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海金山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年上海金山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ID:680268

大小:43.21 KB

页数:8页

时间:2021-04-2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上海金山区 2020 学年第二学期质量监控高三语文试卷 (时间 150 分钟,分值 150 分) 2021 年 4 月 第一部分 积累应用(10 分) 1.按要求填空。(5 分)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孟子《鱼我所欲也》) (2)夕阳下,酒旆闲, 。(马致远《寿阳曲· 》) (3)《琵琶行》中,“ , ”两句形象地写出了琵琶声的粗重与轻细。 2.按要求选择。(5 分) (1)小王同学上课经常迟到和打瞌睡,班主任顾老师找他谈心,以下各句中语气最委婉的一句是( )。 (2 分) A.这是不是应该引起你的反思呢? B.这难道不应该引起你的反思吗? C.这无疑是应该引起你的反思的。 D.这恐怕不能不引起你的反思了。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 分) 从欣赏者的角度来看,真正的艺术形象不仅作用于观众的感官,_____,_____,_____,_____。美感在本质 上应该是感官的快适与理性的满足的统一。 ①而且还必然作用于观众的理智 ②引起人们的思考,陶冶人们的情操 ③使人们能够得到理性上的满足,得到审美享受 ④引起感觉上的快适 A.①④②③ B.④①③② C.④①②③ D.①③④② 第二部分 阅读(7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3-7 题。(16 分) 当代文艺审美中的“粉丝”与“知音” 周兴杰 ①市场经济与大众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但改变了文艺的存在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欣赏习惯。“文学终 结论”尚且余音未绝,又有学者提出了“粉丝能不能替代知音”的疑问,引发热议。 ②“知音”一词源于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子期因为能听出琴音寓意,被伯牙引为“知音”。子期辞世, 伯牙毁琴不操,以示痛悼。由此可知,“知音”的内涵至少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接受者能准确把握、解读出作品 的主旨,从而经由作品,接受者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契合;二是以作品理解为基础,创作者与接受者形 成相互依赖、相互需要乃至相互尊重的关系。在高雅艺术的欣赏中,接受者以能成“知音”为荣,创作者以能有 “知音”为幸。18 世纪美学学科形成之初,为解决“趣味无争辩”的难题,休谟也推崇批评家来提供“趣味和 美的真正标准”。可见,“知音”的趣味早已渗透到经典艺术标准当中。因此,“知音”有意无意地被默认为高 雅文艺的欣赏者。 ③而“粉丝”这一名称则有些不伦不类,它是大众对“fans”一词自发的、戏仿式的音译。在最直接的意义 上,“粉”或“粉丝”就是对某些事物的“爱好者”。如果仅在“爱好者”的意义上来使用的话,那么说“我是 莎士比亚的粉”也是没有问题的。但由于社会成见和媒体引导,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粉丝”一度被贴上了狂 热、非理性、病态等标签,当作对某些大众文化产品不加辨别的、缺乏抵抗力的消费者而受到非议。尽管现在人 们能以一种理解的眼光来看待“粉丝”,但其被限定特指大众文化的欣赏者却是事实。需要指出的是,大众文化 在使用中的确具备活跃的意义再生产功能,而且流行文艺也的确包含有别于高雅艺术的美学旨趣。因此,可以明 确,“粉丝”的欣赏和“知音”的欣赏对比,它首先是一个趣味差异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品位高下的问题。 ④知音精于深度耕犁文本,其文本辨识力自不待言。那粉丝有没有文本辨识力呢?通过深入粉丝的文化实践, 研究者发现,粉丝对于特定文本是存在敏锐的辨识力的。20 世纪 80 年代,有人用“全庸”之名仿作金庸小说, 以图鱼目混珠。结果读者去芜存菁,终使各式“全庸”尽数淘汰。有趣的是,金庸晚年按“经典”标准大力修改 当年作品,不想费力不讨好,竟遭众多“金迷”抵制。由此可知,粉丝像知音一样,都具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 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但粉丝文本辨识的有趣一面在于,他们会因为极度关注某些文本的细节,而选择性地忽 略其他细节。像一些网络小说读者会因情节带来的“爽”感,而忽略作者在文本中留下的各种“Bug”(在网络 小说读者批评中被用来指文本中的各种漏洞),而另一些读者则专门给小说挑“Bug”。因为存在这种“专攻一 点、不计其余”的辨别方式,“脑残粉”由此而生,“黑粉”亦由此而生。这样的文本辨别方式的主观随意性不 言自明,与知音式文艺批评的理性、客观旨趣相去甚远。 ⑤粉丝欣赏要求突破高雅文艺欣赏所规定的“距离”,使欣赏化为广场式的狂欢。