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素材--重点句子赏析部编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五年级语文上册素材--重点句子赏析部编版

ID:673548

大小:102.5 KB

页数:23页

时间:2021-04-1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期末复习:五年级上册重点句子赏析 课文 1 白鹭 1.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概括写颜色和身段的精巧。 2.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 脚…… “那……那……那……那……”连用四个“那”字,从“簑毛、结 构、喙、脚”(从整体到部分、从头到脚)描写白鹭的美。 3.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 安稳,而它却很悠然。 “不安稳”与“悠然”对比,写出了白鹭的栖息特点。 4.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 在望哨吗? 运用反问的手法,增加了对白鹭栖息特点的神秘感,产生无限的 遐想。 课文 2 落花生 1.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 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 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 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 道。” 对比,这里父亲拿桃子、石榴、苹果“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 挂在枝头上”和花生“果实埋在地里”“矮矮地长在地上”进行 对比,赞扬了花生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的可贵品格。 2.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 这是本文的中心句,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做人的道理。“有用的 人”指的是像花生一样不计较名利、有益于社会的人。“只讲体 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指的是只讲究外表、对社会没有贡 献的人。 课文 3 桂花雨 1.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 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 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作者将桂花树的样子与梅树进行对比,突出桂花树没有梅树姿态 优雅,再从“不开花” “开花”两个方面来说明桂花的平淡无奇, 然后笔锋一转,点出“我”喜爱桂花的原因———香气迷人。 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 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一个“浸”字写出了桂花的香气不是一缕,而是弥漫在空气中, 人们好像就浸泡在桂花的香气里。“浸” 字将桂花香无处不在展 示得淋漓尽致。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喜爱桂花的感情。 3.“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此处的“浸”说明桂花迷人的原因是它不仅可以闻,还可以吃, 一年四季带给全村人花香和甜蜜。桂花的香气不受季节的限制永 远甜在人们的心里。使村子里的人的生活更加甜美。 4.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 的阵阵桂花雨。 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 和桂花雨已植入了她的生命,成为她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 回味的记忆。 课文 4 珍珠鸟 1.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 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从绿叶中伸出来。 “影子”“小嘴”是小鸟的剪影,透过剪影可以看出它们的自在。 从“可爱、鲜红”等词语可以看出“我”很喜欢这对珍珠鸟。 2.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我 们就这样一点点熟悉了。 由于“我”给珍珠鸟创造了舒适、自由的生活环境,不去打扰它 们,得到了它们的信任,这种关爱使珍珠鸟这种十分怕人的鸟与 “我”越来越熟悉。 3.它小,就能轻易地由疏格的笼子里钻出来。瞧,多么像它的父 母: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 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 这是“我”对出世不久的小珍珠鸟的外形描写,此处连用两个比 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小珍珠鸟可爱的样子,流露出对小珍珠鸟 的喜爱之情。 4.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 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 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 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的响声。 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使珍珠鸟似乎也有了人的神情和心理。“挨 近、蹦、俯下、喝、偏、瞧瞧、跑、绕、蹦来蹦去” 等动作描写, 活画出一个像孩子一样顽皮的鸟的形象,那是一份回报 “我”友 好地对待它的情意。“我”从中得到的是一种惬意的独特的享受。 表达出“我”心中温柔的爱意。这是人与鸟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课文 5 搭石 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 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 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这句话描写的是调整搭石的老人,刻画了老人细致认真的特点, 赞扬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 2.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来,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协调有序”写出了走搭石的动作美,把“嗒嗒的声音”比喻成 “轻快的音乐”,写出了走搭石的声音美,“清波漾漾”“人影 绰绰”写出了走搭石的画面美。作者通过多角度为我们展现了一 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 3.