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贾生和李商隐的生平,诗歌感叹身世忧时悯乱,流露出
浓厚的感伤气氛。
2、运用学习诗歌的方法,理解感悟诗歌。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赏析诗歌的方法,把握诗人情感。
难点:了解《贾生》先扬后抑、托古讽今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课堂剧表演法、讲授法、朗诵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介绍学习诗歌的方法,指导学生运用方法来学诗。
1、溯其源:了解作者、时代背景
2、究其词:赏析重点字词
3、明其志: 卒句寻主旨
(二)通过学诗方法逐步深入理解诗歌《贾生》
1、溯其源:了解作者、时代背景
李商隐生活在唐王朝日趋衰败的晚唐时期,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
与藩镇跋扈深为不满。而且李商隐被卷入了牛李党争,屡受排挤,怀
才不遇。
贾生:指贾谊(前 200—前 168),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
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
得志。
背景简介:
晚唐时期,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
不任贤才,李商隐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而且李商隐被卷入了牛李党
争,屡遭排挤,怀才不遇,于是他借吊贾谊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贾谊
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作者独辟蹊径,
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
2、究其词:赏析重点字词
宣室:汉未央宫前正室;
逐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才调:才气。
重点词语:
可怜,即可惜。
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
一方面是为末句── 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
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
含蕴,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
可谓似轻而实重。
“虚”者,空自、徒然之谓。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文帝“夜半
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可谓举重而若轻。如此推重
贤者,何以竟然成“虚”?诗人引而不发,给读者留下了悬念,诗也
就显出跌宕波折的情致,而不是一泻无余。这一句承转交错的艺术处
理,精炼,自然,和谐,浑然无迹。
词意积累:
爱: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② 可惜: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
疾《破阵子》)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疾《菩萨蛮》)
③可怪:可怜陌上离离草,一种逢春各短长。(陆游《平水》)
3、明其志: 卒句寻主旨
赏析“不问苍生问鬼神”
紧承“可怜”与“虚”──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虚心垂询,
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
了“问鬼神”!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
结合作者、背景,即可明白:讽文帝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怜。
这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
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三)课堂剧表演(以表演展现理解)
表演以小组进行。由学生评价 。要求:按照刚学过的诗歌学法评价。
(四)表现手法(总结)
先扬后抑、托古讽今
(五)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
七律·咏贾谊
毛泽东
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
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
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
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
七绝·贾谊
毛泽东
贾生才调更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田园言怀
李白
贾谊三年谪,班超万里侯。
何如牵白犊,饮水对清流。
贾生
北宋 王安石
一时谋议略施行, 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 古来何啻万公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