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教科书第 85 页。
教学目标:1、学会计算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能初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学习活动体验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的探究与运用。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展台,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新旧知识的引入。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请你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封闭图形一
周的长度)。问:用什么方法知道图形的周长呢?(1、对于曲边图形,借助绳子等工具围一
圈,再拉直用直尺测量,2、对于直边图形,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再相加)
2、课件出示图形:问:你们知道它们是什么图形吗?(长方形,正方形)。 那计算它
们的周长,是不是都得把各条边都量出来计算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
的周长》(板书)。 师:你们能说出它们的特征吗?生: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
相等 。
3、量一量自制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条边,算一算它们的周长?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实践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 4
(1) 师:怎样能够知道它的周长,谁来说说呢?(生:可以先通过量一量的方法,先
量出长方形的长与宽)
(2) 出示长方形的长 6 厘米,宽 4 厘米。问:你会计算它的周长吗?
2、 全班交流计算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1)6+4+6+4=20(厘米) 周长=长+宽+长+宽
(四条边一边一边加起来)
(2) 6×2=12(厘米) 4×2=8(厘米) 12+8=20(厘米)
(先算两条长,再算两条宽,最后再加起来)。
(3)(6+4)×2
长方形的周长 =(长+宽)×2
=10×2
=20(厘米)
(先算一组邻边的长,再乘以 2)
师:三种方法都可以,问:你们喜欢哪一种方法?
板书: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3、师问:要计算长方形周长时,必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生:长和宽)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课件动态演示,
让学生观察不同的算法之间的内在联系,经历思考与分析,学生很快就明白那种计算方法最
好,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4、探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出示例 4 边长 5 厘米的正方形
(2)师:怎样能够知道它的周长,谁来说说呢?
(生:可以先通过量一量的方法)
(3) 出示一个边长 5 厘米的正方形 问:它的周长是多少?你们会计算吗?
① 5+5+5+5=20(厘米) 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②5×4=20(厘米) 周长=边长×4
问:你喜欢哪一种方法?
板书:正方形的周长 =边长×4
4、计算正方形周长时,必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边长)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经历了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有了一定的基础,
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不同,使用方法必然是多样的。通过课件演示放手让他们
自主探究正方形的周长,通过大多数学生的认可,自主得出计算方法。看似教师“无为”,
实则“有为”。教师想方设法设置好探究的环节,充分让学生感受研究性学习的乐趣,
享受成功的体验。这样设计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让不同的学生在数
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的研究能力。
三、巩固练习
1.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长是 5 米,宽是 3 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2.一块正方形桌布(如下图),要在它的四周缝上花边,花边的长是多少分米?
3.量一量数学书封面,计算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利用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还可以求出它的边长。重视知识的活学活用,拓展学生的思维。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对自己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
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在总结反思中,不断地成长,不断进步。
五、【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