粉丝欣赏的参与性更突出 的表现是,他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小说、影视作品、歌曲等原作本身的欣赏上,还会进一步消费许多衍生产品, 如印有明星头像的 T 恤、玩偶、海报,等等。如此,粉丝将文化工业提供的资源带入其日常生活实践,并在使用 中完成文本意义的重新组装。与此不同,“知音”则更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他们更像采矿者,努力 掘开文本的岩层,提炼出深藏其下的金子般的创作主旨。 ⑥伴随积极的参与,粉丝的生产力也释放出来了:他们不会停留在文本的消费上,而是以文化工业产品为资 源,创造出数量庞大的、五花八门的新文本,如网络同人小说、模仿秀及流行音乐粉丝们的翻录、翻唱和 MTV 翻拍,等等。这种新文本有时会达到与原作不相上下的地步,如《指环王》的读者们创作了大量衍生文本,并由 最为资深的粉丝收集起来出版发行,大受欢迎,以至于小说作者与粉丝对簿公堂,争夺这些文本的所有权。而“知 音”呢,他们的生产力主要表现在分析精辟的批评文本上,此外很难看到其他类型的新文本。 ⑦由此可见,“知音”和“粉丝”不能相互替代。但是,将“粉丝”与“知音”并置,能建构一种相互映照 的批判视野,使我们可以借此反观二者。二者并非没有相通之处,那就是不管接受什么类型的作品,都得有以文 本辨识为基础的热爱。如果有了这份热爱,知音与粉丝未必是不能沟通和相互接受的。基于此,笔者以为可以提 倡“知音型粉丝”和“粉丝型知音”,来构建这种相互映照的批判视野。 (选自 2017 年 3 月 6 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3.第④段的“专攻一点、不计其余”在文中具体指 (2 分) 4.下列表述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2 分) A.“知音”有意无意地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因此,比“粉丝”欣赏具有更高的品位。 B.“粉丝”对特定文本具有敏锐的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他们的辨别方式具有主观随意性。 C.“知音”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精于深度耕犁文本,努力挖掘文本内涵,提炼出创作主旨。 D.“粉丝”具有强大的生产力,能以文化工业产品为资源,创造出的新文本有时能与原作相媲美。 5.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3 分) A.“知音”与创作者在生活中是有着相互依赖关系的。 B.用来区分粉丝与知音的唯一标准,是狂热和非理性。 C.在辨识文本上,粉丝不主观随意,就能够超越知音。 D.知音与粉丝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沟通并且相互接受。 6.分析第⑤段所用论证方法的作用。(4 分) 7.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5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 8-11 题。(16 分) 飘逝的风筝 徐国平 ①三月的暖风一吹,催着万物,都跟长了翅膀一样。鹞爷也感觉到了,一大早儿就拿起那只风筝,迈出了家 门。 ②那是一只“年年有余”的风筝。鹞爷有个习惯,扎风筝从不重复,每年都要出新一个花样。若在过去,扎糊 这种风筝,再简单不过,用不了一天工夫。如今却不行了,整整折腾了半月。不是技不如前,是自己老了,两眼发花, 双手也发抖。 ③此刻,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 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鹞爷 心里猜想着,整个人就显得失魂落魄,无精打采。是啊,一个人放风筝,还有啥意思啊? ④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从 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 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二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⑤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直走出村外,老半天也没碰上一个人,甚至连一只鸡和狗都没撞见。只有一 些像是找不着窝栖落的麻雀,叽叽喳喳在他四周焦躁不安地飞过。 ⑥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倒是一些不甘寂寞的春草早早破土,钻出一 棵棵嫩芽。鹞爷站在地头,先舒展开双臂,又抻了一下脖颈。沉重了一个冬天的身子,都有些迈不动脚步了。 ⑦这时,一阵春风拂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鹞爷浑身上下顿然觉得轻飘飘的,如同要 离开地面飞起来一样。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起来,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 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⑧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筝。