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平均数北京版(5)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平均数北京版(5)

ID:673627

大小:31 KB

页数:7页

时间:2021-04-1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平均数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 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学生作业题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件出示:班级图书角的书架上层有 4 本书,下层有 6 本书。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喜欢)老师知道同学们都是爱读书的孩子,也 知道每个班级都有图书角。这是老师所在班级的图书角。书架上层有 4 本书,下 层有 6 本书,提出问题:同学们能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吗? 学生思考,指名回答。 教师用课件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 5 本书了。 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的相同的数,就是 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设计意图:从现实生活导入,自然引出平均数概念,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 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并不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为后面深化对“平 均数”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作好预设。】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平均数。 师:同学们,关于平均数,你们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吗? 生:什么是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平均数有什么作用......(预设) 师:看到这样一个课题,同学们能提出这么多问题,你们可真了不起,就让我们 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联系生活,情境激趣。 (1)师:徐老师所在的学校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成立了各种兴趣小组。看, 环保小组的同学正在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废弃的矿泉水瓶呢!(课件出示教材第 90 页例 1 情境图) 师:同学们,从这幅图中,你能获取哪些数学信息? 生:从统计图中,可以知道:小红收集了 14 个,小兰收集了 12 个,小亮收集了 11 个,小明收集了 15 个。小明收集的最多,小亮收集的最少......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问题,同学们能帮助老师解决吗? 出示问题“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水瓶?” 师:同学们,你是怎样理解平均的? 生:就是要使每个人收集水瓶的数量一样多。 师:怎样才能使每个人收集水瓶的数量一样多? 每人都有这副图,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圈一圈、移一移、 也可以动笔算一算,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预设:两种方法。) (3)汇报展示。 汇报预测: 方法一:移多补少,学生汇报,多媒体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同学们,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水瓶?(13 个) 师:大家都同意吗?13 是怎么来的? 生:把小明的水瓶移给小亮 2 个,把小红的水瓶移给小兰 1 个。 师:为什么要把小明的水瓶移给小亮 2 个,把小红的水瓶移给小兰 1 个? 生:是为了让他们的数量一样多。 师:像这样,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一 样多,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 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13 就是这四个数的平均数。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你是怎样理解“平均的”?使学生初步理解平均数的 含义。然后,学生自己动手移水瓶,教师运用电教化手段直观演示移多补少的 过程,使学生更加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此环节的设计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 想,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的同时提高了能力】 方法二:根据总数÷份数=平均数,得:(14+12+11+15)÷4=52÷4=13(个)。 指名板演,并交流。 师追问:同学们,括号里面的算式表示什么?(4 个人收集水瓶的总数),那么, 除数 4 又表示什么呢?(4 个人)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平均分的知识来解决问 题。也就是先把(4 个人收集水瓶的数量)合并起来,然后再平均分成(4)份, 得到的就是平均每人收集水瓶的个数,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先合后分”。 板书:先合后分 师: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求平均数的? 生:有两种方法:一是移多补少,二是通过计算。 (5)小结: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也可以用“先合后分”的方法 来计算。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尝试用不 同的方法求平均数,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论是直观形象的操作演示, 还是运用“先合后分”来计算,都为学生理解平均数这一概念提供了感性支持, 使学生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掌握了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6)教师追问:平均数 13,是每个人实际收集的水瓶数量吗?(不是) 师:在这里,平均数是一个“虚数”。为什么说在这里平均数是一个“虚数”? 