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ID:676972

大小:92.5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1-04-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松江区 2020 学年度第二学期模拟考质量监控试卷 高三语文 (满分 150 分,完卷时间 150 分钟)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 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学校、班级、姓名和考号。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积累应用 10 分 1. 按要求填空。 (1)可怜后主还祠庙, ___________。(杜甫《登楼》) (2)遥岑远目,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论语》记录的孔子对志士仁人的评判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卫灵公》) 【答案】 (1). 日暮聊为梁甫吟 (2). 献愁供恨 (3). 玉簪螺髻 (4). 无求生以害仁 (5). 有杀 身以成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并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形:暮、聊、梁甫吟、供、簪、螺髻、仁。 2. 在学校学“四史”的教育活动中,需要拟一个活动主题,下面哪项最为贴切?( ) A. 燃烧青春,汇聚未来 B. 欲知大道,必先为学 C.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 D. 仰观宇宙,俯察万物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活动主题的能力。 拟写活动主题既要内容上符合学“四史”的教育活动,语言表达上还有简洁生命准确鲜明等高标准要求, 一般使用结构对称的表达形式,以便实现朗朗上口突出强调的效果。根据选项设置是要拟写成对联的形式。 A.以青春为主题,强调突出“未来”,不符合学“四史”的主题活动。 B.“道”的意思是指:人间正道,历史发展规律。该句的意思是:要掌握“大道”,必须先研究蕴含着“大 道”的历史。突出了大道和学习的重要性。但从呼吁号召性和表达上的抑扬顿挫音韵和谐等方面看不如 C 项有力度。 C.“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强调学习四史的责任感,更符合教育活动的呼吁、鼓动、号召性的特点。 D.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突出了眼界、视野、知识面,与学“四史”内容关 联不紧。 故选 C。 3. 上海书城对传记《借古开今:张大千的艺术之旅》这本书进行以下推介,请对下面信息进行梳理,选择 最合适的语序,形成清晰的介绍。( ) 传记书名中的“借古开今”,恰当地表达了张大千的艺术见解。____。____。____。____。张大千曾经说 过:“作画要怎样才得精通?先要着手临摹,观审名作。不论古今,眼现手临。”绘画和其他专业一样,基 础越厚实,后期的创作就越有底气。这个简单的道理悟得越深,艺术之路就能走得更远。 ①张大千在传承古人绘画传统的同时,吸纳的艺术表现方式,使其悄无声息地融入中国绘画语言之中 ②中国绘画讲究传承古人,作品中要有古意,临摹是必经通道 ③当前中国绘画界,一些年轻的画家也热衷于创新,但是其传统的笔墨功夫令人担忧 ④但是画家是有思想的人,在技法上到达一定层次之后,必然开拓创新 A. ①②③④ B. ②④①③ C. ①②④③ D. ②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语段主要讲“借古开今”,文艺发展需要传承和创新。先讲中国绘画的传承②,然后在传承的基础上要不 断进行开拓创新,④应该在②后面。 后面举例张大千的例子,然后写到“当前中国绘画界”的一些年轻人的做法令人担忧,①应该在③前面。 合适的语序为②④①③。 故选 B。 二、阅读 70 分 (一)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关增建 ①在科学史上,天文学的发展,历来波澜起伏,曲折复杂,扣人心弦。在西方,人们熟知的是哥白尼 日心说与托勒密地心说旷日持久的争论,正是这场争论,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以及天文学领域哥白尼革命 的发生,最终促成了近代科学的建立。殊不知,在东方的中国,在对宇宙结构的认识上,也存在着类似的 旷世之争,这就是中国天文学史上著名的 。 ②中国古代第一个堪称科学理论的宇宙结构学说是盖天说。下面是《晋书·天文志》的有关记载:“其 言天似盖笠,地法覆槃①,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沱四隤②,三光隐映, 以为昼夜。天中高于外衡冬至日之所在六万里,北极下地高于外衡下地亦六万里,外衡高于北极下地二万 里。天地隆高相从,日去地恒八万里。日丽天③而平转,分冬夏之间日所行道为七衡六间。每衡周径里数, 各依算术,用勾股重差④推晷影极游,以为远近之数,皆得于表股者也。” ③盖天说突破了人们日常观测中形成的天是个半球的生活经验,能够解释人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 天象,能够为人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它对日月星辰运行的预测、对二十四节气的预报,能够接受观测实 践的检验。因此,它是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尽管它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错误的。 ④盖天说在汉武帝时期遇到了有力挑战。天文学家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张: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 大而地小。这种主张,后来被人们称为浑天说。浑天说与盖天说本质上完全不同,盖天说主张天在上,地 在下,天地等大;而浑天说主张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在此后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究竟是浑天说 正确,还是盖天说合理,天文学界的争论一直不绝如缕。总的趋势是信奉浑天说的人越来越多,浑天说逐 渐成为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认识的主流。 ⑤这场争论涉及与有关宇宙结构问题的方方面面。西汉末年,著名学者扬雄撰写了著名的《难盖天八 事》一文,从观测依据到数理结构等八个方面,逐一对盖天说作了批驳。比如,他提出,按盖天说的说法, 天至高,地至卑,太阳依附在天壳上运动,也是高高在上的,人之所以看到太阳从地平线下升起,是由于 太阳太高了,导致人产生了视觉错误的缘故。但是即使人眼会因观察对象的距离远而产生视觉错乱,水平 面和光线的传播是客观的,它们是不会出错的,那么就在高山顶上取一个水平面,以之判断日的出没。实 验证明太阳确实是从水平面之下升起的,光线也是从下向上传播的,这与盖天说的推论完全相反,证明盖 天说是错误的。这是扬雄从观测依据的角度对盖天说所作的批驳。整体来说,他从八个方面对盖天说所作 批驳,有理有据,是盖天说无法辩解的。 ⑥但是浑天说也着自己的软肋。浑天说主张天在外,表里有水地在内,漂浮水上。这一主张成为盖天 说批驳的重点,东汉著名学者王充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旧说,天转从地下过。今掘地一丈辄有水,天 何得从水中行乎?甚不然也。”王充的责难是颇有说服力的,因为按当时的人的理解,太阳是依附在天球上 的,天从水中出入,就意味着太阳这个大火球也要从水中出入,这是不可思议的。 ⑦纵观中国古代的这场旷世学术之争,我们发现,古人在这场争论中,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 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除了不以先 验的哲学信念为依据判断是非之外,这场论争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也完全符合学术发展规律。政治和宗教等 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这些,无疑都是这场论争中值得肯定的地方。 ⑧延续了一千三四百年之久的这场论争是中国天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在这场争论的影响下,更多的 人投入到了对宇宙结构问题的研究之中,提出了更多的宇宙结构学说。这场论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重视实 际校验的这种做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个优秀传统,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这种规模 和深度的争论即使在世界文明史上亦不多见。我们完全有理由说,这场论争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 学术论争之一,将永载中华文明发展的史册。 (有删改) 【注】①槃同“盘”,木盘,古代盛水器皿。②隤,下降。③丽,依附。④重差:汉代测望太阳高、远的 方法。 4. 题目中的“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 5. 根据第②段引言,以下选项中不符合“盖天说”主张的是( )。 A. 天地都是圆拱形状,天地互相平行。 B. 天在上,地在下,天地距离是8 万里。 C. 太阳和日月星辰是依附在地壳上运动。 D. 天地的距离是可以用数理推算出来的。 6. 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 “勾股定理”是在这场争论中为发展天文测算方法而确定的。 B. 这场论争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与学术问题的解决。 C. 文学、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 D. 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7. 以第⑤段扬雄的相关批驳为例,分析这场论争是如何表现出“重视实际校验”这一特点的。 8. 小明同学读完第⑥段中王充对浑天说的批驳,从图书馆借来《隋书·天文志》阅读,看到南北朝时期的 天文家何承天对此的解释后产生了疑惑,何承天的辩解是否能修补浑天说理论上的漏洞?请对小明谈谈你 的看法。 “是故百川发源,皆自山出,由高趋下,归注于海。日为阳精,光曜炎炽,一夜入水,所经焦竭。百川归 注,足以相补,故旱不为减,浸不为益。” 【答案】4. 者盖天说与浑天说之间的争论 5. C 6. D 7. 盖天说认为人之所以看到太阳从地平线下升起,是由于太阳太高了导致人产生了视觉错误,扬雄用实验 进行驳斥,在高山顶上取一个水平面,以之判断日的出没;得出结论是太阳确实是从水平面之下升起的, 光线也是从下向上传播的;结论与盖天说完全相反,由此体现了他的批驳重“实际校验”的特点。 8. 答案示例一:小明,我认为这个解释修补漏洞不够充分。王充认为地下一丈都是水,太阳不可能在水中 运行而从地下转出。何说太阳是阳精,夜间入水,水流焦竭,从而解释了太阳从水中运行而出的漏洞。为 了弥补水流焦竭的漏洞,又说“百川归注”,所以水量还是不减。但是他的解释缺乏实证依据,因果之间 缺乏必然关联,太阳入水而使水焦竭的说法是想当然的。 答案示例二:小明,我认为这个解释能够修补漏洞。王充认为地下一丈都是水,太阳不可能在水中运行而 从地下转出。何说太阳是阳精,夜间入水,水流焦竭,从而解释了太阳从水中运行而出的漏洞。为了弥补 水流焦竭的漏洞,又说“百川归注”,所以水量还是不减。 【解析】 【分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 结合“盖天说在汉武帝时期遇到了有力挑战。天文学家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张: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 大而地小。这种主张,后来被人们称为浑天说。浑天说与盖天说本质上完全不同,盖天说主张天在上,地 在下,天地等大;而浑天说主张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在此后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究竟是浑天说 正确,还是盖天说合理,天文学界的争论一直不绝如缕”分析,主要是围绕两个学说展开的,一个是浑天 说,一个是盖天说。这个争论主要是指盖天说与浑天说之间的争论。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C.“太阳和日月星辰是依附在地壳上运动”错误。结合“日丽天而平转,分冬夏之间日所行道为七衡六间” 分析,应该是太阳是依附在地壳上的,不能说明“日月星辰是依附在地壳上运动”。 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梳理推断文中信息的能力。 A.结合“用勾股重差推晷影极游”分析,只是用勾股定理计算的,不能推测出“勾股定理”是在这场争论 中为发展天文测算方法而确定的。 B.