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专题复习之小说的人物形象(三)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考专题复习之小说的人物形象(三)

ID:669596

大小:37.13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1-04-1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高考专题复习(通用版) ——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手法) 一. 考情分析: 前两次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以及人物形象的作用, 随着近两年高考题型的灵活性逐渐增强,对于我们高考考生的灵活运用能 力的要求就越来越高,因此,人物形象的分析近两年有了新的题型,且出 题的概率甚至高于人物形象分析及作用,掌握这一类的题型更是重中之重。 并且,这一类题型除了灵活性的特点,还有综合性的特点,兼顾了人 物形象分析和手法,而关于艺术手法的掌握也是小说类题型考察的一个重 点,所以要尤为重视。 二. 高考常见的题型分类: (三)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1.结合小说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文中 XX 的人物形象的? 2.分析塑造 XX 所运用的手法? 3.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塑造 XX 的 XX 形象的? 4.请以 XX 的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5.小说是如何塑造 XX 这个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三. 知识清单: 塑造人物形象作用的方法: 常见的方法有: (一)正面描写: 1.语言描写 2.动作描写 3.心理描写 4.神态描写 5.外貌描写 6.细节描写(以上五点也可以是细节描写的一种) 如:2019 年全国高考一卷鲁迅先生的小说《理水》,便采用了外貌、动 作等描写来塑造“中国脊梁的形象”,2019 年全国二卷莫泊桑的《小步舞》 变运用了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等来塑造老舞蹈师的形象,在下面的例题中 我们会具体分析。 (二)侧面描写: 1.环境描写的烘托 2.次要人物的对比 3.其他人物的衬托 另,小说本道简答题,通常情况下都是 6 分,答出三个要点即可。因此,通 常情况下都是侧面描写里的每一个要点,独自是一个得分点,正面描写是一个得 分点,但遇到具体的题目,还是需要具体分析,标准就是:体现的是一个人的同 一个方面的形象特征的放在一个要点里。 以上是经常考到的手法,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些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用 的相对较少,如下: (三)其他手法: 1.欲扬先抑(先抑后扬) 2.欲抑先扬(先扬后抑) 3.以小见大…… 如,2019 年广东梅州的 3 月质检模拟试题冯骥才先生的《苏七块》中就采 用了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手法来塑造苏七块的人物形象。 答题格式: 先答出所运用的手法,然后在文中找出先关的例子,最后要说塑造了……的 人物形象,三者缺一不可,且一般题目当中都有三个要点,要分条作答。 如:运用细节描写凸显人物个性,如老舞蹈师过时的穿戴、木偶似的舞姿等, 表明他是一个怀旧的人。 公式:手法+文中实例分析+人物形象特征 注意:其实这道题的灵活性在于,相当于把分析人物形象特征的题目, 反过来答,我们已经知道了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在这些方法里看看 考察的小说运用了哪一种,再结合小说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另外,答题过程中一定要看清楚题目问的是“方法”还是“手法”,若 是方法,也可以答事件,若是手法就只能答手法。 为了让我们的例题更有针对性、代表性,所选取的例题 均为近几年内各地的高考真题及地方综合性模拟试题。 四. 例题分析: 例文一: 2019 年全国一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理 水(节选) 鲁 迅 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他们在家里 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 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 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 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 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 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 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 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 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 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禹便一径跨到席 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 老茧。