每只风筝经过他 的手,都活灵活现,一到阳春,方圆百里的天空,都会飘曳着他扎的风筝,千姿百态,五花八门。那些走在归途 上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 ⑨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手艺 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而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 来了。 ⑩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 躁,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 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⑪ 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⑫ 很快,天上飞起一只风筝。风儿似乎有些飘忽不定,那只风筝像只失群的孤雁,在空中东一头西一头地上 下乱窜。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夭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 放风筝好玩吗? ⑬ 鹞爷低头一看,不知何时,身边多了一个男孩,正一脸好奇地望着他。终见有人陪了,鹞爷的心情豁然开 朗起来。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你玩一下,就知道了。 ⑭ 男孩怯生生地接过风筝线,有些不知所措。鹞爷在一旁吆喝着,拽紧线,快跑起来啊! ⑮ 男孩立马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 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⑯ 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 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鹞爷没有责备,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 晚要飞走的。 ⑰ 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吱声。 ⑱ 男孩撅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 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的。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 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烧香焚纸。 ⑲ 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 ⑳ 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 ㉑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 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㉒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㉓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 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选自《时代文学》2017 年第 11 期,有删改) 8.第④段的划线句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表现力强,请加以赏析。(4 分) 9.第⑧—⑩段是小说的插叙,请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4 分) 10.作者塑造男孩这个人物形象颇有深意,请加以分析。(4 分) 11.标题“飘逝的风筝”内涵丰富,请加以赏析。(4 分)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2-14 题。(8 分) 秋日赴阙 ① 题潼关驿楼 (唐)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 ②,疏雨过中条 ③ 。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①阙:指长安。此诗作于作者奔赴长安应试途中。②太华:陕西的华山。③中条:山西的中条山,和华 山分别耸立在潼关南北。 12.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本作品的一书是( )。(1 分) A.《乐府诗选》 B.《古诗菁华》 C.《律诗集粹》 D.《诗余选集》 13.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一二两句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透露出诗人内心的一丝悲凉。 