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粤教版必修教案-2.3.1从信息的来源进行判断(1)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信息技术粤教版必修教案-2.3.1从信息的来源进行判断(1)

ID:675905

大小:1.11 MB

页数:12页

时间:2021-04-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信息的鉴别与评价》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1、 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信息的鉴别与评价》是粤教版《信息技术基础》第二章《信息的获取》中的第三节。 获取信息是我们进行信息处理前所作的基础工作,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始终渗透着如何鉴别 与评价信息的问题,而信息的纷繁复杂也很容易扰乱人们的注意力,因而学会准确的鉴别 和评价信息对青少年来说尤为重要。 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根据信息的特征来考虑信息的真实性、权威性、时效性和实用性 等。如何从信息的来源、信息的价值取向以及信息的时效性来鉴别信息是否真实、有用是 学生将从本节课学到内容。 2、 本节对应课标的内容 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学会鉴别与评价信息,能够识别并抵制不良信息。 二、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经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已有一定的辨别信息真伪的经验与能力,但是尚未 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方法的归纳总结。所以在这节课中,要通过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在面 对众多的信息时能够理性的归纳、分析,进而掌握鉴别和评价信息的一般方法,并应用到 实际生活中去。 三、 教学目标 鉴于学生目前的状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从信息的来源、信息的价值取向、信息的时效性等方面对信息进行鉴 别和评价。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己分析和与同学的讨论,对给出的案例进行鉴别与评价,进一步 增强对信息进行真伪辨别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能对信息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对信息的真伪有较强的 辨别能力,能识别并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重点: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 难点:对信息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及对信息的真伪有较强的辨别能力。 四、 教法学法 1、 教学方法:案例讨论法、任务驱动法 2、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五、 教学过程 课时教学流程 教 师 行 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内容回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  检索网络信息的方法  利用搜索引擎检索网络信息  网络中各类文件的下载方法 并探讨了所下载文件的合法性。这时我们不可避免 的要遇到一个问题:我们在下载前需要准备些什么呢? 如何判断我们下载的内容是真实有效的呢?我们获取 信息的渠道也各不相同,你们又是如何对不同渠道得到 的信息进行鉴别和评价呢? 下面我们就这个问题讨论一下。 