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教学目标:
1、透过细节描写,理解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
2、学习本文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教学难点:
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教学方法:研读法、点拨法。
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七年级上册学习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曾介绍鲁迅先
生的身份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三个身份个个响当当,沉甸甸.我们还
学过他的诗歌“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还有“横眉冷对千夫指”
等等。从这三个身份和这些诗句中,你觉得成年后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呢?说
说最初印象或者描摹你想象中鲁迅先生的神态也可以。
——严肃深刻、兢兢业业、严于律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
无怪乎,毛主席说他的骨头是最硬的,是“民族魂”。而“民族魂”总是崇
高的,是我们中国的伟人!(板书:伟人)
早上你们自渎了课文,你对课文中鲁迅的第一印象是?
——平易近人、随和爱哭、幽默、亲切的长者。
这让我们看到伟人的另一面:凡人。(板书)
二.鲁迅和萧红简介:
萧红,1911 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1930 年为了反抗父
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1932 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 年
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
1942 年病逝于香港九龙。主要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萧红被誉为“30
年代文学洛神”。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
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
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
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
《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本文节选自《回忆鲁迅先生》。
三、识记重点词语读音。
明朗(míng lǎng) 轻捷(qīng jié) 做客(zuò kè)
忧郁(yōuyù) 虔(qián)诚 崭然(zhǎn rán)
草率(cǎo shuài) 深恶痛绝(shēn wù tòng jué) 工夫(gōng fū)
展读(zhǎn dú) 解剖:(jiě pōu) 变幻无常(biàn huàn wú cháng)
踌躇(chóu chú) 紊(wěn)乱 遭殃(zāoyāng)
3.展示重点词语的意思。
明朗:光明磊落;乐观,开朗。 轻捷:指动作轻快敏捷。
忧郁:忧伤郁结,忧虑烦闷。 心境:心情,心绪。
崭然:形容山势高峻突兀等。 草率:形容粗糙简略。
展读:指阅读。 踌躇: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致命:使丧命;使毁灭。 遭殃:遭遇困难,遇到麻烦。
深恶痛绝: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变幻无常:形容事物任意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则。
四、深入研读讨论
(一)提问:大家通过初步探讨课文,都感到鲁迅是非常平凡可亲的。但这篇文
章不仅写出了鲁迅的平凡可亲,也通过捕捉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
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请同
学讨论有关句子的含义。
1、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一说,你该不穿了。
2、以后,我们又做过韭菜合子,又做过合叶饼,我一提议鲁迅先生必然赞成,
而我做得又不好,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者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
吗?
3、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4、鲁迅先生很有意思的在地板上走几步,而后向我说:“他是贩卖私货的商人,
是贩卖精神上的……”
5、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
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讨论、交流。
1、鲁迅不太注意人的穿着,但并不缺乏审美观,那些美学的诊断足见他独到的
眼光。而这一句简单的语句,体现了鲁迅先生的人情练达。
2、鲁迅先生虽然胃不好,但对萧红亲手做的点心,就算做的不好,鲁迅先生还
是在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言辞间自然流露出对妻子敬重
与依赖,还有对小辈的体恤。
3、萧红受着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学会用好心情回报鲁迅,这一句充满着温
馨和谐和其乐融融。
4、鲁迅戏称冯雪峰先生是贩卖精神武器的“商人”,显得诙谐幽默,自然和谐,
对青年人的爱护,对革命的支持在文中进一步体现。
5、他严格约束自己,却能宽容对待别人,对青年人的爱体现无遗。
(二)萧红眼中的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填写下表。
点拨:
生活中的鲁迅 萧红眼中的鲁迅
人之子的鲁迅 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儿子
人之夫的鲁迅 一个尊重妻子的好丈夫
人之友的鲁迅 一个培植晚辈作家的慈祥宽厚的
长者
一个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战士
一个不卑不亢的学者
人之主的鲁迅 一个美满家庭的家长
一个和蔼宽厚的平易近人的老人
生活之主的鲁迅 潇洒、幽默、风趣
(三)为什么萧红在写鲁迅先生回忆录时还穿插描写了其他人物的情况?
点拨:这是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描写鲁迅先生与其他人物的交往,烘托
出一个真实、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
许先生和鲁迅先生朝夕相处,对鲁迅的生活起居十分了解,借许先生的口来介绍
鲁迅先生,既弥补了作者对先生了解的不足,又能真实地再现先生的很多生活片
断,令人信服。
五、主题总结
提问:萧红在这篇回忆录中,倾注了自己对鲁迅先生的无限深情,你从作者的叙
述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热情?
归纳:热爱、爱戴、崇敬、怀念之情。
六.拓展阅读
怀鲁迅 (郁达夫)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
发出了几通电报,会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二十二日上午十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
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
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事,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象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时
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
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
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
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
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四
日在上海
七、布置作业
查找有关资料,以《鲁迅真君子》为题写一篇千字左右的文章。
八.课外阅读:
唐弢《琐忆》
林语堂《悼鲁迅》
周作人《关于鲁迅》
郑振铎《永在的温情》
孙伏园《忆鲁迅先生》
许寿裳《鲁迅的游戏文章》
施蛰存《关于鲁迅的一些回忆》
藤野严九郎《谨记周树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