B.第三句中的“归”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残云对华山的依恋。 C.五六两句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景,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 D.本诗写景远近结合,化静为动,意境雄浑苍茫,语言明快活泼。 14.小明同学在课外阅读时,发现本诗另有一个版本,题为《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内容为:“南北断蓬飘, 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劳歌此分首,风急马萧萧。”(“劳歌”指 忧伤离别之歌。)不同版本的差别让小明产生了困惑,他感到两诗结尾两句所表达的感情有明显的不同。请你为 小明解惑。(4 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 15-20 题。(18 分) 刘珙传 ①刘珙字共父。生有奇质,以荫补承务郎,登进士乙科,迁礼部郎官。秦桧欲追谥其父,召礼官会问,珙不 至,桧怒,风言者逐之。桧死,召为吏部员外郎,兼权中书舍人。从幸建康,车驾将还,军务未有所付,时张浚 留守建康,众望属之。及诏出,以杨存中为江、淮宣抚使,珙不书录黄 ① ,仍论其不可。上怒,谓宰相曰:“刘 珙父为浚所知,此特为浚耳!”命再下,宰相召珙谕旨,曰:“再缴 ②则累张公。”珙曰:“某为国家计,岂暇 为张公谋。”执奏如初,存中命乃寝。 ②安南贡象,所过发夫除道,毁屋庐,数十州骚然。珙奏曰:“象之用于郊祀,不见于经。且使吾中国之疲 民,困于远夷之野兽,岂仁圣之所为哉!”湖北茶盗数千人入境,疆吏以告,珙曰:“此非必死之寇,缓之则散 而求生,急之则聚而致死。”揭榜请以自新,声言兵且至,令属州县具数千人食,盗果散去,其存者无几。珙乃 遣兵,戒曰:“来毋亟战,去毋穷追,不去者击之耳。”盗意益缓。于是一战败之,尽擒以归,诛首恶数十,余 隶军籍。 ③淳熙二年,移知建康府。会水且旱,首奏蠲夏税钱六十万缗、秋苗米十六万六千斛。禁止上流税米遏籴, 得商人米三百万斛。贷诸司钱合三万,遣官籴米上江,得十四万九千斛。又运米村落,置场平价振粜,贷者不取 偿。起是年九月,尽明年四月,阖境无捐瘠流徙者。 ④进观文殿学士,属疾,请致仕。疾革,草遗奏言:“陈俊卿忠良确实,可以任重致远,张栻学问醇正,可 以拾遗补阙,愿亟召用之。”既又手书诀栻与朱熹,其言皆以未能为国报雪仇耻为恨。薨,年五十七,谥忠肃。 ⑤珙居家孝,丧继母卓氏,年已逾五十,尽哀致毁。内外功缌 ③ 之戚,必素服以终月数。喜受尽言,事有小 失,下吏言之立改。临数镇民爱之若父母闻讣有罢市巷哭相与祠之者。 (节选自《宋史•刘珙传》,有删改) [注]①录黄:宋时中书省承旨起草的一种文件。②缴:纠缠。③缌(sī):古代丧服名。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 分) (1)令属州县具数千人食( ) (2)又运米村落,置场平价振粜( ) 16.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2 分) (1)桧怒,风言者逐之( ) A.消息 B.像风一样 C.暗示 D.讽刺 (2)执奏如初,存中命乃寝( ) A.睡觉 B.盛大 C.停止 D.隐蔽 1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且使吾中国之疲民,困于远夷之野兽 B.揭榜请以自新,声言兵且至 C.起是年九月,尽明年四月 D.陈俊卿忠良确实,可以任重致远 18.第⑤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 分) 临 数 镇 民 爱 之 若 父 母 闻 讣 有 罢 市 巷 哭 相 与 祠 之 者 19.把第③段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 分) 淳熙二年,移知建康府。会水且旱,首奏蠲夏税钱六十万缗、秋苗米十六万六千斛。禁止上流税米遏籴,得 商人米三百万斛。 20.结合第①段内容,简要分析刘珙的人物形象。(3 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 21-24 题。(12 分) 偃虹堤记 欧阳修 ①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 ①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 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 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 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 ②。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问其大小之制、 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而杀 ③其上得厚三分之二,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 时以成。”