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查的怎么样?” 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 骨头。非常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 “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松皮水草,出产不少;饮 料呢,那可丰富得很。百姓都很老实,他们是过惯了的。” “卑职可是已经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又一位大员说。“准备开一个奇异食品展览会,另 请女隗小姐来做时装表演,来看的可以多一点。” “这很好。”禹说着,向他弯一弯腰。 “不过第一要紧的是赶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学者们接上高原来。”第三位大员说, “学 者们有一个公呈在这里,他们以为文化是一国的命脉,学者是文化的灵魂,只要文化存在,华 夏也就存在,别的一切,倒还在其次……” “他们以为华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员道,“减少一些倒也是致太平之道。况且那 些不过是愚民,那喜怒哀乐,也决没有智者所推想的那么精微的。……” “放他妈的屁!”禹心里想,但嘴上却大声的说道:“我经过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湮’, 确是错误了。以后应该用‘导’!不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样?” 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上也显出死色,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生了病,明天恐怕要请病假 了。 “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悄悄的愤激着。 “卑职的愚见,窃以为大人是似乎应该收回成命的。”一位白须白发的大员,这时觉得天 下兴亡,系在他的嘴上了,便把心一横,置死生于度外,坚决的抗议道:“湮是老大人的成法。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老大人升天还不到三年。” 禹一声也不响。 “况且老大人化过多少心力呢。借了上帝的息壤,来湮洪水,虽然触了上帝的恼怒,洪水 的深度可也浅了一点了。这似乎还是照例的治下去。”另一位花白须发的大员说,他是禹的母 舅的干儿子。 禹一声也不响。 “我看大人还不如‘干父之蛊’,”一位胖大官员看得禹不作声,以为他就要折服了,便 带些轻薄的大声说,不过脸上还流出着一层油汗。“照着家法,挽回家声。大人大约未必知道 人们在怎么讲说老大人罢……” “要而言之,‘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评的好法子,”白须发的老官恐怕胖子闹出岔子来, 就抢着说道。“别的种种,所谓‘摩登’者也,昔者蚩尤氏就坏在这一点上。” 禹微微一笑:“我知道的。有人说我的爸爸变了黄熊,也有人说他变了三足鳖,也有人说 我在求名,图利。说就是了。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 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这些同事,也都和我同意的。” 他举手向两旁一指。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的官 员们,跟着他的指头看过去,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一段中,洪灾中的民间疾苦被筵宴上大啖酒肉的大员们转化为“水乡沿途的风景”等 谈资,这不仅是讽刺,更表达了忧愤。 B.鲁迅善以细节传神,文中写胖大官员脸上“流出着一层油汗”,与写祥林嫂“眼珠间或 一轮”一样,都是以外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 C.针对禹提出的“导”的治水方法,众大员软硬兼施,口口声声“老大人”,是以所谓“孝” 给禹施压,实质上还是反对禹的变革。 D.文中有意使用“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词语,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 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 【答案】D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考查能力】分析综合 【解析】选项中“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和真实性,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错误,“水利 局”等现代词语主要是赋予故事现实意义,反应现实问题具有讽刺意味。 【难度】易 【题分】3 分 8.