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届高考作文一周鲜话题:日本决定将福岛核污水排入大海
近日,日本 ZF 决定要把 130 万吨左右的核污染水以每天 540 吨左右的速度排放到海洋里。国
际原子能机构专家组评估报告明确指出,如果福岛核电站废水排入海洋,将对周边国家海洋环境
和公众健康造成影响,同时现有经过处理的废水中仍含有其他放射性核素,需进一步净化处理。
德国海洋科学研究机构指出,福岛沿岸拥有世界上最强的洋流,从排放之日起 57 天内,放射
性物质将扩散至太平洋大半区域,10 年后蔓延全球海域。绿色和平组织核专家指出,日核废水所
含碳 14 在数千年内都存在危险,并可能造成基因损害。
2011 年 3 月 11 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大地震并触发海啸,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最高
等级的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事故造成核电站 1 至 3 号机组堆芯熔毁,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为
了冷却融毁受损的堆芯,核电站引入海水给反应堆降温,再加上渗入反应堆的地下水及雨水,具
有放射性的核污水持续不断产生。
福岛核废水排放是否违反相关国际法?是否可以通过法律途径制止核废水入海?
根据日本在国际海洋法中的承诺,日本必须防止放射性污染,特别是威胁其他国家的环境安
全时。日本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的签署国,因此必须遵守其法律规定。迄今为止,
日本没有达到这些要求。
日本政府决定将要排放到大海的多种放射性核素,从种类到性质来说更复杂,放射性物质半
衰期更长,且都有可能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 DNA 造成损害。我们不得不应对的,是前所未有的核
泄漏灾难善后处理,必须以当代的眼光及非常审慎的角度寻求最为妥善的解决方案。
高考角度
环保 命运共同体 责任担当
角度一 危害全世界。
福岛沿岸拥有世界上最强的洋流,从排放之日 57 天内,放射性物质将扩散至太平洋大半区域,
10 年后蔓延至全球海域。国际原子能机构专家评估报告指出,如果福岛核电站含氚核废水排入海
洋,将对周边国家海洋环境和公众健康造成影响。
角度二人 类命运共同体。
不能以邻为壑,不能独善其身,面临重大环境问题,人类应该携起手来,共同面对挑战,对
于破坏环境的行为,应有效应对。
角度三 责任担当。
中国需要加紧研究对策,尽最大努力保护我国沿海、特别是渔业的安全,为受影响的生产者
对日索赔创造条件,帮助他们争取获得与日本渔民同样的补偿权利。决不能出现日本排废水,主
要由周边国家民众埋单的情况。
高考热点满分语言
1.保护生态环境,谁也不能置身事外,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
2.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3.自然得病,人类遭殃;关爱自然,就是关爱人类自己。
4.地球是全人类的,没有一个国家、地区和个人能够独善其身。加强国际合作,才能凝聚起
磅礴合力。
5.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己。
6.环境问题事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事关人类的前途命运。
时事热评
外交部发言人就日本政府决定以海洋排放方式处置核废水发表谈话
来源:外交部网站
4 月 13 日,日本政府决定以海洋排放方式处置福岛核电站事故核废水。作为日本近邻和利益
攸关方,中方对此表示严重关切。
福岛核事故是迄今全球发生的最严重核事故之一,造成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对海洋环境、
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产生了深远影响。国际原子能机构专家组评估报告明确指出,如果福岛核电
站含氚废水排入海洋,将对周边国家海洋环境和公众健康造成影响,同时现有经过处理的废水中
仍含有其他放射性核素,需进一步净化处理。联合国原子能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报告也认为,福
岛核电站事故核废水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需持续跟踪观察。德国海洋科学研究机构指出,福岛
沿岸拥有世界上最强的洋流,从排放之日起 57 天内,放射性物质将扩散至太平洋大半区域,10
年后蔓延全球海域。绿色和平组织核专家指出,日核废水所含碳 14 在数千年内都存在危险,并可
能造成基因损害。
日方在未穷尽安全处置手段的情况下,不顾国内外质疑和反对,未经与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
充分协商,单方面决定以排海方式处置福岛核电站事故核废水,这种做法极其不负责任,将严重
损害国际公共健康安全和周边国家人民切身利益。
海洋是人类共同财产。福岛核电站事故核废水处置问题不只是日本国内问题。我们强烈敦促
日方认清自身责任,秉持科学态度,履行国际义务,对国际社会、周边国家以及本国国民的严重
关切作出应有回应。重新审视福岛核电站核废水处置问题,在同各利益攸关国家和国际原子能机
构充分协商并达成一致前,不得擅自启动排海。中方将继续同国际社会一道密切关注事态发展,
并保留作出进一步反应的权利。
海外网评:核废水日本岂能“一倒了之”!