结合“在这场争论的影响下,更多的人投入到了对宇宙结构问题的研究之中”分析,原文没有说“促成 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与学术问题的解决”。 C.结合“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这些,无疑都是这场论争中值得肯定的地方” 分析,无法推断出“文学”没有参与。 D.结合“古人在这场争论中,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 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分析,原文说“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 符合实际情况”,符合题干要求。 故选 D。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段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结合“按盖天说的说法,天至高,地至卑,太阳依附在天壳上运动,也是高高在上的,人之所以看到太阳 从地平线下升起,是由于太阳太高了,导致人产生了视觉错误的缘故”分析,先提出盖天说的观点“由于 太阳太高了导致人产生了视觉错误”。 然后进行批驳,结合“那么就在高山顶上取一个水平面,以之判断日的出没。实验证明太阳确实是从水平 面之下升起的,光线也是从下向上传播的”“这与盖天说的推论完全相反,证明盖天说是错误的”分析, 用实验来证明盖天说观点的错误。 结合“这是扬雄从观测依据的角度对盖天说所作的批驳”分析,体现了他的批驳重“实际校验”的特点。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需要明确观点。结合第六段王充的观点和天文家何承天的解释分析。 如认为不够充分。结合“旧说,天转从地下过。今掘地一丈辄有水,天何得从水中行乎?甚不然也”,证 明王充认为地下一丈都是水,太阳不可能在水中运行而从地下转出。“甚不然也”证明了这一点。再看何 承天的解释,认为百川由高向低,归于大海。太阳为阳精,光亮耀眼,夜里进入水中,弥补水流焦竭的漏 洞。这一切都是相互补充的,不增加也不减少,保持平衡的。无法解释太阳从水中运行而出的漏洞。太阳 入水而使水焦竭的说法是想当然的。 如认为充分。结合“旧说,天转从地下过。今掘地一丈辄有水,天何得从水中行乎?甚不然也”,证明王 充认为地下一丈都是水,太阳不可能在水中运行而从地下转出。分析何承天的解释,抓住“一夜入水,所 经焦竭”分析,太阳是阳精,夜间进入水中,是弥补补充水流的,从而解释了太阳从水中运行而出的漏洞。 后面又说“百川归注,足以相补,故旱不为减,浸不为益”,有损耗有补充,百川归注,所以水量还是不 减。 (二)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乞丐 契诃夫 ①“仁慈的老爷!行行好,诸顾念一下我这个不幸的挨饿的人。我三天没吃东西了……身无分文,没 有住处……向上帝起誓!我当了八年的乡村教师,后来由于地方自治局搞鬼丢了职位。我成了诬告的牺牲 品。这一年来,我没有工作,失业了。” ②律师斯克沃尔佐夫打量着这个求告的人,瞧瞧他那件灰蓝色的破大衣,混浊的醉眼和脸上的红斑, 他觉得以前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个人。 ③“听着,在前天,我好像在花园街遇见过您,”他说,“不过那时您对我说您是被开除的大学生, 没有说是乡村教师,还记得吗?”斯克沃尔佐夫大发脾气,毫不留情地痛斥这个求告的人。对方的无耻谎 言唤起他嫌弃和厌恶的心情,侮辱了他,斯克沃尔佐夫十分喜爱和看重自身就有的品德:善良,敏感的心, 对不幸的人们的同情。这家伙一味说谎,利用别人的仁慈,恰恰亵读了他出于纯洁的心灵喜欢周济穷人的 一片好意。破衣人起先一再辩解,对天发誓,但后来不作声了,羞愧得低下了头。 ④“先生!”他说,一手按到胸口,“确实,我……说了谎!我不是大学生,也不是乡村教师。这些 都是胡编的!我原来在俄罗斯合唱团里任职,由于酗酒,我被赶了出来。可是叫我有什么办法?……叫我 有什么办法呢?” ⑤“胡说!您总能找到借口!那么,您愿意去劈柴吗?” ⑥“好吧,我可以劈……” ⑦斯克沃尔佐夫张罗起来,他不无幸灾乐祸地搓着手,把厨房里的厨娘叫了出来。“是这样,奥莉加,” 他对她说,“把这位先生领到板棚里去,让他劈木柴。”破衣人耸耸肩膀,似乎有点摸不着头脑,犹豫不 决地跟着厨娘去了。斯克沃尔佐夫赶紧走进餐室。那里的窗子正对着院子,可以看到堆放木柴的板棚里和 院里发生的一切。斯克沃尔佐夫站在窗前,看到厨娘和那人从侧门进了院子,踩着肮脏的雪朝板棚走去。 奥莉加气呼呼地打量她的同伴,把胳膊时向两旁甩着,打开锁着的板棚,砰一声恶狠狠地推开了门。 ⑧“大概我们妨碍这女人喝咖啡了,”斯克沃尔佐夫想道,“这么个凶婆娘!”接下去他看到,那个 冒牌教师和冒牌大学生坐到木墩子上,用拳头支着红腮帮,想起心事来。厨娘把一把斧子扔到他脚旁,恶 狠狠地啐了一口,而且,看她嘴的动作可知,她开始骂人了。破衣人迟迟疑疑地拉过一块木柴,把它放在 两腿中间,胆怯地用斧子砍下去。 ⑨一小时后,奥莉加来了,报告说,木柴已经劈好了。“拿着,把这半卢布交给他”斯克沃尔佐夫说, “要是他愿意,让他每月的头一天都来劈柴……活儿总是有的。”到了下月一号,那个破衣烂鞋、形同乞 丐的人又来了,又挣了半卢布。 ⑩两年过去了。有一天,斯克沃尔佐夫站在剧院的售票处付钱买票的时候,看到身旁站着一个身材矮 小的人,翻着羊羔皮领子,戴一顶旧的海狗皮帽子。这个矮小的人怯生生地向售票员要一张顶层楼座的票, 付了几枚五戈比铜币。 ⑪ “卢什科夫,是您呀?”斯克沃尔佐夫问,认出这个人就是他家以前的劈柴工。“喂,怎么样?现 在做什么事?日子过得好吧?” ⑫ “还可以,现在我在一位公证人那里工作,每月拿三十五个卢布,先生。” ⑬ “哦,谢天谢地。太好了!我为您感到高兴,非常非常高兴,卢什科夫!要知道您在某种程度上可 以说是我的教子。要知道这是我把您推上了正道。您还记得我当时如何痛斥您吗?您那时在我面前窘得恨 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好了,谢谢,亲爱的朋友,谢谢您没有忘了我的话。” ⑭ “谢谢您那些好心的话和好心的行动。您那时讲得很出色。我既感激您,也感激您家的厨娘,求上 帝保佑这个善良而高尚的女人身体健康!您那时讲得很正确,这一点,我当然至死都感激不尽。不过,说 实在的,真正救我的是您家的厨娘奥莉加。” ⑮ “这是怎么回事?” ⑯ “是这样。当初我去您家劈柴,我一到,她总是这样开始:‘唉,你这个酒鬼!你这个天地不容的 人!你怎么不死呀!’然后坐在我对面,发起愁来,瞧着我的脸,哭着说:‘你是个不幸的人!你活在世 上没有一点快活,就是到了另一个世界,你这酒鬼,也要下地狱,也要遭火烧!你这苦命人啊!’您知道, 尽是这类的话。她为我耗了多少心血,为我流了多少眼泪,这些我没法对您说。但重要的是,她替我劈柴! 要知道,先生,我在您家里连一根柴也没有劈过,全是她劈的!为什么她要挽救我,为什么我瞧着她就决 心痛改前非,不再酗酒,这些我对您也解释不清。我只知道,她的那些话和高尚的行为使我的心灵起了变 化,是她挽救了我,这件事我永世不忘。