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 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一块块、一排排搭石,静静地躺在溪水中,任人踩踏,却无怨无 悔、默默无语。这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 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情感的纽带。 课文 6 将相和 1.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玉,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 上有瑕,巧妙地将和氏璧要回手中。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 智。璧当时在秦王手里,硬上去夺,既失礼,秦王左右也会上来 阻拦;直接指出秦王的无信讨还和氏璧,秦王非但不承认不还璧, 还会指责蔺相如无理和小家子气;此时的蔺相如充分看透了秦王 的心理,即对和氏璧的好奇和喜爱的心理,蔺相如顺其心理,做 法又合情合理,利令智昏的秦王怎能不上当。 2.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 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 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 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真是手中有璧,心中 有底。蔺相如知道秦王特别喜欢这块璧,于是抓住秦王喜欢璧的 心理,威胁秦王,吓唬秦王。一个“撞”字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 勇敢无畏,也可看出他的才智过人。 3.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 出来。 在秦王假意答应给城后,蔺相如又提出举行授璧典礼的主意,既 赢得把璧送回赵国的时间,又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秦王以城换璧 的事是真是假,他说话是不是算数。由此看出蔺相如做事考虑得 非常周全,一点空子不留给秦王。 4.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 “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 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 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 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蔺相如非常聪明,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先发制人。假如秦王一生 气,真杀了他,也保证了和氏璧完好归赵。在这种场合,秦王不 敢杀他,只好把他送回赵国。蔺相如在赵国危难之时,群臣无策 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变主动与秦王 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做事果断、不畏 强暴的性格。 5.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 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这是廉颇在蔺相如位居其上后的认识,这一认识是将相不和的原 因,他言辞无礼,充满不满情绪。廉颇英勇善战,战功赫赫,这 是实情。在“渑池之会”中维护国家尊严也有他一半功劳,因为 “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 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但是,对于蔺相如的认识, 却失之偏颇。蔺相如虽没有持刀作战,但他的唇枪舌剑,同样为 赵国保住了尊严。何况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他都 是以性命来逼秦王,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现在璧在我手里,您 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您现 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可以说,蔺相 如也堪称一员猛将,只不过他出入的是没有刀光剑影的战场,但 战斗同样是惊心动魄的。 6.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 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 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 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这段话说了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 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为国家着想。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 和与国家安危的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 “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突出了廉颇、蔺相如在赵国的地位, 同时也表现了秦国不敢攻打赵国的原因。这几句话,表现了蔺相 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7.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 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 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里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 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课文 7 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1.也许你跑得很快。不过要是你跟猎豹或鸵鸟赛跑的话,就一点 儿赢的希望也没有了。 说明人奔跑的速度跟猎豹和鸵鸟相比,差得太远了。 2.不过,游隼还是没有飞机飞行的速度快! 这句话是一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文 8 冀中的地道战 1.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还修筑了封锁沟和封锁 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想搞垮我们的人民武装。 “封锁沟”“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写出了敌人修 筑工事的手段之多、数量之多,表现了他们的穷凶极恶。 2.说起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 其数的地道,横的,竖的,直的,弯的,家家相连,村村相通。 “横的”“竖的”“直的”“弯的”说明地道的形状多样,“家 家相连”“村村相通”说明地道四通八达、纵横交错。 课文 9 猎人海力布 1. 海力布想,珍宝我倒不在乎,能听懂动物的话,对一个猎人来 说,实在是太好了。 心理描写,从海力布的想法可以看出,他不贪财,但是对这块能 够听懂动物语言的宝石很感兴趣。 2. 海力布听到这个消息,大吃一惊。 神态描写,“大吃一惊”形容对发生的意外事情非常吃惊。说明 这个消息太令人震惊了。 3.相信我的话吧,赶快搬走!再晚就来不及了! 感叹句:两个感叹句连用,表达出海力布着急的心情。 4.海力布知道着急也没有用,不把为什么要搬家说清楚,大家是 不会相信的。再一迟延,灾难就要夺去乡亲们的生命。要救乡亲 们,只有牺牲自己。 心理描写,这几句话将海力布在危难关头决心牺牲自己保护乡亲 们的品质充分、真切地表现了出来。 5.他们含着眼泪,念着海力布的名字,扶着老人,领着孩子,赶 着牛羊,往很远的地方走去。 “含着”“念着”“扶着”“领着”等一系列动词的运用,把乡 亲们带着悲痛搬家的情形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课文 10 牛郎织女(一) 1. 一年一年过去,牛郎渐渐长大了。哥哥嫂子想独占父亲留下来 的家产,把他看成眼中钉。 “眼中钉”一般用来比喻心目中最厌恶、最痛恨的人,从这个词 可以看出哥哥嫂子的贪财和恶毒。 2. 他想哥哥嫂子既然这样对待他,他又何必恋恋不舍呢? 心理描写,牛郎对哥哥嫂子彻底失望了。 课文 11 牛郎织女(二) 1.她喜欢人间的生活:跟牛郎一块儿干活,她喜欢;逗着兄妹俩玩, 她喜欢;看门前小溪的水活泼地流过去,她喜欢;听晓风晚风轻轻地 吹过树林,她喜欢。 这一组排比句表现了织女对人间生活的喜爱之情,也表现了织女 人间生活的幸福美满。 2.它说:“我不行了,不能帮你们下地干活了……我死以后,你把 我的皮留着。碰见什么紧急事,你就披上我的皮……” 第一个省略号表示老牛很衰弱,很伤心,说话断断续续的;第二 个省略号表示老牛的话没有说完。 课文 14 圆明园的毁灭 1.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 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不可估量”是指损失大得无法计算,说明圆明园的损失之大。 圆明园收藏的文化之古,景物丰富多彩,巧夺天公,美不胜收。 这样一座具有国际性的文化艺术瑰宝被毁灭了,这是世界文化史 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课文一开始用这句感叹句,直接表达了作者 无比愤怒和痛惜的感情。 2.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 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这一句话中用“有如”、“好像”、“仿佛”、“流连”这些词 语进一步点明了游览圆明园的感受,对园内汇聚天下风光的迷人 景色和融合中外风格的建筑艺术,作者由衷地赞叹。说明我国古 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所创造的这一园林是世界园林之奇迹,表 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课文 15 小岛 1. 无边无际的大海上,有一座小岛,远远望去,像一片云在天边 浮着。这里树少,草少,土也很少,却驻扎着一群海军士兵。 环境描写。点明了小岛的自然风貌,“树少,草少,土也很少” 说明小岛生存环境恶劣。为下文写士兵种菜作了铺垫。 2.队长说,他是北方人,从大棚种菜得到启示,就搞了这个油布 棚,北方大棚是为防冻,这个棚却是防晒和防盐。 这句话点明了油布棚的作用,这是蔬菜能够在岛上成活的关键。 3.将军当然不会忘。还是他自己定下的规矩,在这一海域,为了 减轻岛上的负担,吃住必须返回军舰。 这句话表现出了将军心系战士、不愿给战士添负担,由此可以看 出将军以身作则,关爱战士的高尚品质。 4.他是想,要是这种菜法子真能推广铺开,那对这一带的守岛部队 的作用可太大了。这种问题往往看起来很小,却直接关系到部队 的战斗力。 这句话点出了将军留下来的意图,他的心里始终想着部队的战斗 力,时刻牢记保卫祖国的使命。 课文 16 太阳 1.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 生,人们热得受不了,就找一个箭法很好的射掉九个,只留下一 个,地面上才不那么热了。 这里的传说,指的是“后羿射日”这个神话传说。课文以神话传 说开头,一是为了吸引读者,二是针对这个传说,很自然地引入 对太阳的有关知识的介绍,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 2.其实,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 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 要飞二十几年。 用具体的数字说明太阳离我们很远,这种说明方法叫列数字。同 时列举了步行和坐飞机的例子告诉我们太阳离我们很远,这种说 明方法叫举例子。 3.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如果没有太阳,地球 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雪、雨、露,没有草、 木、鸟、兽,自然也不会有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 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这里共有三句话。 第一句话是从正面说明太阳发挥的作用。太阳能给地球送来光明 和温暖,是因为太阳具有发光发热的特点。 第二句是从反面说明地球上需要阳光。地球上的“黑暗”、“寒 冷”都与太阳的发光、发热有关,地球上的很多自然现象的形成 离不开阳光,动物和植物的生长也离不开太阳,既然没有动植物, 人也不能生存。 第三句话既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又是对全文的总结,再次强调了 太阳对人类的巨大作用。 4.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过渡句总结上文引起下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提示我们前文 讲的是太阳的有关知识,下面要讲太阳和人类的关系。 5.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这是全文的总结句。根据前面的内容,可以看出,我们吃的,穿 的,用的以及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都与太阳有密切的关系,所以 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课文 17 松鼠 1.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 总起句:这一句话概括介绍了松鼠的特征,起统领全文的作用。 “漂亮”是松鼠的外形特征, “乖巧”“驯良”是松鼠的性格特征。 2.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 “清秀”一词用来形容人的面貌美丽而不俗气,现在用来形容松 鼠的面容,既表现了松鼠的漂亮,也表达了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 情。 3.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 打比方:把松鼠的尾巴比作“帽缨”,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打 比方,形象具体,使松鼠的尾巴如在眼前,更表现出松鼠尾巴的 美丽。 