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2课《台阶》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2课《台阶》教案

ID:671662

大小:23.78 KB

页数:4页

时间:2021-04-1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台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小说故事情节 2.分析父亲的形象,品味细节,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弘扬理解父辈,尊敬父辈,热爱父辈的传统美德 学习重点 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学习过程 一、诵读感知,整体把握 1、通感全文,指名学生简要讲述故事情节。 提示阅读要点: (1)、父亲为什么渴望建造高台阶新屋?课文中又是如何体现他的这种渴望呢? (2)、父亲为了建造高台阶新屋,都做过哪些准备工作呢?课文中哪里有体现? (3)、高台阶新屋终于破土动工了,父亲多年的夙愿终于实现,所以建造过程中父亲累并快乐着, 文中哪里表现了父亲这种情感? 学生依据阅读提示,高效搜求相关的重要信息。教师针对学生的感知,补充,整理: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 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 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 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2、再次默读文章,在文中作批注: 我敬佩这位父亲的 ,文中这样写道 。 二、合作研讨。 小组内研讨以下问题,然后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 1、高台阶新屋建起来之后,父亲的地位是否如他所愿随台阶的升高而升高呢?他又是一个什么样的 状态呢?找到课文相关处 2、面对用了半辈子艰辛劳作才实现的高台阶新屋,父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状态?若有所失,失的到 底是什么? 助读资料: 李森祥写给编者尤志心的信中说道:“关于小说的结尾,当初我的确没有把它当做悲剧来处理, 在中国乡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是那样的,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迅速衰老,再也不被人 关注,我只是为他们最终的命运而惋惜,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真实的一个结局。” 教师点拨、明确: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 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 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父 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 民所特有的谦卑。当九级台阶砌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三、分析父亲形象。 (1)从人类需要层次论的角度:人都有获得社会和他人尊重的需要,提高地位,赢得尊重,是父亲最大 的心愿。 造新屋,当然首先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但是,建筑物,无论大小,都具有人文性。“台阶高,屋主 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篇小说着眼在台阶,写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 求。 人的需要总是在自己视野的范围里,由比较而产生的。父亲看别人家高高的台阶,目光那么专注,他 羡慕那个气派,他感叹“我们家的台阶低!”尊重的需要使他产生希望和理想。 人的需要是建立在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上的。父亲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谓理想远 大。他的血管里有民族特质中拼命硬干、坚韧不拔的精神。 (2)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父亲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低下。 这篇小说固然讴歌了父亲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但是更有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笼罩全 篇。 父亲造的新屋,规格并不很高,不过是屋基高些,台阶从三级增至九级。但是他为此付出了大半辈子 的辛劳。年轻时,三百来斤的石板一下子能背三趟,也没觉得花了太大的气力。新屋造好了,人也老了, 身体也垮了。 小说告诉我们,父亲创业的艰难困苦,根源在于农村经济极端落后。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对先进的生 产力的呼唤。 四、说话延伸 “父亲”的形象,在那个年代里,在我生活过的乡村里,几乎到处可见。他们除了有一双永远也洗不 干净的脚以外,还应该有一双不能碰棉絮的手(他们开裂着沟纹的手一旦碰棉絮,会将好好的棉絮粘扯得 一塌糊涂)。 读过之后,你是不是也似曾相识,忽然想到了谁呢?你还记得他的愿望吗? 