不过现在该入场了,里面正在打铃。”卢什科夫鞠躬告辞,找他 的楼座去了。 (有删改) 9. 第②段和第⑩段都写到“乞丐”的外貌,分析其作用。 10. 律师斯克沃尔佐夫在文中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 11. 赏析小说第 ⑯ 段的妙处。 12. 评析本小说的思想意义。 【答案】9. 第一处写“乞丐”破败的穿着、醉酒的外貌,表现其潦倒落魄;第二处写“乞丐”穿的是“羊 羔皮”“ 海狗皮”,表现其生活境遇的好转;外貌的变化(对比)显示了“乞丐”已经重新走上了正道, 为情节的展开留下了悬念,埋下了伏笔。 10. 本文写律师斯克沃尔佐夫对“乞丐”的帮助,以及他自以为是,满是骄傲与自豪地吹嘘自己的所作所为, 与厨娘实实在在地对“乞丐”的帮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突出厨娘的善良、真诚。律师的视角,使情节 展开更为真实、更具悬念,突出了讽刺意味。 11. 小说结尾(用补叙)揭开事情真相,原来是厨娘并不是“凶婆娘”,是她真正帮助了乞丐;劈柴的情节 照应了前文;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具有震撼力,令人回味;强调突出了厨娘的形象,强化了真诚的帮 助使人痛改前非的主题,增强了作品的讽刺意味。 12. 小说中律师一心以为自己改变了“乞丐”的命运,帮助他走上了正道,而真实的原因是厨娘实实在在伸 出了手,给予了“乞丐”真实的帮助,从而挽救了他的命运。小说讽刺了斯克沃尔佐夫助人时居高临下、 颐气指使的态度。这启示我们帮助他人需要基于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只有实实在在、感同身受、施以援手, 才真正产生“帮助”的效果。 【解析】 【分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 结合“瞧瞧他那件灰蓝色的破大衣,混浊的醉眼和脸上的红斑”分析,可见写了一名“乞丐”的外貌神情 特征,衣着破旧、醉酒的样子、病态的神情、生活窘迫不堪; 结合“看到身旁站着一个身材矮小的人,翻着羊羔皮领子,戴一顶旧的海狗皮帽子。这个矮小的人怯生生 地向售票员要一张顶层楼座的票,付了几枚五戈比铜币”分析,可见写了这个乞丐的外在特征——身形矮 小,穿着上档次,“怯生生”的神情,有了消遣时光可享受,表现了衣食无忧经济改善,外在的变化表明 生活条件有了好转,内容上显示人物已经改邪归正务了正业,结构上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 首先提取相关信息第③段“听着,在前天,我好像在花园街遇见过您,”“不过那时您对我说您是被开除 的大学生,没有说是乡村教师,还记得吗?”“斯克沃尔佐夫大发脾气,毫不留情地痛斥这个求告的人。 对方的无耻谎言唤起他嫌弃和厌恶的心情,侮辱了他,斯克沃尔佐夫十分喜爱和看重自身就有的品德:善 良,敏感的心,对不幸的人们的同情。这家伙一味说谎,利用别人的仁慈,恰恰亵读了他出于纯洁的心灵 喜欢周济穷人的一片好意”。第⑤段“胡说!您总能找到借口!那么,您愿意去劈柴吗?”第⑦段“斯克 沃尔佐夫张罗起来,他不无幸灾乐祸地搓着手”。 然后加以分析归纳得出:本文写律师斯克沃尔佐夫对“乞丐”所谓的帮助,带有高高在上咄咄逼人的态度, 师心自用颐指气使缺少尊重和发自内心的爱护,吹嘘自己的所作所为,与厨娘实实在在地对“乞丐”的帮 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突出厨娘的善良、真诚。这是律师的视角,上帝全知视角,多角度多侧面展示, 使情节展开更为真实、更具悬念,突出了讽刺意味。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结尾段作用的能力。 结构上“是这样。当初我去您家劈柴,我一到,她总是这样开始”照应第 ⑮ 段“这是怎么回事?”也就是 乞丐转变为自食其力自立自强的人的原因。“我在您家里连一根柴也没有劈过,全是她劈的!” 劈柴的情 节照应了前文“破衣人迟迟疑疑地拉过一块木柴,把它放在两腿中间,胆怯地用斧子砍下去”,结构严谨。 内容上通过乞丐回忆叙写自身的改变,于律师自我感觉良好形成鲜明对比,原来乞丐的转变源自家里的仆 人:“然后坐在我对面,发起愁来,瞧着我的脸,哭着说‘你是个不幸的人!你活在世上没有一点快活, 就是到了另一个世界,你这酒鬼,也要下地狱,也要遭火烧!你这苦命人啊!’”“我只知道,她的那些 话和高尚的行为使我的心灵起了变化,是她挽救了我,这件事我永世不忘。不过现在该入场了,里面正在 打铃”,可见仆人的善良,是发自内心的关爱,为乞丐的现状担忧、心疼。小说结尾(用补叙)揭开事情 真相,原来是厨娘并不是“凶婆娘”,是她真正帮助了乞丐;表达效果上,与律师的感觉形成鲜明对比: “您知道,尽是这类的话。她为我耗了多少心血,为我流了多少眼泪,这些我没法对您说。但重要的是, 她替我劈柴!要知道,先生,为什么她要挽救我,为什么我瞧着她就决心痛改前非,不再酗酒,这些我对 您也解释不清。”这个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具有震撼力,令人回味;强调突出了厨娘的形象, 强化了真诚的帮助使人痛改前非的主题,增强了作品的讽刺意味。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思想感情和探究思考作品意义的能力。 这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关于乞丐如何被救赎的一个过程,结局也相当惊诧。结尾用插叙方式,揭开事情真 相,前后照应。“她替我劈柴”,照应前文“一小时后奥莉加报告木柴已经劈好”。收到意料之外又在情 理之中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突出了奥莉加的真诚善良,因为她用语言震撼了卢什科夫的心灵,用 高尚的行动帮助了卢什科夫。突出了卢什科夫的真诚悔过,懂得感恩。他从奥莉加言行中感受到善良、关 心、诚意,从而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他记住她的一言一行,永生难忘。使主题更深刻。乞丐是可以改变 的,主要看我们采用何种方式。斯克沃尔佐居高临下的帮助固然能改变一时的生活,但只有真诚平等的帮 助才能挽救心灵。当乞丐再次在剧院门口遇到律师时,律师满是骄傲与自豪的吹嘘这自己的所作所为,乞 丐也连连感谢并且说,其实当年自己一个柴头都没辟,所有的活都是女厨干的。之所以自己改过自新,是 因为听到了女厨的话和为自己劈柴这些类高尚行为,让他心里发生了变化,决定改过自新。小说不仅讽刺 了律师自以为是的君子行为,实则是愚蠢的做法,犹如温水煮青蛙。相反,女厨的毫不留情的谩骂与诅咒 更似良药,有醍醐灌顶之效。“哀,莫大于心死”,乞丐还是能被救活,正是乞丐心虽然一片荒凉,但终 归没有死去。无论是律师苦口婆心的指引,还是女厨恶语相向的鞭策,倘若乞丐心如死灰,相必这两种方 式都将化为泡影。 (三)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宋代)苏轼 金陵赏心亭送王胜之龙图。