讨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得到各种各样的信息, 那么你是如何来判断你所获得的信息是真实、有用的 呢? 师 生 共 同 回 顾 学 生 以 小 组 讨 论,并派代表总 结 小 组 讨 论 结 果。 由 第 二 节 《 获 取 网 络 信 息 的 策 略 与 技 巧》中搜索到信 息量大、如何从 众 多 的 信 息 中 判 断 其 是 否 为 可 用 信 息 并 决 定 下 载 为 切 入 点引出问题。 由 学 生 通 过 结 合 自 己 的 实际经验,并与 同 学 讨 论 得 出 一些方法。将其 进 行 简 单 的 归 纳总结,直接引 出本节内容。 在 归 纳 出 基 本 方 面 的 基 础上,结合课本 案例,让学生对 信 息 的 鉴 别 与 评 价 的 基 本 方 法 有 一 个 较 直 观的认识。 新课: 从刚才大家的讨论结果来看,我们在判断信息是否 真实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辨别。 1. 信息的来源 2. 信息的价值取向 3. 信息的时效性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些方面,我们通过案例分析来逐 步进行。 案例一:阅读课本 31 页情景案例,并根据以下问题进 行讨论。 ⑴ 李明从哪里获得“中奖”的信息?这个信息源 所提供的信息是否真实可靠?为什么? 来源:某网站 真实性:信息的发布没有经过审核,真实性低 判别依据:来源机构没有权威性 ⑵ 这个国外机构要李明电汇 150 元的手续费, 合理吗?为什么? 合理性:不合理 辨别依据:不合常理,不合逻辑 一般情况下,获得现金大奖,手续费获个人所 得税等都可以从奖金中扣除,由举办单位代为缴 纳。 (3)李明到银行进行咨询,银行所提供的信息是 否真实可靠?为什么? 真实性:比较高 判别依据:权威机构 (4)“公安局通过跟踪调查,弄清事实真相”这一 学 生 讨 论 并 发言。 从 信 息 的 来 源 对 信 息 进 行 鉴 别 和 评 价 是 信 息 的 鉴 别 和 评 价 中 比 较 难 操 作 的 一 个 方面,而且较为 抽象,好理解但 不好操作。 因 此 让 学 生 对 课 本 案 例 进 行 讨 论 并 根 据 课 本 提 出 的 问 题 进 行 讨 论 和分析,进而对 信 息 来 源 的 分 析 判 断 有 一 个 具 体 的 方 向 目 标,有一个简单 易 行 的 方 法 和 途径。 通 过 思 考 和 分 析 得 出 结 论,比教师直接 给 出 结 论 学 生 的 印 象 会 更 深 刻,主要培养学 生 的 自 主 探 究 的习惯 做法是鉴别信息的方法之一,还有没有其他的方 法? 即: 与同类信息进行比较。 可以询问收到类似邮件和曾经汇款的人们,了解一 下情况。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一些方法:在判断 搜索的信息是否真实准确时,我们可以:逻辑推理、从 侧面了解,不失偏颇,旁观者清、信息是否来自权威部门、 与同类信息进行比较。这样可以判断获取到的信息是否 具有真实性(构成信息的要素是否齐全、真实,涉及的 事物是否客观存在)、权威性(信息的来源是否是权威 部门)和全面性(信息不仅局部是正确的,而且在全局 也应是正确的)。 案例二:阅读下列信息,选出你最关心的一条: ⑴ 从今年开始,山西省高中学段全面实施新课 程,实行学分制。 ⑵ 著名歌星周杰伦将于今年 11 月在北京演出。 ⑶ 国家土地价格将上调 50%。 学生发言。 学生自主阅读、 讨论并发言。 ⑷ 电视剧《绝秘押运》正在热播。 ⑸ 著名球星姚明在四川汶川度过难忘中秋 大家选择的不同是因为大家所关心的事情不同。 在实际生活中,一个人不可能接收所有的信息,他 只关心与自己有关的信息,因为这些信息对于他来说才 是有价值的。人们为判别信息是否真实可用,还通过参 考他人观点,结合观察事实和推理过程,归纳结果,作 出判断。 阅读课本 33 页“从信息的实效性进行判断”,并讨 论信息的时效性对信息的有效性的影响。 突发性或跃 进性事实 强时效性 渐进式事实 最新、最近的时间点判 断时效性 过 去 的 事 实,最近才发 现 或披露出 来 说明最新时间和来源 学生回答 案例二通过简 单 选 取 自 己 最 关 心 的 信 息 的 例 子 让 学 生 来 体 验 从 信 息 的 价 值 取 向 来 评 价信息,是最为 直观的。 但 是 信 息 的 价 值 取 向 不 仅 仅 取 决 于 利 用 信 息 的 人 的 兴趣爱好,还取 决 于 一 些 其 他 方面,比如说职 业不同、个人经 验 和 阅 历 的 不 同等,需要向学 生说明。 