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作文备考:心美则美,万象皆深(附:名师解题及范文点评)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年高考作文备考:心美则美,万象皆深(附:名师解题及范文点评)

ID:678722

大小:20.2 KB

页数:5页

时间:2021-04-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年高考作文备考:心美则美,万象皆深(附:名师解题及范文点评)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写作。 1.2020 年 7 月,第十届北京电影节宣传海报公布,炫彩的玻璃切面组成的天坛造型, 配上灰色底色和“不走心”的黑体字,很快被网友吐槽为“PPT 做的海报”。但不少设计圈 人士却认为海报的设计语言非常“当下”,甚至代表平面设计的未来。公共领域吐槽海报, 这缘于一批批丑陋的海报给大众留下的心理阴影太大了。但这次北京电影节的海报不一样, 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丑能一言以蔽之的。不妨再品品、再听听、再等等,然后再下结论。 2.看不懂时钟的变形扭曲就喷,看不懂小便池登堂入室就喷,看不懂坐那与 1500 只大 眼瞪小眼的行为艺术就喷,看不懂眼花缭乱的波点到处展览就喷……然而,这就失去了认 识达利、马塞尔·杜尚、玛丽娜、草间弥生这些艺术名家的机会。黑格尔的著名观念说,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审美不是孤立的,需要调动感性和理性,找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这也是艺术审美的门槛,需要一点主动亲近去突破。 读了以上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作文。 【名师题解】 这是一篇组合类材料作文。我们初步审读两则材料可知,两则材料都是围绕“艺术/ 美学”欣赏而言;再认真审读每则材料:材料一分为两段,第一段呈现事件及大众态度,第 二段是对这一事件的议论分析,其中“公共领域吐槽海报,……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丑能 一言以蔽之的”一句是对人们态度的原因分析,“不妨再品品、再听听、再等等,然后再下 结论”是建议;材料二,抓关键句“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审美不是孤立的,需要调动感性 和理性,找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及“需要一点主动亲近去突破”,这两句都是对人们鉴赏 “艺术”提出的方法和建议。综合以上分析可知,两则材料是同质的,彼此之间有交集, 考生可从它们的相同点立意行文,即:对待美学或者艺术,我们要主动亲近提升欣赏能力, 同时,持着一种包容的态度去接纳它们。 【以文释材】 心美则美,万象皆深 郭小雨 《归去来兮辞》中有两句道:“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对此,钱钟书先生认 为,其中“南窗”表达的是陶渊明对于美好、享受的向往,“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 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使屋子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需再到外面去找”。 ① 人生的每一个有趣的方面,都有美感的存在,我们透过大大小小的窗口体会着美的独 特表达方式。在当下,我们乘借新媒体时代信息共享的便利接触大千万物,各种关于美与 丑的事物充斥于网络空间,也在“聚光灯”的作用下为我们所观察评价。 【开释①】开篇作者使用诗文,并引入名家钱钟书对诗句的解读,巧妙地过渡到对“审 美”这一主题的议论上来。之所以说“巧妙”,是因为作者不似寻常一般直接插入诗文,而 是对诗文作了一番解读,让读者一方面对本处引用有了更加具体的理解,另一方面将引用 论证和举例论证自然结合,论证手法运用纯熟。关于审美主题的名言、诗文等不少,考生 同样可学习借鉴本文作者的用材之道,选取适当的诗文,并加以解说,这样不但可以增强 语言的表现力,使文章显得厚重,充满文化韵味,还可以扩充文章的内容,达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当然,考生也可直接概述材料,接着对材料进行分析议论,进而得出论点;也可以 选取典型的故事作为开头,提升文章的趣味性。 【素材拓展】 1.上海市某儿童画展,一位小朋友的作品上有一个洞,评审们好奇地问,这是不是一 幅破损的作品?小朋友说,这是进入世外桃源的入口。孩子的答案耐人寻味。如何擦亮发 现美的眼睛,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去回答的课题。 ——人民日报《美育是一种刚需》 2.没有恰当的审美,生活剥露出最务实最粗俗的一面,越来越追求实用化的背后,生 活越来越无趣、越来越枯萎。这世上会画画的人很多,懂得美的人却很少。现在很多人穷, 穷的不是物质,也不是文化,而是审美。 ——人民日报《美育是一种刚需》 【素材点拨】两则素材虽然都是表达“大众要培养一定的审美”,但侧重点各不相同, 考生可选择材料 1 以故事切入,引出对于大众审美的分析议论。而材料 2 则可在概述材料 后作为道理论证对材料进行深度剖析,进而得出观点。 审美作为一种特定的情感感受状态,差异化的审美标准也决定着审美评价的不同。第 十届北京电影节宣传海报,炫彩的玻璃切面组成的天坛造型,配上灰色底色和“不走心” 的黑体字,被网友在公共领域吐槽为“PPT”做的海报。而对此,不少设计圈人士却认为该 海报的设计语言十分“当下”。诚然,审美没有统一的标准,对同一个事物的审美上出现差 异,归咎于个人审美倾向的不同,是审美体验私人化特征的体现。因此,表达我们对新鲜 事物独特的自身审美感受本身无可厚非。