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 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 ②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 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 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 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 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③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 ④之时,常显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 其余,以利及物。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 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④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注]①滕侯:滕宗谅,字子京,河南洛阳人,当时被贬谪岳州担任知州。欧阳修作此文时,是在被贬安徽滁 州期间。②虞:忧患。③杀:减少。④急人:用人。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虚词是( )。(1 分) A.哉 B.矣 C.也 D.耳 22.概括第①段的意思。(3 分) 23.对第②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第一句在结构上是承上启下,突出了“功”字。 B.第二句说明了偃虹堤受利地域之广,人数之多。 C.五六两句论述事物成与坏、存与废的一般规律。 D.最后一句表明滕侯求“记”是为了在后世留名。 24.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的意义。(5 分) 第三部分 写作(70 分) 25.有人说,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陷入两大误区,一是看别人生活,二是生活给别人看。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 金山区 2020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质量监控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一 积累应用 10 分 1.(5 分)(1)万钟于我何加焉 (2)两三航未曾着岸 远浦帆归 (3)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 如私语 (说明:每空一分,错字别字漏字多字都不得分) 2.(5 分)(2 分)(1)A (3 分)(2)C 二 阅读 70 分 (一)16 分 3.(2 分)粉丝在辨识文本过程中,极度关注某些细节,而选择性地忽略其他细节。 4.(2 分)A 5.(3 分)D 6.(4 分)答案示例:本段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2 分)作者以粉丝和知音在欣赏的 参与性上作对比,论证了粉丝不仅欣赏原作,还消费许多衍生产品,和知音更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主题的欣赏 不同。通过列举用明星头像的 T 恤等例子,论证了粉丝消费许多衍生产品。作者把知音比作采矿者,形象生动地 论证了知音更加尊重作家的创作主旨。(2 分) 评分说明:说出两种论证方法给 2 分,结合内容分析 2 分。 7.(5 分)答案示例:文章首先提出论题“粉丝能不能替代知音”,(1 分)接着分别阐述了“知音”和“粉丝” 各自的来历、内涵和大众的评价,让读者明白两者是不同文艺种类的接受者。(1 分)然后分别从文本辨识力、 参与方式和文本生产力等方面加以阐述。(2 分)最后得出结论,“知音”和“粉丝”不能相互替代,但可以在 一定条件下沟通和相互接受。(1 分) 评分说明:意思接近,有层次。 (二)16 分 8.(4 分)“狂叫不止”“蚕食”等词语运用比拟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挖掘机一步步无情地摧毁村庄院落的 过程,(2 分)传达出鹞爷对农村美好家园渐渐消逝的痛心与无奈。(2 分) 评分说明:比拟手法表达出的内容和体现人物的心情各 2 分。 9.(4 分)答案示例:(1)补充交代鹞爷以前的身份和背景,幼时学艺成功,后来成为民间艺人,现在手艺失 传,让故事情节更加完整。(2)写出鹞爷今昔完全不同的境遇,形成鲜明的反差,从侧面反映社会风气的浮躁, 揭示传统手艺失传与乡村没落的原因。(3)使鹞爷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突出了鹞爷对传统技艺和农村家 园的坚守。(4)为引出下文男孩放风筝的情节做铺垫。 评分说明:写出其中的一点给 2 分,写出两点给 4 分。 10.(4 分)作者塑造的男孩形象单纯可爱,缺少对故土家园或根的理解。可以多角度分析男孩在文中的作用, 如照应文章的标题,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丰富鹞爷的人物形象,象征忧虑中的希望,引出对根对传统文化的思 考,深化小说的主题,寄托作者的情感等。 评分说明:人物形象 1 分,深意 3 分,写到其中的一点给 1 分。 11.