信 息 的 时 效 性 较 为 容 易 理解,从信息的 时 效 性 来 鉴 别 案例三:阅读下例,体会信息的时效性对信息的价值性、 实用性的所起的作用。 2005 年印度洋海啸灾难中有一个奇闻,一个感人落 泪的故事,一个现代的布鲁塞尔小英雄。在泰国旅游胜 地普吉岛海滩,一个叫蒂莉·史密斯的 10 岁英国小女 孩事后回忆到:“我正在沙滩上玩,忽然发现海水变得 有些古怪,海面上出现不少气泡,潮水也突然退了下去, 我意识到可能会有海啸发生,就告诉了妈妈。” “海啸!”母亲是如此信任自己的女儿,蒂莉的妈 妈立即和所在麦拷海滩饭店的泰国工作人员一起,将海 滩边所有游客及时疏散到了安全地区。就在大家离开海 滩后不到几分钟,巨浪扫荡了海滩,而该海滩的人全部 保全了生命无一伤亡。 提问:小女孩获取了什么信息?同样的信息其他人 看到了吗?为什么小女孩就知道这是海啸来袭的前兆 呢?…… 小结 学生讨论、发表 自己的意见。 学 生 利 用 上 节 课 的 知 识 来 通 过 网 络 进 行 验 证自己的判断。 信 息 也 是 容 易 理解的。因此这 部 分 内 容 让 同 学们自主阅读, 并通过阅读、结 合 课 本 归 纳 的 要 点 来 举 出 一 些实际的事例, 对 信 息 不 同 的 时 效 性 加 以 印 证和说明,加深 印象。 案例三: 用 一 个 众 所周知的事例, 让 学 生 体 会 信 息 的 时 效 性 对 信息的价值性、 实 用 性 所 起 的 作用 通过设问,要 让同学们知道, 在鉴别信息时 还需要有一定 其实除了这些方面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信息本身 的一些特征,进行分析和判断。他的一个过程就是去粗 取精、去伪求真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参照以下几个方 面: 信息是否具真实可靠, 信息来源是否具有权威性, 信息是否可用, 信息是否具有时效限制, 信息包含那种情感成分, 信息是否具有适用性等。 课堂练习 下面大家我们就根据已学的知识做一些相关练习。 我收到的一则 QQ 消息。 紧急通告:请大家要速传!广州北部花都区最近发 生了这个事件。有一妇女,星期天,她买了些可乐罐头 放在冰箱内。星期一她送进了医院,安置在加护病房。 星期三她死了。验尸结果她死于 Leptospirosis(细螺 旋体病),追踪到可乐罐头,她没有使用玻璃杯喝。实 验证明罐头受到鼠尿感染细螺旋体病毒。鼠尿含有毒性 和致命物质。在喝罐装汽水之前,强烈建议汽水罐的上 部要清洗干净。因为罐头从仓库运送到商店是没有清洗 的。NYCU 研究显示,汽水罐上面充满毒菌和细菌,比 公共厕所还多。 请大家来判断一下,这则信息的真伪,并说明理由。 根据自己的判断,可以借助网络来进行辨别和评价 该信息。 的知识量以及 快速的反应,这 样就需要我们 在平时进行必 要得知识储备。 而且要对信息 形成敏锐的洞 察力 老 师 根 据 课 程 的 情 况 对 信 息 鉴 别 和 评 价 的 过 程 进 行 简单小结,给出 一些参考标准, 让 学 生 在 进 行 信 息 鉴 别 和 评 价 的 过 程 中 能 够有一个参考。 之 前 的 案 例,让学生在课 本 的 指 引 下 对 信 息 的 鉴 别 评 价 有 了 一 个 大 概 的 方 法 和 操 作思路。但在实 际 中 应 该 如 何 开展这个过程, 尤 其 是 对 信 息 源的判断,在实 际 生 活 中 是 较 为难操作的。因 此 在 这 里 又 作 下面是老师的验证过程: 刚收到这则信息时,我猛地被他所说的内容迷惑 了,被他提到的一些有时间、地点、人物、医学依据以 及原因推测弄懵了,首先觉得好可怕呀。但是冷静一想, 既然是这样重要的卫生事件,怎么不见有报道呀?可 是,现有好多公共卫生事件是被瞒报的,这会不会是 呢? 我在网上进行了搜索,找到上千条同样的信息,但 是信息大部分是通过论坛、聊天室等场所发布的,而这 类型场所发布的信息大都是人们直接转发,未经核实 的。然后我以新闻为选择项在进行了搜索,找到下列官 方网站的新闻报道: 1、来自《新华网广东站》的消息 花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孙主任表示,他们未收到 任何喝汽水染病身亡的报告,“感染传染病身亡那是很 大的事,我肯定会到现场的,不可能完全不知道。”记 者调查发现,该“通告”与网上此前流传的另一消息惊人 的相似,只是旧闻“改头换面”。 与另一消息几乎一模一样 记者随后从花都区疾控中心证实,该消息应属谣 言。“通告”在网上传开后,市民陈先生致电本报记者, 称该“通告”内容与另外一条近日也在网上流传的消息 几乎一模一样。