王守金陵,视事一日,移南郡。 千古龙蟠并虎踞,从公一吊兴亡处。渺渺斜风吹细雨。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 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却讶此洲名白鹭。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 13. 根据这首词的格式,可以推测它的词牌是( )。 A. 踏莎行 B. 念奴娇 C. 沁园春 D. 渔家傲 14. 对于本首词作小序部分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交代写作缘由是送别王胜之。 B. 奠定了全词伤感作别的感情基调。 C. 交代了共游赏景的地点、人物。 D. 点明朋友因官职调动将离开金陵。 15. 假如你是王胜之,这首词中哪几处让你感动?请说明理由。 【答案】13. D 14. B 15. “斜风”“细雨”,描摹富有意境,使送别之景如在目前,朋友的惜别之情令我感动;“江南父老留公 住”写老百姓的挽留突出我的清誉,朋友对自己品行的夸赞令我愉悦;“红鸾”和“骖乘”“白鹭”“非 吾侣”等诗句夸赞我志向远大,知音的赏识令我欣慰;“翩然”一句化解了我“视事一日”迅速调任的尴 尬。朋友从知音角度,用情感化解宽慰自己,这几处令我感动。 【解析】 【分析】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学文化常识以及背诵名句名篇的能力。 首先背诵与选项相关的名篇,然后结合段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加以判断,因为相同词牌下这些信息是相 同的,比如《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 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结构特色与 本词相符,所以词牌名为“渔家傲”。 故选 D。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相关内容作用的能力。 此词题序云:“金陵赏心亭送王胜之龙图。王守金陵,视事一日移南郡。”可见,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 元丰七年(1084 年)苏轼奉诏调往汝州。八月,苏轼自黄州赴汝州途中,经过金陵,恰逢江宁知府王胜之 调任,因作此词送别。此词开头概要地叙述了金陵的地理形势和历史变迁,是古代许多帝王看中的都城。 接着着重描绘金陵百姓在蒙蒙细雨中送别王胜之的难舍难分之情。可见交代了送别的人物、地点、原因。 没有显示感情基调。 故选 B。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思想内容和词人感情的能力。 此词开头“千古龙蟠并虎踞,从公一吊兴亡处。渺渺斜风吹细雨。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概要地叙述 了金陵的地理形势和历史变迁,是古代许多帝王看中的都城。接着着重描绘金陵百姓在蒙蒙细雨中送别王 胜之的难舍难分之情。“斜风”“细雨”,描摹富有意境,使送别之景如在目前,朋友的惜别之情令我感 动。“江南父老留公住”写老百姓的挽留突出我的清誉,朋友对自己品行的夸赞令我愉悦。过拍两句 “公 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却讶此洲名白鹭。”用游仙的比喻来称赞王胜之的品德高洁。最后以戏 谑的语言、轻灵的笔意说明金陵算不得理想居地,其用意是宽慰王胜之。“红鸾”和“骖乘”“白鹭”“非 吾侣”等诗句夸赞我志向远大,知音的赏识令我欣慰。结尾两句写于是翩翩然未曾歇翅,还是向别处飞去。 “翩然”一句化解了我“视事一日”迅速调任的尴尬。朋友从知音角度,用情感化解宽慰自己,这几处令 我感动。 (四)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谦传 (明)王世贞 ①于谦,字廷益,其先河南人。谦生而颀皙 ,美容止。七岁,僧兰古春善相,见而大奇之,曰:“所 相人,无若此儿者,异日救时宰相也。”二十三岁举进士,拜江西道监察御史。谦风骨秀俊,音吐鸿鬯, 每奏对宣庙前,上必为倾听。 ②久之,议增补各部右侍郎,治诸镇粮税,兼练卒抚民。上手书谦姓名付吏部,遂超.拜兵部右侍郎,兼 治河南、山西。奉玺书以往,年仅三十三,时人荣之。谦感上知遇,夙夜拊循郡邑,延访父老,以便益病苦。 岁饶则多出官镪,籴民粟归庾;俭则吐庾粟,减直以粜。公私得相赡,而于下尤利。 ③谦既在官久,威惠流闻。尝轻骑自河内历太行而盗有窥者谦厉声叱之皆大惊散走。曰:“不知为我公, 死罪,幸赦我。”谦异。 ④数当入朝议事,人谓即不橐.金往,宁无一二土物,如合芗、干菌、裹头之类,足以充内交际耶?谦 笑而两举其袖,曰: “吾惟有清风而已。且交际物之几何,而闾阎短长可畏也。”因赋诗见志。 ⑤郕王①既即大位,益贤谦,虚己委焉。入对,慷慨泣奏曰:“虏得志,挟我大驾,势必长驱而南。今六 军实力、武库、兵器尽矣。凡兵皆出营郭外,毋令避而示弱。通州仓欲守之或不能,委.以与敌则可惜,宜 令官军皆给一岁禄奉,听.其自运。”上皆嘉纳之。 ⑥虏报益急,诸中贵人之鼠窜者、恋土者相轧未定,而搢绅士人多遣其私重归。谦乃恸哭,廷诤曰: “京师,天下本。宗庙、社稷、山陵,宁此百官万姓帑藏庾廪萃此?此而不守,去欲安之?今日足一动, 明日大事去矣。且虏乘胜骄,实不足畏也。”上闻之曰:“善。”其一听谦处分。 (选自《弇州山人四部稿》,有删节) 【注】①郕王:朱祁钰,明朝的第七位皇帝。 16.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人谓即不橐.金往( ) (2)委.以与敌则可惜( ) 17.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遂超.拜兵部右侍郎( ) A. 高超 B. 擢升 C. 超凡 D. 跳上 18.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听.其自运( ) A. 判断 B. 听信 C. 治理 D. 任凭 19. 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谦感上知遇,夙夜拊循郡邑,延访父老,以便益病苦。 20. 第③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尝轻骑自河内历太行而盗有窥者谦厉声叱之皆大惊散走 21. 第④段写于谦入朝议事,《明史•列传第五十八》也有记载,相关文字如下:“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 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两文的语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请加以比较并探究可能的原因。 22. 第⑥段于谦的谏诤很有针对性和说服力,请加以分析。 