(4 分)答案示例:标题“飘逝的风筝”,从表面看,指男孩跌倒后松手后飘逝的那只风筝(1 分),但从深 层次看,有其象征意义,“风筝”不仅代表了传统技艺,也代表着乡村文明(家园、故土、根)。(2 分)“飘 逝的”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技艺和乡村文明(家园、故土、根)的逐渐消失。(1 分) 评分说明:本义 1 分,象征义 3 分。 (三)8 分 12.(1 分)C 13.(3 分)D 14.(4 分)答案示例:小明同学好,我认为《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的结尾两句写了诗人明日将抵达长安,却 向往渔人樵夫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出仕为官和归隐山林的矛盾心理,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留恋。(2 分)《行次 潼关逢魏扶东归》的结尾两句写了诗人与友人唱劳歌分别的场景,表现了诗人在离别歌声中,与友人依依不舍的 深情。(2 分)因此,诗歌的两个不同版本让你从结尾的两句读出它们表达的感情是明显不同的。 评分说明:感情理解正确各 2 分,表达最好符合情境的要求。 赏析: 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内,当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是从洛阳进入长安必经的咽喉重镇,形势险 要,景色动人。历代诗人路经此地,往往要题诗纪胜。直到清末,谭嗣同还写下他那“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 关不解平”的名句。可知它在诗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了。 许浑从故乡润州丹阳(今属江苏)第一次到长安去,途经潼关,为其山川形势和自然景色所深深吸引,兴会 淋漓,挥笔写下了这首“高华雄浑”(清代吴汝纶语)的诗作。 开头两句,作者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红叶晚萧萧,用写 景透露人物一缕缕悲凉的意绪;长亭酒一瓢,用叙事传出客子旅途况味,用笔干净利落。然而,诗人没有久久沉 湎在离愁别苦之中。中间四句笔势陡转,大笔勾画四周景色,雄浑苍茫,全然是潼关的典型风物。骋目远望,南 面是主峰高耸的西岳华山;北面,隔着黄河,又可见连绵苍莽的中条山。残云归岫,意味着天将放晴;疏雨乍过, 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从写景看,诗人拿残云再加归字来点染华山,又拿疏雨再加过字来烘托中条山,这样,太华 和中条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因为其中有动势──在浩茫无际的沉静中显出了一抹飞动的意趣。诗人把目光略收 回来,就又看见苍苍树色,随关城一路远去。关外便是黄河,它从北面奔涌而来,在潼关外头猛地一转,径向三 门峡冲去,翻滚的河水咆哮着流入渤海。河声后续一遥字,传出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倾听的神情。眼见树色苍苍, 耳听河声汹汹,真绘声绘色,给人耳闻目睹的真实感觉。这里,诗人连用四句景句,安排得如巨鳌的四足,缺一 不可,丝毫没有臃肿杂乱、使人生厌之感。三、四两句,又见其另作《秋霁潼关驿亭》诗颔联,完全相同,可知 是诗人偏爱的得意之笔。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照理说,离长安不过一天路程,作为入京的旅客,总该想着到长安后便要如 何如何,满头满脑盘绕帝乡去打转子了。可是许浑却出人意外地说:我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呢!含蓄表白了 自己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这样结束,委婉得体,优游不迫,是颇显出自己身份的。 (四)18 分 15.(2 分)(1)准备 (2)同“赈”,救济 16.(2 分)(1)C (2)C 17.(2 分)B 18.(3 分)临数镇/民爱之若父母/闻讣/有罢市巷哭相与祠之者 评分说明:正确断句一处得 1 分。多划一处扣 1 分。 19.(6 分)淳熙二年,(刘珙)调任建康知府。适逢水灾后又是旱灾,他首先上奏免除六十万缗夏粮税钱、十 六万六千斛秋苗米税。禁止富豪大户囤积税米不出售,购得商人三百万斛米。 评分说明:关键词:“移知”“会”“蠲”“上流”“遏”各 1 分,主语省略 1 分。 20.(3 分)秦桧想要追赐自己的父亲谥号,召集礼官会合询问,刘珙却不到会;皇帝想任命杨存中为江、淮宣 抚使,刘珙却坚决反对而为国着想支持众望所归的张浚。这两件事塑造了刘珙刚正不阿(或不惧权贵)、一心为 国(或大公无私)的形象。 评分说明:两件事件的概括各 1 分,人物形象概括 1 分。 参考译文: 刘珙字共父。生来就有特殊的禀赋,因祖上庇荫补任承务郎,考中进士乙科,升任礼部郎官。秦桧想要追赐 自己的父亲谥号,召集礼官会合询问,刘珙不到会,秦桧发怒,暗示言官驱逐他。秦桧死后,(刘珙)被召担任 吏部员外郎,兼任代理中书舍人。随从皇上到建康,车驾将要回宫,军队事务还没有可以托付的人,当时张浚留 守在建康,众人都寄期望于他。等到诏令发出,任命杨存中担任江、淮宣抚使,刘珙不书写录黄,并议论说不能 这样。皇上发怒,对宰相说:“刘珙的父亲是张竣的好友,这是刘珙特意为张浚罢了!”命令第二次发下,宰相 召见刘珙说:“第二次纠缠就会连累张公。”