记者上网查阅,发现果然有一条类似消 息也出现在各论坛和 QQ 群里,该消息称德州北部有一 了一些练习。 首 先 让 学 生 根 据 本 节 课 所 学 的 内 容 进 行判断和分析, 得出一些结论。 利 用 学 生 已 有 的 知 识 和 刚 学 过 的 知 识 来 验 证 自 己 的 判断是否正确。 向 学 生 展 示 我 的 验 证 过 程。通过一个较 为 完 整 的 验 证 过程,进一步加 深学生印象,掌 握基本方法。 同 类 信 息 比 较:进行逻辑分 妇女喝了罐装汽水后染病身亡。 记者将“通告”与该消息仔细对比,发现两者只有少 数细节不同,例如关于事发地点,一个是“广州北部”, 另一个则是“德州北部”,关于事发细节,一个是“星期 天买了些可乐罐头放在冰箱内”,另一个则是“星期天去 划船,带了些可乐罐头,放在小船的冰箱内。”而其余 部分,从细节到文字叙述,几乎一模一样,连染病妇女 周一被送进医院、周三死亡的细节都是一模一样的。 来自《长江商报》 专家:称“细螺旋体”为病毒是个严重的错误  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 员、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胡志红。胡志红见到这 则信息后表示,这则消息本身存在着很大的漏洞,估计是 假消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必因为这则消息谈“易拉 罐”色变。 首先,消息中将“细螺旋体”称为病毒,这是一个严重 的错误。“细螺旋体”不是病毒,而是一种细菌。细菌与我 们生活时刻联系着,人的体内就有大肠杆菌促进消化。“谣 传者”将细菌说成“病毒”,估计是为了增加它的神秘性。 其次,由“细螺旋体”病菌感染导致的细螺旋体病是一 种地方性、人畜共患的疾病。就多发范围而言,这种疾病 主要发生在热带地区,我国并没有大规模出现这种疾病的 先例。就传染途径而言,它主要通过受污染的水进行传播。 在日常生活中,主要是动物因饮用脏水而发这种疾病。 最后,就易拉罐本身而言,铝质或铁质的物品并不存 在易感染病毒的物理或者化学特性。也就是说,在一定的 条件下,易拉罐受到感染的几率与其他物品是一致的。同 样的一批食品从厂家通过同样的渠道进入超市的货柜,如 果存在受污染的问题,易拉罐食品不应该首当其冲。 来自:《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网》 胡志红:女,1966 年 3 月生, 博士, 中国科学院武汉 病毒研究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院分子病毒学 重点实验室主任。1993-1994,1995-1996, 1997-1998 在荷兰 析和判断。 从 信 息 源 进行判断:官方 报纸的报道,并 以 专 家 从 逻 辑 和 科 学 的 角 度 进行了分析。 Wageningen Agriculture University 留学和从事合作研究, 是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优秀入选者, 获国家杰出青年 基金资助。一直从事昆虫杆状病毒的基础及应用基础研 究。近年来主持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 金等国家级科研任务。发表学术论文 50 篇,其中 SCI 收 录 19 篇。曾获中科院青年科学家二等奖,中科院科技进 步三等奖,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奖励。兼任《中国病 毒学》副主编,《病毒学报》、《昆虫学报》、《中国生物防 治》编委,《科学通报》特邀编辑。 最终,我通过较为严密的验证,确定这则消息是一 条假消息。希望同学们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加 强自己鉴别和评价信息的能力,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潮流 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作出准确的判断。 课后实践 对垃圾邮件的处理方式及其危害性的认识。 专家分析,科 学依据 对专家的身份 进行验证,进一 步从侧面确定 信息的虚假。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