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秦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
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朗读、探究。
课型:新授课。
授课方法:诵读、提问、探究交流
课时数: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朝有名的大诗人李白和杜甫,被称之为“大李杜”,同时唐朝还有一个“小
李杜”,其中“小杜”指的就是杜牧。杜牧(803~852 年)唐代诗人,字牧之,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的诗、赋和古文都极负盛名,而以七言绝句的成
就最高。杜牧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当他来到灯红酒绿的秦淮河畔,会有怎样的感触呢?
二、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幻灯片上的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三、初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两到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听名家配乐朗诵读。
3.学生再次练读。
4.师生合作诵读,在吟诵中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味。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四、再读古诗 感知内容(结合课本注释理解诗意)
烟笼寒水月笼沙,
淡淡的烟雾和迷蒙的月色笼罩着清冷的河水和岸边的细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小船夜泊秦淮,靠近岸边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亡国之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她们在岸那边,还唱着后庭花。
五、品读赏析诗歌
1、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
明确:轻烟、寒水、淡月、细沙
2、这四种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明确:淡淡的烟雾和迷蒙的月色笼罩着清冷的河水和岸边的细沙。秦淮河的
夜景,淡雅而有韵味。
3、名句欣赏:“烟笼寒水月笼沙”
明确:连用两个“笼”字,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用字
妥帖而有韵味。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写出了
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寄托了诗人的忧愁和感伤。
4、赏析:夜泊秦淮近酒家。
明确:叙事,交代时间、地点“近酒家”,引出下句诗的“商女”。
5、船泊河畔,你认为作者听到了什么?
明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6、“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①歌女该不该唱后庭花?
明确:歌女不该唱后庭花。因为后庭花是亡国之音,是忌讳唱的。
②歌女为什么在唱后庭花?
明确:歌女以卖唱为生,歌女所唱,是为取悦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
插入背景介绍,帮助学生理解最后两句诗,理解本首诗歌的主题。
7、赏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明确:诗人在此用曲笔写法,表面上是谴责歌女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批评那
些不以国事为重、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不知”二字凸现出诗人的感慨之深;
“犹”字,凸现出诗人的忧愤之切。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六、本诗主题:
作者借古讽今,抨击了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
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七、课堂背诵练习,填词背诗。
(让学生试着把下面诗句的空白处填完整,背诵诗歌。)
泊 秦 淮
杜 牧
烟笼( )月笼( ),
( )泊秦淮( )。
商女不知( ),
( )后庭花。
八、作业:
1.熟读背诵诗歌。
2.在听写本上默写这首诗歌。
九、板书设计:
写景
叙事
抒情
借 古 讽 今
泊
秦
淮
借
景
抒
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