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酸和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几种常见酸和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3)认识酸和碱的腐蚀性及使用时的安全注意事项。
(4)能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
2.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较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增强探究物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1.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酸碱各自相似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酸和碱各自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
学生实验用品:石蕊试液、酚酞、稀硫酸、稀盐酸、铁钉、生锈铁钉、镁条、锌粒、铜片、
试管 6 只、点滴板、滴管、镊子、试管架、砂纸
演示实验:稀硫酸、氧化铜、药匙、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塑料水槽
第二课时(酸的化学性质)
[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酸碱指示剂,并熟悉了几种酸和碱,这节课我们重点探讨几种酸的
化学性质。
[板书]二、酸的化学性质
[活动与探究](投影展示)
(1)在白色点滴板上进行实验,并观察现象。(投影展示)
加紫色石蕊溶液 加无色酚酞溶液
稀盐酸
稀硫酸
(2)几种金属分别与稀盐酸或稀硫酸的反应,在四只试管里分别放入少量镁条、锌粒、铁钉、
铜片,再分别加入 5ml 稀硫酸或稀盐酸,用燃着的小木条放在试管口,观察现象,写出化
学方程式。(投影展示)
与稀盐酸反应 与稀硫酸反应
镁
锌
铁
铜
[讨论]①上面反应的生成物有什么共同之处?
②能得出什么结论?
(3)将一根生锈的铁钉分别放入盛有稀盐酸和稀硫酸的试管里,过一会儿取出,用水洗净,
铁钉表面和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写出化学方程式。(投影展示)
现象 化学方程式
铁锈+盐酸 Fe2O3+6HCl====2FeCl3+3H2O
铁锈+硫酸 Fe2O3+3H2SO4====Fe2(SO4)3+3H2O
[讨论]①上面反应的生成物有什么共同之处?
②利用上面的反应可以清除金属制品表面的锈,除锈时能否将金属制品长时间浸在酸中?为
什么?
[提问]氧化铜能与稀硫酸发生化学反应吗?
[演示] 氧化铜与稀硫酸的反应
实验证明,氧化铜也能与酸反应。请你写出氧化铜与盐酸或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归纳酸
的性质:(投影展示)
CuO+2HCl=CuCl2+H2O
CuO+H2SO4=CuSO4+H2O
现象:黑色固体逐渐消失,无色溶液变成蓝色
结论: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引导分析] 以 CuO+2HCl=CuCl2+H2O 为例分析得出复分解反应
1、定义:
2、特点:
举一反三:写出下列方程式:
MgO+HCl =
ZnO+H2SO4 =
3、归纳化学反应基本类型:(投影展示)
(4)根据上面的实验和讨论,试归纳出盐酸、硫酸等酸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交流与讨论]
[总结并板书] (投影展示)
2.酸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1)能使酸碱指示剂显示不同的颜色。
(2)酸能与多种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活泼金属+酸 = 盐 + H2↑(置换)
(3)酸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金属氧化物 +酸——盐 + H2O(复分解)
[课堂练习]
1、下列化合物能由金属与相应酸直接反应而得到的是( )
A. AgCl B. FeCl3 C. CuCl2 D. MgSO4
2、下列金属与盐酸反应,剧烈程度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Fe>Al>Mg>Zn B.Mg>Al>Zn>Fe
C.Mg>Fe>Al>Zn D.Zn>Fe>Mg>Al
3、铝片(表面已氧化)和过量的稀盐酸反应的现象,并用化学方程式解释为什么?
4、书写下列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现象:
① Mg + HCl =
② Mg + H2SO4 =
③Zn + HCl =
④ Zn + H2SO4 =
⑤ Fe + HCl =
⑥ Fe + H2SO4 =
⑦ Fe2O3 + HCl =
⑧ Fe2O3 + H2SO4 =
⑨ CuO + HCl =
⑩ CuO + H2SO4 =
5、小明看见爸爸常常用稀盐酸给铁制器皿除锈,他自己想亲自试一试。于是,他找出一颗
生锈铁钉出来,放入足量稀盐酸中,然后,美滋滋地去睡觉了……可是,当他醒来之后,发
现铁钉不见了,你知道为什么吗?用两个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
【课后反思】
1、 增加学生探究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丰富感性知识,便于学生理解
记忆相关知识,同时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 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对比、有复习、有新知识,便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3、 设置课后练习便于巩固知识。
4、 本节教学应当重视化学方程式书写,特别是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要分析清楚复分解反应的特点:一是怎样交换成分,二是各元素化合价不变。
5、 注意化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