从小路;在朝廷上
(3)逼迫
(4)以……为羞;以……为先;以……为后;
23 / 25
(5)使……归;使……承担;
(6)使……完好
二、(1)古义:扬言 今义:宣告,声明
(2)古义:父母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3)古义:指出给人看 今义:为指导工作而发出的口头或书面的意见
(4)古义:走上前去,进献 今义:向前行进,思想进步
(5)古义:上,古人一右为尊 今义:与左相对
(6)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7)古义:指妃嫔 今义:美貌的女子
(8)古义:形势,一定 今义:根据形势推测必然会怎样
(9)古义:不会超过 今义:副词,指明范围,“只”“仅仅”,或作连词表转折,
或用在形容词性的词组或双音节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最高。
(10)古义:从这里到那里,指地点 今义:表时间,从前,过去
三、1.定语后置句 2.判断句 3.被动句 4.介词结构后置句 5.被动句 6.介词结构后
置句 7.宾语前置句 8.被动句 9.判断句 10.定语后置句 11.判断句
四、1.主语,秦王 2.宾语,这件事;介宾短语的宾语,廉颇 3.谓语,厉害 4.介词,
给 5.主语,廉颇和蔺相如 6.介词,从;介词,到
§文本精要探究
一、【友情提示】此题设计的难度较低,目的是引导学生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先找到与问
题对应的文段,仔细诵读,然后再用自己的话来回答。凡学生用原文的话来回答问题的,都要
求学生能准确的翻译文句。
1.是在秦国攻打赵国一再获胜的形势下举行的。
2.在军事上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试图在外交上以势压倒对方,逼迫对方投降,免去或减
少动用武力的代价。
3.一方面相如随从保驾,另一方面廉颇作后盾,并作好了最坏的打算。(“三十日不还,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4.从“秦王饮酒酣”“令赵王鼓瑟”中的“酣”和“令”两个字可看出来。“酣”字写出
了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令”字表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注意:秦与赵同为
诸侯,地位应该是平等的),且要写进秦的史册,这是明目张胆对赵王的侮辱。
5.首先,蔺相如上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瓶秦王,以相娱乐。”其次,
相如以拼命和秦王斗争。秦王不肯,相如又“跪请”,秦王还不肯,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
24 / 25
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再次,相如以“张目叱之”,使秦王的左右“皆靡”。在这种情况下,
秦王被迫一击飒。最后,相如又顾召赵御史书,以牙还牙。
6.一是秦终不能加胜于赵;二是秦也不敢动兵。可以说,渑池之会是赵的胜利,秦的失
败。这一段迸一步表现了相如大智大勇的品质。
二、1。在渑池之会后,相如“拜为上卿”,廉颇居功自傲,相如退让。在舍人对相如表
示不满时,相如不计私怨,说服舍人。廉颇听说后,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2.简相如出身低微,开始只是“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而现在却“拜为上卿”,“位在廉颇
之右”。廉蔺地位的变化是产生矛盾的客观原因。但主观原因却是因为廉颇不能正确对待自己,
也不能正确对待相如。“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3.相如有意退让,“不肯与会”,“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即使见到廉颇,相如也
“引车避匿”。(“引”,退、牵拉。)从这里可以看到相如的大度与气量。
4.相如采用比较法来说明道理。“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相如的启发提问,自然得出
廉颇不如秦王的结论。然后,从国家利益的高度说明将相和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吾所以为
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由此可见,相如对廉颇的忍让,是出于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目
的。
5. “肉袒负荆”,登门谢罪:“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知错能改,坦白直率。
6.爱国,爱赵国,仇恨秦国。
7.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性格更加鲜明突出。作者以廉颇的
居功自傲,心胸狭隘,反衬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
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同时,作者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斗争,反衬蔺
相如的见识卓尔不凡,超人一等。
三、【友情提示】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本文哪些段落写得比较精彩,并说明理由,以此为切
入点解决这个问题。
1.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三个故事,集中、凝练、鲜明)。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
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
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
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
颇与之争位的矛盾。)
25 / 25
3.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
4.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
[自我测评]
一、1.D 2.B 3.C 4.B 5.B
6.判断句:①⑦ 被动句:②⑥⑨ 宾语前置:③⑤ 谓语前置:⑧ 状语后
置:④⑩
二、7.(1)家里贫穷,品行又不好。(2)没有官做,又不会做买卖谋生。(3)讨厌他
早晨不到起床时就烧好饭,端到床上吃掉,到了吃饭时间不给韩信准备饭。(4)大丈夫不能
自己维持生活,我同情公子你才给你饭吃,难道期望你报答吗?(5)韩信你若不怕死,就来
杀我;你若怕死,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6)认为韩信胆小胸怀大志的人,不必计较小事。
8.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9.信钓于城下出我胯下
10.(1)使……吃饭 动 使动(2)给……吃(3)当众 名→状;(4)你(5)多次;几
(6)吃(饭);食物(7)终于;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