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
教材分析:
本课是《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全面介绍了
信息安全方面的一些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在日常信息活动过程中存在的安
全问题,使同学们在以后的信息活动过程中能注意到这些方面的问题,尽
最大可能保障信息的安全。
学习对象分析
高一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具有一定的逻辑思
维能力,具备了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有比较丰富的上网经验, 在使用
信息技术进行活动的过程中,一些学生还存在着一些不良行为,信息安全
意识比较淡薄。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2.了解维护信息系统安全问题的措施及信息安全产品。
3.了解计算机犯罪及其危害
4.学会病毒防范、信息保护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信息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出发,引导学生了解在日
常信息活动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
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尝试从社会的角度分析问题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尝
试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解决身边信息安全方面的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能够识别并抵制不良信息。
2.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和道德水平,逐步养成负责、健康、安全的
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教学重点:
1.信息安全维护措施.。
2.计算机病毒及防治。
3.计算机犯罪及其危害。
教学难点:
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教学策略分析:
在教学中,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学习、探究等方式组织教学活动。教
师通过呈现案例,从唤起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的体验出发,提高学生的学习
兴趣。通过理解概念和探究特征,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
解决身边信息安全方面的事件。通过反思,教育学生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
程中应该保持一定的自觉性和良好的行为规范,不能做出有害社会和他人
的事情。
教学准备:
网络教室、课件
教学过程
回顾上节课所讲的信息安全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信息安全措施等内容。
上节课后与学生交流时发现学生对信息技术逻辑安全措施理解不透,故着
重复习信息技术逻辑安全。
信息系统安全的维护措施:
1、物理安全:环境维护、防火、防盗、防雷击、防电磁泄漏
2、逻辑安全:
①访问控制。以手机解锁为例来讲解,同时告诉学生国产软件开发和
设备研发的重要性。
②数据加密:以淘宝购物付款为例,让学生直观的了解“数字签名”
的作用。
导入:创设情境
6.1.3、计算机病毒及预防
播放介绍“网虫病毒”视频,让学生讨论归纳计算机病毒的定义;
教师提问全班学生有没有接解过病毒的案例,并提问某个学生,让他
简述自己的电脑所中病毒类型、中病毒症状,如何处理的。
学生活动:上网查找与计算机病毒有关的网站,在表 6-6 中列举你所
知道的近年来传播范围较广、造成危害较大的计算机病毒,以及对该病毒
的防治方法。
教师讲解:计算机病毒的特点:非授权可执行性、隐蔽性、传染性、
潜伏性、破坏性、表现性、可触发性,并说出每个特点的具体内容。
观看“病毒风波”视频,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病毒特点的理解。
学生活动:查找目前国内比较著名的杀毒软件,填写表 6-5。
教师总结:世界上没有能杀灭所有计算机病毒的杀毒软件,同时,由
于计算机病毒也在不断地发展,与计算机病毒相比,杀毒软件永远具有滞
后性。所以对计算机病毒必须以预防为主,即保护计算机系统不受病毒的
传染。只要培养良好的预防病毒意识,并充分发挥杀毒软件的防护能力,
完全可以将大部分病毒拒之门外。说明计算机病毒预防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自己升级学生机上已经安装的 360 杀毒软件的病毒库,并
给电脑的 D 盘杀毒,如发现电脑有病毒,填写 P135 页表 6-7。
教师总结:既然病毒的破坏能力如此之大,那我们应该如何来预防计
算机病毒。并总结出计算机病毒的预防措施。
1、不随便复制和使用盗版及来历不明的软件,杜绝交叉感染。
2、定期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病毒检查。
3、对数据文件及时进行备份。
4、当发现计算机中毒时,应采取有效措施,清除病毒。
5、关注各种媒体如报纸、电视台、防毒网站提供的最新病毒报告和
病毒发作预告,及时做好预防病毒工作。
6.1.4、计算机犯罪及预防
讨论:什么是计算机犯罪。分析交流计算机犯罪可能引发什么样的严
重后果,并讨论应该如何进行防范。
课外探究
300 字以上作品(板报或演示文稿)《计算机犯罪危害及其预防》,发
送到老师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