4.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飞鸟一样住在树顶 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 打比方:这句话把松鼠比作“飞鸟”,说明松鼠的活动范围是在 树上。 5.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 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足够宽敞, 足够坚实。 表明松鼠搭窝顺序的词语有:先、再、然后。通过这些词语可以 体会到松鼠搭窝时有条不紊、精心考究。由此可见松鼠的聪明。 课文 18 慈母情深 1.母亲还从来没有一次给过我这么多钱。我也从来没有向母亲一 次要过这么多钱。 “从来没有……也从来没有……”从不同角度写出了这一元多钱不 论对“我”还是对“我”家来说,都绝对不是个小数目,可见“我” 家很贫穷。 2.但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 “失魂落魄”把“我”对这本书的渴望程度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 来,让读者看到了一个酷爱读书的孩子形象。 3.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 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这里四个“立刻”连用,写出快节奏的工作,这是叠加,是快速、 加倍的工作,为了儿女的生活、读书,不伸懒腰,不喘气,不休 息,拼着老命工作。母亲塞给我的是钱,更是浓浓的希望和浓浓 的情。 4.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掏”“数”两个动词写出了母亲对这不多的钱的珍惜。母亲给 “我”的不仅仅是钱,更多的是对“我”读书的支持和浓浓的爱。 5.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 为母亲。 这句话是说,母亲挣钱那么不易,家境那么困难,但毫不犹豫地 给钱让我买书,使我满足了读书的强烈愿望。我如果用那钱买别 的东西,实在对不起母亲,对不起母亲浓浓的爱子真情。 课文 19 父爱之舟 1.朦胧中,父亲和母亲在半夜起来给蚕宝宝添桑叶……每年卖茧子 的时候,我总跟在父亲身后,卖了茧子,父亲便给我买枇杷吃…… 从第一处省略号能想象到父亲和母亲养蚕的辛劳,从第二处省略 号能感受到父亲的慈爱。从“半夜起来给蚕宝宝添桑叶”和“卖 了茧子父亲便给我买枇杷吃”的对比中,进一步感受到父亲对“我” 的疼爱。 2.他同姑爹一同摇船送我。带了米在船上做饭,晚上就睡在船上, 这样可以节省饭钱和旅店钱。 写出了父亲日常生活极其节省,与下文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 父爱。 3.父亲从家里带了粽子,找个偏僻的地方,父子俩坐下吃凉粽子。 吃完粽子,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领我到小摊上吃了碗热豆腐脑, 我叫他也吃,他就是不吃。 父亲的不忍心与我的不忍心相互映衬突出了父亲因家境不好,没 有让儿子吃上一顿好的而感到自责、愧疚,父爱又一次凸显。 4.父亲送我到学校,替我铺好床,他回家时,我偷偷哭了。这是 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 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从父母挣钱的不易与粜稻、卖猪,每学期开学要凑一笔不少的钱 及家里愿意将钱都花在我身上的对比中感受到深深的父爱。 课文 20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1.我有点迫不及待,想立刻让父亲看看我写的诗。 “迫不及待”“立刻”极为准确地写出了“我”当时想让父亲看 到“我”写的诗的迫切心情。 2.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 三个关于时间的词语单独成句,说明了“我”觉得时间过得很慢, 突出了“我”盼望父亲回来的急切心情。 3.“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糟糕透了”是父亲对“我”第一次写的诗的评价,这与前文母 亲的“精彩极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扔”字表现了父亲对“我” 这首诗的不屑,从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严厉的父亲。 4.“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 一是“我”有个常常鼓励我的慈祥的母亲,她常常肯定“我”, 给“我”力量,母亲的爱是“我”创作的灵感和源泉;二是“我” 还有一个严厉的父亲,他的警告和教育,使我不走向歧途,“我” 写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作品的力量来自于父母两方 面,所以我是多么的幸运。 5.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 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这一句话写出了“我”对母亲的“精彩极了”的赞扬声和父亲“糟 糕透了”的批评声,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就是父母共同的出 发点—“爱”。正因为“我”,明白了父母的爱,所以在 成长 的过程中能够谨慎的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意思是说,不会产生自傲和自悲。有父母时常的提醒,在爱鼓励 下,不断前进。 6.“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 一股风刮倒”,意思是说:不会自傲和自悲,有父母时常的提醒, 在爱的鼓舞下,不断前进。 课文 22 四季之美 1.春天最美是黎明。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 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主要描写天空、云。作者是抓住景物的静态美,描写了景物的色 彩,如“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 紫的云”。 2.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 红紫红紫的彩云。 “泛”表示大面积微微出现,“染”增强了颜色的立体感,“飘” 体现了天空的动态美。这些词语表现了春天早晨天空的独特景致。 3.夏天最美是夜晚。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 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两只萤 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第一句总写夏天最美是夜晚;第二、三句概括介绍了夏天夜晚的 美景。 课文 23 鸟的天堂 1.白茫茫的水上没有一点儿波浪。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 声音就像一支乐曲。 第一句写出水面很安静,没有风和过往的船只。第二句说明四周 幽静,没有一点声响,只有木桨拍打水面的声音。反映了“我们” 出游时心情十分愉快。 2.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树叶真绿 得可爱。