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 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 (6 分) 【答案】①形象描写,将禹及其随员描写为“乞丐似的大汉”写出艰苦卓绝的实干家形象。 如外貌描写:面貌黑瘦,衣服破旧,满脚底老茧,可见大禹及随从在考察过程中经历的艰难 困苦,可见他们才是真正的埋头苦干为民请命的人。②言行描写,文中的禹坚毅寡言,一旦 说话,则刚直有力。在面对官员的质疑和反对,大禹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利用“导”,可 见他是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中国脊梁。③对比手法的使用。始终在同众大员的对比中塑造 禹及随员。从而凸显其“中国脊梁”的形象,考察大员回京后大排筵席,谈论沿途风景,而 大禹及随从衣服破旧是如乞丐般,他们实地考察山泽情形,征求百姓意见,实实在在为百姓 着想,这种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大禹为民请命的中国脊梁。 【知识点】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考查能力】鉴赏评价 【解析】首先,审题是关键,从题干中我们可以抓关键词“如何具体塑造”,可知本题考查 的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人物形象可以通过描写、相关情节、和其他人物的对比衬托关系 进行塑造。本题人物形象特征已经告知“中国的脊梁”,因此我们要考虑手法就可以了,然 后用文章中的事例加以说明即可。 【难度】中 【题分】6 分 9.《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 的基本特征。(6 分) 【答案】 ①大禹治水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据,作品查考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 ②“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语词掺入,杂文笔法使用,作品 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③对“故事”进行“新编”,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观照,作 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知识点】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考查能力】鉴赏评价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能力,相对来说有难度,学生不清楚故事新编,因此我们可以 从概念入手,什么是故事,文本是如何体现故事的,什么是新编,文本又是怎么体现新编 的,可见这是故事和现实的交叉。故事本身是有想象虚构性和神秘色彩的,融进现实社会 及现实社会词汇,从而达到讽刺效果,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体现了作品的深刻性。 【难度】难 例文二: 2019 年全国二卷: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小步舞 [法]莫泊桑 大灾大难不会让我悲伤。我亲眼目睹过战争,人类的残酷暴行令我们发出恐惧和愤怒的 呐喊,但绝不会令我们像看到某些让人感伤的小事那样背上起鸡皮疙瘩。有那么两三件事至 今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它们像针扎似的,在我的内心深处留下又细又长的创伤。我就跟您 讲讲其中的一件吧。 那时我还年轻,有点多愁善感,不太喜欢喧闹。我最喜爱的享受之一,就是早上独自一 人在卢森堡公园的苗圃里散步。 这是一座似乎被人遗忘的上个世纪的花园,一座像老妇人的温柔微笑一样依然美丽 的花园。绿篱隔出一条条狭窄、规整的小径,显得非常幽静。在这迷人的小树林里,有一个 角落完全被蜜蜂占据。它们的小窝坐落在木板上,朝着太阳打开顶针般大的小门。走在小路 上,随时都能看到嗡嗡叫的金黄色的蜜蜂,它们是这片和平地带真正的主人,清幽小径上真 正的漫步者。 我不久就发现,经常到这里来的不只我一人,我有时也会迎面遇上一个小老头儿。 他穿一双带银扣的皮鞋、一条带遮门襟的短套裤和一件棕褐色的长礼服,戴一顶长绒毛 宽檐的怪诞的灰礼帽,想必是太古年代的古董。 他长得很瘦,几乎是皮包骨头;他爱做鬼脸,也常带微笑。他手里总拿着一根金镶头的 华丽的手杖,这手杖对他来说一定有着某种不同寻常的纪念意义。 这老人起初让我感到怪怪的,后来却引起我莫大的兴趣。 一个早晨,他以为周围没有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先是几个小步跳跃,继而 行了个屈膝礼,接着用他那细长的腿来了个还算利落的击脚跳,然后开始优雅地旋转,把他 那木偶似的身体扭来绞去,动人而又可笑地向空中频频点头致意,他是在跳舞呀! 跳完舞,他又继续散起步来。 我注意到,他每天上午都要重复一遍这套动作。 我想和他谈一谈,于是有一天,在向他致礼以后,我开口说: “今天天气真好啊,先生。” 他也鞠了个躬: “是呀,先生,真是和从前的天气一样。” 一个星期以后我们已经成了朋友,我也知道了他的身世。在国王路易十五时代,他曾是 歌剧院的舞蹈教师。他那根漂亮的手杖就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的一件礼物。一跟他说起舞蹈, 他就絮叨个没完没了。 有一天,他很知心地跟我说: “先生,我妻子叫拉·卡斯特利。