五、课堂小结 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 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韧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 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 六、类文阅读 民工父亲的“幸福” 李良旭 1 刚刚搬入新居不久。这天,我面朝着宽大的落地玻璃窗,端坐在电脑前,专心打字。明媚的阳光像瀑 布一样成桶地泼洒进来:温暖、清亮、宁静。心情,也沐浴在一片暖融融的气氛中。 2 突然,大门响起一阵很不规则的敲门声。 3 “你找谁?”我警惕地将门打开一条缝隙。 4 “我是住在您这片小区里干活的民工,想请您帮个忙。”那个陌生人嗫嗫嚅嚅地说。 5 “什么事?你说吧。” 6 “快到暑假了,我儿子要到城里来看我,他很想知道自己的父亲在城里盖了多少漂亮的房子。房子是 盖了许多,可我从不知道城里人住在里面的情况,我很难给孩子描述清楚。要是他来了,我能带他到您家 看一看吗?” 7 这位民工一口气把话说完后,他望着我,一脸的焦灼和企盼,两眼露出渴求的神情。 8 我恍然大悟——真是一个心细、慈爱的父亲啊!我也是一个父亲,在工作中取得了一点成绩,或在报 刊上发表了一篇小文章,不也是喜欢在儿子面前表现一番吗?那是一个做父亲的自豪和骄傲啊!想到这, 我答应了。 9 他激动得连手也不知道放在哪里好了,脸上现出喜悦的神色。他连声说道:“您真是大好人啊!我问 了好几家,有的一句话也不说,随手就将门咣地关上了;有的还怀疑我是坏人,一直看着我走进了工 棚……” 10 几天后,这位民工父亲果然带着一个小男孩来到我家。小男孩十三、四岁,黝黑的皮肤,结实的身体, 明亮的双眸。 “换上吧。”我热情地说。父子俩换上了鞋套,像是生怕将木地板踏坏了似的,步子迈得格外轻缓, 给人一种拘谨的感觉。我看到,一只大手和一只小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父亲对孩子说:“这位叔叔住的这 套房子就是爸爸建筑公司盖的。我负责砌墙,眼细、心细、手细,不能有丝毫的偏差……对了,爸爸也通 过了中级工的考试。现在,我也是有文凭的建筑工人了。” 12 儿子听着,眼里流露着一种自豪和骄傲的神色。我又看到,一只小手和一只大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父亲的腰板似乎挺直了许多。在一旁的我,心里也有一种温暖和甜蜜的感觉。 13 一会儿,这对父子就看完了我的新居。退到门边时,这位民工父亲伸出手,重重地握住了我的手,感 动地说道:“今天,是我进城打工以来过得最幸福的一天。我能带孩子到城里人家来看看,感受到了城里 人家的温暖,这种幸福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我看到这位民工父亲的眼里闪着晶莹的泪光。真没想到,在 我看来一件简单、普通的事,竟让这位民工父亲这么激动。一下子,我也感动了,我和这位民工父亲的距 离拉近了许多。我差一点把那位民工父亲的“幸福”弄成了碎片,一种隐痛扎着我的心。 14 父子俩互相搀扶着下楼,那孩子对他父亲说道:“爸爸,您真了不起,盖出这么好的房子,城里人 住得真舒服。如果我们在城里也能住上这么漂亮的房子就好了。”儿子的语气里有一种羡慕和向往。父亲 爱怜地摸了摸孩子的头,说道:“傻孩子,这怎么可能呢?你只要在家里把书念好,帮爷爷奶奶多干点活 就行了。” 15 孩子仰起稚气的脸,眨着双眼,高声说道:“怎么不可能?我一定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了,一定 要让您和妈妈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过着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16 听了孩子的一番话,这位民工父亲将孩子往怀里搂了搂。 17 我看到,这位民工父亲的腰杆努力地挺了挺。 18 顿时,他在我眼里一下子变得高大起来——一个父亲的伟岸和善良! (原文略有删改) 回答下列问题 1.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2 分) 2.用恰当的词语填入下面的横线,表明“我”对这位民工父亲的态度的变化过程。(3 分) 、热情、 、愧疚、 3.开篇描写新居“明媚的阳光像瀑布一样成桶地泼洒进来”,其用意是什么?(2 分 4.第 16 段画线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是 ,作用 是 。(3 分) 5.说说你对下面句子中“幸福”的理解。(3 分) “今天,是我进城打工以来过得最幸福的一 天。” 6.在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仍有不少“鸡犬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作为中学生,你认为如何才能 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分) 【答案】1.文章叙写了一位民工父亲带着儿子到城里看自己建造的房子的故事。 2.警惕(或 冷漠) 感动 敬佩 3.⑴体现新居的宽大、温暖、清亮、宁静。⑵烘托“我”愉悦、兴奋的心 情。 4.动作(行动)描写(1 分) 表现这位民工父亲对孩子爱怜、为孩子的理想和自信而感到 自豪。(2 分) 5.示例:⑴为生活中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或相互平等、真诚理解)而感到幸福。⑵这位民工父亲为能在孩 子面前展示自己的工作成就而感到幸福。6.①“鸡犬相闻却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反映了人与人之间情感 的淡漠。 ②人与人应该沟通理解,真诚相待,相互帮助,这样才能和谐相处。(2 分)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