刘珙说:“我是替国家着想,哪里有空闲为张公策划。”坚持上奏 和最初一样,杨存中的任命才停止。 安南进贡大象,经过的地方发动民夫开道,毁坏房舍,几十个州动荡不安。刘珙上奏说:“大象用于郊礼祭 祀,不见于经书。况且让中原(地区)的疲困百姓,被远方蛮夷的野兽困扰,难道是仁义圣明的(君主)做的事 吗?”湖北有茶盗几千人入境,守卫的官吏把这事报告朝廷,刘珙说:“这些人不是拼命的贼寇,对他们宽松, 他们就会分散各自求生存,对他们逼得紧,他们就会聚集反抗至死。”贴出榜文晓谕他们来悔过自新,宣称军队 就要来了,命令所属州县准备几千人吃的食物,盗贼果然散去,那些留下来的没有多少人。刘珙于是发动士兵, 告诫说:“(盗贼)来了不要急于作战,(盗贼)退走时不要穷追不舍,(那些)不肯退走的才予以打击罢了。” 盗贼的士气更加松弛。在这个时候一次战斗就击败了他们,全部生擒而回来,杀掉为首作恶的几十人,其余的都 列入军籍。 淳熙二年,(刘珙)调任建康知府。适逢水灾和旱灾,(他)首先上奏免除六十万缗夏粮税钱、十六万六千 斛秋苗米税。禁止富豪大户囤积税米不出售,购得商人米三百万斛。从各衙门借钱共三万,派官员到长江上游买 米,得十四万九千斛米。又运米到乡村,设置场地按平价来救济卖米,对借米的人不收取抵押品。开始于当年九 月,结束于第二年四月,全境没有饿死逃亡的人。 (刘珙)进为观文殿学士,正巧生病,请求退休。病重时,起草遗奏说:“陈俊卿忠诚善良实在,可以担负 大事,张栻学问纯厚正派,可以补纠缺失,希望赶快召见任用他们。”然后又写信与张栻和朱熹诀别,他所说的 话都是把未能为国家报仇雪耻当作遗憾。去世时五十七岁,谥号忠肃。 刘珙在家事亲孝顺,继母卓氏去世的时候,他年龄已经超过五十岁,哀伤至极以至于损害了身体。远近亲属 去世,(他)必定会穿上白色的丧服直到礼制规定的时间。(他)喜欢接受直率的意见,做事稍有过错,下属官 吏指出来就立即改正。治理过的几处地方,老百姓爱戴他如同父母,听到他去世的消息,有的人停止集市贸易在 街道上痛哭并共同祭祀他。 (五)12 分 21.(1 分)B 22.(3 分)通过作者同来自岳阳的送信人的四次问答,介绍了偃虹堤的基本概况,交代了为滕侯作记的背景。 评分说明:3 点各 1 分。 23.(3 分)D 24.(5 分)本文通过作者为滕侯建造堰虹堤而作记,赞扬滕侯尽管被贬谪却还为民造福,深思熟虑,事半功倍, 不为个人留名,而为百姓谋划长远利益的高尚品德和优秀才能。这对我们,尤其对当下的为官者恐有尸位素餐之 风很有教育借鉴意义。要时刻把百姓放在心上,“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即使自己身处逆境,也要为百 姓谋利,有所作为。 评分说明:评价对象的概括 2 分,具体的评析过程 3 分。 参考译文: 有位从岳州到滁州来的人,带着滕侯的书信、洞庭湖的全图对我说道:“希望能为滕侯所建的新堤写一篇 记文。”我打开书信和地图,(看见)从岳阳门到金鸡堤的右方,有一道隆起的标记,又高又长,名叫偃虹堤。 (我)问来人此堤是何人所修,(客人)回答说:“是我岳州郡守滕大人修建的。”(我)问他之所以修建这道 堤坝的好处,(客人)回答说:“洞庭湖乃是天下最险要的地方,而岳州又是湖北、湖南、夔州、成都四路的要 冲。以往在湖中来往的船舶,进到湖中却无处停泊,故而都(只能)停靠在南岸津渡,那些需要到岳州办事的人 到州衙十分遥远而且往来也很辛苦,而又经常有狂风巨浪的袭击、颠覆沉没的危险。现在到岳州的船只都(可以) 停靠在偃虹堤下,有需要到岳州办事的既很近又没有危险。”(我)询问此堤的大小规模、用了多少劳力,(客 人)答道:“堤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度是自上而下增加二尺,堤的最上部厚度相当于底部的三分之二,用了 一万五千五百个劳力,而不超过一季就建成了。”(我)问此堤修建之前是如何谋划的,(客人)回答说:“州 里把这个计划上报给转运使,转运使选择有能力的官吏视察该计划是否可行,反复了数次,而又上报给朝廷,由 三司来决定,然后认为可行,(这些上级部门)都没有改变我们滕侯的方案。”(客人)说:“这是有德之人的 举动,可以写一篇记文。” 大凡考虑百姓利益深入的人,在谋划某些事情时都是精审的,所以能做到用工少而取得的功效却很大。这 道百步之长的堤坝,可以抵御天下最险恶的风波和无法预料的凶险,惠及了当地百姓,同时方便了湖北、湖南、 夔州、成都(出行之人),只要是往来于湖中的人,不论远近,都会享受到这道堤坝带来的便利。而且岳阳又是 四路往来的要冲,船只往来而停泊的,一天不知道要有多少艘呢!如果堤坝的土石有幸长久不坏,那么滕太守惠 及的人事,还能用数字来计算吗?事情不怕做不成,只怕时间久了容易损坏。建筑者最初并不是不想让它长久坚 牢,然而后来者却经常会把它荒废弃置。自古以来那些有道德有才干的仁人,替百姓兴利除弊,他们留下的遗迹 到处都能见到。如果后来者都能像初建者那样用心,那么百姓直到今天依然能够得到实惠,普天之下怎么会有不 受恩惠的事情发生吗?这也正是滕太守担心的事,所以托我写篇记文留给后来者。 滕太守志向远大、才干超群,在当世颇有名声。现在正是朝廷用兵用人的时候,(他)曾经得到过朝廷的 重用。而(他)还没能建立丰功伟业,便被迫退下担任了一州太守,(其实他)没有用太多的心思,只是略施他 的一点(才能),来给一州百姓带来恩惠。(由于他)深思熟虑,故而事半功倍,这种做事的方法可以当作后世 学习的方法,这是我应该写这篇记文的第一个理由。不单纯为了博取当世人的赞誉,而是考虑如何让子孙万代都 由此获利,并且告诫后来者不要将它废弃,这是我应该写这篇记文的第二个理由。岳州的百姓和洞庭湖中往来的 人们,都希望有人为滕太守留下一篇记文,这是我应该写此文的第三个理由。有三个应该写的理由就不能不写了, 于是写下了此篇文字。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