生:因为它不是每个人实际收集的水瓶数量。 师:那么,每个人实际收集的数量和平均数 13 相比,你有什么发现??(每个 人收集的数量可以比 13 个多,也可以比 13 个少。 ) 师:再来观察,平均数和最大数、最小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比最大数少小一些、 比最小数大一些) 师:也就是说,平均数 13 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板书:最大数 最小数 【设计意图: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使学生理解有时 平均数是一个虚数,同时也使学生明白了平均数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2、内化拓展、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体育小组的活动(课件出示 91 页例 2 情景图------踢 毽比赛)对于比赛,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哪个队获胜)现在老师让你们当裁判, 一定要公平公正地裁决。 (1)出示表一:(男女生各四名同学) 师:如果你是裁判,你认为哪个队获胜?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名学生说是通过 计算总成绩知道的)。 通过计算得出:68<76(女生队获胜) (2)出示表二:(男生加入一名同学) 师:看来女生队暂时领先,男生队还有一名队员要加入进来,现在哪个队获胜? 并说出你是怎么想的? 生 1:比总数男生队获胜。 生 2:不公平。 师:为什么不公平? 生:男生队有 5 人,女生队有 4 人,人数不同。 师:怎样比较才公平? 生:比较平均数公平。 师:下面我们分工合作!请男同学计算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女同学计算女 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学生板演) 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18+17)÷5 (18+20+19+19)÷4 =85÷5 =76÷4 =17(个) =19(个) 师:我们来比较一下,板书:17<19 很容易看出,女生队的成绩好些。好,女生 队获胜。 小结:在人数相同的情况下,可以用求总数的方法比较输赢,也可以求出平均数 进行比较。但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只能求出平均数来比较输赢。 师: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种方法,我把两个队的成绩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 我们再来观察:和平均数 17 比较一下,每个人踢毽的数量都趋近于平均数 17, 这时,我们可以用平均数 17 来代表男生队的整体水平。平均数 19 能代表女生队 的整体水平吗?为什么能?(因为女生队每个人踢毽的数量都趋近于平均数 19) (板书: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的引向深入。在引导学生时, 突出了不公平三个字,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和产生的必要性,更重要的是 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作用】 (3)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平均数无处不在。(出示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的合 影) 师:这是以姚明为首的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老师从网上查到这么一则数据,中 国男子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 200 厘米。这是不是说,篮球队每个队员的身高 都是 200 厘米? 生:不是,他们有的比 200 厘米高,有的比 200 厘米低,还有的可能正好是 200 厘米。 师:200 厘米是每个队员的实际身高吗? 生:不是。 师:看来,平均数代表这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怎样来求队员们的平均身高呢? 生:身高总和÷人数。 师:同学们,除了平均身高之外,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平均数还有哪些呢?看来, 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设计意图: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通过举例,使学生感受到平均数与生 活的密切联系。】 三、分层练习,深化提高: “下面我们来进行智力闯关的游戏,比一比谁的小脑袋转的最快。” 请看第一关:1、辩一辩 (1)王悦 5 次跳远的总成绩是 10m,她每次的跳远成绩肯定都是 2m。 ( ) (2)小东所在小组同学的平均体重是 36kg,小刚所在小组同学的平均体重是 34kg, 小东一定比小刚重。 ( ) 【设计意图: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二关:2、一次考试中,王红语文得了 94 分,数学得了 98 分,英语得了 93 分,她这三科的平均分是多少分? 【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熟练地进行平均数的计算,应用平 均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亮亮身高 145cm,池塘平均水深 110cm,亮亮下水游泳不会有危险。他想的对 吗? (师出示图) 生:不对! 师:怎么不对?亮亮的身高不是已经超过平均水深了吗? 生:平均水深 110 厘米,并不是说池塘里每一处水深都是 110 厘米。可能有的 地方比较浅,只有几十厘米,而有的地方比较深,比如 150 厘米。所以,亮亮下 水游泳可能会有危险。 师:说得真好!想看看这个池塘水底下的真实情形吗? (师出示池塘水底的剖面图) 生:真的有危险! 师:我们能随意到池塘、水库等危险地方去游泳吗?(不能) 师:看来,认识了平均数,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真有不少帮助呢! 【设计意图: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验了事件发生的 可能性,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 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课上到这儿,我们的学习已接近尾声。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课前我们所提的 问题都得到解决了吗?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的收获呢? 走出课堂,愿大家能带上今天所学的内容,更好地认识生活中与平均数有关 的各种问题。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