【答案】16. (1). 用口袋装 (2). 抛弃 17. B 18. D 19. 于谦感激皇上的知遇之恩,日日夜夜安抚郡县百姓,延请访问父老乡亲,以便帮助(有益于)有疾苦的 人。 20. 尝轻骑自河内历太行/而盗有窥者/谦厉声叱之/皆大惊散。 21. 本文是文人撰写的历史人物传记(文学作品),语言生动细腻;列举土物名称,用语通俗,用“笑”、 “举”等词,生动描绘于谦神态、动作、语言,刻画其两袖清风的形象;《明史列传》是纪传体正史中的人 物传记,语言客观,克制。“空橐以入”等用语,采用春秋笔法,冷静节制的叙述中暗寓褒贬。 22. 针对朝廷官员在京师危难之际,携私回乡,弃京鼠窜的行为,于谦先指出,京师是天下的根本,宗庙社 稷在此,百姓官员的财富都藏于此,接着指出今日弃京师而去的后果,便是明日便是亡国之势了,最后补 充,敌人此时是骄兵,没什么可怕的。 【解析】 【分析】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有人(劝他)说,即使不用口袋装些银子去 橐:用口袋装 (2)抛弃它(通州仓)把它给了敌寇就十分可惜 委:抛弃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句意为:于是破格提拔为兵部右侍郎 。超:擢升,破格提拔。 故选 B。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听其自运:任凭他们自己运输 。听:任凭,听任。 故选 D。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关键词:感:感激;拊循:亦作“拊巡”, 安抚,抚慰;延访:延请访问;益:有益于,对……有好处。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答断句题,要粗通大意,借助关键词语、句式、人名、地名、虚词、语法等来断句。 “自……历……”即“从某地经过某地”,所以在“太行”后断开;“盗有窥者”是定语后置句,“者” 翻译为“……的人”,有拦路抢窃的盗贼,在“者”后断开;“谦”是传主“于谦”,“之”,代词,指 代盗贼,作“叱”的宾语,所以在“之”后断开。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比探究语言不同特色的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学生了解文学作品与纪传体语言的不同之处,进而思考因写人记事的目的不同,语言表达也 各有千秋。 文学作品的写人记事,力求生动形象,突出鲜明人物的形象。本文在记述于谦入朝议事时,通过列举土特 产的名称,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充实;并且在刻画人物时,综合运用“笑而两举其袖”的神态、动作,再 加上语言等多种描写方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作为纪传体的《明史》,写人记事叙事稳妥、语言简洁,重在史料价值。“空橐以入”用语极简,写出于谦 不带礼物入朝言事的一贯作风;“诸权贵人不能无望”一语,表明于谦的做法让权贵们感到失望,记述之 中,寄寓对于谦的赞美。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于谦是就“鼠窜者、恋土者相轧……而搢绅士人多遣其私重归”的情况廷诤的,针对性强。“廷诤”可分 三个层次:①针对京城,“京师,天下本”表明京师的重要地位,关乎官民的切身利益;②针对弃京亡国 的严重后果,“今日足一动,明日大事去矣”表明如果离开,将后果不堪;③针对敌军,“且虏乘胜骄, 实不足畏也”,说明骄兵不可惧,以此提振士气。于谦以理力争,层次分明,说服力强,最终也得到了皇 上的认可。 参考译文: 于谦,字廷益,他的祖先是河南人。于谦生来就肤白貌美,没有比他更漂亮的了。七岁的时候,僧人 兰古春善于相面,看见他后也惊奇于他的相貌,说:“我所相过面的人,没有人能赶得上这个孩子,这是 将来救世的宰相呀”。于谦二十三岁时考中了进士,被授予江西道监察御史之职。于谦气宇轩昂,声音洪 亮,每次在朝廷上奏对时,皇上一定会用心的倾听。 不久,皇上想要增设各部右侍郎,掌管各镇的粮税,兼管训练士兵安抚百姓。于是亲手写了于谦的名 字交给吏部,破格提拔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奉朝廷之命前去为官,年仅三十三岁,当时的人 都认为他很荣耀。于谦感激皇上的知遇之恩,日日夜夜安抚郡县百姓,延请访问父老乡亲,以便帮助有疾 苦的人。年成好的时候,就多拿出官银,从百姓手里买来粮食存入官仓;年成歉收的时候,就拿出官仓的 粮食,降价卖给百姓,官府和百姓都能够互相供给,而对百姓更加有好处。 于谦为官日久,威严恩惠到处流传。曾经轻装骑马从河内路过太行,路遇拦路抢劫的盗贼,于谦厉声 呵斥他们,盗贼都大惊失色,纷纷逃走。说:“不知道是我们于公啊,我们犯了死罪,希望赦免了我。” 于谦也感到十分诧异。 在他多次入朝议事时,有人(劝他)说,即使不用口袋装些银子去,难道没有一两样土产品,像合芗、 干菌、裹头之类的物品,用来作为与朝内官员交往的礼物吗?于谦笑着举起他的衣袖说:“我只有清风罢了。 况且交往的礼物有什么用呢,里巷中百姓的议论才是最可怕的。”于是写了一首诗来表明自己的志向。 郕王登基之后,更加的认为于谦贤能,虚心委任他。于谦入朝答对皇上时,情绪激动哭着上奏说:“现 在敌寇正得意,扣留并挟持我们太上皇(指英宗),势必要长驱南下。”如今六军的军力,武库里的兵器, 都快用完了。所有的士兵都到外城的外面驻扎,不要让他们退缩而向敌人示弱。想要守住通州粮仓或许不 能守住,抛弃通州粮仓把它给了敌寇就可惜了,应该下令给官军一年的俸禄,任凭他们自己运输。”皇上 都很赞许并采纳了他的建议。 敌情更加的紧急了,许多抱头鼠窜、贪恋故土的宦官,互相倾轧,惊魂未定,缙绅士大夫大多都携私 回乡。于谦乃痛哭流涕,在朝廷上谏诤说:“京城是国家的根本。宗庙、社稷、山陵,在这里不是聚集着 文武百官普通百姓的钱财粮仓吗?此地不能守护,离开了又能到哪里去呢?今天抬脚弃京而去,明天国家 就大势已去了。况且敌寇趁着取胜而骄傲自满,的确不值得畏惧呀。” 皇上听到后说:“好吧。”一切都 听任于谦处理。 (五)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养晦堂记 ①凡民有血气之性,则翘然而思有以上人。恶卑而就高,恶贫而觊富,恶寂寂而思赫赫之名。此世人 之恒情。而凡民之中有君子人□,率常终身幽默,暗然退藏。彼岂与人异性?诚见乎其大,而知众人所争 者之不足深较也。 ②盖《论语》载,齐景公有马千驷,曾不得与首阳饿莩①挈论短长矣。余尝即其说推之,自秦汉以来, 迄于今日,达官贵人,何可胜数?当其高据势要,雍容进止,自以为材智加人万万。及夫身没观之,彼与 当日之厮役贱卒、污行贾竖②污营营而生、草草而死者,无以异也。而其间又有功业文学猎取浮名者,自以 为材智加人万万。及夫身没观之,彼与当日之厮役贱卒、污行贾竖、营营而生、草草而死者,亦无以甚异 也。然则今日之处高位而获浮名者,自谓辞晦而居显,泰然自处于高明。曾不知其与眼前之厮役贱卒、污 行贾竖之营营者行将同归于澌尽,而毫毛无以少异。岂不哀哉! ③吾友刘君孟容,湛默而严恭,好道而寡欲。