如果您乐意,我可以介绍您认识她,不过她要到下午 才上这儿来,这个花园,就是我们的欢乐,我们的生命。过去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这个了。如 果没有它,我们简直就不能再活下去。我妻子和我,我们整个下午都是在这儿过的,只是我 上午就来,因为我起得早。” 我一吃完午饭就立刻回到公园。不一会儿,我就远远望见我的朋友,彬彬有礼地让一位 穿黑衣服的矮小的老妇人挽着胳膊。她就是拉.卡斯特利,曾经深受那整个风流时代宠爱的 伟大舞蹈家。 我们在一张石头长凳上坐下。那是五月。阵阵花香在洁净的小径上飘溢;温暖的太阳透 过树叶在我们身上撒下大片大片的亮光。拉·卡斯特利的黑色连衣裙仿佛整个儿浸润在春晖 里。 “请您给我解释一下,小步舞是怎么回事,好吗?”我对老舞蹈师说。 他意外得打了个哆嗦。 “先生,它是舞蹈中的王后,王后们的舞蹈。您懂吗?自从没有了国王,也就没有了小 步舞。” 他开始用夸张的文体发表起对小步舞的赞词来。可惜我一点儿也没听懂。 突然,他朝一直保持沉默和严肃的老伴转过身去: “艾丽丝,让我们跳给这位看看什么是小步舞,你乐意吗?” 于是我看见了一件令我永生难忘的事。 他们时而前进,时而后退,像孩子似的装腔作势,弯腰施礼,活像两个跳舞的老木偶, 只是驱动这对木偶的机械,已经有点儿损坏了。 我望着他们,一股难以言表的感伤激动着我的灵魂。我仿佛看到一次既可悲又可笑的幽 灵现身,看到一个时代已经过时的幻影。 他们突然停了下来,面对面伫立了几秒钟,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 三天以后,我动身去外省了。我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他们。当我两年后重返巴黎的时候, 那片苗圃已被铲平。没有了心爱的过去时代的花园,没有了它旧时的气息和小树林的通幽曲 径,他们怎样了呢? 对他们的回忆一直萦绕着我,像一道伤痕留在我的心头。 (张英伦译,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我”初见老舞蹈师时见他拿着一根手杖,后来得知这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给他的一件礼 物,二者不仅前后照应,也暗示着人世的沧桑。 B.老舞蹈师在一个早晨,“以为周围没有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他之所以避开别 人,是因为他出身高贵、性情高傲、孤芳自赏。 C.老舞蹈师夫妇跳完小步舞之后,“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这种失态其实是一种宣 泄,说明当时他们的内心压抑痛苦。 D.小说注重从小事中感受大时代,虽然“我”与老舞蹈师夫妇的相遇相识十分平常,但偶尔 提到的“国王路易十五时代”,却使寻常故事有了历史感。 【答案】B 【知识点】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表现手法、赏析作品的内涵、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考查能力】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的能力 【解析】A 选项通过原文六段“总拿着一根金镶头的华丽的手杖,对他来说有着不同的纪念 意义”和十五段“路易十五时代曾是舞蹈教师,手杖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的礼物”相互结 合可以判断选项正确。B 项通过原文的描述老人“以为周围没有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 作来”,可以推测出老人的喜欢跳舞,陶醉在自己的舞蹈中。选项表述为“出身高贵、性情 高傲,孤芳自赏”,与原文形象不符,错误。C 项通过原文二十八段“难以言表的悲伤”结 合文章内容可以判断选项正确。D 项通过文章内容整体阅读可以判断正确。 【难度】易 【题分】3 分 8.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6 分) 【答案】①用特征鲜明的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如老舞蹈师过时的穿戴、木偶似的舞姿等, 表明他是一个怀旧的人;②用个性化的对话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老舞蹈师与“我”的 交谈,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③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状态,如被人遗忘的苗圃, 衬托了老舞蹈师失落的心态。 【知识点】鉴赏文学作品形象 【考查能力】鉴赏评价能力 【解析】首先,审题是关键。本题的考查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有 人物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肖像,细节),相关情节、和其他人物关系, 以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衬托。本题以从“老舞蹈教师形象”为例,利用文章的描写, 场景加以语言组织即可。 【难度】难 【题分】6 分 9.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 品简要分析。 (6 分) 【答案】①故事切入自然。“我”不太喜欢喧闹,而老舞蹈师又天天来这里,两人相遇才有 可能,以此切入故事,自然而不做作。②有利于情节的集中与展开。苗圃既是表演的舞台, 也是人生的舞台。