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北京版(3)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北京版(3)

ID:674014

大小:462.34 KB

页数:7页

时间:2021-04-1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学设计(新授课) 教学内容:北京 2011 课标版三年级上册(2014 年 7 月版)第六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课标要求: 1.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2. 会计算给定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目标: 1.能结合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说出它们周长公式的意义(程序性知识的理解); 2.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并能解决简单的实 际问题(程序性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任务分析: (一)使能目标分析: (二)起点能力分析: 1.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掌握了周长的含义; 3.了解测量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周长的方法。 教学策略: (一)目标分类 表:目标、教学活动和测评在分类表中的位置 知识维度 认知过程维度 记忆 理解 运用 分析 评价 创造 事实性知识 概念性知识 目标 1 活动 1 活动 2 程序性知识 测评 1 目标 2 测评 2 测评 3 元认知知识 目标 2: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计算长方形 和正方形的周长,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目标 1:能结合特定的长方形、正方形说出它们周长 公式的意义。 会运用合适的方法直接度量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 知道长方形、正方 形的特征 知道用尺子度量物体知道周长的含义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 2 (二)学习结果类型分类 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此项学习属于智慧技能中规则学习。 (三)学习过程与条件分析 支持性条件:渗透“实验——猜想——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周长 计算打下基础。同时渗透知识迁移的思想方法,此处表现为将长方形的周长公式迁移得出正方形 的周长公式。 教学重点:经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并会运用公式计算长方形和正方 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发现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长方形和正方形、方格纸、直尺、绳子、每小组准备记录表两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本课题有关的原有知识并揭示课题(5 分钟) (1)我们已经学习了“周长”,谁能运用教室里黑板的表面,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封闭图 形的一周的长度是周长。) (2)回忆测量周长的方法:用尺子测量、用绳子绕物体一周测量绳子长度、滚动测量法。 (3)如果我们要测量这个广场表面的周长(课件出示天安门俯瞰图),还用这三种方法,你 觉得方便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板书:长方形和正 方形周长的计算)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复习周长的相关知识,充分唤起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学生在 用手比划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同时,悄无声息地搭建了新旧知识间的桥梁,为接下来探索长方 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做好了知识上和情感上的准备。 二、呈现精心组织的新信息(20 分钟) 1、观察与猜想 ①看课件: 如果把这个长方形和这个正方形的周长进行比较,你认为是什么结果?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三种情况: a.长方形的周长长一些, b.正方形的周长长一些, c.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 ②我们认为可能出现这 3 种结果,到底谁的猜测正确呢?我们必须要进行验证。 2、活动 1:动手验证 ①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和例 4 一样大小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验证的工具。 ②先和同桌指一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分别是指哪里的长度,再同桌合作验证并做好记 录。 长 方 形 长 正 方 形 边长 宽 周长 周长 结 论 3、汇报小结 ①交流汇报。哪个小组愿意向大家汇报一下你们组的验证结果,并说说你们是用什么办法 进行验证的? 3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用绳子绕图形一圈,测量出绳子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把图形放在尺子上滚动一圈,读出尺子所对准的刻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将图形放在方格纸中,数一数周长有多少格就是多少厘米。 用尺子分别量出图形每条边的长度,再相加算出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②比较优化。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比较好?为什么?(先量再计算的方法,测量起来比较快, 结果比较准确,使用起来更方便。) 【设计意图】通过先观察猜测,再动手验证的操作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了学生 测量周长的操作技能,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优化意识。 4、活动 2:探究长方形周长 ①测量数据。师课件出示新的长方形: 师: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需要测量哪几条边?为什么?(只要测量出长方形的一条长和一条 宽,根据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 让学生拿出学具中的长方形,动手测量并做好记录。 ②计算周长。怎么求长方形的周长呢?请你自己在随练本上算一算。 ③交流汇报。你用什么方法计算的,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出现的算法可能有:10+10+8+8,10+8+10+8,10×2+8×2,(10+8)×2。 ④观察分析。 师:你能根据你的观察,说出这些算式分别是什么意思吗? 根据学生回答,用箭头表示出他们之间的联系。(板书) 课件动态演示:复制出长方形四条边,然后合并起来的过程,展示学生的四种不同算法。 在理解前三个算式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第四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⑤比较优化。上面这几种计算方法,你喜欢哪种?请说说你的理由。 ⑥得出结论。长方形周长=长×2+宽×2,长方形周长=(长+宽)×2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课件动态演示,让 学生观察不同的算法之间的内在联系,经历思考与分析,运用箭头图展示分析结果,学生很快就 明白那种计算方法最好,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⑦即时练习。 经过探究,我们已经会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了,在实际练习时,要根据具体题目选择合适的 方法。但无论运用哪一种方法进行计算,都必须知道什么条件?(长方形的长和宽) 4 课件出示: 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长是 5 米,宽是 3 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再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 【设计意图】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及时练习巩固,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与吸收,强化 学习效果,并为学习正方形的周长做准备。 