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单元检测(A卷)(1)
一、基础(18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3分)
元(xūn) /深(xiāo) /至死不(xiè) /慷(kǎi) 淋漓澎湃
( )/草(shuài) /(lì) 尽心血/可歌可(qì) (dié)
起/调(ɡēnɡ) /目不(kuī) 园/鞠躬尽瘁 ( )
2古诗文名句默写。(8分)
⑴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 。(岑
参《逢入京使》)
⑵ ,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⑶《晚春》中写暮春时节花木尽情舒展生命本色的诗句是: , 。
⑷《春夜洛城闻笛》中以笛音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
3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邓稼先》一文的作者是杨振宁,他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B《说和做》的作者是我国“农民诗人”臧克家。
C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王羲之的行书秀丽俊逸,颜正卿的楷体阔大端正。
D《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司马迁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1300多年间的史
事。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卿今当涂..掌事( )(2)孰.若孤( )(3)及.鲁肃过寻阳( )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5)但.当涉猎( )(6)即更.刮目相看( )
(7)见往事..耳() (8)非复..吴下阿蒙( )
二、阅读(54分)
(一)名著阅读(4分)
5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祥子看得清清楚楚,递过那一毛钱的时候,太太的手有点哆嗦。送完了客,帮着
张妈把牌桌什么的收拾好,祥子看了太太一眼。太太叫张妈去拿点开水,等张妈出了
屋门,她拿出一毛钱来:“拿去,别拿眼紧扫打着我!”祥子的脸忽然紫了,挺了挺
腰,好像头要顶住房梁,一把抓起那张毛票,摔在太太的胖脸上:“给我四天的工钱!”
这段文字节选自 (作者)的小说《 》。此段内容描写的
是祥子到杨宅第四天,由于杨太太打牌后只给了他一毛钱,祥子忍无可忍,愤然辞工,再次回
到 (地点)的情节,从中可以看出祥子 的性格特点。
(二)文学作品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6~9题。
2
怀念孙犁先生
铁 凝
在秋日的一个下午,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
捡豆子。我看到他的侧面,已猜出那是谁。看见来人,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
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眼睛很少朝你直视,
你却时时能感觉到他的关注或观察。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
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接着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的写作、工作情况。我
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
近感。这是我与孙犁先生的第一次见面。
我再次见到孙犁先生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刮着大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
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先生迎过来第一句话就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
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当时我说:“您是见老。”也许是门外的风、房间的清冷和那
沓糊窗缝用的粉连纸加强了我这种印象,但我说完很后悔,我不该迎合老人去证实他的衰老感。
接着我便发现,孙犁先生两只袄袖上仍旧戴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看上去人就洋溢着一种干
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这样的状态,是不能被称作衰老的。我第
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是和几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粒,也没糊窗缝,他坐在写字台前,桌面
摊开
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我特别注意了一
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记得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并没有摘去
套袖的意思。这时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孙犁先生的临时“武装”。一副棉布套袖到
底联系着什么,我从来就说不清楚。联系着质朴、节俭?联系着勤劳、创造和开拓?好像
都不完全。
当多年之后,有一次我把友人赠我的几函宣纸精印的华笺寄给孙犁先生时,曾收到他这样的回信,他说:
“同时收到你的来信和惠赠的华笺,我十分喜欢。”但又说:“我一向珍惜纸张,平日写稿写信,
用纸亦极不讲究。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纸糟蹋了……”如果我不曾见过习惯戴套袖
的孙犁先生,或许我会猜测这是一个名作家的“矫情”,但是我见过了戴着套袖的孙犁,见过
了他写给我的所有信件,那信纸不是《天津日报》那种微黄且脆硬的稿纸,就是邮局出售的明信
片,信封则永远是印有红色“天津日报”字样的那种。我相信他对纸张有着和对棉布、对衣服
同样的珍惜之情。他更加珍重的是劳动的尊严与德行,是人生的质朴和美丽。
我第四次与孙犁先生见面是去年10月16日。这时他已久病在床,住院多年。我知道病弱的
孙犁先生肯定不希望被频频打扰,但是去医院看望他的想法又是那么固执。感谢《天津日报》
文艺部的宋曙光同志和孙犁的女儿孙晓玲女士,他们满足了我的要求,细心安排,并一同陪我去了
医院。病床上的孙犁先生已是半昏迷状态,他的身材不再高大,他那双目光温厚、很少朝你直视的
眼睛也几近失明。但是当我握住他微凉的瘦弱的手,孙晓玲告诉他“铁凝看您来了”,孙犁先生
竟很快作出了反应。他紧握住我的手高声说:“你好吧?我们很久没有见面了!”他那洪亮的声
音与他的病体形成的巨大反差,让在场的人十分惊异。我想眼前这位老人是要倾尽心力才能发出
这么洪亮的声音的,这真挚的问候让我这个晚辈又难过,又觉得担待不起。在四五分钟的时间里,
3
我也大声说了一些问候的话,孙犁先生的嘴唇一直嚅动着,却没有人能知道他在说什么。在他身上,
盖有一床蓝底儿小红花的薄棉被,这不是医院的寝具,一定是家人为他缝制的吧,真的棉布里絮着
真的棉花。仿佛孙犁先生仍然亲近着人间的烟火,也使呆板的病房变得温暖。
这是我最后一次见到孙犁先生。(有删节)
6.请根据提示,完成下列填空。(4分)
第一次见孙犁先生,他正在捡豆粒,“我”看到了他的 ;
第二次见孙犁先生,他 ,“我”看到了他的朴实,虽年老仍
洋溢着活力与激情;