但现实情况是,在信息空间的发酵下,当我們遇 见那些反流行元素、超越我们审美体验的作品,网友们总是“群策群力”,对其施以毫不留 情地吐槽批判。②对于陌生的东西上来就“喷”,仿佛成了某种“政治正确”。 【开释②】以上两段中,作者主要运用道理论证,并结合当下人们的审美差异对材料 进行分析。道理论证重在分析情况、讲明道理,好处是观点醒目,但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 如果一味地抽象说理,难免给人枯燥之感。若在说理的同时能借助一些典型的事例,这样 将使自己的观点更易被人接受。 【素材拓展】 1.美其实是一种本原现象,它本身固然从来不出现,但它反映在创造精神的无数不同 的表现中,都是可以目睹的,它和自然一样丰富多彩。 ——歌德 2.日本有一种特殊的庭院景观,叫“枯山水”。用砂石来代替“水”,辅助放上一些叠 放有致的石头,构成了一个缩微式的园林景观。这些精益求精的日本工匠,会花费好几个 月的时间打磨每一颗石子,让砂石上面的纹路能够很好地表现水的流动。据说,“枯山水” 的产生,源自于日本京都的缺水地貌。 ——月月《生活美学,不止是你以为的精致或极简》 【素材点拨】“枯山水”是侘寂美的一种表现形式,侘寂美形式多样,但都在传达一种 观念,那就是“不完美”。在不完美中发现美,这就是侘寂美学。无论是歌德还是“侘寂美 学”,都在传递着一个信息:美的形式是多样的,需要我们去发现。考生若能在文章中穿插 使用素材 2,作为事实依据以得出“发现美,尊重多元化审美”的结论,那么就能将抽象 的观点形象化,表达更为生动准确。而在文段末尾加上素材 1 作为引用论证再次强化观点, 观点也将更深入人心。 而在流量和技术的双重加持下,这种趋势更是愈加明显。比如,看不懂时针的变形扭 曲就喷,看不懂小便池登堂入室就喷,看不懂眼花缭乱的波点到处展览就喷……结果就是, 我们在错过了认识达利、马塞尔·杜尚、草间弥生这些艺术名家的同时,也错过了多元审 美观碰撞所带来的整体审美水平提升的大好时机。我们所批判的事物陷入舆论怪圈,我们 自身也为周围纷繁偏激的言论所裹挟,从而自筑审美“围城”。 事实上,在审美环境愈加复杂的当下,我们其实已经很难以一句好坏美丑的简单概括 来对事物作出实质性评价,也无法用“大众”还是“小众”这样被动而庸俗的标签去界定 美的种类。因此,在遇见新奇审美元素的时候,即使我们很难以现有的审美经验加以解读, 也不妨再等等、再听听、再品品,然后再下结论。 可以预见的是,时代的文化环境必定向着开放化、个性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如何在 这种文化大背景下,保持开放包容的审美心态去面对新鲜事物,对于创作者和受众群体来 说,都是一种重要的抉择和考验。我们呼吁受众用更加包容的态度去主动接触藏匿在“聚 光灯”背后的具有独特审美的作品,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包容万象。这并不意味着随大 众观点摆动,抑或是陷入“沉默螺旋”,而是要用自己独特的审美眼光去辩证看待。独特审 美的养成需要知识经验的积累,也需要调动我们的感性认识。正如朱光潜在《谈美》一书 中所说:“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③这便要求我们客观看待 事物,既要调动个人理性认识也要调动感性认识,以便找到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统一, 而不是一味地赞扬或者贬低。 “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这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对于文学的解读。心美则 美,万象皆深,这也是我们对于大千万物所应该拥有的包容态度。“参差多态乃是世界本源”, 审美的关键在于敞开胸怀,放出眼光,对艺术一视同仁地尊重和欣赏,才能更好的拥抱大 千世界。 【开释③】以上文段中,作者并未局限于对材料的分析议论,而是由当下人们因审美 经验的“去异化”上升到对“文化环境开放化、个性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下审美心态的 转变的分析,提升了文章的思想高度,而划线处作者引用朱光潜的话,又使晦涩的道理变 得通俗易懂。另外,作者在陈述“用包容的态度对待具有独特审美的作品”的同时,还强 调了“不能随大众,要用自己独特的审美眼光去辩证看待”,说理不偏斜,彰显辩证思维。 【素材拓展】 1.一般地说,精确的审美趣味在于能在许多毛病中发现出一点美,和在许多美点中发 现出一点毛病的那种敏捷的感觉。 ——伏尔泰 2.品味使人独特,一个懂得审美的人,就不只是生存,而是在生活了。美的东西对人 有一种天生的吸引力,只要你主动地去接近它们,给自己提供一个相应的环境。听古人的 雅乐,泛读书籍,欣赏大师的绘画,平凡的生活中也要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格调。多给孩子 接触美好事物的机会,也不是一件难以达到的事。周末不要宅在家,去爬最近的山,看最 近的海,都是接觸美好事物的一次机会。多让孩子接触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景象,带孩子 感受自然之美,建筑之美、诗词之美、音乐之美、绘画之美……这些对美的感知和享受会 藏在他的脸上,浸润他的内心,伴随终生。无须刻意,就能轻而易举地在他的生命里发出 光芒。 ——《平凡的生活也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格调》 【素材点拨】罗曼·罗兰曾经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的确, 美学不一定意味着高雅、高级、高消费,也不代表着高不可攀的阳春白雪。真正的美学, 应当发生在众生身上,发生在原本“苟且”的生活里。上面两则素材虽然乍看起来并不相 同,但内核统一,皆指向对美的感受力,考生同样可灵活运用素材,以替代文章中划线句 子。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