③使故事情节有余味。苗圃铲平了,故事自然结束,但主人公怎样了。 让人牵挂。 【知识点】分析文学作品中物象的作用 【考查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解析】本题考查是是小说中的物象对于情节的作用。情节的发展为开端、发展、高潮、 结局。物象的作用结合情节的推进,分析,可以得出准确的答案。 【难度】中 【题分】6 分 五.课堂训练: (一)典例剖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2019 年深圳市高三二调试题)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丁玲 “娃娃,甭怕,咱是一个孤老太婆,还能害你?”老太婆亲热地望着面前张皇失措的孩 子,“你是……嗯,咱知道。”这孩子大约十三岁大小,迟疑地望着老太婆。远处一望无际 的原野,没有一个人影,连树影也找不到一点。 “还是跟咱回去吧,天黑了,你往哪儿走,万一落到别人手上……” 窑里黑魅魅的,他不敢动,听着她摸了进去。“不要怕,娃娃!”她把灯点着了。灶里 的火光舔在他们脸 ,锅里有热气喷出来。陕北的冬天,孤冷的月亮那黯淡的光辉涂抹着无 际的荒原,流落的孩子却拥抱着甜美的梦:他又回到队伍,继续当他的马夫,继续同司号兵 玩着…… 孩子跟在老太婆后边去割草。蒙着尘土的沙路上,寻不到杂乱的马蹄和人脚的迹印。他 热切地望着远方,他们——大部队到底走得离他多远了呢?他懊恼着自己。那天正在野外放 马,突然飞机来了,他藏在一个小洞里,听着外面连绵不断的爆炸声。洞口塌了。等他好不 容易爬了出来,就只剩他一人了。他大声地叫喊,凭着感觉一路狂奔,却没遇到一个认识的 人……后来才遇着老太婆。 有人送来包谷做的馍,还有人送来羊毛袜子。有着红五星的帽子仍揣在怀里,他不敢拿 出来。大家都高兴地盘问着:“你这么一个娃娃,也当红军,你娘你老子知道么?” 天真的,热情的笑浮上了孩子的脸。他暂时忘去忧愁,重复着在小组会学来的话:“红 军是革命的军队,是为大多数工人农民谋利益的,要团结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去打日 本……” 看见那些围着他的脸露出无限的羡慕,他就更高兴了,老太婆也扁着嘴笑:“咱一眼就 看出了这娃娃不是咱们这里的人,你们看他那张嘴多灵呀!” 有一夜,跟着狂乱的狂吠,院子里响起了庞杂的声音,马嘶声、脚步声和喊声一齐涌了 进来。烧着火的孩子,心在剧烈地跳:“难道自己人来了么?” “呯!”窑门被枪托撞开了,冲进来的人一边骂,一边走到灶边,“哼,锅里预备着老 子的晚饭吧。” 孩子悄悄看了一眼,他认得那帽子的样子,那帽徽是不同的。他的心一下紧缩起来。 有人眼光扫到老太婆脸上。他瑟缩地坐在地下,掩护她身后的孩子。“这老死鬼干嘛老 挨在那儿,藏着什么!”老婆子一动,露出了躲在那里的孩子。孩子被抓到跟前。一个兵打 了他一耳光。 “老子有枪先崩了你!”孩子大声嚷叫,因为愤怒,倒一点也不惧怕了,眼睛里燃烧着 火焰。 “什么地方来的!”拳头又落在他身上,“听口音,他不是这里人!”孩子一声不响, 只是咬紧牙。门突然开了,门口直立着一个人,屋子里顿时安静下来。 “报告连长,有一个小奸细!” 连长走了进来,审视着孩子,默然坐到矮凳上。 “可怜咱就这一个孙子,咱要靠他送终的。”老太婆嚎哭起来。几个围观的老百姓壮着 胆子附和:“是她的孙子。” 连长凝视着那双直射过来的眼睛,下了一道命令:“搜他!” 几十双眼睛都集中在连长手上:一把小产刀、两张纸票子、一顶黑帽子。纸票反面有一 排字,“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国家银行”,帽子上闪着光辉的红色五星。看着它,孩子心 里更加光亮了,静静地等待判决。 “这么小也做土匪!” “招来吧!”连长问他。 “没有什么招的,任你们杀了吧!不过红军不是土匪,我们不骚扰老百姓,四处受人欢 迎。我们对东北兵也是好的,争取你们一道打日本,有一天你们会明白过来的!” “这小土匪真顽强,红军就是这么凶悍!”他的顽强虽说激怒了一些人,但也得了许多 尊敬。连长仍是冷冷地看着他,又冷冷地问道:“你怕死不怕?”这问话似乎羞辱了他,他 不耐烦地昂了一下头,急促地答道:“怕死不当红军!” 围拢来看的人一层一层地在增加,多少人在捏一把汗。连长不动声色,只淡淡地说道: “那末给你一颗枪弹吧!” 老太婆又嚎哭起来了。许多人的眼皮沉重地垂下了,有的便走开去。但没有人,就连那 些凶狠的家伙也没有请示,要不要立刻执行。 “不,”孩子却镇静地说,“连长,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你可以用刀 杀掉我。” 忍不住了的连长,跑过来用力拥抱着这孩子,他大声喊着:“大家的良心在哪里?日本 人占了我们的家乡,杀了我们的父母妻子,我们不去报仇,却老在这里杀中国人。看这个小 红军,我们配和他相比、配叫他土匪吗?谁还要杀他,先杀了我吧……”声音慢慢地由嘶哑 而哽住了。 孩子觉得有热的东西滴落在他手上、衣襟上。他的眼也慢慢模糊了,隔着一层水雾,那 红色的五星浮漾着,渐渐地高去,而他也被举起来了!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小说的环境描写富有表现力。“没有一个人影”的原野衬托孩子与大部队走散后的彷 徨,“孤冷的月亮”则反衬孩子做美梦时的温馨。 B. 有着“红五星”的帽子先被隐藏,后被发现,最后“红五星”“渐渐地高去”,“红五 星”的多次出现隐含人物心理变化,暗示小说主题。 C. 老太婆一开始就了解小孩的身份却对他呵护备至,百姓也乐意与这个小红军亲近、 为他打掩护,这些都反映人们对红军的信任与拥护。 D. 小说结尾看似突兀却在情理之中。连长和他的东北军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 孩子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让连长彻底改革了立场。 