据《朝日新闻》报道,日本政府 4 月 13 日召开内阁会议,正式决定向海洋排放福岛第一核电
站含有对海洋环境有害的核废水。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 4 月 12 日的记者会上曾表示,“日
方应对国际公共利益负责,这也是对本国民众利益负责。”日本政府将核废水排入海洋的决策显
然缺乏高度负责的公共精神,不仅不利于海洋生态环境,而且还将对周边国家乃至国际社会的共
同安全和利益造成威胁。
日本政府此次决定排入海洋的核废水源自 10 年前的福岛核泄漏。2011 年 3 月 11 日,日本东
北部海域发生 9.0 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其中 3 个反应堆发
生堆芯熔毁。为了冷却受损的堆芯,福岛第一核电站不得不注入大量海水。这些海水与大量渗入
反应堆的地下水和雨水形成核废水,并被装在特制的储水罐。据《东京新闻》4 月 9 日报道,福
岛第一核电站每天新增 140 吨核废水,目前核废水总量超过 125 万吨,储水罐超过 1000 个。按照
日本方面的说法是,到 2022 年秋季,用于储存核废水的储水罐将达到上限,所以日本政府急于进
行处理。
对日本国内外的一片反对之声,日本政府显然并没真正放在心上。2016 年 6 月,由日本政府
组织的专家会议提出 5 种处理核废水的方式,包括倒入海洋、地下掩埋等。不是没有别的方式处
理,只是倒入海洋是成本最低且耗时最少的方式,所以日本政府一直寻求通过该方式处理核废水,
但时至今日,日本政府也没有获得国内外舆论的支持。比如,《朝日新闻》今年 1 月 3 日发布的
一份民调显示:55%的受访者“反对”将核废水倒入海洋;日本全国渔业组织、福岛县当地民众等
在过去几年里也多次举行抗议活动,认为将核废水排放入海将对福岛周边农林水产品造成严重影
响。此外,联合国 5 名人权专家 3 月 11 日发表联合声明警告称,“向海洋排放核废水将提高儿童
的健康风险,这等同于侵犯人权。”韩国外交部发言人 4 月 12 日记者会上表示,日本将核废水排
入海洋“将对韩国民众与周边环境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长期致力于保护环境的国际组织
“绿色和平”则多次敦促日本政府在核废水处理问题上慎重等。显而易见,日本政府今天正式决
定将核废水排入海洋的行为,不仅在国内缺乏坚实的民意基础,而且在海外也广受批评与质疑,
无疑是损人不利已。
诚然,日本政府多次强调向海洋排放的核废水是“经过处理”“符合相应标准”,但日本政
府显然忽视了核污染的影响是长期且未知的。对于时常将自身定位为“世界唯一核武器受害国”
的日本不会不知道核污染给人类、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是长期持续的,特别是很多后遗症、副作
用即使过了十余年也难以完全消解。核废水对全球鱼类迁徙、人类健康、远洋渔业以及生态安全
方面的影响则是难以预知的,比如日本上世纪 50 年代曾发生由工业废水排放污染造成水俣病。当
时,日本人认为通过海洋可以稀释工业污水,但结果却是工业污水不仅没有被海洋稀释,反而还
导致熊本县水俣湾附近的民众出现严重的身体障碍、精神失常乃至死亡。今时今日,日本政府承
诺向海洋排放的核废水“符合标准”,但谁又能保证未来不会发生类似水俣病的情况呢?更何况,
当年的水俣病只集中在日本部分区域,而排入海洋的核废水则将会蔓延至整个太平洋,并产生巨
大的蝴蝶效应。可以说,日本政府将核废水排入海洋的行为并不是日本简单的内政事务,毕竟其
产生的影响早已跨越国界,并将“辐射”周边国家乃至国际社会的公共安全和利益,日本政府显
然需要秉持对本国民众、周边国家以及国际社会负责任的态度,深入评估排放核废水可能带来的
影响,而不是匆忙决策。
自 1956 年加入联合国至今,日本一直致力于将自身打造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显然,将
本国的核废水倒入太平洋,不仅不是一个负责任国家应有的表现,而且也将拉低日本在国际社会
中的信誉和形象。在核废水处理问题上,日本不能任性“一倒了之”,而是应该慎重妥善把握,