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 初见大榕树,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是绿和茂盛,并且作者猜想它是 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组成的,可见这个榕树非常的大与茂盛,为下 文写榕树的大与茂盛埋下了伏笔。 3.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 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这句话是写大榕树静态的美,前半句是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后半 句中“新的生命在颤动”这是作者的感觉,也就是大榕树静态的 美,给作者带来的美的感觉,“颤动”并非真的在动,那每一片 树叶都是那么绿,作者仿佛看到它们在霞光中一闪一闪的。 4.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 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应接不暇”说明鸟多得看不过来。大榕树里全是鸟声鸟影,大 小不同,颜色各异,小鸟多得不可计数。有的停着,有的飞起, 有的歌唱,真是热闹非凡。与作者前一次看到的景象形成鲜明对 比,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真正的鸟的天堂。 5.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这里第一个“鸟的天堂”加了引号,是作者引用别人的话,指的 是河上的那棵榕树。第二个“鸟的天堂”没加引号是因为鸟儿在 那里生活得十分自由、幸福,真像在天堂一样,在作者心里,大 榕树就是鸟的天堂。 课文 24 月迹 1.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又常常什么都觉得不满足。 在孩子们的眼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他们对 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砂锅问到 底,所以,对孩子们来说,什么都是“新鲜”的,什么都让他们 “觉得不满足”。 2.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 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奶奶说故事。 “盼”和“闷”写出了孩子们等待月亮出来的急切心情,表现了 孩子们对月亮的喜爱。 3.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 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 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 便满盈了。 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这句话让人觉得月亮像一个 淘气的孩子,蹑手蹑脚地走了进来;又让人觉得月亮像一位美丽 绝伦的少女迈着轻盈的步子缓缓走来。 4.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你愿意去发现,美 无处不在,希望无处不在。“它就有了哩”富含童真童趣。 5.院子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 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桂树“累累的骨朵儿”比喻成“繁星儿”,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桂花骨朵儿的细密白亮的特点,表达作者的喜 爱之情。 6.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 “我们”是月亮的主人,拥有了月亮,就拥有了天空,表现了孩 子们丰富的想象力,照应了文章的开头。 课文 26 忆读书 1.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国文教科书,而是七岁时开始自 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 义》。 “不是……而是……”这句一方面写出了作者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 始喜欢读书了,另一方面写出了作者喜欢读的是《三国演义》之 类的书。 2.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武松、智智深,都有极其 生动的性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 强强地凑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但我觉得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 寇志》强多了。 “凑成”有拼凑而成的意思,“勉勉强强”有将就凑合的意思, “凑满”有拼凑够数目的意思。这句话既肯定《水浒传》着力刻 画的人物性格极生动,又指出《水浒传》的一百零八人并非个个 性格鲜明,但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得多。是一种客观 中肯的评价。 3.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文艺作品不能算 太少。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连用起突出强调的作用,有自豪之感。 4.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从读书的意义讲到读书的方法,言简意赅,含义深刻,既是对自 己读书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儿童的殷切期望。 课文 27 我的“长生果” 1.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全文的总起句,运用比喻开篇点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书是人类 的精神食粮。长生果,即吃了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的果子,在这里 指营养极其丰富的精神食粮。作者把书比作“长生果”,意思是 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文明延续的营养,充分表现了书与 人类文明发展关系密切。 2.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 不住涌起愉悦之情。在记忆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 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 作者以一连串美好的印象—蜂蝶飞过花丛,泉水流经山谷,流光 溢彩的画页,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来形容少年时代读书生活 的美好。 3.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 才好。 这句话是作者在一次成功的习作后悟出的道理,完全得益于课外 阅读。意思是要想将作文写好,就先要打破千篇一律的模式,不 落窠臼。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