自其壮岁则已泊然而外富贵矣。既而察物观变,又能外 乎名誉。于是名其所居曰“养晦堂”,而以书抵国藩为之记。 ④昔周之末世,庄生闵天下之士湛于势利,汩于毁誉,故为书戒人以□□□□。君子之道,自得于中, 而外无所求。饥冻不足于事畜而无怨;举世不见知而无闷。自以为晦,天下之至光明也。若夫奔命于烜赫 之途,一旦事尽意索,求如寻常穷约之人而不可得,乌睹可谓焜耀者哉?余为备陈所以,盖坚孟容之志; 后之君子,亦观省焉。 【注】①首阳饿莩:指伯夷、叔齐 ②污行贾竖:称奴仆、差役、贪(坏)官、奸商。 23. 第①段方框内应填入的虚词是( )。 A. 矣 B. 耶 C. 者 D. 乎 24. 分析第②段举“齐景公”这一例子在说理上的作用。 25. 根据第①段内容将第④段“故为书戒人以□□□□。”补充完整。 26. 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答案】23. C 24. 用齐景公权位高且富有却不能与伯夷叔齐的贤名相提并论为例,阐明财富地位以及 靠功业文学留名者,都将如众人一般寂寂无名,真正名垂青史的是贤德的品格。讥讽了当今之日处高位而 获浮名自认为高明却不知“养晦”的人。用《论语》中涉及的名人事例,典型充分,具有说服力。 25. 暗默自藏 26. 作者对刘孟容用“养晦”给自己的居所命名表示赞赏,夸奖他湛默而严恭,好道而寡 欲的品质,并告诫人们应隐晦、沉默,藏起锋芒,提出一时之荣不若永恒(贤德)之名的主张。勉励刘孟 容志向坚定;也希望后世的君子也能从中观察世相、反省自己。 【解析】 【分析】 【2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矣”一般用在句末,BD 项的“耶”和“乎”一般用在文句中,再分析句子“而凡民之中有君子人”确 定所填方框和紧邻的“君子人”共同作“有”的宾语,表意上与下文联系紧密,方框处应该为句中停顿, 确定为“者”。 故选 C。 【2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论证(例证)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 首先提取信息,在第②段“盖《论语》载,齐景公有马千驷,曾不得与首阳饿莩①挈论短长矣”,首先摆 出事例,即齐景公权位高且富有却不能与伯夷叔齐的贤名相提并论;然后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或观点,先探 究思考类似现象“余尝即其说推之,自秦汉以来,迄于今日,达官贵人,何可胜数?”进而深入分析,首 先从自我认知的角度而言“当其高据势要,雍容进止,自以为材智加人万万”,然后从客观结果判断“及 夫身没观之,彼与当日之厮役贱卒、污行贾竖②污营营而生、草草而死者,无以异也”。进一步扩展范围 “而其间又有功业文学猎取浮名者,自以为材智加人万万。及夫身没观之,彼与当日之厮役贱卒、污行贾 竖、营营而生、草草而死者,亦无以甚异也”,说明阐明财富地位以及靠功业文学留名者,都将如众人一 般寂寂无名。联系当今进行驳论“然则今日之处高位而获浮名者,自谓辞晦而居显,泰然自处于高明。曾 不知其与眼前之厮役贱卒、污行贾竖之营营者行将同归于澌尽,而毫毛无以少异。岂不哀哉!”汲汲于功名 者可悲。结合第③段,明确真正永垂不朽的是人的美德“吾友刘君孟容,湛默而严恭,好道而寡欲。自其 壮岁则已泊然而外富贵矣。既而察物观变,又能外乎名誉”——真正名垂青史的是贤德的品格。讥讽了当 今之日处高位而获浮名自认为高明却不知“养晦”的人。可见文中用《论语》中涉及的名人事例,典型充 分,增强说服力可信度。 【2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 结合第①段内容“而凡民之中有君子人者,率常终身幽默,暗然退藏。彼岂与人异性?诚见乎其大,而知 众人所争者之不足深较也”,以及空处前语境“昔周之末世,庄生闵天下之士湛于势利,汩于毁誉,故为 书戒人以”和后语境“君子之道,自得于中,而外无所求”得出空处应该填“率常终身幽默,暗然退藏” 相关的内容,结合字数要求压缩为“暗默自藏”(韬光养晦、低调内敛)。 【2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写作意图的能力。 第①段总领全文,通过平凡人和君子的对比提出“而凡民之中有君子人者,率常终身幽默,暗然退藏。彼 岂与人异性?诚见乎其大,而知众人所争者之不足深较也”,即君子应该淡泊名利谦虚谨慎内敛养德,再 结合第③段“吾友刘君孟容,湛默而严恭,好道而寡欲。自其壮岁则已泊然而外富贵矣。既而察物观变, 又能外乎名誉”。得出“于是名其所居曰“养晦堂”,而以书抵国藩为之记”,即作者对刘孟容用“养晦” 给自己的居所命名表示赞赏,夸奖他湛默而严恭,好道而寡欲的品质。结尾总结全文照应第一段进一步告 诫人们隐晦、沉默,藏起锋芒。“昔周之末世,庄生闵天下之士湛于势利,汩于毁誉,故为书戒人以暗默 自藏。君子之道,自得于中,而外无所求”“后之君子,亦观省焉”,可见君子的原则是,在心里自得, 而对外物没有什么要求。希望让孟容的志向坚定;后世的君子,也能从中观察世相、反省自己。 参考译文: 养晦堂记 平凡的人只要还有血气的本性,就会意气饱满地想要有所作为超过他人。厌恶身份低微就会想升高, 厌恶贫困就会希望富裕,厌恶默默无闻就会想赫赫有名。这是世人的常情。然而平凡人中有为人清廉的人, (他们)大都一生深静不显,暗暗地隐藏自己。难道他们的本心和其他人不同吗?(君子们)确实是见到 了那重大的,并且知道一般人所争的是不值得过多计较的。 《论语》记载,齐景公(虽然)有四千匹骏马,还是不能和首阳山饿死的人评论长短(意思不能相提 并论,比不上首阳山饿死的人)。我曾经对这个说法推论,自从秦汉以来,到现在为止,达官贵人,怎么能 数得清?正当他们占据高高的地位,雍容行动时,自以为资质和智慧远远超过别人。等到那些人身死之后 再去看他们,他们与当日的追名逐利而生、忧思劳神而死的奴仆、差役、贪(坏)官、奸商等,没有什么 不同。而这中间又有用功劳业绩文学获取虚名的,自以为资质和智慧远远超过别人。等到他们身死之后去 看,他们与当日的蝇营狗苟而生、草草而死的奴仆、差役、贪官、奸商等,没有什么不同。既然这样,那 么如今正处于高位并且获取虚名的人,自称离开沉静而处于显扬,自己内心安然地处于高而明亮的位置。(他 们)竟不知道自己与眼前蝇营狗苟的奴仆、差役、贪官、奸商即将一同消尽,且没有丝毫的差别。难道不 可悲吗? 我的朋友刘孟容,深沉静默而严肃谦逊,喜爱道学而淡泊少欲,从他壮年时就已经恬淡无欲而把富贵 置之度外。随后,体察外物观察世事变故,又能把名誉置之度外。于是把他的居所命名为“养晦堂”,写 信送给我,让我替它作记。 过去周代末年,庄生怜恤天下的士人深陷于势力,被毁谤和荣誉所扰乱,所以告诫人们隐晦、沉默, 藏起锋芒。君子的原则是,在心里自得,而对外物没有什么要求。饥饿寒冻不足够仰事父母,俯蓄妻儿, 却没有怨言。不被整个世上的人了解却不愁闷。自己认为晦暗是世上最光亮的。像那些在辉耀的人生旅途 中奔命的人,有朝一日事情了结、 意兴阑珊,追求像寻常贫贱的人的生活却不能得到,哪里能看到值得称 作辉煌的呢?我替他详备地陈述晦暗的原因,希望让孟容的志向坚定;后世的君子,也能从中观察世相、 反省自己。 三、写作 70 分 27. 