确保各有关方共同参与,避免对海洋环境、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带来进一步损害。
警惕“福岛核污水入海”让环境公害重演
2021 年 4 月 13 日,日本政府决定在两年后将福岛核电站含氚的处理水排入海洋,并说明这
是“出于现实性作出的判断”。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有保留地支持日本的决定。此举迅速引
起全球的关注。
2011 年 3 月 11 日发生的东日本大地震引发海啸,随之造成的福岛第一核电站堆芯熔毁事故,
成为迄今为止全球最为严重的核事故之一。事故虽然已过去十年,但收拾残局的工作依然任重道
远。为冷却堆芯温度,东京电力公司向核反应堆持续注入海水,因此产生了大量高辐射浓度的核
污水。日本在这十年里不得不修建了 1000 多座储水设施用于存放源源不断的核辐射液体,每天产
生的核污水从当初的 500 吨降到当前的 140 吨。预计到 2022 年,核污水将达到储水设施极限容量
的 137 万吨。东京电力公司不愿意继续承担没完没了的治污支出,日本政府也无力继续垫付赔偿
与治污的费用,由此有了上述处理水排入海洋的决定。
实际上,日本政府“作出判断”的现实性,本身就说明日本有能力、有技术、有条件更好地
处理这些核污水。日本政府的专家会议讨论过五种处理方法(蒸发、电解、注入地层、水泥固化
掩埋、排入大海),最安全的方式是电解并过滤核污水产生氢和氧,只是日本政府认为“太不经
济”、投入太大,选择直接排入太平洋稀释是最简单最经济的办法。为何日本明知向太平洋排入
巨量的核污水将造成严重的海洋环境污染,却不进行必须投入以阻止污染扩散?这完全可以从日
本环境公害治理的历史中窥视一二。
对近代日本的崛起过程,人们往往只关注其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而忘却了日本曾经是令人
谈之色变的“公害大国”。水俣病事件是日本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四大公害事件”之一。日本氮
肥公司正是看中依山傍水、环境优美的水俣市才开设建厂,发展成为日本重化工业的龙头企业,
其间它将大量未经任何处理的废水直接排放到水俣湾中。1956 年,水俣湾附近的民众因长期食用
水银剧毒的鱼,出现中枢神经和末梢神经被破坏的“怪病”;1959 年,科研人员确认是工厂废水
产生的有机水银所致,但日本政府假装指导氮肥公司安装根本不过滤水银的净化设备、稀释污水
后“达标排放”,又积极出面与渔民展开调停。
日本政府没有采取防污措施,甚至连信息也不公开,极力保护对国家经济发展居功至伟的重
化工业企业,这导致了新潟第二水俣病事件的发生。源源不断出现的水俣病患者最终于 1968 年走
上街头抗议,并将日本政府和氮肥公司告上法庭。但他们的维权之路十分艰难且漫长:1995 年日
本政府表态“解决”水俣病救助问题,到 2010 年才承诺切实履行救助,在如何认定水俣病上又百
般推诿,制定了严苛的认定标准,结果只有 13.3%的申请认定患者获得政府认定,远低于水俣病
事件的实际患者数量。
目前,按照日本政府的说法,核污水将会在释放前被稀释 40 倍,能够大大减轻核污水的浓度,
而整个排污过程预计会持续 30 年的时间。这会不会是当年水俣病发生后,让氮肥公司稀释后排污
的故伎重演?人们很难消除疑虑。此次的污水将不仅仅威胁日本民众,还会随着洋流弥漫至整个
太平洋沿岸国家。没有明确的科学证据支撑,没有国际社会组织的第三方考察组来评估此举对人
类社会和地球环境的短中长期后果,不能排除公害重演的可能。
2022 年近在眼前。中国社会显然不能置身于日本“福岛核污水入海”事件之外,而需要联合
国际社会、环保组织、渔业组织、海洋组织等,积极组织人员调查福岛核电站污水处理情况并公
开信息,做好向国际法庭起诉日本政府、东京电力公司的资料准备。民间组织可就日本核污水入
海发表评估报告,以便为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不受侵犯、保护子孙后代不受核污染威胁
尽一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