第三次见孙犁先生,他 ,“我”看到了他的 。
7文中反复提及孙犁先生的套袖,这个细节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4分)
8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4分)
看见来人,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
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9从本文看,孙犁先生的身上具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至少三点)(3分)
(三)非文学作品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3题。
蜗牛真的很“牛”
⑴在很多人眼里,蜗牛是羸弱的小动物,它们行动迟缓、不堪一击,遇到天敌,几乎只
能坐以待毙。然而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蜗牛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动物之一。它们遍布世
界各地,森林、草地、池塘、沼泽、高山、平地、丘陵等地随处可见其踪影,甚至在一些高寒地区
也能发现它们笨拙但坚定的身影。一个种群能如此繁盛,一定与其强大的适应能力有关。其实,
在适应环境方面,蜗牛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强者。
⑵蜗牛足部有一个特殊的结构,被称为活板,相当于蜗牛壳的大门。蜗牛一旦预感到
危险,就会把自己的身体缩回蜗牛壳中,用活板封住蜗牛壳的口,形成一个密闭的空间。
直到它感觉到警报解除,才会再次出来活动。那么蜗牛在壳中一次能待多久呢?几个小时,
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都有可能。躲在壳里的蜗牛可以将自己的代谢速率降到极低的水
平,仅仅能维持呼吸、循环等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曾经有人将一只被认为死去的蜗牛制成
标本,没想到四年之后,当他把这只标本拿到湿润的环境中时,这只蜗牛竟然从壳中钻了
4
出来,在众目睽睽之下闲庭信步起来。
⑶在日本,有一种叫蚤蜗牛的蜗牛,它们可以“迁徙”——从一座岛屿迁移到数百公
里甚至上千公里的另一座岛屿上。大家都知道,蜗牛行动极其迟缓,每天的生活区域通常
只有几平方米,蚤蜗牛难道能借助什么神秘力量“飞”到几百公里以外的地方?
⑷科学家最终揭开了谜底。有一种叫暗绿绣眼的鸟特别喜欢吃微小的蚤蜗牛,但有一
小部分的蜗牛被鸟吞食之后,能忍受住鸟儿的消化液,最后随鸟的粪便被排出体外而逃生。
日本研究人员裕也一郎说:“我们发现
大约有15%的小蜗牛经过鸟儿的消化后,仍然能活着。受到地域限制的无翼陆生无脊椎动物,尤
其是蜗牛为什么能够迁移到很远的地方?也许通过以下解释可以揭开这个谜底——它们借助
鸟儿的足、肠胃,抑或是龙卷风,
被散布到更加广阔的区域。”动物的消化液腐蚀性极强,甚至能溶化钢铁,一些看似弱不
禁风的蜗牛却能在其中安然无恙,并借助鸟的翅膀成功地扩展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不能不
说这是一种别出心裁的生存策略。
⑸在我们的意识中,快速、攻击、凶猛是强者的象征,但自然界的逻辑似乎并不如此,不然,
缓慢、羸弱、渺小的蜗牛为何也能在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下生生不息?
10结合全文来看,蜗牛的“牛”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11第⑵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4分)
曾经有人将一只被认为死去的蜗牛制成标本,没想到四年之后,当他把这只标本拿到
湿润的环境中时,这只蜗牛竟然从壳中钻了出来,在众目睽睽之下闲庭信步起来。
12“我们发现大约有 15%的小蜗牛经过鸟儿的消化后,仍然能活着”中加点的“大约”一词能否
去掉?为什么?
(4分)
13读完本文,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请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3分)
(四)古诗阅读(5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4~15题。
5
春晚书山家屋壁①
[唐]贯休
柴门寂寂黍饭馨②,
山家烟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③,
小儿啼索树上莺。
[注释]①春晚:晚春。山家:山中人家。②黍:小米的一种,黄色。馨:香。③泠泠(línɡ):流水的
声音。
14贯休的诗善用叠词,请从“蒙蒙”、“泠泠”两个词语中任选一个,说说其妙处。(3分)
15这首诗表达了雨后山民们怎样的心情?(2分)
(五)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19题。
朝三暮四
选自《列子》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①。能 解 狙之意,狙亦得之心。损其家口②,充狙之欲。
俄而匮焉③,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训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④,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
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注释]①宋:古代诸侯国名。狙(jū)公:养猴人。狙,猴子。②损:减少。家口:家人的口粮。③匮(kuì):
短缺。
④芧(xù):橡树的果实。
16 用“/”符号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 分)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
17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 分)
⑴能解.狙之意( ) ⑵狙亦得.公之心( )
⑶恐众狙之不训.于己也( ) ⑷先诳.之曰( )
18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6 分)
⑴俄而匮焉,将限其食,
6
⑵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
19 这篇寓言故事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3 分)
三、写作(48分)
20有关“春节压岁钱”的问题,七(1)班学生曾进行了一番辩论,甲乙双方的观点各不相同,请写
出你的见解或观点,不少于60字。(8分)
甲方:在春节的喜庆氛围里,长辈们发给小辈们或多或少的压岁钱,表示对小辈们的
关心和爱护,表达了欢度佳节、喜庆热闹的意思。
乙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压岁钱逐年攀升,随之产生的副作用不少。有的孩子一
方面相互攀比,以得钱多为荣;另一方面胡乱地花钱。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
我认为: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40分)
在成长的道路上,多一点分享,生命才能由一变万;多一点感恩,穿越丛林才能
感到光亮;多一点质朴,心灵才能永远保持纯粹;多一点坚持,世界才能多一份奇迹……
请以“成长岁月,我多了一点 ”为题,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先将标题补充完
整,然后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