5、知识迁移,探究正方形周长 ①课件演示:将上面的长方形的长逐渐缩短,变成正方形的过程。 现在是什么图形了?让学生拿出学具中的正方形。 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吗?那只要测量它的几条边呢?请你自己测量 并计算一下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②交流汇报。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方法? 学生出现的算法可能有: 8+8+8+8,8×2+8×2,(8+8)×2,8×4 教师要肯定学生的想法,并让学生说说每种方法表示的意思。 ③自主优化。 师:用第四种方法计算的同学请举手。你为什么采用这种方法计算呢?(6 ×4 这种方法好,因为比较简便,做起来快。)仔细观察这四种方法,他们表达的意思一样吗? 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出:正方形周长=边长×4。师:要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必须要知道什么条 件?(要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它们的边长。)(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经历了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有了一定的基础,由于学 生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不同,使用方法必然是多样的。通过课件演示把长方形的长逐渐缩短变成 正方形的过程,学生已经感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之间的内在联系,放手让他们自主探究正方 形的周长,通过大多数学生的认可,自主得出计算方法。看似教师“无为”,实则“有为”。教师 想方设法设置好探究的环节,充分让学生感受研究性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体验。这样设计也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知 识迁移能力的研究能力。 ④即时练习。课件出示:一块正方形桌布,边长为 20 分米。要在它的四周缝上花边,花边 的长是多少分米?(先让学生明白:要求花边的长度,其实就是求什么?) 6、巩固练习 1.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它的( )和( ),长方形的周长=( )。 2.正方形的边长相等,周长是=( )条边长的长,正方形的周长=( )。 3.用一条长 36 分米的绳子恰好围桌面一圈,这个桌面的周长是( )分米;如果桌面是 一个正方形,这个桌面的边长是( )分米。 【设计意图】通过填空题的形式,加深学生对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 的认识。 三、师生共同总结,得出新的知识(5 分钟) 1.师生归纳得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并追问:在周长计算公式中,“长+宽”实际上表 示的是什么? 2.课件的动态演示,将长方形的四条边合并起来,使学生直观地看,求长方形的周长实际 上是求四条边的总长度。“长+宽”实际上是长方形周长的一半。 3.课件动态演示长方形转化为正方形的过程,共同得出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 4.让学生齐读公式,教师问:以后我们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还需要一条条边去计算 吗?只要知道什么就可以求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了? 【设计意图:通过概括归纳和动态演示,让学生的思路更清晰,由表象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加深了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公式的理解,使学生主动完成知识的建构工程,提高了学生分析、 交流、概括的能力。】 5 四、促进学习结果的运用和迁移(10 分钟) 1、你会填吗?(测评 1) 长方形 长 宽 周长 5 厘米 4 厘米 7 米 20 米 正方形 边长 周长 7 分米 36 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的变式练习,强化学生对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 式的认识。 2、你会选吗?(测评 2) 王伯伯有一块一面靠墙的长方形菜地,长 10 米,宽 6 米,如果要围上篱笆,篱笆至少要多 少米? A.(10+6)×2 B.10×2+6×2 C.10+6×2 D.10×2+6 “一面靠墙”“至少”是什么意思?怎样围才能做到篱笆长度最少? 【设计意图】因为本节课刚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学生的理解还不太透彻。通过 选择,出示几个算式,引领学生不断思考,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提升。另外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 具体问题要具体思考,找到合适的计算方法。 3、你会算吗?(测评 3) (1) (2) 先让学生自己试一试,再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可以做?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利用转化的方法,将图形 转化为熟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再利用周长计算公式,求出图形的周长。重视知识的活学活用, 拓展学生的思维。 五、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长方形周长=(长+宽)×2 正方形周长=边长×4 (5+3)×2=16(m) 20×4=80(m) 3 1 3 1 2 2 5 厘 米 5 厘米 (单位:米) 周长是: 。 周长是: 。 6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学反思 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计算图形周长的一种特例。它是前 人经过不断的总结而获得的,但对于初次接触公式的小学生来说,理解 公式的由来还是有点难度的,于是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把教学重点放在 了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上,通过知识迁移,再类推出正方形的周长公 式。 本节课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以 及对图形周长计算的初步认识上。课堂伊始,我通过回顾周长计算的三 种方法,再提出“如果要计算教室这个面的周长时,还用这三种方法, 方便吗?”引起学生的思考,进而产生要寻找新的计算方法的共鸣,激 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活动,学生动手测量学具长方形,计算学 具长方形周长,在交流和合作中,探讨出“长方形周长=长+长+宽+宽”、 “长方形周长=长×2+宽×2”、“长方形周长=(长+宽)×2”三种计算方 法。对于这些方法,我没有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而是又恰到好处地 抛出一个新的问题:“说说上面这几种计算方法中你喜欢哪种?并说明理 由。”又一次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的、现实的、 有意义的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之中了。通过小组交流,学生从实践 的角度对其可行性加以思考、比较与取舍。这不仅验证了刚才的方法是 否合理,同时又从中领悟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策略。接着,出现: 一 个长方形花坛的长是 5 米,宽是 3 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通过即 时练习,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最后,通过让学生折一折,折 出长方形中最大的正方形,在测量和计算正方形周长的探究过程中,共 同迁移出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正方形周长=边长×4”。 纵观这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但由于事前对异地公开课可能 7 出现的问题考虑不足,U 盘读不了又没有备份文件,且课件应用版本又 不适用于该校电脑,导致课件无法争吵使用,影响了课堂之初的教学, 最后因时间不足无法完成设计的所有练习题。 通过这次异地公开课,让我深刻明白到,课前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 备,将所有可能发生的问题都要考虑仔细,同时,要注意课件等材料的 备份。 课堂上 评课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