【答案】D 【解析】本题 D 项,“连长和他的东北军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孩子的视死如归、 英勇无畏让连长彻底改变了立场。”分析有误,小说以连长拥抱孩子结尾,与前面他说的 “那末给你一颗枪弹吧”形成明显反差,所以看似突兀,但又“在情理之中”,是因为连 长的变化是由其内在情感的变化造成的:开始时“冷冷的看着”“冷冷的问道”,这是在 不动声色试探孩子;后面“忍不住了”“跑过来用力拥抱”是对孩子至死不忘抗日的敬佩。 故选项第一句表述没有问题,错在后半部分,一是“连长……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 斥”于文无据,从连长后面的慷慨陈词可以看出,他更有可能原本就认同抗日的,这样他 的突然转变才更符合人之常情,所以说他“彻底改变立场”也是不对的。另外,最能打动 连长的,不是“孩子视死如归的英勇无畏”,而是孩子“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 日本”的话语背后那种至死不忘抗日的决心。故选 D。 【易错点】对选项分析不够细致。 【方法点拨】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 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 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8. 小说标题“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答案】(1)指的是东北军连长要杀害孩子的一颗枪弹,但最后却没有执行;也指孩子让 东北军连长留着的那颗枪弹,希望他拿它去打日本。(2)象征着小红军的精神品质,他虽 未上场杀敌,却有坚定的信念、团结一致来抗日的觉悟、英勇无畏的精神;也象征着东北 军连长被孩子感动,国耻家仇未忘,良心未泯。(3)象征着中华民族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 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统一战线,团结一致来抗日,必将摧毁敌人,取得胜利。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分析这个标题的构成:“一颗未出膛”是定语,强调其尚未完全 表现“枪弹”这一特征;“枪弹”这一中心语,它可以实指“枪弹”,也可以是喻体,指 向充满力量的对应之物。然后,要把题目与文本关联起来,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一是指 向小说情节,二是指向小说的主人公,三是指向小说的其他人物。它们都与题目存在密切 的关联。还要注意答题时,除了第一点答情节是实指外,另外两点,既要突出其“未出膛” 的特征,又是体现与喻体“子弹”的相似性。 【易错点】深层含义探究不准确,对文本的理解能力有限。 【方法点拨】本题考核理解标题意蕴的能力。本题要求结合全文理解标题的含意,这类题 目需关注两个方面:一要关注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二要关注标题与文本的联系, 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对于理解标题意蕴题,特别要关注表层义、深层义(象征义 或比喻义等)。 9. 小说在塑造“小红军”的形象时是如何做到真实可信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答案】(1)如实(或通过细节)正面描写孩子的言行心理,符合“小红军”年龄与身份 特征。小说写孩子离开集体的彷徨,初见生人的戒备,被人羡慕时的高兴,其言行心理等 细节符合其年龄特点,又符合“小红军”身份。(2)通过合理安排情节,使“小红军”形 象真实生动。小说先叙述“小红军”想念部队,后又写他向群众宣传抗日,最后写他面对 东北军时的英勇无畏等,前有伏笔铺垫,后又照应升华,真实自然地突出“小红军”形象。 (3)在典型环境中刻画典型人物,使之真实可信。小说描写了典型的陕北自然环境以及抗 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环境,符合史实,在这样真实的历史环境中刻画“小红军”形象,使其 言行举止均有了现实基础,从而真实可信。(4)通过次要人物的侧面衬托来塑造“小红军” 形象,使之真实可信。小说一方面通过老太婆等百姓对小孩的呵护、掩护以及连长受感化 等言行来正衬其形象,另一方面通过东北军的蛮横言行来反衬其“小红军”形象,使之更 加真实。 【解析】首先审题:根据题干明确对象,对象为“小红军”形象。其次根据对象找准答题 范围,范围是整篇文章,再次明确答题角度,角度为真实可信,命题人语言:“如何做到真 实可信的”,也就是采用什么方法达到真实可信的。明确本题考查人物塑造得方法。 【易错点】题干理解不到位,不能准确判断题型。 【方法点拨】解答本题应先审题,题干是“小说在塑造‘小红军’的形象时是如何做到真 实可信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题目要求分析“小红军”这一形象的真实性,可以从 人物、情节、环境描写等角度切入,但要紧扣人物形象塑造这一中心话题。从人物描写的 角度来说,言、行、心、貌等细节都切入人物的年龄特点;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衬托也 能突出主要人物的真实性;从情节来看,大量铺垫为人物行为提供更多的合理性;从环境 来看,真实典型人物的塑造是离不开具体真实的环境的,外在环境是影响人物性格、选择 的重要因素。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