请以“人的本质是利他还是利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题目自拟, 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利他之水,润己之心 趋行于人世的轨道,览遍群山的卓尔不群,方能领悟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奥秘。以利他为善良之初, 方为植根于内心的修养,胸怀天下的超然之始。 以利他之水,养举世之正气。许多时候,我们总是过迟地意识到奇迹曾经就在我们身边。但这并能阻 挡利他主义者为他人着想的善良。每个人都是一粒小小的种子,渴望冲破桎梏,迎接崭新的日光。贝索勒 与普鲁斯特关于定比定律各抒己见,相互争执了十年之久。在普鲁斯特的演讲中,他指出:发现定比定律, 贝索勒有一半的功劳。他没有否定贝索勒的努力,在“利人”同时也正是“利己”。为何不能说“利他也 是利己”?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而“利他” 正是活水源泉,带来了“利己”这一渠清泉。 以利他之水,养有根之木。世上万事万物,向来都不是绝对的。倘若别人都在承受苦难,幸福也不会 落在一个人的头上。由此可见,每个人都不应只是“利己”,更应“利他”,为集体着想。这样方可在路 过的每一处风景留下自己不可磨灭的印迹。民间流传着一句谚语:“再大的烙饼,也大不过烙它的锅。” 而我们做人的格局正恰恰是我们未来的那张锅。或许你不曾在意,但一滴雨露便可唤醒一株顽强的生命, 一句温馨的话语便可使人心生善意,迷途知返。有根之木须利他之水,方可枝繁叶茂,无限荣象。 以利他之水,胸怀天下。当今的世界是发展的,相互融合的。同样如今的中国也需要我们这一代人走 好脚下的长征路,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一个胸怀天下的人必定不会被时代所抛弃。能够融入如今“人 类命运共同体”的必定是那些善于“利他”的人,而后“利己”的“爱人”仁者,更是“兼相爱,交相利” 的互利共赢的合作者。没有人能够脱离他人而独立驰骋于时代的疆场。修身正心,从自己做起,“养吾浩 然之气”。不是水的载歌载舞,卵石何以臻于完美。有利他之水,何愁不能滋润干旱的土地,绽放灿烂的 心花。同样,没有“利他”的胸怀,何以成就植根于内心的修养。从“小我”中脱离,关注人类的“大我”, 才是真正的“利己”之道。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至善若人,人善“利他”而后“利己”。或许这就是人类能够至今 屹立而不倒的原因吧。破千山万水,寻世间奥秘。善良的人可能不是最厉害的,但他一定是以“利他之水, 润己之心”的人,是能够洞察万物,胸怀天下的人。“利他”并不是牺牲自己,而是人世间最纯粹的“利 己”。希望每个人都不要甘于现状,要为他人着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利己”者。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为话题作文。 【审题】作文的核心话题是“利己和利他”。分析这一作文题的关键在于厘清“利他”与“利己”的关系。 “利己”与“利他”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对立统一的。眼里只有自己而枉顾他人、秩序、道德,是和谐社 会中的不和谐音符。在这个互联互通的时代里,我们当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情怀,多一点担当意识,积极 为人。要弄清“利他”与“利己”的关系。学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精神,要认识到,从长远的角度 看,“利他”本质上就是“利己”。要明确在社会生活中,若心中只有自己而不顾及他人,最终也会使自 己的利益受损;关心他人,爱护他人,最终自己也会得益,要反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极端自私想 法。不论是事实论证还是道理论证,考生最好能够结合同学们的思想实际,论说“利他”也是“利己”的 道理,从事实和理论等方面论证观点。可以分析“利他”与“利己”的关系,也可以援引“利他”最终“利 己”的例子,还可以从老子对“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角度进行分析,只要能体现出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即可。 【立意】1.“利他”也是“利己”。 2.“利己”“利他”非对立关系。 3.利人者,人恒利之。 4.智者自利利人。 5.要利己,先要利人。 【素材】1.利他精神是和谐社会的最重砝码,利他而生利己。马克思说过:人们有所奋斗的一切,都同他 们的利益相关。即便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企业,若过分看重利益,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最后都摆 脱不了要付出惨重代价的结局。范氏明星逃避税款,半生积蓄,一朝付诸东流;权健公司恶意直销,百亿帝 国一夜轰然倒塌;长生疫苗害国害民,上市公司一度被人人喊打……我常常这样认为:邵逸夫之所以成为 受人尊敬的企业家之一,是因为他一生肯花百亿做慈善;比尔·盖茨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他是首富,而 是因为他能“裸捐”;特别喜欢马云的一句话:“做公益就是经营自己的人性”,即便是普通的企业家, 力所能及地从事一些利他的公益活动,都能为自己的企业发展注入不竭的活力,正所谓:得人气者得财气, 得民心者得市场。 2.利他精神是最新型国际关系最好的润滑剂,利他者久,利他者利己。新时代领路人在世界和平论坛上指出: “一个国家要谋求自身发展,必须也让别人发展;要谋求自身安全,必须也让别人安全;要谋求自己过得好, 也必须让别人过得好。”中国维和部队刚果扫雷不辱使命,中国的一带一路政策让沿线国家双向投资不断 深化,中国的进博会助推经济全球化,因为践行着自利立他的精神,中国负责任的大国担当形象越来越深 入人心。 3.老子有言:“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因其不争,故其善胜。先贤有志,“自利利他,胸怀天下”, 因其利他,故得自利。有人竟云“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如此赤裸裸,怎不令人汗颜?新时代领路人已 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真切表述了一个东方大国领袖对人民的无限担当,正所谓:利他而生利己,无 我而成大我。你还要做那只“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井底之蛙吗?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